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展开课时跟踪检测(三十)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
A.①—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河流向南流
B.②—长江干流在伏旱期间处于枯水期
C.③—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
D.④—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
2.图中能正确反映人地关系的是( )
A.甲—植树造林使河流含沙量减少
B.乙—在平原地区更适宜发展种植业
C.丙—河流下游地区更适合修建水库
D.丁—城市要建设在森林茂密的地区
解析:1.C 2.B 第1题,①表示气候与地貌之间的相互关系,不是地势与河流之间的关系,A错误。②表示气候与水文之间的关系,长江干流在伏旱期间为夏季,处于丰水期,B错误。③表示地貌与水文之间的关系,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河,符合题意,C正确。④表示气候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撒哈拉地区干旱少雨、骆驼分布广是气候与生物之间的关系,D错误。第2题,甲为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植树造林使河流含沙量减少,是人类与水文的关系,A错误。乙为地貌与人类的关系,在平原地区更适宜发展种植业,B正确。丙为人类与水文之间的关系,河流上游地区更适合修建水库,C错误。城市建设在森林茂密的地区不利于森林的保护,D错误。
在课上学生分组做了一个简易的地理实验:每组在两块木板上覆土,倾斜放置,其中一块土上覆盖人造草皮。各小组用等量的土壤和等大的草皮,用喷壶从正上方分别喷洒等量的水,收集流到杯中的水(如图),并作观察记录。据此完成3~4题。
3.该实验可简单说明( )
①土壤对植被的影响 ②地形对土壤的影响 ③植被可以保持水土 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实验结束,对比各组①号杯发现第二小组①号杯泥沙较多,其主要原因可能有( )
①喷洒水流较大 ②草皮位置偏下 ③覆盖土层较薄 ④木板倾角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3.D 4.C 第3题,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可简单说明植被对土壤的影响,即植被可以保持水土,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选D。第4题,实验结束,对比各组①号杯发现第二小组①号杯泥沙较多,主要原因可能有喷洒水流较大或木板倾角较大,水流量大或水流速度快,对土壤冲刷作用强。故选C。
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高黎贡山位于青藏高原南部,横断山脉西部断块带,下图是高黎贡山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读下图,完成5~7题。
5.影响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坡度
C.海拔 D.坡向
6.图中褐红壤地带分布范围较广的自然植被是( )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短刺灌丛或草本植物
D.温带针阔混交林
7.高黎贡山西坡黄壤分布地( )
A.降水量最大 B.土壤肥力最高
C.气候最适宜 D.应防止水土流失
解析:5.D 6.C 7.D 第5题,根据图示信息,高黎贡山两坡黄棕壤、黄壤分布下限东西方向有明显不同,图中显示该山体东西两侧纬度接近、海拔接近、坡度差异小,但东西坡向不同,受夏季风的影响程度不同,水热条件不同,使黄棕壤、黄壤两种土壤分布下限的不同。第6题,图中山体处于亚热带区域,褐红壤地带位于山体内部的河谷地带或较低海拔的坡地,降水较少,难以发育森林,故该地分布范围较广的自然植被是灌丛或草类植物。第7题,高黎贡山西坡的黄壤分布地处于河谷一侧岸边,地形抬升不明显,降水量不可能最大;这里海拔高,地表起伏大,土层薄,土壤肥力较低;降水变率大,温差大,气候条件较差;由于坡度大,地势高,应注意防止水土流失。
(2022·石家庄一模)火烧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干扰因子之一,对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土壤、水文及微生物产生一定影响。下图为敦煌西湖荒漠湿地芦苇植物群落火烧后第一年干扰样地和未干扰样地植物群落特征变化图。研究发现,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据此完成8~10题。
8.火烧后第一年,芦苇植物群落( )
A.盖度增加 B.高度降低
C.密度增大 D.生长期缩短
9.火烧干扰区域( )
A.表土含水量降低 B.地下水水位上升
C.太阳辐射增强 D.地表温度下降
10.火烧干扰区域入侵植物的生长习性是( )
A.喜湿耐寒 B.喜阴忌晒
C.喜光耐旱 D.喜凉忌涝
解析:8.C 9.A 10.C 第8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草本植物火烧后盖度减少,高度降低,密度增大,灌木火烧后盖度增加,高度升高,密度增大,故A、B错误,C正确。由文字材料“火烧干扰后芦苇植物群落的植物萌芽时间提前,枯黄时间推后”,可推知该地区芦苇植物生长期延长,D错误。第9题,火烧使土壤热量增加,蒸发量上升,因此火烧干扰区域表土含水量下降,A正确。火烧使植物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同时土壤热量增加,地表温度升高,蒸发旺盛,地下水位下降,B、D错误;火烧干扰区域的太阳辐射强度变化不大,C错误。第10题,火烧干扰区域蒸发了较多表土水分,使表土含水量下降,故入侵植物耐旱,敦煌位于西北干旱地区,光照强,入侵植物应喜光。
二、非选择题
11.(2022·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南美洲热带雨林是世界上生态系统保护最好的地区,但人类活动以及火灾等使其面积不断减小。2019年1—8月,巴西境内森林着火点超过7.5万处,其中,超过半数是在亚马孙热带雨林。
(1)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世界最大的自然原因。
(2)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保留面积大的人为原因。
(3)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简述雨林大火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世界最大的自然原因主要从降水、气温和地形等角度综合分析。该区域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终年多雨;纬度低,终年高温;地势平坦开阔,向东部大洋敞开,有利于暖湿气流进入;沿岸暖流经过,增加了温度和湿度。第(2)题,亚马孙热带雨林保留面积大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开发历史、人口密度和数量、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及政策因素等角度分析。第(3)题,解答该题的关键词是“大火”,限定词是“不利影响”。“大火”毁坏局部林地、产生浓烟、降低森林覆盖率,“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局地旱涝灾害增多、大气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等。
答案:(1)该区域面积广阔,以平原为主;受赤道低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向大洋敞开,有利于大西洋湿热气流的深入;东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作用显著等。 (2)开发历史较晚,人口分布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相对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资源消耗量小;国家政策保护等。 (3)局部小气候发生变化,旱涝灾害增多;燃烧时产生的烟雾造成大气污染;森林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土壤肥力下降等。
12.(2022·济南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 ℃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地下水为冻土发育提供了水分条件。冻土可分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暖季融化、寒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又称永冻层);季节性冻土则只有活动层,在暖季全部消融。
第四纪以来,祁连山脉大幅隆起,冻土发育。如图为祁连山脉木里河某段河谷,地表年均温约-0.5 ℃~-1.76 ℃,除河床及近岸区为季节性冻土外,其他区域为多年冻土。河谷平原多松散堆积物且厚度较大,其多年冻结层之下常年存在液态地下水。
(1)简析祁连山脉隆起对当地冻土发育的作用。
(2)受地表覆被与水分影响,该地河谷平原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厚度较基岩山区薄,试作出合理解释。
(3)观测显示,近年来该地地表年均温逐年递增,推断该现象对当地多年冻土的影响。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 ℃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地下水为冻土发育提供了水分条件”,从气温看,山脉大幅隆起,该地海拔升高,地表年均温下降到0 ℃以下;从地下水来看,山地降水增加,地表水下渗,地下水补给增强。第(2)题,河谷平原区较于基岩山区,覆被与水分条件较好,覆被区较基岩热容量大,升温与降温速度慢;夏季,覆被使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减少,水分比热容大,地表升温慢,地温低,融化厚度小,活动层薄,永冻层厚。第(3)题,由于气温升高,适宜冻土形成的温度条件发生变化,使得冻土层面积减少,时间变短。冻土分为多年冻土和季节性冻土,气温升高,季节性冻土增加,而多年冻土变薄。
答案:(1)山脉大幅隆起,该地海拔升高,地表年均温下降到0 ℃以下;山地降水增加,(暖季)地表水下渗,地下水补给增强。 (2)河谷平原区相较于基岩山区,覆被与水分条件较好;夏季,覆被使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减少,水分比热容大,地表升温慢,地温低,融化厚度小。 (3)导致多年冻土分布面积缩小(部分呈岛状分布);融冻期延长,冻结期缩短(活动层融化开始时间提前,冻结开始时间延后);活动层厚度增大,冻结层厚度缩小。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这是一份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三)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二热力环流与风: 这是一份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十二热力环流与风,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