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琵琶行并序(第2课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琵琶行并序(第2课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琵琶行并序(第2课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琵琶行并序(第2课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3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琵琶行并序(第2课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3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琵琶行并序(第2课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3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琵琶行并序(第2课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3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03 教学课件_琵琶行并序(第2课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32243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课件ppt,共1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问题研讨,课堂活动,思路整合,整合建构,素材挖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任务一】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1.诗歌的开头,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离别情景?参考答案:暮色暗淡,人在惆怅中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显出荒凉寥落;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借用秋江月影,烘托了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情状,形象地说明诗人此时的哀愁就像那茫茫江水一样无边无际,此时的心绪就像江中破碎动荡的月影一样零乱。
2.《琵琶行》的“诗眼”是哪两句?请简要赏析。参考答案:“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是本诗的“诗眼”。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倾吐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心中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也正是诗人的写作动机。这两句直抒“天涯沦落”之感,是全诗的主旨。诗人通过沦落天涯的歌女的不幸遭遇,来抒发自己忧国遭贬的政治苦闷,把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被贬谪的满腔怨愤、对冷酷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了一起,而这正是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情绪。
3.请谈谈你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理解。参考答案:诗歌最后以琵琶女第二次演奏,诗人泪湿青衫作结。“座中泣下”,突出了音乐效果之动人,也回应了第2段中对琵琶女演奏技艺的细致描写。“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诗人说“青衫”意在表明自己的“沦落人”身份。以诗人泣下最多上承“同是天涯沦落人”,既为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而泣,也为自己的壮志难酬而哭。
【任务二】 赏析《琵琶行》中音乐描写的妙处1.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收到了怎样的效果?参考答案: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一系列复杂而又连贯、贴切而又优美的比喻,使抽象的音乐一下子变成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其中“大珠小珠落玉盘”不仅使人感受到其声之清脆,而且还让人体验到乐声如珠玉般圆润的感觉。“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此外,还用“嘈嘈”“切切”等拟声词和“间关”“幽咽”等双声叠韵词来描摹琵琶声,更增加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感。
2.《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的表演,为什么在演奏完毕又写了与演奏无关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参考答案:首先,为了突出音乐效果。“悄无言”比报之以热烈的掌声或喝彩声更好,这就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意犹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如痴如醉,这是一种最好的艺术反应,在大段的直接描写之后,续以这两句精练而意味深长的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其次,为了深化诗歌的意境。诗人将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江水茫茫,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两句诗,把悲怆的乐曲和凄清的画面融为一体,是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1.南宋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认为《琵琶行》的人物和故事全都是虚构的,白居易不过是借此来抒发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罢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提示:这是一个关于诗歌的艺术性与写实性问题的讨论题,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可结合诗歌创作的背景和要抒发的情感分析。
2.《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三首唐诗中都有景物描写,它们营造的意境和写景使用的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加以对比分析。提示:结合诗歌的意象分析意境,根据不同诗人的风格分析写景的手法。
【审美鉴赏】 《琵琶行》的描声艺术《琵琶行》运用了高超的描声技法,将虚缈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写得真切感人,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能触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切实进入“物我为一”的境界。在这种变虚缈为真切的艺术中,作者采取了下面两大技法来描摹优美的乐声。
1.根据音乐或高或低、忽缓忽急的特点,把整个演唱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分而有合。酝酿准备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仅是调弦校音,就显示了琵琶女的演奏才能和丰富的感情。起始阶段:乐声渐起,“低眉信手续续弹”,音乐渐入佳境。起伏跌宕阶段:由“大弦嘈嘈”“小弦切切”写到“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再到“此时无声”,最后又“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中间“声暂歇”,但在“暂歇”之后又写出一个高潮。收尾阶段:戛然而止,干净利落。
2.运用比喻,赋形于声,对每一阶段的音乐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第一,选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易体会的声音作比,来描绘那些不容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乐声。如文章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舒缓流畅;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音乐的逐渐低沉、停顿等。第二,借助听众的感受,描绘音乐的无尽妙处。诗歌中写听众的反应,以“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等简练的笔墨,突出了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以所见——“泣”“湿”,衬不见——感人的琵琶声。总之,诗人以先分阶段,然后总合为一个整体的手法使读者对音乐形成整体感受,再辅以比喻手法,以感受相沟通、相映照,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 沁园春 长沙教学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读一读加点字,知识积累,问题研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课堂活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课件ppt,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年号815年,节度使属僚,第二年,在晚上名作状,代词那,······的样子,代词那个,向引出对象,摆酒名作动,惆怅的样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课件ppt,共49页。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