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件(70份)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一章产业区位因素第四节三大产业的两个共性命题视角综合思维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一章产业区位因素第四节三大产业的两个共性命题视角综合思维课件,共22页。
命题视角(一) 区位因素差异决定区域产业类型差异 [典题感悟][例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人。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如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解析] 第(1)题,注意关键词“环境质量”,要结合当地的人类活动去分析,因为环境优劣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第(2)(3)两题,要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分析,这是区位比较优势所在。第(4)题,要联系当地的水稻生产条件分析,注意这四小问有着层层递推的关系,在归纳答案时要充分利用前面每一小问的答案。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例2]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东北三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重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发展历程是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缩影,1990年以来,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2003年我国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此后十多年间,利好东北的政策不断出台,该地区成为我国继西部大开发后又一片投资热土。下图为辽中南工业基地图。
(1)辽中南工业基地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简述其形成的区位优势。(2)说明1990年以来辽中南工业基地经济发展速度滞后的原因。(3)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请你为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解析] 第(1)题,落脚在“区位优势”上,在获取信息时材料信息和图示信息均不应忽略。第(2)(3)两题是相对应的,首先要根据这一区域的环境质量、产业结构、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度、资源保障等方面分析经济发展速度滞后的原因,然后结合原因针对性地概括措施。
[答案] (1)丰富的煤、铁、石油、海洋化学资源;铁路、海运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础较好;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差;企业设备老化,竞争力下降;煤、铁等资源枯竭,发展后劲不足;科技投入较少,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市场竞争激烈;经济体制落后等。(3)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积极发展新工业和第三产业;优化环境,防治污染;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设备更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等。
[思维建模]1.明确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路
2.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及评价术语
[针对训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连接广州、深圳、东莞三市,长度约180千米,着重打造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目标是打造中国“硅谷”。深圳通过多次重大产业升级,经历了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到规模化、集群化代工模式,再到新能源、新材料、互联网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从“深圳制造”到“深圳创造”的华丽转身。
材料二 下图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示意图。
(1)与前两个产业发展阶段相比,简述深圳进入第三阶段后产业区位优势的变化。(2)分析深圳、广州、东莞三市基于产业协同发展的各自功能定位。(3)从区域关联角度简述三市协同发展的措施。答案:(1)资金雄厚,基础扎实;技术水平高(科技水平领先);管理经验丰富;核心创新平台多;高素质人才集聚;环境优美。 (2)广州:科研创新基地。东莞:互联网创新集聚区。深圳:先进的制造业基地,高新科技企业、现代化服务业、生命科学产业集聚区。 (3)产业分工协作;共管共治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构建现代化快速交通网;加强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布局及空间结构;完善人才流动机制。
命题视角(二) 发扬区位优势,因地制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典题感悟]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沙棘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喜光、耐严寒、耐旱、耐风沙,对土壤适应性强,其果实营养丰富,药用价值极高。西宁市大通县分布着约0.67万公顷天然沙棘林,生产的沙棘果品质优良。近年来,青海省通过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引进国际领先技术,充分利用沙棘林资源,打造集沙棘保护、研究、产品开发、加工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世界沙棘谷”,走出了一条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如图为大通县地理位置示意图。
(1)分析大通县商品沙棘果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2)简述大通县打造“世界沙棘谷”的有利条件。(3)说明大通县沙棘产业化发展对我国部分生态脆弱区脱贫的启示。[解析] 第(1)题,从图文材料中提取答案要点,注意这里分析的是“自然原因”,不要涉及人文因素。第(2)题,要结合区域特征,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综合比较分析。第(3)题,要紧紧围绕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分析,抓住传统第一产业的弊端、新兴观光旅游第三产业的优势这两点展开阐释。
[答案] (1)地处青藏高原,晴天多(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养分积累;海拔高,夏季气温低,沙棘果生长时间长;高山冰雪融水水质优良;病虫害少;人类活动干扰少,自然环境优良。 (2)沙棘林资源丰富,分布面积广,沙棘果产量大、品质高;药用价值高,市场广阔;龙头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生产加工能力强;政府政策大力支持;当地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 (3)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吸引相关企业落户,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适度发展旅游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质量;注重生态保护与治理。
[系统思维]因时制宜促进区域发展1.因时制宜的地理思想因时制宜指的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即根据地理环境的时间差异,采取合理有效的发展措施。因时制宜思想主要包括以下要点:(1)在认识区域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地理环境在不同时期对人类环境的影响,处理好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2)在充分认识区域地理特征的基础上,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确定区域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和路径。(3)因时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目的是实现人地协调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2.探究区域发展因时制宜的分析思路(1)区域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是该时期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地理环境不同时期的深刻差异和变化推动着区域不断发展。(2)区域发展区位因素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除了从静态的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例如,某个工业区域的繁荣、衰败等皆由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引起。以劳动力指向型工业繁荣区的变化为例,列表如下:
[针对训练]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一 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部分指标比较表。
表二 西部地区的矿产储量占全国储量的比例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编第十一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农业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②农作物的区位选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编第十一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三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网络信息技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二编第十一章产业区位因素第二节工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廉价劳动力,高等教育,2考虑污染程度,3考虑污染类型,生产成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