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5人口分布人口容量
展开(2021·南通模拟)下图为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江苏省人口密度分布规律为( )
A.北部人口密度大于南部
B.沿海人口密度大于内陆
C.中部人口密度大于四周
D.东南人口密度总体最大
2.江苏省各区域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主导因素是( )
A.经济发展程度B.自然地理环境
C.地域开发程度D.国家发展政策
3.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是( )
A.放开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完善交通网络,加快人口流动
C.移民搬迁,优化人口配置
D.加强经济扶贫,资源优化配置
1.D 2.A 3.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江苏省北部人口密度小于南部;沿海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内陆;中部人口密度小于东南部;总体东南部人口密度最大。故选D。第2题,江苏省沿江及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高,人口分布比例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故经济发展程度是人口分布格局稳定的主因,A正确。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分布格局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导因素;地域开发程度和国家发展政策是一直变化的,但是江苏省南部的人口分布格局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不是主导因素。故选A。第3题,由题意可知,导致区域人口分布不均的主导因素是经济差异,故缩小区域经济差异是解决人口分布不均的最合理措施,D正确。其他三项措施都不能从根本上缓解江苏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故选D。
(2021·重庆模拟)下图是非洲某地区人口分布与海拔相关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图中所示地区人口所占百分比最多的海拔为( )
A.0~500米B.500米左右
C.500~1 000米D.2 000米以上地区
5.该海拔区域人口比重大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矿产丰富B.交通便利
C.宗教圣地D.气候适宜
4.C 5.D 解析:第4题,图中所示地区人口所占百分比最大值约40%,对照纵轴可知,对应的海拔为500~1 000 m。第5题,图示地区在低海拔处人口分布少可能是因为该地区位于热带。热带地区终年高温,海拔高处气候相对凉爽,因此人口比重大的原因可能是气候适宜。
2021年5月11日,我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共计1 411 778 724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常居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人口增加231 376 431人,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76 986 324人,增长192.66%。下图为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城乡人口统计图。据此完成6~7题。
6.读图可知( )
A.我国乡村人口呈增长趋势
B.我国城镇人口先增加后减少
C.2010—2020年是我国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
D.城镇人口超过乡村人口的时间点在2010年之前
7.人户分离、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分布不均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大规模流动
D.产业大规模转移
6.C 7.C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2010-202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49.68%上升至63.89%,提高了14.21%,是城镇化速度最快的时期,C正确。图示时期我国乡村人口总量先增加后减少,城镇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A、B错误;由图可知,城镇人口数量超过乡村人口数量的时间点在2010年之后,D错误。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我国人户分离人口数量大幅增加,而且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幅更大,说明2010-2020年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流动人口迅速增加,C正确。人口分布不均一定会导致人户分离人口的增加,A错误;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偏低,B错误;我国产业大规模转移主要是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转移,产业转移会导致人口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但不一定会导致人户分离人口的增加,D错误。
(2021·泸州模拟)河西走廊是甘肃西北部的狭长冲积平原,自古以来就是富足之地,兵家极其重视。下图示意河西走廊位置图。据此完成8~9题。
8.影响该地人口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自然因素是( )
A.土地资源B.淡水资源
C.矿产资源D.交通落后
9.下列措施可以扩大该地人口环境承载力的是( )
A.扩大耕地面积B.增加牲畜数量
C.增加外联交通D.加大矿产开采
8.B 9.C 解析:第8题,影响地区人口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自然资源,所以D错误。该地远离海洋,降水少,水源是当地生产和生活最大的制约因素,所以决定当地人口环境承载力的最大限制性自然因素是淡水资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第9题,当地生态环境脆弱,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会破坏生态环境,故A错误。当地气候干旱,增加牲畜数量,超过载畜量,会引发土地荒漠化,故B错误。增加外联交通可以与其他地区互通有无,从而增加资源储备,进而扩大人口环境承载力,故C正确。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加大矿产开采,可能导致资源枯竭,影响当地的人口环境承载力,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是困扰超大型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适度人口为研究城市资源合理分配提供了思路。下图示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以下简称北上广深)四座超大型城市截至2034年的人口趋势(含预测),下表为结合政府规划数据得出的北上广深2035年人口相关数据预测(单位:万人)。据此完成10~11题。
10.对北上广深四城市人口规模判断合理的是( )
A.北上广深四城市的人口规模已经达到上限
B.未来5年广州、深圳的环境人口压力较小
C.未来5年北上的人口增长幅度大于广深
D.北京和上海的人口增长正趋于平稳发展态势
11.结合图表,对北上广深四城市推断合理的有( )
①至2035年,四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政府规划红线>适度人口规模
②影响常住人口规模的因素有经济、生态以及社会生活设施
③广州和深圳人口增长受落户政策和就业机会影响较大
④2035年适度人口规模上海最大,因其生态环境状况最好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0.D 11.A 解析:第10题,北上广深四城市的人口规模未来依然上涨,且人口上限随着经济、技术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动,A错误。未来5年,广州、深圳人口虽然有一定幅度上涨,但目前两城市的环境人口压力已经很大,B错误。由图可知,未来5年广深的人口增长幅度大于京沪,C错误。未来一段时间内,京沪两城市的人口增长缓慢,处在平稳发展中,D正确。第11题,由材料可知,四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政府规划红线>适度人口规模,①正确;影响人口规模的因素有经济水平、资源供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设施,②正确,④错误;近些年,广州、深圳比北京、上海的落户政策宽松,就业机会较多,③正确。根据题意可知,A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31年后的今天,全球人口数量已达约78亿。但是人口分布并不均匀。其中亚洲人口最多,生活在北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仅占5%。下图示意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
(1)概括世界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
(2)说出20°N~40°N人口比重较大的主要原因。
(3)分析赤道至10°S间平原地区人口较少的原因。
解析:第(1)题,总体特点方面,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70°N至50°S之间的地区,其他纬度分布很少,人口分布不均匀。细节特征方面,可从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等角度分析概括。根据图中不同纬度人口占全球人口比重可知,总体而言,北半球人口多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较高纬度地区人口更多,人口在20°N~40°N比重最大。第(2)题,20°N~40°N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气温适宜,降水适中,且该纬度范围陆地面积广阔,平原、低地面积广,适合发展农业种植;开发历史早,经济发达,也吸引了大量人口的迁入。第(3)题,赤道到10°S之间的平原地区受赤道低压的影响较强,常年高温多雨,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加之平原海拔低,气候闷热潮湿,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口较少。
答案: (1)人口分布不均;北半球人口多于南半球人口;中低纬度人口多,高纬度地区人口少;20°N~40°N人口比重最大。
(2)气温适宜,降水适中;陆地面积大,平原、低地面积广;开发历史早,经济发达。
(3)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平原闷热潮湿,不适宜人类居住。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2017年常住人口规模/万人
2 170.70
2 418.33
1 449.84
1 253.83
2035年政府规划红线/万人
2 300.00
2 500.00
2 000.00
2 000.00
2035年适度人口规模/万人
2 152.69
2 309.68
1 498.93
1 352.19
2035年常住人口规模/万人
2 659.80
2 663.20
2 193.70
2 028.00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六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第三产业比重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5人口分布人口容量: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课时质量评价25人口分布人口容量,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25讲 人口分布 人口容量: 这是一份第25讲 人口分布 人口容量,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