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统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统编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1河北衡水中学联考)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庄子倡导“乘物以游心”顺应自然,韩非强调“抱法处势”。蕴涵在这些思想中的共同追求是( )
A.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
B.解决民众基本的生存问题
C.实现理想的社会人格
D.建构稳定和谐的礼乐秩序
2.(2021河北张家口模拟)春秋时期,齐国管仲认为,“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务本饬(致力)末则富”,同时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实行盐铁专卖,铸造货币,调节物价。据此推知,当时( )
A.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B.农商并重思想出现
C.币制混乱导致物价上涨
D.商品经济成为主流
3.(2021湖北名校联考)西周时期,楚国国君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战国时期,屈原却认为“帝高阳(颛顼)之苗裔兮”,表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这说明( )
A.华夏观念日益增强
B.宗法分封制已瓦解
C.百家争鸣影响深远
D.家国情怀根植久远
4.(2021河北名校联盟联考)《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
A.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
B.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
C.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
D.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
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得益于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
C.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6.(2021河北邯郸模拟)孟子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构建其政治理想,他通过“民贵君轻”的价值阐扬、“保民而王”的具体策略以及“与民同乐”的共生情怀,实现了从“仁心”到“仁政”的超越。孟子的仁政思想( )
A.要求君主与百姓都应具有一颗仁爱之心
B.“保民而王”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最终落脚点
C.民贵君轻思想得到所有封建帝王的认可
D.“与民同乐”的情怀是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
7.(2021河北衡水中学模拟)春秋时期,居于中原之地的鲁、卫、宋、郑、陈、蔡、曹、许等国多数都变成了二等、三等的小国,晋、楚、齐、秦等边地之国却成为当时的大国。其原因在于这些边地之国( )
A.多竞争磨砺且易于拓展疆域
B.不断汲取中原地区的文明
C.善于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
D.重视改革且实现了封建化
8.司马迁《史记》记载,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记载,“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 )
A.遭到了普遍反对
B.忽视了道德教化
C.最终必然会失败
D.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
9.(2021湖南长沙一模)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B.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C.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
D.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
10.(2021山东济宁二模)战国后期,荀子游访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俭”“敦敬”“忠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主要因为秦国( )
A.遵循古礼B.推行德政
C.体制创新D.人才荟萃
11.(2021山东日照期末)《论语·子路》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国令尹叶公告诉孔子他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这个人的父亲偷了羊,他便去告发。但孔子却表示他认为的“正直”与令尹叶公所讲的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的品德就是在其中了。这表明孔子( )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
C.认为法治存在地域性
D.主张以仁政代替法治
12.(2021山东枣庄三模)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即“推己及人”“成己成物”。二者思想都( )
A.主张顺从自然B.倡导战胜自然
C.蕴含和谐理念D.提出仁者爱人
13.(2021山东济宁一模)战国时期,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都以养士著称,其门下宾客数以千计;齐国国君则在国都临淄设置稷下学宫,广纳贤才。他们这样做旨在( )
A.厚植政治势力
B.谋求抗秦策略
C.实现富国强兵
D.笼络才能之士
14.(2021广东珠海三模)战国时代,齐国君主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于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时期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各诸侯国羡慕不已并纷纷效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模式( )
A.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
B.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
C.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
D.体现了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
15.(2021辽宁葫芦岛三模)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 )
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
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
C.形成了较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
二、非选择题
16.(2021山东济南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出土文物商鞅铜方升。
战国中期青铜量器,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左壁刻有铭文:“十八年……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
材料二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治国能抟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
——摘编自商鞅《商君书》
材料三 用商鞅之法……一岁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
——摘编自班固《汉书》
(1)比较三则材料,说明其在研究“商鞅经济改革”中各自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的经济改革。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驳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课时规范练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C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庄子倡导顺应自然,才能实现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而韩非强调要把法和势结合起来,用势来保证法的推行;这些思想不管是“仁”“自然”,还是“法”“势”都蕴含着要建立一种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理想的社会人格,故选C项;在三者思想中只有庄子追求获得彻底的精神自由,排除A项;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指民众的衣食住行,而三者的主张都是人与社会的和谐或者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秩序,排除B项;建立和谐礼乐秩序是儒家孔子的主张,不符合庄子和韩非的追求,排除D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务本饬(致力)末则富”“实行盐铁专卖,铸造货币,调节物价”可以看出管仲既主张发展农业又重视商业,体现了管仲的农商并重思想,故选B项;春秋时期不存在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排除A项;币制混乱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春秋时期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占主流,排除D项。
3.A 解析西周时期,楚国国君认为楚国是少数民族,与中原不同,但是战国时期,屈原表示楚人是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对于自身的认识由蛮夷转为华夏后代,这说明华夏观念日益增强,故选A项。
4.A 解析根据诸侯国的不同等级规定设置卿的名额,天子和诸侯均有任命卿的权力,天子对大诸侯国和次等诸侯国进行重点管控,意在防范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故选A项;西周时期诸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未能实现周天子的专制统治,排除B项;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具有浓厚的宗法血缘色彩,排除C项;除了部分卿由天子任命之外,诸侯国的其余官吏均由国君任命,并不能有效限制所有地方诸侯的权力,排除D项。
5.B 解析材料中的“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
6.B 解析根据材料“实现了从‘仁心’到‘仁政’的超越”并结合民本思想的内容可知,孟子将孔子“仁”的理念引入他的政治理念中,形成了“仁政”的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积极进取,以民为本从而实现称霸诸侯的政治目标,故选B项;“仁政”思想的实施者是君王,排除A项;“民贵君轻”的思想很难得到所有君主的认可,排除C项;孟子仁政思想的核心是“王道”,排除D项。
7.A 解析春秋时期,边地之国面临生存条件恶劣、少数民族袭扰等现实的压力,使得它们有更多机会竞争磨砺和拓展疆域,从而在竞争中成长壮大,最终超越中原诸侯国而成为大国、强国,故选A项;只有具有了中原之国不具有的优势,才可以超越中原之国,所以不断汲取中原文明,可以使得边地之国赶上但没法超越中原之国,排除B项;不断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只能使其文化更丰富,不是边地之国实力能够超越中原之国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还处在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时期,所以边地之国还没有实现封建化,排除D项。
8.B 解析司马迁认为商鞅变法违背“恃德者昌”,苏轼认为商鞅变法“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变法强调法治,忽视了道德教化,故选B项。
9.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吴起、商鞅二人因变法最终丧命,这说明改革必然会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反对,即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反映出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故C项正确。
10.C 解析战国时秦国吏治良好的原因是因为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政治,C项正确。商鞅属于法家,并不“遵循古礼”和“推行德政”,A、B两项错误。人才荟萃是秦国体制创新的结果,并不是秦国吏治良好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项。
11.B 解析材料“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正直的品德就是在其中了”表明孔子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仁政是孟子的思想主张,D项排除。
12.C 解析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实际上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所主张的“以仁待人,以仁待物”,实际上主张人与人的关系和谐,据此可知老子和孔子的思想都蕴含着和谐的理念,故选C项。
13.A 解析战国时期,各国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通过礼贤下士等措施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故选A项;合纵抗秦是指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材料的内容是各国招揽人才,排除B项;实现富国强兵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目的,排除C项;笼络才能之士是各国的做法,不是目的,排除D项。
14.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礼贤下士的根本目的是为争霸战争招募人才,故B项正确。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符合稷下学宫,但不是吸引各诸侯国的原因,A项错误。大众教育、社会管理都与社会精英聚集的稷下学宫无关,C、D两项错误。
15.B 解析儒、墨、道、农四家学派均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反映其从古人智慧中寻求治理社会与国家的方案,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儒、墨、道、农四家学派改造古代历史,排除A项;材料强调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没有涉及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问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不同阶层的不同追求,排除D项。
16.参考答案(1)材料一属于实物史料(或一手史料),能直接印证秦国统一度量衡的改革举措;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能反映商鞅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材料三属于文献史料,对于评价商鞅经济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2)利:商鞅的经济改革增强了秦国的实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物质基础;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弊:商鞅的经济改革导致赋役沉重,加重了人民负担;重农抑商政策为历代统治者所继承,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7.参考答案示例一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驳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评析: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批驳,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示例二
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评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统编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东专用2023年历史高考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含解析统编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专用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4法律与教化含解析统编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