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第1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第2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展开

    17
    17 壶口瀑布 

       预 习 重 点一、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其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等等。 二、字音词义告诫jiè:警告劝诫。推搡sǎng:推来推去。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驰骋chě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寒噤jìn:寒战。
     迂回1.回旋,环绕。2.绕到敌人侧面或后面(进攻敌人)。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怒不可遏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主题概述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等特点体现了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利、坚韧刚强的精神。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5):分述自己两次观壶口瀑布的经过。第一次略写,第二次详写。第二部分(6):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礼赞黄河精神。 五、鉴赏品读1.第2段开头引用别人的告诫,有什么作用?引用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之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在雨季时涛声震天、河面澎湃的凶象。 3.品析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眼,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话是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照应上文的“最危险”,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4.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角度来写壶口瀑布。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5.第4段连用动词有什么好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用多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流而下的场景,流露出作者对其浑厚、壮阔、猛烈、凝重等特点的赞叹之情。 6.品析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这句话的表达效果。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7.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想较,奋力抗争。 这句话有什么深意?以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 8.结尾段有什么作用?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借物喻人,通过描写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抒发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之情。  课 后 习 题 解 答第一题第一次在雨季观看壶口瀑布,课文初步勾勒了壶口瀑布壮阔的气势和令人惊心动魄的形象;第二次在枯水季节观看壶口瀑布,课文详细描写了壶口瀑布的雄伟、壮阔的气势和水的多样形态。作者在第2~4段主要写壶口瀑布的水,在第5段主要写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被黄河水冲击、塑造,从侧面反映出黄河水柔中带刚、坚忍不拔的品质。进而作者借水喻人,赋予水以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等人的感情。借助黄河水,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有耐力,有钢铁般的意志。 第二题作者写枯水期的壶口瀑布,从三个角度进行观察,写出了壶口瀑布不同的特征:第3段主要写河水在上游的特点。先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这便是壶口’”写壶口瀑布得名的原因。然后以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等语句,从上游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等方面,表现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最后从当地人对壶口瀑布的描述从侧面烘托水流之急,水力之大。第4段从水流角度观察,主要写河水在龙槽壶口的凝重、猛烈的特点。如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突出水势变化之大,表现了黄河壮阔的气势。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表现了壶口瀑布的凝重、猛烈。第5段从石头角度观察眼前河水。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作者用”“”“等动词和生动的比喻,逼真地表现出黄河水愤怒时的水流之大和力量之大,以此突出河水坚忍不拔的特点。 第三题第2段作者第一次在雨季观看壶口瀑布后,写道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感到可怕”“惊慌,结果匆匆逃离。写这种感受的目的是为后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做铺垫,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悬念。第3段从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及听当地人说黑猪掉进深沟的事,作者的感受是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写这种感受的目的是为了完整和丰富枯水季节壶口瀑布水势浩大凶险的形象,突出壶口瀑布水流的迅猛。第4段写壶口瀑布凝重、猛烈的特点,作者感到壶口瀑布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写这种感受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壶口瀑布水的声音之美,以及颜色、态势之美,表达出作者的喜悦欣赏之情。第6段作者在段首直抒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感受,目的是借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来抒发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四题课文第3、4段运用了许多准确传神的动词,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及汹涌奔腾的气势。
     第3段: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中,”“”“”“推推搡搡”“等动词的运用,使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呼之欲出。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句中的驰骋一词,既呼应了前文其势如千军万马的比喻,又生动地描绘出壶口瀑布处的黄河水汹涌奔腾的雄壮气势。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闹,更挤,更急中,动词”“”“等把壶口瀑布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写活了。第4段: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两句中,”“”“抖落等动词的运用,写出了洪流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的画面,突出水势变化之大,表现了黄河壮阔的气势。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旋中,”“”“”“打旋等动词,写出了黄河水流在龙槽两边滩壁上散开的画面,赋予了黄河水流以生机活力。 第五题略。

    18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预 习 重 点一、作者简介马丽华,山东济南人,一级作家编审。著有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报告文学《青藏苍茫》,散文集《终极风景》《追你到高原》,诗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如意高地》,等等。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字音词义棱léng角:1.棱和角。2.比喻显露出来的锋芒。骤zhòu然:突然,忽然。虔qián诚: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恭顺:恭敬顺从。蠕rú动:像蚯蚓爬行那样运动。凄凉:1.寂寞冷落(多用来形容环境或景物)。2.凄惨。懈xiè怠:松懈懒惰。敦dūn实:粗短而结实消长zhǎng:减少或增长。
     衰竭jié:衰弱至极。漫溢yì:水过满,向外流。安营扎寨:旧指军队到一个地方,须在野外扎帐篷设栅栏为营。现指部队、团体在一个地方驻扎安顿下来。
     风云变幻: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也比喻事物复杂、变化迅速。接踵zhǒng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三、主题概述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述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和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雪域高原,礼赞、敬畏自然的感情。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总写各拉丹冬的特点,交代时代背景。第二部分(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第三部分(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五、鉴赏品读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有何作用?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第1段的结尾句短短几年,先后有十多位探险者壮烈献身于这项人类事业有什么含义?交代长江考察热及有探险者牺牲在这项事业里,说明“认识长江”是一项既危险又伟大的事业。这次“我”随摄制组接近各拉丹东也是一件危险而又伟大的事情,为下文描写各拉丹东作铺垫,引起读者的关注。 3.第2段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准确生动地刻画出了各拉丹冬严寒气候停留的时间之久。增强了各拉丹冬的神秘感,为下文描写作者爬各拉丹冬山的艰难埋下伏笔。 4.写安托师傅力大如牛,而做活时却气喘吁吁,有什么作用?“力大如牛”的安托师傅都“气喘吁吁”,从侧面衬托出各拉丹东环境的恶劣。 5.作者把走路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有什么作用?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幽默风趣的笔调把活动时缓慢的动作比作霹雳舞的“太空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高原反应带给作者的痛苦。 6.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这句话。“卖弄”本是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的意思,这里是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峰、冰河、冰谷等景物令人目不暇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冰塔林奇美景色的赞美之情。 7.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这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运用短句,富有节奏感,具有音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改变冰体形态的惊讶、赞美之情。 8.第11段中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褶皱,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此处的想象有什么作用?由冰川的裂纹和皱褶想象到漫长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并由此而发出“是否就是年轮”的疑问,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力的赞美。 9.结尾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内容上,交代了作者在各拉丹冬发现流水声,暗示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寓情于景,赞美各拉丹冬作为长江源头哺育了西藏,哺育了中华文明。  课 后 习 题 解 答第一题作者首先描述了各拉丹冬的神秘及神奇,然后重点描绘了冰塔林奇观的景象。隆冬将尽时,作者远眺各拉丹冬,看见各拉丹冬云遮雾障,密云磅礴,主峰难现真容,作者感觉到神秘;来到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作者出现高原反应,身体、行动不适;走近冰塔林,看见冰塔林的冰峰、冰河、冰谷及冰的庄园、冰的院落,听到风声川流不息、看到形态各异的冰体,作者感叹于如此美丽的奇观。 第二题作者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奇观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踪顺序进行描绘的。首先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然后沿冰河接近冰山,发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最后置身冰窟里,听到四周都是川流不息的风声,看见了形态各异的冰体。 第三题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所见的独特性。通过写自己的感受,表现了探险者坚强不屈的意识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四题1.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2.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3.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褶皱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褶皱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漫长、反复的变化,并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第五题略。

    19
     19 登勃朗峰 

       预 习 重 点一、作者简介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他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代表作品有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百万英镑》等。 二、字音词义雇gù:出钱请人做事。翌yì日:次日。
     逗留:暂时停留。
     缭liáo绕:回环旋转。妩wǔ媚: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浮躁zào:轻浮急躁。颠簸bǒ:上下震荡。旷野:空旷的原野。轻歌曼màn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纷至沓tà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三、主题概述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登勃朗峰时所见的奇绝景色,记叙了下山投宿途中的奇人奇事,表达了作者对勃朗峰的喜爱及赞美之情,其中也体现出作者乐观、积极、率真的生活态度。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记录我们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情况。第二部分(2~6):写登山的见闻和感悟。第三部分(7~11):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五、鉴赏品读1.作者登山时是徒步进行,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呢?因为路都是山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下,乘车骑骡反而极不方便,所以显得“可怜可悯”。作者一行人徒步上山,既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又可稍作休息。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①远望勃朗峰:巨大的白雪穹顶,耸入蓝天,独踞苍穹;②登勃朗峰时: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③逗留高地:仰面遥望附近的独特美景,满目绚丽色彩,变幻无穷,如同肥皂泡。 3.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联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作者由勃朗峰美丽景色,尤其是变幻无穷的云彩联想到肥皂泡。肥皂泡的色彩变幻无穷,但转瞬即逝,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见到的奇美景象相似。作者这种特别联想,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如勃朗峰神奇美丽一般景观的赞叹;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转瞬即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人们应好好珍惜吉时美景,人们也应积极投身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4.下山时,作者记录了遇到车夫之王一事,怎样理解这一安排,这一内容和题目登勃朗峰有联系吗?作者下山时雇车去旅馆,遇到了一位车技娴熟、幽默风趣的车夫之王,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内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紧密相连,展现了旅行的另一面。写美景,令人陶醉留恋;写人,风趣幽默,让人倍感轻松愉快。这样的旅游行程才是一次完美的身心之旅。 5.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并找出几处试做分析。①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②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描写峰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③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这个大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华丽、奇幻无比的肥皂泡泡,联想丰富、独特,也赞美了勃朗峰的景观真是如梦似幻,可望不可久留。④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生动描写出车夫之王说话的特点。语言幽默风趣,气氛轻松愉快。 6.归纳本文写作特点。①全文以作者的行踪和观察点的移动为线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见和所遇之事。②作者笔法多变。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③文中语言优美又不乏幽默风趣。马克·吐温是语言大师。即便课本是篇游记散文,其中也体现了他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如“有些顶端尖峭……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一组句子,就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多样的形状;而所选的喻体都来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读者阅读后产生轻松愉悦之感。

    20
     20 一滴水经过丽江

       预 习 重 点一、作者简介阿来,藏族人,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尘埃落定》《空山》《格萨尔王》。2000年,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第5届茅盾文学奖,使他成为该奖项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二、字音词义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的东西里沾一下就拿出来喧哗:声音大而杂乱。奔流:(水)急速地流,淌得很快。矗chù立:高耸直立。映照:照射。苍劲jìng:1.(树木)苍老挺拔。2.(书法、绘画)老练而雄健有力。眺tiào望:从高处往远处看。
     擦拭shì:用布等擦抹物体,使干净。硕shuò大:非常大,巨大。喧腾:喧闹沸腾,形容声音杂乱。亭台楼阁:泛指多种供游赏、休息的建筑物。目眩神迷: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三、主题概述课文以第一人称写一滴水的旅行,从古代到现代,从雪山到平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丽江的自然景物、人文风情,表达了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5):水滴自述往事,叙写历史。第二部分(6~16):水滴旅途记事,描写现在。 五、鉴赏品读1.文章开篇我是一片雪的作用是什么?轻盈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开门见山地点出“我是一片雪”,奠定了行文的基调,表明作者将以物的口吻来叙述故事。“轻盈”一词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雪花落到玉龙雪山上时姿态轻柔优美的样子。 2.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句子中的两个喧哗意思一样吗?意思不一样。第一个“喧哗”指水多声大而显得水声嘈杂;第二个“喧哗”指“我们”由冰化成水、获得自由后喧闹、嬉戏的样子。 3.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这句话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纳西族人口中对丽江坝的赞美,侧面写出了丽江坝的美丽和闻名。 4.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这句话用四个看见有什么表达效果?第一个“看见”写出了到这里的游客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表现了游人之多,侧面描写出了古城丽江的出名;后三个“看见”从正面概述了古城丽江的景色。 5.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说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描写方法,通过不同语言中频频出现“丽江,丽江”,从侧面写出了游人对丽江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6.我乘水车转轮缓缓升高,看到了古城,看到了狮子山上苍劲的老柏树,看到了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看见了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古城的建筑就这样依止于自然,美丽了自然。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丽江古城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房屋、老街等人文景观的高度融合的特点,一气呵成,使人震撼。 7.我立即投身进去,让这个浇花的妇人,把我带进了纳西人三坊一照壁的院子。院子里,兰花在盛开。浇花时,我落在了一朵香气隐约的兰花上。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运用细节描写,描绘了丽江古城民众的悠闲生活的场景,体现了丽江人民恬静平和的生活。 8.在这里,尽情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古城是平静、纯朴的,在古城的氛围里,人们浮躁的内心如水滴一般晶莹,即使欢笑、歌唱,内心也是沉静、安定的。 9.结尾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以一滴水的方式走过丽江的喜悦之情,也表现出作者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10.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滴水的名义来写自己游历丽江的情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以一滴水的名义,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口吻,通过一滴水的视角来看丽江古城,以一滴水自述自己在丽江古城的所见所闻,让一滴水来替自己思考、说话。通过拟人化的描述,向读者展现了丽江古城的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这样写,便于作者在描绘丽江古城的美景的同时,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情感,能带给读者强烈的现场感。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