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古诗】《古代诗歌四首》精读
展开第2讲 【古诗】《古代诗歌四首》精读
1.学习《古代诗歌四首》,了解诗人生平、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能够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诗歌意境和情感;
3积累诗歌体裁的相关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4.掌握“写景抒情”类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更好地理解此类诗歌。
一、《观沧海》
观沧海
曹操
东临①碣石②,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⑤,洪波⑥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⑦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⑧,歌以咏志。
【注释】①临:到达,登上。②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③澹澹(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④竦峙(sǒng zhì) :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⑤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⑥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⑦星汉:银河。⑧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内容梳理】
原文 | 鉴赏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开篇点题,交代了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 |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 这一句是写实景,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作者面对浩渺秋风,极写大海的_________________: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借助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虛,虚实结合。写出了作者曹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
主旨:
|
◆课堂练习◆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这首诗以“_____”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观沧海》之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______;秋风萧瑟;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
【唐】李白
杨花②落尽子规③啼,闻道龙标④过五溪⑤。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⑥西。
【注释】①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②杨花:柳絮。③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④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⑤五溪: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⑥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本诗所说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
【内容梳理】
原文 | 鉴赏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 首句点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杨花飘落,子规啼叫,即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融情入景。次句便直叙其事,点明愁的由来。 |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 人隔两地,心意难达,明月在天,千里可共。后两句抒情。作者用______手法,要把自己的“愁心” 寄给明月,让“愁心” 与明月一起伴随王昌龄赴远方。 明月寄愁,饱含了作者深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主旨:
|
◆课堂练习◆
1.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三、《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①
【唐】王湾
客路②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③,江春入旧年。
乡书④何处达?归雁⑤洛阳边。
【注释】①次:停宿。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②客路:旅人前行的路。③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④乡书:家信。⑤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内容梳理】
原文 | 鉴赏 |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 首联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神驰故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 “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 这首诗中用“生”字和“入”字使之___________ , 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愁绪中。 |
主旨:
|
◆课堂练习◆
1.《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或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中的哲理), 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表现诗人王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静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显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四、《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①,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②西风③瘦马④。
夕阳西下,
断肠人⑤在天涯⑥。
【注释】①昏鸦:黄昏时将要归巢的乌鸦。②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公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③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④瘦马:骨瘦如柴的马。⑤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游子,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⑥天涯: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内容梳理】
原文 | 鉴赏 |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给人造成一种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 以____________的感觉,“昏”点出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让人感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个字勾勒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这一句诗人描绘了____________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_____________的气氛。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 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 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_____________的 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_____________的手法来渲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主旨:
|
◆课堂练习◆
1.《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名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五、诗歌体裁总结
题目 | 诗歌体裁 | 古体诗/近体诗 |
《观沧海》 |
| 古体诗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七言绝句 |
|
《次北固山下》 |
| 古体诗 |
《天净沙·秋思》 |
| ╲ |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诗人眼中的大海、山岛、草木的特点。(3分)
2.这首诗写得意境宏阔,请结合画线诗句,说说你阅读后的体验。(4分)
二、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本诗首句写“杨花”和“子规”,有哪些作用? (3分)
2.《唐宋诗醇》评价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语近情遥”之妙,“语近情遥”意思是所说的话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浅显易懂的,但所蕴含的情感却是深远的。本诗三、四句也有这样的特点,请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喜悦、激动的心情。
2.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2分)
四、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3分)
2.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3分)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要想鉴赏诗歌景物,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乐”与“哀”。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
◆课堂练习◆
诗歌 | 景物及其特点 | 情 | 景情关系 |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
|
|
|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
|
|
|
时间与地点
【实词积累】
现代汉语 | 文言文 | 文言例句 |
| 尝 | 尝射于家圃《卖油翁》 |
| 初 | 大儿初醒声《口技》 |
| 会 方 | 会天大雨《陈涉世家》 方欲行《狼》 |
| 已而 | 已而夕阳下山《醉翁亭记》 |
| 既而 寻 | 既而儿醒,大啼《口技》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
| 俄而 顷刻 少时 | 俄而雪骤《咏雪》 而顷刻两毙《狼》 少时,一狼径去《狼》 |
| 忽 暴 |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记》 屠暴起《狼》 |
| 旦 日中 暮 夜 | 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期日中《陈太丘与友期行》 暮至黄河边《木兰诗》 昨夜见军帖《木兰诗》 |
| 户 |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
| 野 | 顾野有麦场《狼》 |
| 关山 |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
| 郭 | 出郭相扶将《木兰诗》 |
| 诸葛庐 | 南阳诸葛庐《陋室铭》 |
| 子云亭 | 西蜀子云亭《陋室铭》 |
| 明堂 | 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
【文言积累】
文言词语 | 文言例句 | 解读 |
寒雪日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咏雪》 |
|
时 | 元方时年七岁《陈太丘与友期行》 |
|
日 |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十二章》 |
|
晚 | 一屠晚归《狼》 |
|
洞 | 一狼洞其中《狼》 |
|
【迁移练习】
翻译下面语句。
1.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2.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译文:屠夫(_____ ) 要离开, 转过头看堆积的柴火那里,一只狼在那里(_______ ) 。
3.木兰在替父从军前,也曾“当户织”;从军时,和“火伴”“关山度若飞”;而归来之后,父母“出郭相扶将”去迎接她。
译文:木兰在替父从军前,也曾对着(__________)织布;从军时和同伍的士兵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____________ );而归来之后,父母互相扶持着出(_______ ) 去迎接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