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3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10单元种群和群落第2讲群落及其演替课件
展开
第2讲 群落及其演替自 主 学 习 · 巩 固 基 础[自主学习]知识点一 群落的结构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答案】地域 各种 季节性 物种数目 目测估计法2.群落的种间关系为食 资源 有利 独立生活 3.群落的空间结构【答案】分层 光照强度 食物 环境资源 镶嵌 湿度和盐碱度 自身生长特点4.群落的季节性由于__________________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______________也会随之发生_________的变化。5.生态位(1)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________________,包括所处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以及与其他_______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阳光、温度和水分 外貌和结构 有规律 地位或作用 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 物种 (2)研究某种生物生态位时,要注意的问题。①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②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征,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意义: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栖息地、食物、天敌 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出现频 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 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 物种之间 及生物与环境间协同进化 [自主检测]1.思考判断(1)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2)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3)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在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4)捕食关系对维持群落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 )(5)一块农田中的田鼠和杂草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 )(6)“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 ( )(7)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8)森林中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9)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 )(10)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2.深挖教材(1)立体农业是运用__________________原理,为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2)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这是垂直结构吗?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答案】(1)提示:群落的空间结构(2)提示:不是。竹林是一个由同种生物构成的种群,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现的“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3.热图导析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b处不同的植物层次中分布着不同的鸟类,鸟类的这种分层主要取决于什么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提示: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2)提示:b处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3)提示:主要取决于食物的分布和巢穴的位置[自主学习]知识点二 群落的主要类型1.陆地群落分类(1)分类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 (2)常见生物群落类型及其特点。少 较少 简单 特别多 相对稳定2.群落的分布(1)群落的分布规律与决定因素。【答案】(1)相近或相似 森林 草原 荒漠 荒漠 草原 森林 草甸 水分 温度(2)群落的形成原因。【答案】(2)物种组成 群落外貌和结构 不同 适应 不尽相同 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 复杂的种间关系 协调和平衡 时空条件[自主检测]1.思考判断(1)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群落外貌和结构上都有着相似的特点。 ( )(2)荒漠生物群落中的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而不是产生需要更多水才能溶解的尿素,以减少水分的消耗。 ( )(3)阴生植物的茎细长,叶薄,细胞壁薄,机械组织发达,但叶绿体较小、呈深绿色,比较适宜于在弱光条件下生存。 ( )(4)不同群落中的生物具有与该群落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分布特点。 ( )(5)湿地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但只有水生生物。 ( )(6)群落中不同种群之间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有机整体,从而维持物种之间的协调和平衡。 ( )(7)在不同的森林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环境。 ( )【答案】(1)× (2)√ (3)× (4)√ (5)× (6)√ (7)√2.深挖教材(1)在荒漠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具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共同特征?在草原群落中生活的生物又有哪些适应群落环境的共同特征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如将森林中攀缘生活的动物种群与草原上善于奔跑的动物种群对调,对这些种群来说有什么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1)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例如,植物的叶不发达,以减少蒸腾作用;根很发达,有利于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等等。动物的皮肤可以减少水分蒸发;大多数动物是夜行性的,在白天炎热时不活动;一些动物的排泄方式可以减少水分的丢失;等等。草原上植物的叶片比较狭窄,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动物大都擅长挖洞穴居或快速奔跑 (2)对调的种群因为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可能会迅速衰退,并最终消失[自主学习]知识点三 群落的演替【答案】代替 速度和方向 ①植被 ②彻底消灭 土壤条件 种子 地衣 草本植物 乔木 多年生草本植物 乔木 火山岩 过量砍伐 弃耕[自主检测]1.思考判断(1)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 )(2)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3)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 )(4)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 )(5)群落演替中动物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 )(6)冰川泥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 )(7)在保留有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 )(8)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 )(9)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 )(10)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 )【答案】(1)√ (2)√ (3)√ (4)× (5)× (6)× (7)√ (8)√ (9)× (10)×2.深挖教材(1)群落植物垂直分层的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时间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群落演替时,不同种群间是取而代之还是优势取代?在森林阶段,还能否找到地衣、苔藓等其他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演替最终都能形成森林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一个湖泊生物群落经一系列演替后,可以变成森林生物群落,在演替过程中先有下列哪个阶段 ( )A.沼泽 B.湿地C.草原 D.森林【答案】(1)提示:植物的种类数多,并且有较为复杂的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利用光能等资源的能力,也能为动物提供复杂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2)提示:次生演替的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3)提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通过分泌有机酸从裸岩中获取养分(4)提示: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5)提示:不一定。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取决于所处地域的气候等条件,如干旱地区或冻土地带很难演替到森林阶段(6)提示:A重 难 探 究 · 素 养 达 标五种种间关系的比较1.生物的种间关系[深度讲解](4)寄生与捕食关系的辨析。①寄生者在宿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宿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宿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生物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则为捕食关系,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②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宿主死亡。这都与长期的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宿主长期共存。(一)考查群落内部种间关系的类型(素养目标:生命观念)1.(2021年辽宁六校联考)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B.两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的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考向预测]【答案】B 【解析】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A错误;两种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是指群落的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正确;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但二者仍可能为种间竞争关系,如竞争空间、氧气等,C错误;互利共生是不同种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D错误。(二)考查群落内部种间关系的曲线分析(素养目标:科学思维)2.(2021年山东德州检测)图1所示为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竞争、捕食、种间竞争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答案】B 【解析】根据图1中几种生物间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①、③、④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②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竞争;图1的③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种间竞争,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种间关系曲线的多角度判断群落的演替1.群落演替的5大原因(1)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2)生物本身不断进行繁殖、迁徙。(3)群落内部由于生命活动造成内部环境改变。(4)种内和种间关系不断发生变化。(5)人类活动的干扰。[深度讲解]2.群落演替的3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竞争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捕食、竞争等,协同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3.群落演替的类型4.群落演替的4个特征(1)演替方向:演替是群落组成朝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而变化的有序过程,因而它往往是能预见的或可测的,一般都可以演替到森林这一最高阶段。(2)能量:总生产量增加,群落的有机物总量增加。(3)结构: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4)稳定性: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稳定性越来越高。 关于群落演替的三个易错点(1)演替并不是“取而代之”。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一种“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如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优势地位,但森林中仍有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2)演替是不可逆的。演替是生物与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3)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一)考查群落演替类型的判断(素养目标:生命观念)1.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石体积的变化。[考向预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导致岩石体积下降【答案】C 【解析】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该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有水平结构,B错误;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岩石体积也增大,D错误。(二)考查群落演替的过程和特点(素养目标:生命观念)2.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种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b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d点时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C.图丙可表示该地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答案】A 【解析】图甲中,b点和d点时都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A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因此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与时间的关系,B正确;在该地的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减弱,因此图丙可表示该地恢复力稳定性与时间的关系,C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取代”现象,因此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D正确。实 验 平 台 · 专 讲 专 练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实验理论]2.实验流程【答案】地形 环境的主要情况 取样地点 地点和时间 土壤样品 分类并做好记录 数据统计表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A图):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2)吸虫器(B图):该装置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1.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1)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体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2)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体积)中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方法透析]2.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动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进行统计比较。(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一)实验原理和方法1.为了对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进行统计,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 ( )[诊断小练]【答案】A 【解析】土壤动物有避光、趋湿、避高温的特性,因此要让土壤动物从上面漏斗中转移到下面的收集瓶中,漏斗中的环境应有光、干燥、高温。对比4个选项,A选项中热光源能同时满足有光和高温两个条件。(二)实验的分析2.(2020年全国Ⅰ卷)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身体微小、活动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标记重捕法B.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高,则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C.土壤小动物的代谢活动会影响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生长D.土壤小动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答案】A 【解析】调查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的小动物数量常用取样器取样法,A错误;物种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高,说明该类群含有的物种数目多,B正确;一些土壤小动物可以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增加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C正确;土壤小动物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中,可以参与碳循环,D正确。典 题 演 练 · 破 解 高 考1.(2021年全国甲卷)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答案】C 【解析】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火山喷发、海啸、泥石流等自然因素也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A正确。裸岩是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发生在裸岩上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虽然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正确。发生在裸岩上的初生演替经历了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次生演替经历了杂草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C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D正确。易错探因不清楚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所经历的阶段和过程,次生演替如弃耕的农田没有苔藓阶段。2.(2021年河北卷)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研究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 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改变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答案】B 【解析】由单作转为邻作,若虫与成虫的比例发生变化,说明其种群的年龄结构改变,A正确;由单作转为邻作,成虫依然分布在各部位的叶片上,说明其空间分布类型未改变,B错误;由单作转为邻作,种植了不同的植物,说明群落的水平结构改变,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调节种间关系,D正确。名师点睛分析单作和邻作的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要分析表格中三个部位(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成虫的数量分布。3.(2020年全国Ⅱ卷)河水携带泥沙流入大海时,泥沙会在入海口淤积形成三角洲。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3种植物群落类型: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淡水环境中),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生长在海水环境中),③草甸植物群落(生长在陆地环境中)。该三角洲上的植物群落是通过群落演替形成的,演替的顺序是 ( )A.②①③ B.③②①C.①③② D.③①②【答案】A 【解析】该处形成三角洲的过程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由于入海口的海水环境,最先形成的群落应是②以赤碱蓬为主的植物群落,随着河水(淡水)的不断冲刷,此处环境中水中的盐浓度会逐渐下降,植物群落便逐渐演替为①以芦苇为主的植物群落,由于河水中带有泥沙,三角洲处的陆地面积也会有一定的增大,因此会逐渐演替为草甸植物群落,则演替顺序为②①③,A正确。4.(2020年北京卷)近缘种动物常因利用相同的食物资源而竞争。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研究者调查了5种啮齿动物与7种蚂蚁采食的种子,统计各种大小不同的种子所占的比例(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B.啮齿动物与蚂蚁采食的种子大小有所重叠C.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一定不存在竞争关系D.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答案】C 【解析】为研究亲缘关系较远的啮齿动物和蚂蚁之间是否也存在竞争关系,应选择有共同活动区域的啮齿动物和蚂蚁进行研究,因为竞争关系需要在相同的空间中发生,A正确;啮齿动物和蚂蚁有共同的食物颗粒大小,可知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若该调查结果来自同一个区域,可知啮齿动物与蚂蚁之间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根据上述结果无法判断啮齿动物与蚂蚁间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5.(2020年海南卷)研究人员在调査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B.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C.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D.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答案】C 【解析】多年生草本因为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因此多年生草本替代了一年生草本,A正确;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原因是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灌木植物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B正确;多年生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灌木,生物种类和空间结构更为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C错误;该沙地演替最后主要为多年生灌木,因为根系发达,有很好的抗风能力和吸水能力,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更加适合在沙地生存,D正确。6.(不定项)(2020年山东卷)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答案】AB 【解析】调查互花米草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否则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A错误;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错误;无瓣海桑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正确;外来物种入侵往往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因此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时要谨慎,D正确。7.(2021年全国乙卷)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 有限的 一种草履虫数量增多,另一种草履虫逐渐死亡、消失 (2)时间或位置 (3)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但可以通过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降低竞争而长期共存【解析】(1)由题意可知,竞争排斥原理描述的是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在资源受限制的环境中的共存情况。故在验证该原理时,应选择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并且环境资源有限。依据竞争排斥原理可知,两种草履虫不能长期共存,故培养一段时间后一种草履虫增多,另一种草履虫逐渐死亡、消失。(2)依据竞争排斥原理可知,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两种雀科鸟可以共存,说明其资源利用方式不同。它们可以通过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不同位置的种子以及在不同时间取食来降低竞争。(3)由(1)可知,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由(2)可知,具有竞争关系的物种可以通过进化出新的资源利用方式降低竞争而长期共存。名师点睛理解竞争排斥原理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遵循竞争排斥原理的条件有两个:一是环境资源是有限的,二是具有竞争排斥的生物应该具有相同的资源和相同的利用方式。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