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创新设计高考生物(新教材人教版)总复习一轮讲义模块检测卷(一)
展开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内共生假说认为,蓝细菌被真核细胞吞噬后,在共同生存繁衍的过程中,蓝细菌成为植物细胞的专门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叶绿体。下列叙述不支持该假说的是( )
A.叶绿体内的遗传物质为环状DNA
B.叶绿体内膜和外膜的成分差别比较大
C.叶绿体中的色素与蓝细菌内的色素不同
D.叶绿体内的核糖体与细胞质内的核糖体大小有所不同
答案 C
解析 蓝细菌为原核生物,而叶绿体的遗传物质也类似于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为环状DNA,A项支持该假说;内共生假说假定植物细胞把蓝细菌吞噬后,在蓝细菌细胞外形成一层囊泡,这层囊泡来自植物细胞膜,后续演变为叶绿体的外膜,而叶绿体的内膜为原来蓝细菌细胞的细胞膜,B项支持该假说;叶绿体中与蓝细菌内的光合色素有区别,C项不支持该假说;叶绿体内部含有的核糖体,与蓝细菌这种原核生物的核糖体相似,而与植物细胞质内的核糖体大小有所不同,可作为叶绿体起源于蓝细菌的依据,D项支持该假说。
2.在油料种子的发育过程中,许多植物细胞会储存大量的脂肪,这些脂肪积累在一种由内质网衍生而来的囊状油质体中,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油质体内的脂肪是植物的储能物质
B.油质体上的油体蛋白由内质网合成
C.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
D.内质网能衍生出油质体与膜的流动性有关
答案 B
解析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脂肪是植物细胞内的储能物质,A正确;油质体上的油体蛋白定位在内质网上,其合成与核糖体有关,B错误;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染为橘黄色,C正确;由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因此内质网能衍生出油质体与膜的流动性有关,D正确。
3.将甲溶液、乙溶液和甲、乙混合溶液进行如下三组实验,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注:“+”表示有颜色反应,“-”表示无颜色反应。
A.甲溶液含有淀粉B.乙溶液含有葡萄糖
C.混合溶液不含淀粉D.混合溶液含有淀粉酶
答案 D
解析 由实验结果可知:甲溶液不含淀粉和还原糖,含有蛋白质;乙溶液中不含蛋白质和还原糖,含有淀粉;混合溶液中三种都有。所以甲中蛋白质是淀粉酶,催化乙中的部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还原糖)。
4.新冠疫情的出现,使普通百姓对病毒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温可以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煮沸处理可以杀死病毒
B.新冠病毒可以在餐具上增殖,用消毒液可以抑制病毒的增殖
C.病毒是生物,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
D.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与之相同
答案 A
解析 高温能够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蛋白质变性,煮沸处理能够使病毒的蛋白质变性,从而杀死病毒,A正确;病毒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其不能在餐具上增殖,B错误;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C错误;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新冠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二者的主要成分不同,D错误。
5.在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两次处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变化的形态使用的都是低倍镜
B.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0.3 g/mL的蔗糖溶液,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清水
C.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D.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答案 C
解析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观察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变化的形态使用的都是低倍镜,A正确;实验过程中,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0.3 g/mL的蔗糖溶液,目的是使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清水,目的是使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正确;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也会发生质壁分离,但不易观察到质壁分离现象,C错误;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D正确。
6.如图为几种物质进出某哺乳动物细胞膜的示意图,甲侧为细胞膜的外侧,图中膜两侧符号的多少代表对应物质的相对浓度大小。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同一种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可能不同
B.细胞膜上同一种转运蛋白(如离子泵)可运载不同的物质
C.加入细胞呼吸抑制剂,不影响葡萄糖进入细胞
D.Na+以被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不消耗ATP
答案 C
解析 图中Na+借助钠驱动的葡萄糖载体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Na+借助离子泵运出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A正确;细胞膜上同一种转运蛋白可运载不同的物质,如图中所示的离子泵可同时转运Na+和K+,B正确;加入细胞呼吸抑制剂,会改变细胞膜两侧Na+的浓度差,进而影响葡萄糖进入细胞,C错误;据图分析可知,Na+以被动运输方式进入细胞,不消耗ATP,D正确。
7.如图是探究酶最适温度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盐析沉淀法可分离酶A和酶B,该方法会使酶活性大大降低
B.含酶A的溶液用蛋白酶处理后,加双缩脲试剂检测,溶液不会变成紫色
C.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应将pH控制在最适范围内
D.低温和高温均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保存图中所示酶的最适温度均是50 ℃
答案 C
解析 能否通过盐析法分离酶A和酶B要看两者的相关性质,A错误;蛋白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含酶A的溶液经蛋白酶处理后可产生多肽,多肽也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故含酶A的溶液用蛋白酶处理后,加入双缩脲试剂会发生紫色反应,B错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各实验组之间除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应保持相同且适宜,C正确;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而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在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被抑制,有利于酶的保存,D错误。
8.某研究小组在体外条件下进行了无机盐对脂肪酶活性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无机盐的种类和浓度
B.不同种类的无机盐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不完全相同
C.某些无机盐作用后可能改变了酶的结构使其活性发生改变
D.可以使用高浓度的NaCl提高脂肪酶活性,达到治疗肥胖的目的
答案 D
解析 本实验研究的是不同种类无机盐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无机盐的种类和浓度属于自变量,A正确;图中曲线有未重合的部分,说明不同种类的无机盐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不完全相同,B正确;某些无机盐作用后,酶的活性会发生改变,故酶的结构也可能会发生改变,C正确;由图中NaCl对脂肪酶活性影响的曲线可知,NaCl浓度为100×10-9(ml·L-1)时,脂肪酶活性大于不使用NaCl时,但是在人体内不同浓度的NaCl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可能不同,且摄食高浓度的NaCl会提高内环境的渗透压,可能会造成内环境稳态失衡,不利于人体健康,D错误。
9.如图表示物质进出细胞的不同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物质甲可以是氧气、水,也可以是激素
B.物质乙由细胞1释放的过程会消耗ATP
C.物质丙的运输受其自身浓度的影响
D.物质丁和细胞2可表示K+和处在静息状态的神经细胞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物质甲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2,其可能是O2、H2O或性激素,A正确;物质乙由细胞1经胞吐释放,该过程会消耗ATP,B正确;物质丙进入细胞2的方式为协助扩散,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受其自身浓度的影响,C正确;物质丁运出细胞2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神经细胞处在静息状态时,K+运出神经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D错误。
10.如图表示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进行桑葚酒发酵过程中乙醇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a、b分别表示还原糖含量和乙醇含量的变化
B.两曲线相交的D点,发酵装置中还原糖的含量和乙醇的含量相等
C.乙醇是在桑葚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
D.发酵过程中的还原糖消耗速率存在升高后降低的阶段
答案 D
解析 在发酵开始时图中曲线a呈上升趋势,同时曲线b呈下降趋势,说明曲线a、b分别代表乙醇含量和还原糖含量的变化,A错误;两曲线交点D对应的纵坐标数值不一样,此时还原糖的含量和乙醇的含量不相等,B错误;乙醇是在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中产生的,C错误;观察曲线b的斜率,存在先变小再变大又变小的趋势,可得出发酵过程中还原糖消耗速率存在升高后降低的阶段,D正确。
11.龙血树在《本草纲目》中被誉为“活血圣药”,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的功效。图甲、乙分别为龙血树在不同条件下相关指标的变化曲线(单位:mml·cm-2·h-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甲分析,温度为30 ℃和40 ℃时,叶绿体消耗CO2的速率相等
B.40 ℃条件下,若黑夜和白天时间相等,龙血树能正常生长
C.补充适量的无机盐可能导致图乙中D点左移
D.图乙中影响C、D、E三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相同
答案 B
解析 图甲中,CO2吸收速率表示净光合作用速率,CO2产生速率表示呼吸作用速率,叶绿体消耗CO2的速率是指总光合作用速率,根据总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可知温度为30 ℃时,叶绿体消耗CO2的速率=8+2=10(mml·cm-2·h-1);温度为40 ℃时,叶绿体消耗CO2的速率=5+5=10(mml·cm-2·h-1),A正确;40 ℃条件下,龙血树净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若白天和黑夜时间相等,则有机物不会积累,植物不能生长,B错误;补充适量的无机盐可能使龙血树的光合作用速率增加,则光补偿点会降低,即D点左移,C正确;图乙中影响C、D、E三点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都是光照强度,D正确。
12.下表是三种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h),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与②纺锤体形成的方式相同
B.①中分裂期细胞数所占比率低于12%
C.②中T1≤T2
D.③的分裂期进行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转录
答案 B
解析 ①是高等植物细胞,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②是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A错误;①中分裂期细胞所占的比例是2/(15.3+2),小于12%,B正确;细胞分裂间期时间要长于分裂期,C错误;分裂期染色体高度螺旋,DNA不易解旋,不能进行转录,D错误。
13.胆固醇在人体血液中的运输是通过与磷脂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颗粒的形式进行的,具体机制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LDL以胞吞的方式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LDL受体的循环利用与胞内体有关,与细胞中氧气含量的多少无关
C.LDL受体缺陷可能会导致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造成血管堵塞
D.溶酶体中的酶可以将LDL分解为胆固醇以供细胞利用
答案 B
解析 脂质类的物质一般是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的,但胆固醇是以LDL的形式被细胞吸收,由图可知,LDL与LDL受体特异性的结合,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图中信息显示,LDL受体的循环利用与胞内体有关且需要消耗ATP,细胞中氧气含量的多少可以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进而影响ATP的含量,故LDL受体的循环利用与细胞中氧气含量的多少也有关,B错误;LDL受体缺陷导致胆固醇难以进入细胞,血液中胆固醇增多,可能在血管壁上沉积,造成血管堵塞,C正确;由图可知,溶酶体中的酶可以将LDL分解为胆固醇以供细胞利用,D正确。
14.如图为某二倍体动物体内不同时期的细胞分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图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乙和丁
B.甲细胞可以表示该动物初级精母细胞的分裂过程
C.乙、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核DNA∶染色体=2∶1
D.丁细胞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B、Ab、aB、ab
答案 A
解析 据题图分析,该动物体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4条染色体,图中甲含有4个染色体组,丙含有1个染色体组,乙和丁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甲细胞表示有丝分裂过程,B错误;乙细胞中不含有姐妹染色单体,核DNA∶染色体=1∶1,C错误;丁细胞进行有丝分裂,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组成是AaBb,D错误。
15.科学研究表明年轻小鼠胶原蛋白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较低的干细胞比表达水平高的干细胞更容易被淘汰,这一竞争有利于维持皮肤年轻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蛋白COL17A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的干细胞增多。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衰老的皮肤细胞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B.衰老皮肤中出现老年斑的原因是控制色素形成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C.COL17A1基因含量的高低可以作为判断皮肤是否衰老的一个依据
D.皮肤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过程是COL17A1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 衰老细胞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衰老的皮肤细胞也可表现这些特征,A正确;衰老皮肤中出现老年斑的原因是衰老细胞中色素逐渐积累,而控制黑色素形成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B错误;随着年龄的增长,胶原蛋白COL17A1基因的表达水平较低的干细胞增多,据此推测,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可以作为判断皮肤是否衰老的一个依据,COL17A1基因含量的高低不等同于COL17A1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C错误;皮肤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的过程可能是包括COL17A1基因在内的多种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错误。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下列有关“骨架或支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多聚体是由单体为基本单位构成,都是以碳原子为基本骨架
B.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分子共同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
C.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与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有关
D.脂肪的单体是脂肪酸,脂肪酶的单体是氨基酸,脂肪酸和氨基酸的基本骨架都是碳链
答案 ABD
解析 单体和多聚体都是以碳链为基本骨架,A错误;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不包括蛋白质分子,B错误;真核细胞中的细胞骨架有维持细胞形态、参与物质运输、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等功能,C正确;由单体组成的多聚体称为生物大分子,脂肪不属于生物大分子,其组成成分是甘油和脂肪酸,D错误。
17.下图为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基质并成为成熟蛋白的过程。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高尔基体是前体蛋白加工的主要场所
B.肽酶切割信号肽的过程中消耗水
C.成熟蛋白可催化脱氢反应及CO2的产生
D.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均以图示方式进入线粒体
答案 BC
解析 由题干可知,前体蛋白进入线粒体加工为成熟蛋白,A错误;肽酶切割信号肽是水解过程,消耗水,B正确;成熟蛋白发挥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线粒体基质中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所以可能催化脱氢反应及CO2的产生,C正确;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该阶段的酶不进入线粒体,D错误。
18.将某作物种子置于适宜萌发的条件及该作物生长的最适光照下萌发,检测萌发过程中干重随萌发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假设萌发过程中消耗底物均是葡萄糖,B点时检测到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之比为8∶3。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C点前干重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B.B点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为1∶5
C.C点后干重开始增加,是因为从C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D.影响C→D段干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CO2浓度
答案 C
解析 C点前干重减少,种子呼吸作用一直进行,主要原因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A正确;B点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3/6)∶(5/2)=1∶5,B正确;C点后干重开始增加,说明有机物开始积累,应该是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所导致的,即光合作用应在C点前就已开始,并逐渐增强,到C点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等,C点后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C错误;C→D段干重增加,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由题干信息知,光照为该作物正常生长的最适光照,所以影响干重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有温度、CO2浓度等,D正确。
19.生物学知识中的“比”,可较为准确地表示生命过程中两种(个)密切相关的量之间的关系。下列描述中错误的是( )
A.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的值升高
B.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种群中黑色基因S数/浅色基因s数的值升高
C.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离时,细胞中染色体数/核DNA数的值升高
D.人在接近马拉松终点时加速冲刺,此过程中细胞CO2释放量/O2吸收量的值不变
答案 AB
解析 置于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降低,细胞液浓度升高,因此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的比值降低,A错误;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种群中黑色基因S数减少,浅色基因s数增加,因此黑色基因S数与浅色基因s数的比值降低,B错误;细胞分裂过程中着丝粒分离时,染色体数目增多,核DNA数不变,因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的比值变大,C正确;人体有氧呼吸吸收O2量和释放CO2量相同,而无氧呼吸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CO2,因此人在接近马拉松终点时由慢跑加速转换为剧烈冲刺时,CO2释放量与O2吸收量的比值不变,D正确。
20.科学家以某淡水湿地的芦苇和花叶香蒲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中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当其他条件均适宜时,花叶香蒲和芦苇在不同光照强度和叶面CO2浓度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分别如图甲、图乙所示(注:光照强度用PPFD表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据图甲分析,当叶面CO2浓度超过400(μml·ml-1)时,限制花叶香蒲净光合速率增加的外界因素最可能是光照强度
B.据图乙分析,影响芦苇净光合速率变化的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和叶面CO2浓度
C.比较图甲和图乙,当叶面CO2浓度为800(μml·ml-1)时,光照强度变化对芦苇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大
D.叶面CO2浓度为600(μml·ml-1)时,用PPFD-600光照强度分别照射上述两种植物10小时,花叶香蒲积累的有机物多
答案 ABC
解析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图甲中当叶面CO2浓度超过400(μml·ml-1)时,限制花叶香蒲净光合速率增加的外界因素最可能是光照强度,A正确;据图乙可知,叶面CO2浓度的增加,光照强度增强,芦苇净光合速率均会增加,所以影响芦苇净光合速率的外界因素是光照强度和CO2浓度,B正确;比较图甲和图乙,当CO2浓度为800(μml·ml-1)时,光照增强能使芦苇的净光合速率增加明显,故光照强度的变化对芦苇的净光合速率影响较大,C正确;叶面CO2浓度为600(μml·ml-1)时,用PPFD-600光照强度分别照射上述两种植物10小时,由于芦苇的净光合速率大于花叶香蒲,所以芦苇积累的有机物多,D错误。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0分)现有实验仪器和试剂:适宜浓度的蔗糖酶、(唾液)淀粉酶、蔗糖、淀粉四种溶液,斐林试剂、试管、37 ℃恒温水浴锅、沸水浴锅。欲验证哺乳动物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实验处理如表:
注:表中“+”代表加入适量的溶液,“-”代表不加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设置实验A、B的具体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验证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可以从实验C~F中选择实验组合CE和DF,还可以选择的实验组合有________________ ,从而达到实验目的。
(3)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与试剂,预测表中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实验中,如果仅将37 ℃恒温水浴锅的温度调到2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砖红色试管中的颜色会比37 ℃时的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检测淀粉和蔗糖在自然条件下是否分解为还原糖或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合理即可) (2)DE、CF (3)实验C、D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余实验无砖红色沉淀 (4)20 ℃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底物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合理即可)
解析 (1)设置实验A、B进行对照,可检测淀粉和蔗糖在自然条件下是否分解为还原糖,以排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结合题表可知,为验证蔗糖酶和淀粉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可以选择的实验组合有DE和CF,CE和DF。(3)根据提供的实验仪器与试剂,可知实验C、D相应的底物被酶水解产生还原糖,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其余实验中底物未被水解成还原糖,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后无砖红色沉淀。(4)因为20 ℃低于酶的最适温度,酶活性低,底物水解产生的还原糖少,故将恒温水浴锅的温度由37 ℃调至20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做上述实验,出现砖红色沉淀的试管中的颜色会变浅。
22.(10分)动物体绝大多数部位的细胞,Na+膜外浓度高于膜内浓度,而K+膜内浓度高于膜外浓度,这种分布的维持与Na+-K+泵有关,Na+-K+泵也被称为Na+-K+ATP酶,Na+-K+泵可以分别被Na+、K+激活,催化ATP水解,在Na+存在的条件下,Na+-K+泵与Na+结合,其酶活性被激活,在其作用下,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被转交给ATP酶,Na+-K+泵的磷酸化引起了其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将Na+运出膜外,随之,在有K+存在时,Na+-K+泵又脱磷酸化,酶分子恢复到原来的构象,同时将K+运进膜内,过程如下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
(1)在Na+-K+泵发挥作用时,Na+-K+主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ATP的主要作用有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Na+-K+泵运输Na+、K+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神经系统兴奋性角度分析)。
(3)Na+-K+泵只能定向运输Na+、K+,而不能运输其他无机盐离子,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的功能特性,该功能特性主要是由细胞膜的________功能体现出来。
(4)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与Na+和K+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________(填“是”或“否”),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为载体蛋白运输Na+、K+ 催化ATP水解 水解提供能量 提供磷酸基,使ATP酶发生磷酸化反应 (2)维持Na+膜外浓度高于膜内浓度,而K+膜内浓度高于膜外浓度,有利于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利于神经冲动的正常产生 (3)选择透过性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4)否 Na+和K+通过Na+-
K+泵的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所以它们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不相同的
解析 (1)Na+-K+泵也被称为Na+-K+ATP酶,可以作为运输Na+、K+的载体,Na+-K+泵也可以催化ATP水解,ATP水解时,特殊的化学键断裂释放能量,也释放出磷酸基,磷酸基与Na+-K+泵结合,Na+-K+泵发生磷酸化反应,构象发生改变。(2)Na+通过运输到达细胞外液,K+通过运输到达细胞内液,导致Na+膜外浓度高于膜内浓度,而K+膜内浓度高于膜外浓度,Na+、K+的这种分布可促进神经细胞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利于神经冲动的正常产生,体现了无机盐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3)Na+-K+泵只能定向运输Na+、K+,而不能运输其他无机盐离子,这体现了细胞膜可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体现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功能。(4)由于Na+和K+通过Na+-K+泵的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ATP提供能量,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而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所以它们的跨膜运输方式不同。
23.(11分)玉米植株高大,叶窄长,需氮肥多;大豆植株矮,叶小而平展,需磷肥多。二者对CO2的响应存在差异(如图1),生产上往往将二者间作(如图2)。为探究在大气CO2浓度(体积分数为0.03%)条件下,玉米—大豆间作对产量的影响,科研人员将玉米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两种作物隔行种植(间作),测得玉米产量间作时比单作时显著提高,而大豆产量间作时比单作时略有下降。请回答:
(1)研究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时,玉米能从大豆的根际环境中获得部分氮,这种对氮元素竞争的结果,可刺激大豆根瘤菌的固氮作用。玉米菌根所形成的菌丝桥也有利于大豆对磷的吸收。作物吸收的氮能使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含氮化合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个即可)增加,从而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
(2)玉米和大豆株高存在差异,与玉米单作相比,间作可降低玉米对________________的争夺。结合图1、图2分析(仅考虑地上部分),大豆间作时产量略低于单作时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3)在田间作物的生长过程中,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应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而间作能全面改善田间作物的通风条件。请从白天和晚上两个角度阐述通风条件的改善能提高作物产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TP、叶绿素、酶、NADPH (2)光照和氮肥 光照强度低 CO2浓度低
(3)白天通风提高田间CO2含量,促进光合作用,夜间通风提高田间O2含量,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从而提高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的速率
解析 (1)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含氮化合物有ATP、叶绿素、酶、NADPH等。(2)玉米和大豆株高存在差异,与玉米单作相比,间作可以降低玉米对光照的争夺,间作还可以降低玉米对氮肥的争夺。间作时由于玉米的遮挡,大豆获得的光照强度低;间作时大豆周围环境中的CO2浓度低,结合题图可知,在低浓度CO2条件下,大豆光合速率较低;因此大豆间作时产量略低于单作时的原因可能是光照强度低、CO2浓度低。(3)通风可以促进空气流通,白天通风可以提高田间CO2含量,促进光合作用,使合成的有机物增多,夜间通风可以提高田间O2含量,促进植物的呼吸作用,从而提高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矿质元素的速率。
24.(12分)下图是夏季晴朗的白天,玉米和花生净光合速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CO2的量)的变化曲线及两种作物光合作用部分途径示意图。
(1)花生净光合速率在11:00左右时明显减弱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8:30时,玉米是否进行光合作用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花生相比,玉米净光合速率在中午仍然很高,这与其叶片结构及特殊的光合作用途径有关(如图所示)。请用文字描述玉米光合作用途径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研究发现,PEPC酶与CO2的亲和力比Rubisc酶高60多倍。试分析夏季晴朗白天玉米比花生净光合速率高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玉米具有此叶片结构特点及特殊的光合作用途径的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植物蒸腾作用加强,叶片部分气孔关闭,吸收CO2减少,导致光合作用降低 是,此时玉米净光合速率为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 (2)叶肉细胞的PEPC酶催化CO2的固定形成C4,再转移到维管束鞘细胞,释放CO2由Rubisc酶催化CO2的固定形成C3 (3)玉米中的PEPC酶与CO2的亲和力高,对CO2的利用率高,可以利用低浓度CO2进行光合作用,叶片部分气孔关闭对其光合作用无影响,相同环境条件下玉米比花生进行光合作用效率要高 (4)适应高温、强光照、干旱环境,既能保持体内水分,又能进行高效的光合作用
解析 (1)由曲线图可知:在11:00时,花生植物细胞蒸腾作用加强,叶片部分气孔关闭,吸收CO2减少,导致光合作用降低。在18:30时,玉米净光合速率为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故此时进行光合作用。(2)由图可知:玉米叶肉细胞的PEPC酶催化CO2的固定形成C4,再转移到维管束鞘细胞,释放CO2由Rubisc酶催化CO2的固定形成C3。(3)由于玉米中的PEPC酶与CO2的亲和力高,对CO2的利用率高,可以利用低浓度CO2进行光合作用,叶片部分气孔关闭对其光合作用无影响,相同环境条件下玉米比花生进行光合作用效率要高,故在夏季晴朗白天玉米比花生净光合速率高。(4)玉米具有此叶片结构特点及特殊的光合作用途径的意义是适应高温、强光照、干旱环境,既能保持体内水分,又能进行高效的光合作用。
25.(12分)玉米是C4植物,其叶肉细胞中含有PEP羧化酶(进行CO2固定的关键酶,对CO2有较高的亲和力),花生是C3植物,叶肉细胞中不含PEP羧化酶,C4植物能够利用叶片内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而C3植物则不能。图1是夏季晴朗的白天,玉米和花生净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图2表示将玉米的PEP羧化酶基因导入花生后,测得光照强度对转基因花生和原种花生光合速率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信息________(填“能”或“不能”)比较玉米和花生的总光合速率,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9:30~11:00之间,与玉米相比,花生的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17:00时,玉米和花生中O2的________(填“生成速率”或“释放速率”)相同。
(3)图2中,光照强度小于8×102(μml·m-2·s-1)时,转基因花生和原种花生的光合速率几乎相同,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4)某兴趣小组在分析图1和图2后认为,由于导入了玉米的PEP羧化酶基因,花生在进行光合作用时,CO2被固定后C的转移路径会发生变化,请提出一种方法对该结论是否正确进行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能 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图1中缺少呼吸速率的数值 (2)夏季气温升高后,部分花生叶片气孔关闭,但花生的叶肉细胞中不含PEP羧化酶,不能利用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CO2供应不足,影响暗反应(合理即可) 释放速率 (3)此范围内光照强度是影响二者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CO2浓度并未成为限制因素(合理即可) (4)将两种花生置于特定环境中,给其提供14CO2,检测并记录放射性物质的转移过程(合理即可)
解析 (1)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图1中仅为净光合速率,缺少呼吸速率的数值。(2)图1中,在夏季晴朗白天,9:30~11:00之间气温较高,蒸腾作用增强,为减少水分散失,部分花生叶片的气孔关闭,胞间CO2浓度降低,但花生的叶肉细胞不含PEP羧化酶,不能利用细胞间隙中含量很低的CO2进行光合作用,CO2供应不足,暗反应过程减缓,因而在9:30~11:00之间,花生的净光合速率会出现下降,玉米则不会出现下降;净光合速率可以用O2的释放速率表示。(3)图2中,转基因花生和原种花生最大的不同是转基因花生对CO2的固定能力较强。当光照强度小于8×102(μml·m-2·s-1)时,限制二者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不是CO2浓度,因而其光合速率几乎相同。(4)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可以追踪物质的运行规律,欲追踪C的转移路径,可给两种花生均提供14CO2,检测并记录放射性物质的转移过程即可。溶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斐林试剂
甲溶液
+
-
-(加热)
乙溶液
-
++
-(加热)
甲、乙混合溶液
+
+
+(加热)
细胞类型
分裂间期
分裂期
①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
15.3
2.0
②小鼠十二指肠上皮细胞
T1
T2
③人的肝细胞
21.0
1.0
实验
溶液
A
B
C
D
E
F
淀粉
+
-
-
+
-
+
蔗糖
-
+
+
-
+
-
淀粉酶
-
-
-
+
+
-
蔗糖酶
-
-
+
-
-
+
2023版创新设计高考生物(新教材人教版)总复习一轮讲义模块检测卷(五): 这是一份2023版创新设计高考生物(新教材人教版)总复习一轮讲义模块检测卷(五),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版创新设计高考生物(新教材人教版)总复习一轮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这是一份2023版创新设计高考生物(新教材人教版)总复习一轮讲义模块检测卷(四),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版创新设计高考生物(新教材人教版)总复习一轮讲义模块检测卷(三): 这是一份2023版创新设计高考生物(新教材人教版)总复习一轮讲义模块检测卷(三),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第三道防线提供免疫细胞,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