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 第2讲 地球的历史和圈层(通关训练B卷)--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学一站通关
展开【配套新教材】专题二 宇宙中的地球 第2讲 地球的历史和圈层(通关训练B卷)
1.某地层常见下图所示种类化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是( )
A.第四纪 B.侏罗纪 C.寒武纪 D.白垩纪
(2)该地层形成时的地理环境是( )
A.辽阔海洋 B.冷寂冰原 C.青翠森林 D.幽深洞穴
2.读图a“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CO2、O2含量变化示意图”和图b“地质年代表示意”,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生物是( )
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2)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O2的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B.CO2的含量呈波动性上升
C.植物的进化与O2含量成正相关 D.寒武纪时O2含量达到顶峰
3.硅化木是几百万年以前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二氧化硅替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下图为新疆野马生态园中的硅化木图片,图中硅化木来自新疆奇台县等地的茫茫戈壁,树种以柏树(属裸子植物)为主。很多硅化木长度在3米以上,其中最长的达46米,被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的硅化木主要树种在地质史上迅速发展的时期为(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奇台县等地出露有近千棵硅化木,说明该地在硅化木形成前曾经( )
A.火山活跃 B.炎热干燥 C.温暖湿润 D.冰川覆盖
4.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地壳 B.②-岩石圈 C.③-地幔 D.④-软流层
(2)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快 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
C.③-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5.下图是地球圈层部分结构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 B.②圈层是地球最活跃外部圈层
C.③圈层影响土壤厚度和颗粒度 D.④圈层的地震波在莫霍界面消失
(2)当地时间2020年1月14日凌晨,日本茨城县南部发生里氏5级地震,震源深度50km,此次地震的震源( )
A.可能在②圈层 B.一定在③圈层 C.③圈层或④圈层 D.可能在⑤圈层
6.下图为地球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圈是由液态水组成的圈层 B.生物圈位于水圈与岩石圈之间
C.大气圈全部由气态物质组成 D.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
(2)下列关于图中四大圈层及其之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人类生存的环境与四大圈层密切相关
②各圈层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③圈层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④圈层之间存在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7.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其名称分别是:甲________,乙________。
(2)地震波在地壳和地幔的传播速度不同,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对B、E两点传播的线路分别是AB和AE的连线(直线),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观测点,造成该地波速较快的原因是地震波主要通过_________(填圈层)传播。
(3)请在图中用斜线画出地壳内部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4)人类最深的钻孔位于俄罗斯的科拉半岛上,深度达12262米。对各类孔底动力机、钻头、测井仪器、电缆等钻探工具要求很高。右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俄罗斯科拉半岛上的钻孔最深处到达了上图中的___层超深钻井的钻探工具相比较常规的钻探工具应具有的特点是( )
A.耐低温 B.耐腐蚀 C.耐高温 D.能适应黑暗环境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C;(2)C
解析:(1)古生代寒武纪常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繁盛的时期。读图可知图示区域展示的是鸟类化石,最早鸟类出现在中生代;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古生代寒武纪,C正确。
(2)读图可知该图展示的是鸟类化石,因此可知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应该是温暖、开阔而多植被的环境,C正确,A、B、D错误。
2.答案:(1)A;(2)C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蓝藻出现的时间最早,A正确。蕨类植物出现晚于蓝藻,裸子植物出现晚于蕨类植物,被子植物出现晚于裸子植物。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氧气的含量先呈现上升,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后期稳定,略有增长),A错误。二氧化碳的含量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B错误。随着植物由低等级向高等级进化,氧气的含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后期稳定,略有增长),植物的进化与氧气的含量呈正相关,C正确。寒武纪时氧气含量低,D错误。
3.答案:(1)C;(2)C
解析:(1)硅化木的主要树种是柏树,柏树属于裸子植物,其在中生代迅速发展。C正确,A、B、D错误。
(2)形成的树化石数量较多,说明之前有大片森林发育,气候应该温暖湿润。C正确,A、B、D错误。
4.答案:(1)A;(2)C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图示①位于地表,平均厚度约33km,判断为地壳;②位于地壳以下,到2900km深度范围内,为地幔;③位于2900km~5000km范围,为外核;④为内核。
(2)结合图示及上题可知,①为地壳,纵波传播速度最快;②为地幔,地震波波速在其间有波动,说明其内部物质组成不均匀;③为外核,横波不能穿过,说明其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④为内核,由铁、镍成分组成的。
5.答案:(1)C;(2)C
解析:(1)图中显示,①圈层应表示生物圈,主要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中矿物质的最初来源于成土母质,A错误。②圈层应为水圈,一般认为生物圈是地球最活跃的外部圈层,B错误。③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以上,应为地壳,其上部的风化壳厚度影响土壤厚度,其上部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的颗粒度大小,C正确。地震波经过莫霍界面后,横波和纵波速度均明显增大,不会消失,D错误。
(2)根据震源深度为50km,可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壳,也可能在地幔上层。图中②圈层是水圈,不是岩石圈,震源不可能在此,排除A项。图中③圈层为地壳,而此次地震的震源可能在地幔,不一定在地壳,排除B项。图中④圈层表示软流层之上的地幔部分,由前面分析可知,C正确。软流层之上的岩石圈平均厚度约60~120km,而此次震源深度仅50km,因此不可能位于软流层之下的⑤圈层,排除D项。
6.答案:(1)D;(2)C
解析:(1)水圈内有固、液、气三态的水。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内也有固态和液态物质。
(2)岩石圈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多来自于地球内部,②错误。
7.答案:(1)莫霍面; 古登堡面;
(2)E; 地幔;
(3)作图(过A点作地核这个小圆的切线,两线之间的地核及其以下部分为接收不到横波的区域)。
(4)甲; C
解析:(1)图中甲、乙是地球内部的两个不连续面,甲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为莫霍界面;乙为地慢和地核之间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2)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速比在地慢中传播速度要慢。因此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对B、E两点传播的线路分别是AB和AE的连线(直线),B、E两点中最先感受到地震的是E点,造成该地波速较快的原因是地震波主要通过地慢来传播。B点是地震波都在地壳中传播。
(3)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是横波只能通过固态来传播,不能通过液态和气态来传播,由所学知识可知,外核是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因此地球内部接收不到本次地震横波的区域如图由甲点做和地核外部(古登堡界面)的切线。图中画线的部分接收不到本次地震波的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