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3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含答案
展开课时作业23 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篆刻艺术对我国文人绘画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诗、书、画、印的相得益彰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特点。( ),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致与高雅,其不只是篆刻技法的具象表现,更是文人主体思想意趣的抒发与吐露,是文人个性、内心情感的外化。
自唐代以来,书画艺术家就将诗歌、书法、绘画、篆刻等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成为唐代以来文人书画艺术家在绘画创作中,苦心孤诣的一种极需要书法篆刻功底支撑的综合艺术。“怀古悟墨,金石写意”,前人所说的这句话即指绘画以书法线条为骨魂,而金石印律又以书法为功力。借助篆刻、诗文、书法三艺,不仅画家能够达到尽情达意的目的,还能够丰富自己的作品品质。
古往今来,文人画家用自己鲜明的个性魅力、鉴赏力与人生阅历不断呈现出东方艺术的博大精深。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文人的闲适与风雅一定程度上在篆刻艺术上体现
B.中国文人的闲适与风雅一定程度上通过篆刻艺术来体现
C.篆刻艺术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文人的闲适与风雅
D.篆刻艺术一定程度上使中国文人的闲适与风雅得以体现
2.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
B.天当被,地当床,草根野菜当干粮。
C.那夜的雨,也没能留住你;山谷的风,陪着我哭泣。
D.梦见哥哥你亲我的嘴,抱着个手机当成个你!
3.修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中国园林包含四项要素:山、水、花木和建筑。其中与避暑联系最密切的,要数水景。清代帝王修建几座避暑宫苑,包括西苑、畅春园、圆明园和颐和园,都以水景取胜。
西苑有北海、中海和南海,从名称就可以猜到,园内有大片的水面。园内树木、湖水相得益彰,景色绚丽。康熙《畅春园记》记载,他为畅春园择址时,首先相中的就是此地水源丰沛。康熙常在“盛夏郁蒸,炎景铄金之候”来畅春园居住,游赏园景“以迓清和而涤烦暑”。畅春园虽以“春”为名,其修建意图则在消“夏”。
畅春园在清末被毁,原貌已不得而知。相比之下,我们对圆明园与颐和园了解得更多。这两座园林都有开阔的水面。( )。有趣的是,圆明园在西方被翻译为OldSummerPalace(老夏宫),颐和园在西方被翻译为NewSummerPalace(新夏宫),这直接点明了它们作为避暑之所的本质。
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颐和园南部有昆明湖,面积占到全园的四分之三左右;圆明园西部围绕前湖和后湖布置九洲,东部则是象征中国东海的福海
B.圆明园西部围绕前湖和后湖布置九洲,东部则是象征中国东海的福海;颐和园南部有昆明湖,面积占到全园的四分之三左右
C.圆明园西部围绕前湖和后湖布置九洲,东部则是象征中国东海的福海;颐和园的昆明湖位于南部,面积占到全园的四分之三左右
D.颐和园的昆明湖位于南部,面积占到全园的四分之三左右;圆明园西部围绕前湖和后湖布置九洲,东部则是象征中国东海的福海
5.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潇潇雨下,夜色深沉的时候,长安街像一条静静的长河。
B.云朵般大小的飞机在蓝天上如火箭一样飞驰。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D.那一片片火红的高粱穗子缀满了圆鼓鼓珍珠一样的果实,在微风中向着勤劳的人们点头微笑。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依托得天独厚的高山峡谷风光,特色骡马道、高山索道等别具一格的交通方式,土豆、核桃、花椒等一系列高山作物……古路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大量旅客前来观光、购物和探险,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这些,都在《古路之路》中得到生动展现。( ),因为它道路奇绝、风光独异,丰富的生活素材就在村中,作家们可以信手拈来,写成妙文。但是,隔着车窗走马观花“看”出来的、凭着电话腾云驾雾“取”回来的,都难成佳作,一部好作品要靠用脚踏实地地“走”出来。作者陈果每次去古路村,要先去雅安驱车两个半小时到达大渡河峡谷“一线天”,再用三个小时攀爬到村委会所在地。创作期间,他的所有假期都献给了古路村。到了古路村,作者还要用手去抓去拽去刨去抠,这不仅是在探路,也是在把脉。可以说,这部以奔腾的峡江为魂魄、以峭拔的山石为脊梁的作品,使我们既看到了古路村的身形、面容和肤色,也感受到了古路村的体温和脉搏。
7.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写古路村似乎并不难,但古路村很难
B.不仅古路村很难,写古路村似乎也难
C.古路村很难,但写古路村似乎并不难
D.不仅写古路村难,古路村似乎也很难
8.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
B.桃花开了,白色的桃花洁白如玉似棉,粉色的桃花如绽放的杜鹃。
C.那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枝头,成了一个笑红了脸的娃娃。
D.这森林就是一张巨大的绿色竖琴,处处跳荡着生命交响乐的旋律:那婉转的鸟鸣,馨香的铃兰,翩翩的彩蝶,草地上的蘑菇撑起千万把小伞。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已逾百天,截至2020年7月底,北京市家庭厨余垃圾日均分出量1764吨。然而,社区间落实水平参差不齐,个别社区改善情况不明显。针对此情况,北京将全面展开“盯桶战术”,下沉社区参加桶前值守。
“盯桶战术”需要专人值守垃圾桶,指导并监督居民正确投放垃圾。采取这种方法的目的是督促居民提前在家做好垃圾分类。这看似是“笨方法”,却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有人认为这种带有强制性的方法不太适合推广,但是,如果垃圾分类全凭自觉,可能一些居民会出于习惯和贪图方便随意投放垃圾,垃圾分类的意识就难以达成。万事开头难,要扭转居民长期以来的习惯,使“蛮劲儿”也得使“巧劲儿”。传统思维是通过处罚来达到令行禁止的效果,但单一的处罚容易使民众形成抵触情绪,一旦脱离有效监管还可能死灰复燃。监管方如果能辅之以正向激励的机制,( )。
1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居民或许更能感受到行为的价值,并形成自觉行动的意识
B.或许更能让居民感受行为的价值,并形成自觉行为的意识
C.或许更能让居民形成自觉行动的意识,并感受到行为的价值
D.居民或许更能形成自觉行动的意识,并感受到行为的价值
11.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C.失败了,只要不灰心丧气,一切从头开始,重整旗鼓,就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D.老王失业,他的嫂嫂也冷言冷语,人情冷暖,可见一斑。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小说课的兴起,应归功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亲密无间。小说课却几乎自然而然地实现了三者的交叉融合。讲授者的初衷虽不是讲成小说史,但在选讲经典篇目时,已无形中完成了类似文学史的筛选工作。课堂上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时刻要求讲授者兼具文学批评的眼光和文学理论的修养。也就是说,讲授者实际上身兼小说家、批评家和教育者等多重身份。( )
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解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产生的影响,难以估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说课的兴起密切关联着文学生活的变迁。
在当下的文学生活中,小说课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影响。其中最突出的是小说彰显独到眼光、丰富批评类型的作用。小说可作为特殊形态的文学批评,乃是作家对作家的批评,这些批评文学未必都能达到“大师的批评”的理想境界,但至少都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1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小说课的接受对象扩展至读者大众时,他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
B.当小说课的表现形式从整理出版到口头讲授时,他的接受对象也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
C.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时,他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
D.当小说的接受对象从读者大众到学生听众时,他的表现形式也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
14.下列句子,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上签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
B.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无论内容多么广泛,都必须“阴魂不散”。
C.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他平日里喜欢占各种人的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2018年夏天,《延禧攻略》稳居热搜榜单。精良考究的清宫美景、古典大气的高级色调、如诗如画的清雅构图,俨然一幅唯美的动态水墨画。这部诚意之作,( ① ),还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中东、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迅速刮起了一阵“中国风”。
故事里有文化,文化里有故事。这部清宫戏一改以往套路,( ② ),尤其不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呈现。比如,剧中嫔妃服饰使用的香云纱需经过“三洗九煮十八晒”数十道工序制成,被外国人赞誉为“软黄金”;服装上的刺绣匠心独具、栩栩如生,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球绣……一针一线都展示着中华传统的高超技艺;团扇采用的缂丝工艺是中国丝织中的顶级艺术,雕琢镂刻,立体感十足;高贵妃千娇百媚的姿态、行腔婉转的曲调,再现了中国戏曲的风范……荧屏揭开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神秘面纱,她的独特魅力让我们感到震撼。
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③ ),而要真真切切让它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在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中不断推陈出新。
16.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①
②
③
17.用陈述句概括段意,不超过15个字。
答:①
②
③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很少人知道构树。在南方,( ① ):青褐色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但( ② )。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地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
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 ③ ),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的情感。
18.请在文中画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①
②
③
19.用陈述句概括段意,第一段不超过10个字,第二段不超过20个字。并概括短文的主题。
段意:①
②
主题: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荷叶,像绿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来,“绿的海洋”霎时间波涛起伏,荷叶一片连着一片翻腾着。( ① ),“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叶面上的水珠儿,晶莹剔透,像一颗颗漂亮的珍珠。那片片荷叶,像撑开的一张张绿伞,有的轻浮于湖面,有的亭立在碧波之上,似层层绿浪,如片片翠玉。在那碧叶连天的绿波中,成千盈百的荷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谁也不让着谁。有的荷花花瓣全开了,那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头上戴着黄色的莲蓬,静静地站在那里。( ② ),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只露出半张脸。放眼远眺,这一片荷花的海洋,似一片细细的雪,又如一片淡淡的霞,红花绿叶相映。俯身深吸一口,( ③ ),顿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
湖水清澈见底,水中红鲤历历可数,悠然自在地游嬉在荷丛之间。偶尔,还有几只青蛙跳到圆圆的荷叶上,溅起的朵朵水花变成了一颗颗圆滚滚的珍珠,在“玉盘”里滚来滚去。调皮的小蜻蜓也来凑热闹,它们扇动翅膀从一朵花飞到另一朵花,与荷花快乐地嬉戏着。
我喜欢荷花,喜欢她的淡淡清香,喜欢她的淡淡粉红;喜欢她的亭亭玉立,更喜欢她的高贵品质。
20.请在文中画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答:①
②
③
21.各用两句诗概括段意,不超过14个字。
答:①
②
③
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3题。
当我们试图与每一座城市对话,感受每一座城市的心跳,品读每一座城市的成长历程时,歌曲,( ① ),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城市历史文化通道的大门,短短一支歌,便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
乘着歌声的翅膀,我们走近“未来之城”雄安,走近“东方巴黎”上海,走近“天府之国”成都,走近“太湖明珠”无锡……它们风情各异,风流尽显,透过或婉转悠扬,( ② ),热烈地诉说着有关城市的光荣与梦想。许许多多的城市故事汇集起来,讲述的是一个辉煌灿烂的“中国梦”的故事;千人合唱、万籁齐鸣的城市之歌,奏响的是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磅礴浩荡的时代强音。
这首波澜壮阔的交响曲,是由千千万万个既平凡又伟大的追梦者写就的,他们是一个个小小的音符,( ③ ),照亮了许许多多的城市,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奋进征程。
22.请在文中画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
答:①
②
③
23.概括段意,不能用否定句,不超过15个字。
答:①
②
③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25题。
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 ① ),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疼,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 ② )。海棠,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地在繁枝上挤着开……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的涌出的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成了永远的春天!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 ③ )。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里无数次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24.请在文中画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①
②
③
25.概括段意,不能用否定句,不超过15个字。
答:①
②
③
课时作业23
1.解析:根据括号后面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致与高雅”可知,括号内所填语句的主语应为篆刻艺术,故排除A、B两项;根据句式一致原则,括号后句子的句式为“展现了……”,故此处的句式应为“体现了……”,故选C。
答案:C
2.解析:B句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都是比喻。A句没用修辞手法,白描是一种表现手法;C句是拟人;D句没用修辞手法,是梦幻。
答案:B
3.解析: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还能够……”主语残缺,可把“不仅”放在“画家”后;二是“丰富……品质”搭配不当,可将“丰富”改为“提升”。
答案:借助篆刻、诗文、书法三艺,画家不仅能够达到尽情达意的目的,还能够提升自己的作品品质。
4.解析:由括号前的“我们对圆明园与颐和园了解得更多”和括号后的“有趣的是,圆明园在西方……颐和园在西方……”可知,括号内对圆明园的相关表述应在前,对颐和园的相关表述应在后,故排除A、D两项。对比B、C两项,B项“圆明园西部……颐和园南部……”句式前后一致,与上下文衔接更加连贯,故选B。
答案:B
5.解析:B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夸张。A句只有比喻,C句是借代,D句是比喻和拟人。
答案:B
6.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少一“的”字,造成了主谓搭配不当。减缩一下就是“封建帝王都以水景取胜”。
答案:修改为“封建帝王修建的几座避暑宫苑,包括西苑、畅春园、圆明园和颐和园,都以水景取胜”。
7.解析:分析四个选项可知,选项可以分为两组,A、C两项说的是写古路村似乎并不难,B、D两项说的是写古路村难。分析括号后的句子“因为它道路奇绝……写成妙文”可知,这里强调的是“写古路村似乎并不难”,据此排除B、D两项。由括号内的句子和后文的衔接关系可知,括号内的句子应突出“写古路村似乎并不难”,故应选C。
答案:C
8.解析:D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和拟人。其他句子只有比喻。
答案:D
9.解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脚脚踏实地”重复。
答案:修改为“一部好的作品要靠作者用脚实实在在地‘走’出来”。
10.解析:从“如果”的位置来看,本句的主语应是“监管方”,那么括号中所填的句子的主语也应是“监管方”。据此排除A、D两项。分析B、C两个选项,从事理逻辑来看,应是先“感受到行为的价值”,再“形成自觉行动的意识”,所以答案为B。
答案:B
11.解析:C句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死灰复燃”比喻已经消失了的不好的势力或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东山再起”比喻失败后重新站起来。严格地说,这都是用的词的比喻义,看做是比喻也未尝不可。A句是借代,“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B句“卷土重来”用的是词的本义;D句是借代,“一斑”以部分代全体。
答案:C
12.解析:分析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发现,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可能一些居民会出于习惯”语序不当,“可能”要调到“会”之前;二是“垃圾分类的意识就难以达成”中“意识”和“达成”搭配不当,应将“达成”改为“养成”。
答案:修改为“如果垃圾分类全凭自觉,一些居民可能会出于习惯和贪图方便随意投放垃圾,垃圾分类的意识就难以养成”。
13.解析:“小说课”与“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对应,“接受对象”与“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对应。
答案:C
14.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和B句都是使用的比拟修辞手法。A句是排比,C句是比喻,D句是反语。
答案:B
15.解析:根据上句,“其中”是指小说课的“重要的意义与影响”,那么画横线的句子一是表意不明,二是结构混乱。所以删去“小说”“的作用”,在“是”后面加个“能”字。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小说课的“重要的意义与影响”最突出的就是“能彰显独到眼光、丰富批评类型”,而不是“小说彰显独到眼光、丰富批评类型的作用”。
答案:修改为“其中最突出的是能彰显独到眼光、丰富批评类型”。
16.解析:第一处,与后文关联词语“还”相照应,空缺处的关联词应是“不仅”或“不但”,“还”引领的内容都是国外的,可以推知空缺处应该是国内,照应后文“在海外迅速刮起了一阵中国风”,此处也应是引起强烈反响。故本处应填写与“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相类似的内容。第二处,前文有“故事里有文化,文化里有故事”,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后文又有“尤其不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呈现”,可见此处需填的内容应是和“文化”有关,后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包含在这种“文化”之中,准确地说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句式上和后句照应,就应当是填写“将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相类似的内容。第三处也是要根据前后两句来推断,“保护”自然是资料的保存,“传承”则是下句的意思。下句有“而要……”,那么上句就得说“不能……”,上下呼应即可得出“不能让非遗只出现在古书里”或“不能只是让它保藏在博物馆”。注意字数!
答案:①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 ②将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③不能让非遗只出现在古书里
17.解析:本文从一部戏的轰动来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第一段是说《延禧攻略》这部戏“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还让“海外迅速刮起了一阵‘中国风’”,故可概括为“《延禧攻略》轰动了国内外”;第二段则是说这部戏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响,尤其是“不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呈现”,故可概括为“这部戏精彩地呈现了非遗”;最后一段则是呼吁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它搬上生活的舞台,故可概括为“要让非遗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以上概括意思对、不超字数即可。
答案:①《延禧攻略》轰动了国内外 ②这部戏精彩地呈现了非遗 ③要让非遗走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18.解析:第①处,结合后句“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理解,此处是说构树不惹人注意,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第②处,句中的“但”可知语意转折,可知此句说的是它引起了“我”的注意,结合后句“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理解,可推知此处填写“我却时常走到树边”或“我却独自喜欢这种树”。第③处,上句写夹竹桃颓废到了极致,下句“依然青翠”,空句肯定是说构树,由此得出“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或“而这平常不起眼的构树”。
答案:①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 ②我却时常走到树边 ③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
19.解析:本文第一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独自对构树的喜爱;第二段则是感情的升华,赋予构树以象征意义。对主题的概括必须能通过像“汉服”的形象以及“长青”的精神去领会。以上概括意思对、不超字数即可。
答案:段意:①“我独喜欢构树”或“我喜欢构树像汉服的叶子” ②构树长青的影像能让人产生惊心动魄的情感
主题:构树象征着大汉的万古长青的民族精神
20.解析:解答语句补写题,需要联系前后文,第①处,根据前文“一阵清风吹来……”和后文“‘绿的海洋’又平静下来了”可知,此处应填“风停了”之类的内容。第②处,根据前文“荷花花瓣全开了……像一位位穿着粉红衣裳的少女……”和后文“莲蓬只露出了半个,像小姑娘只露出半张脸……”可知,此处应填写“有的荷花半开着”之类的内容。第③处,根据前文“俯身深吸一口”和下文“顿觉沁人心脾、心旷神怡”不难得出“一阵清香扑鼻而来”之类的句子。
答案:①风停了 ②有的荷花半开着 ③一阵清香扑鼻而来
21.解析:短文围绕荷花来写,又多用荷叶、红鲤、青蛙、蜻蜓烘托映衬,写出了对荷花的喜爱之情。要求各用两句七言诗来概括段意,足以概括得很全面。第一段先写一望无际的荷叶,然后以此来铺垫写荷花婀娜多姿,正好可以借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两句诗来概括;下面两段即可根据所写的内容仿照第一段来写。
答案: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②红鲤青蛙戏荷塘,蜻蜓荷花嬉戏忙 ③我爱荷香粉红色,更爱玉质品行高
22.解析:①由括号后面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城市历史文化通道的大门”“便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密码”等可知,括号处所填写内容应是“一把钥匙”之类的话;②由括号前的“透过或婉转悠扬,”这半截话可以补出“或铿锵有力的歌声”;③由括号前的“他们是一个个小小的音符”可知,所填写语句也是一个比喻句,再结合括号后面“照亮了许许多多的城市,照亮了中华民族的奋进征程”可知,应填写有关“细小的灯或光”之类的语句,且结构应与前面语句大体一致。如此,即可轻松填出相关内容。
答案:①成为了一把钥匙 ②或铿锵有力的歌声 ③汇聚萤火之光
23.解析:本文第一段第二段段意明确,不难概括;第三段则需要精心提炼,主语不能离开歌曲,谓语不能用照亮,主谓宾要搭配得当,内容要概括全面。以上概括意思对、不超字数即可。
答案:①歌曲是城市的文化密码 ②歌声诉说着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③城市之歌唱响了时代的强音
24.解析:第一处括号后面有“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疼,不能折来养在屋里”,这些语句交代了原因,说明作者对栽在院里的几棵丁香和珍珠梅,以及夏秋季节的玉簪、菊花等是有些后悔的,所以第一空可填“栽后有些后悔”。第二处括号前面有“有香的花中,我只爱……”;那么“无香的花中……”,说明括号处要突出“无香的花中”的某一种;而从括号后面“海棠,浅浅的红,红得……”说明“海棠花”正是作者在无香的花中特别钟爱的一种,故括号上可填“我最喜欢海棠”之类的句子。第三处括号前面有“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后面则是写海棠带来的春的喜悦,可见这后半句应该是“这时都消失了”。
答案:①栽后都很后悔 ②我最喜欢海棠了 ③这时都消失了
25.解析:概括段意要抓住描述的重点,不能以偏概全。第一段先写了院子里的许多花,然而“我”最喜欢的是海棠花。由此可以概括出“我最喜欢院子里的海棠花”。第二段正面描写院子里的四棵海棠繁花盛开的情景,“在生的季候里成了永远的春天”,所以最好的概括就是“四棵海棠繁花盛开成了永远的春天”。尽量去找文中概括性最强的词句来利用,实在没有就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第三段是感情的升华,由对春的憎嫌,欲扬先抑,笔锋一转大力写海棠带给“我”的春的喜悦,所以说这段的意思就是“海棠使我充满了春的喜悦”。
答案:①我最喜欢院子里的海棠花 ②四棵海棠繁花盛开成了永远的春天 ③海棠使我充满了春的喜悦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汇编: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汇编,共15页。
高考语文复习--新题型语言文字运用——成语填空专训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新题型语言文字运用——成语填空专训一,共11页。
高考语文复习--新题型语言文字运用——成语填空专训五: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新题型语言文字运用——成语填空专训五,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