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9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统编版
展开1.(2021河北沧州模拟)据史料记载:“(明代)辽(东)人与(山)东人互相贸易,以致辽人之富足。”当时辽东出产的木材,大多是通过海运转往山东各地的。由于两地间“商贾骈集,贸易货殖络绎于金、复间,辽东所以称乐土也”。这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山东是辽东商人主要活动地区
C.辽东与山东经济联系紧密
D.山东民间贸易依赖于辽东地区
2.(2021河北唐山二模)明清时期,玉米、甘薯等作物引进推广,一方面增加了粮食供应,使得盈余的粮食可以投入市场出售;另一方面扩大了耕地面积,使得以前不能耕种的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这表明作物的引进推广( )
A.改变了国人的饮食习惯B.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生活
C.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D.促进了粮食贸易的发展
3.(2021河北唐山三模)16—18世纪,中国的南海地区有“东方地中海”之称,南海地区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集中地,中国的朝贡贸易规则被各国普遍遵守,世界白银有一半以上流入中国。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
A.农耕文明的发达B.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C.海禁政策的松弛D.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4.(2021河北石家庄质量检测)明朝中期,苏州画家摹古拟古,别成一派。“苏州片”(伪古书画)制作作坊化,作坊中起稿定型,人物、树石、建筑等分工绘制,跋文题写、伪造铃印、作旧装潢等各司其职,并有统一的书画蓝本。所谓“古董自来多赝,而吴中尤甚,文士皆借以糊口”。这反映了当时( )
A.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盛行
B.社会需求导致书画艺术分野
C.市民的主流价值观念改变
D.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监管
5.(2021河北一模)清乾隆中期,直隶“种棉之地,约居十之二三”,“每当新棉入市,远商翕集,肩摩踵错,居积者列肆以敛之,懋迁(贸易)者牵车以赴之,村落趁虚(集市)之人,莫不负挈纷如,售钱缗,易盐米,乐利匪独在三农也”。这说明当地( )
A.棉花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B.地域性的商人群体非常活跃
C.集市贸易助推工商业市镇兴起
D.棉花种植带动商品经济发展
6.(2021河北衡水中学全国第一次联考)明朝前期,大部分士人收取酬金为他人作应酬性文章,他们既要看买主的身份及操行,又不写违心的内容。明朝中期后,润笔成为士大夫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无论买主品德如何,一律有求必应。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阶级矛盾日趋激化
B.士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C.士大夫阶层逐渐崛起
D.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力增强
7.(2021山东泰安一模)王守仁提出,“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其言论的主要意义在于( )
A.鼓励独立的理性思考和价值判断
B.掀起了明清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
C.宣扬了王守仁的平等和叛逆思想
D.否定了孔子、朱子等儒学的权威
8.(2021福建泉州一模)李贽说:“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认为人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关系、商业交易合乎天理。这些主张( )
A.否定了孔孟思想的神圣地位
B.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
D.开创中国民主思想先河
9.(2021河北唐山一模)下图是一位经济学家关于清代人均GDP的测算,测算结果显示:清代,人均GDP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乾隆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对产生这一趋势特点的原因推断合理的是( )
A.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B.列强的经济掠夺
C.封建赋税盘剥沉重
D.人口的快速增长
10.(2021河北名校联盟开学考试)下图是晚明时期吴县长洲社会经济地位长期变化分布状况。由此可知该地( )
晚明时期吴县长洲社会经济群体(单位:户)
A.自耕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
B.地主阶级占绝对优势地位
C.农业经济内部流动性较强
D.租佃关系受阻碍发展缓慢
11.(2021山东潍坊一模)《聊斋志异》中爱花雅士马子才与花贩陶氏姊弟初相识,斥两人“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后来却与陶姊结成佳缘,但仍“耻以妻富”。这主要反映出( )
A.儒家文化与市民文化冲突交融
B.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
C.逐利观念成为当时主流价值观
D.士人阶层摆脱封建礼教束缚
12.(2021河北保定二模)下图是晚清画家吴昌硕1915年的画作《岁朝清供图》。“岁朝清供”是以清雅之物入画,迎接新岁,寄托吉祥寓意,祈祷来年平安顺遂的画作。此作由红梅、水仙、蒲草、果蔬等诸品花果与各种秀石文玩组成,并辅以题跋、印章,笔墨遒劲古拙。据此可知,该作品( )
A.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
B.受到近代西方绘画风格影响
C.兼具雅俗共赏的艺术特点
D.旨在歌颂太平盛世局面
13.(2021河北张家口期末)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说:“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还说:“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这表明李贽( )
A.呈现出鲜明的叛逆色彩
B.力图推动儒学回归本原
C.否定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D.排斥孔子的“圣人”地位
14.(2021湖南永州二模)明万历时期(1573—1620年),传教士罗明坚、金尼阔等携带“西书七千部”入中国。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B.传统经济模式根深蒂固
C.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
D.西方思想受到士人排斥
15.(2021河北衡水中学二模)清代小说《红楼梦》中描述的“粥”多种多样,既有民间常见的腊八粥,也有贡米熬制的达官显贵才能享用的碧梗粥,还有滋补的燕窝粥、益气的“鸭肉粥”、养心的“枣粥”,以御田胭脂米为原料的补血的红稻米粥等,这些粥多半要经过繁琐工序熬制而成。《红楼梦》对“粥”的描述体现出( )
A.贵族日常生活奢靡B.传统农耕经济进步
C.等级差别日益明显D.百姓饮食丰富多彩
二、非选择题
16.(2021河北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徽郡(即徽州府)保界山谷,土田依原麓,田瘠确(同“埆”,意为土地不平而贫瘠),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籼,不宜稻粱。壮夫犍牛,田不过数亩,粪壅耨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所入不当其半。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计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负贩,或就食他郡者常什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城者,舰相接,肩相摩也。田少而直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者,即废沙碛,不复成田。以故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1)概括材料中“徽人多商贾”的原因。(不得照抄原文)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徽人多商贾”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17.(2021河北邯郸期末)清代是中国农业时代最后一个专制王朝,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建置城市数量较前代有很大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代府、厅、州、县数量变化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城市变化的因素。
课时规范练9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C 解析材料“商贾骈集”“辽东所以称乐土也”强调的是辽东与山东人之间的商品买卖频繁,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故选C项;材料并不是表达商品生产呈区域化分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山东与辽东之间的商业联系以及结果,并不能推出山东是辽东商人主要活动的地区,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强调山东民间贸易依赖于辽东地区,排除D项。
2.B 解析材料说明高产作物的引进改进了民众的生活,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故选B项;“增加了粮食供应”说明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并不能说明国人的饮食习惯改变,排除A项;C、D两项都只体现了题干的部分内容,均排除。
3.A 解析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因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手工业发达,中国的手工业商品大受欢迎,但对外国的商品需求量不大,因此在对外贸易中其他国家只能使用白银来购买中国的商品,所以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农耕文明的发达,故选A项;15世纪郑和下西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海禁政策并没有松弛,排除C项;白银货币化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影响,因果倒置,排除D项。
4.A 解析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发展,艺术市场繁荣,“(伪古书画)制作作坊化”“文士皆借以糊口”说明以盈利为目的的书画伪作充斥艺术市场,即虚荣的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盛行,故选A项。
5.D 解析直隶当地种棉“十之二三”,棉花销售季节时村民纷纷将棉花出售以换取盐米,说明棉花种植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未与其他收入来源作对比,无法得出棉花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A项;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而“远商翕集”中的商人并不一定是商帮,排除B项;直隶是传统的政治中心,而非新兴的工商业市镇,排除C项。
6.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出明朝中期后与明朝前期不同,士大夫为增加经济收入而忽视买主的品德,什么样的应酬性文章都写,这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士大夫的生活方式逐步变得功利化,故选B项。
7.A 解析材料大意是,不能把孔子或者朱熹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而应该有自己内心的思考和判断,故选A项;明清时期,由于文化专制没有出现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项;王守仁本身属于儒家学者,主张维护封建统治及其等级秩序,排除C项;否定孔子作为判断标准,并不等于否定孔子的权威,排除D项。
8.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贽强调个人私欲的正当性,这从本质上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孔孟思想,排除A项;宣扬经世致用的思想是顾炎武,排除B项;明末清初的思想带有早期启蒙性质,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排除D项。
9.D 解析在康雍乾时期,国家政局稳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更名田”“摊丁入亩”等政策的颁行,高产作物的引进,人口大量增加,但生产力并没有较大的提升,导致人均GDP下降,故选D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A项;乾隆时期并不存在列强的经济掠夺,排除B项;封建赋税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因此封建赋税并不能成为人均GDP快速下降的原因,排除C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图示可知,晚明时期吴县长洲社会群体中地主、自耕农、佃农之间的身份可以相互转化,说明农业经济内部的阶层流动比较强,故选C项;农业经济内部不同阶层的转化并非中国经济类型的对比,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图示数据可知,占有户数最高的为佃农,排除B项;图中数据地主和佃农占有绝对优势,说明雇佣关系发达,排除D项。
11.A 解析“爱花雅士”“耻以妻富”代表的是儒家文化,“花贩”反映的是市民文化,最终“结成佳缘”反映了两者的交融,故选A项;商人地位提高,与材料中“耻以妻富”不符,排除B项;理学思想是主流价值观,排除C项;摆脱封建礼教与材料中“但仍‘耻以妻富’”不符,排除D项。
12.C 解析根据材料“此作由红梅、水仙、蒲草、果蔬等诸品花果与各种秀石文玩组成,并辅以题跋、印章,笔墨遒劲古拙”可知,画作表现内容既贴近民间生活,又不失文人雅趣,可谓一幅“雅俗共赏”的节庆佳作,故选C项;寄寓了画家远离尘世的理想与“寄托吉祥寓意,祈祷来年平安顺遂”不符,排除A项;西方绘画写实,追求色彩,注意定点透视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画作旨在祈祷来年平安顺遂,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13.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李贽反对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体现了“离经叛道”的色彩,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儒学家主张复兴儒学,强调“回归经典”,排除B项;李贽的“离经叛道”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依旧遵从儒家主流思想,排除C项;根据材料“仲尼虽圣,效之则为颦,学之则为步”反映李贽承认孔子的“圣人”地位,只是反对盲从,排除D项。
14.B 解析16、17世纪,中国仍固守传统的小农经济,这是对科学技术漠视的根本原因,故选B项;A、C两项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材料只是说明中国人对西方有“压迫感”和“异样感”,没有反对西方文化,排除D项。
15.A 解析《红楼梦》描绘的是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场景,从其多种多样的“粥”经由繁琐工序熬制而成,具有滋补益气养心补血等功效,甚至有的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用,说明贵族生活奢靡,故选A项;题干描述的是生活状态,而不是生产状况,排除B项;等级差别明显必须比较才可得出,但题干没有比较,排除C项;《红楼梦》中体现的是贵族饮食,而不是百姓饮食,排除D项。
16.参考答案(1)山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恶劣,粮食产量低;人多地少,务农不足以糊口;当地人大多掌握一些技能,有经商传统。
(2)提示:可从国家统一、政策支持、经商环境、徽商精神等角度补充,要求紧扣问题,逻辑清晰。
17.参考答案(1)特点:行政建置城市总量增加;重要城市(府级城市)数量增加;清代行政建置城市增加具有阶段性。
(2)因素:清代疆域不断扩大,政治、军事统治巩固的需要;社会经济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开发边疆地区、巩固边疆的需要;晚清出现民族危机、边疆危机;晚清统治者被迫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时间
府
直隶厅
直隶州
县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
160
—
21
1159
雍正五年(1727年)
168
7
65
1221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
190
13
58
1288
嘉庆十七年(1812年)
184
29
67
1293
光绪十三年(1887年)
190
50
73
1309
宣统三年(1911年)
220
60
78
1382
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刷题训练课时08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 这是一份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小题刷题训练课时08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含解析),共13页。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9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9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0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练10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明朝农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做法,《明神宗实录》载,下表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言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