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答案)01
    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答案)02
    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答案)03
    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中国就有“贤良对策”的制度,由地方政府推荐“贤良”的人才到中央去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如果答得好,便由此入仕。
    到了唐代,便融入科举之中,成为所谓的“制科”,即除了进士、明经等“常科”外,由皇帝临时下制举行的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
    降及北宋,“制科”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又有“六科”之称,这些科目中,“贤良”科堪称代表,故当时的习惯也以“贤良”统称“制科”举人。
    唐代的“贤良”科,考试方式仍与汉代相似,应试者所作的主要是一篇对策。至北宋仁宗以后,随着制度的完善化,应试的手续、步骤变得复杂,应试者所作的文章剧增,除了对策之外,还有所谓“秘阁六论”,而更重要的则是“贤良进卷”。这些都与考试的步骤相应。步骤大致有三:第一步,经近臣推荐,应试者向朝廷提交五十篇策论,由朝廷委员考评,排出名次,这就是所谓“贤良进卷”了;第二步,进卷考评获得合格者,被召集到京师,到秘阁去做六篇命题作文,题目都是从古代典籍甚至注疏中挑出一句乃至半句,要求按题面写成论文,并且在文中交代题面的出处,实际上论文写得如何并不重要,能否记得出处,才是成败的关键,此之谓“秘阁六论”;第三步,在“秘阁六论”考试中获得通过者,有资格去参加“御试对策”,即回答有关当前政治的一系列问题,其写成的对策也要由朝廷委员考评,合格者便获得“制科”出身。
    不过,现在看来,最有价值的乃是“贤良进卷”。每一个应试者,一下子提交五十篇策论,等于一部文章专集,苏轼、苏辙的《应诏集》就是这样的专集,他们用这个专集去参加了嘉祐六年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
    作为一种制度性存在,“贤良进卷”的写作方式对作者知识结构的塑造也是值得重视的。为了养成适合于写作“进卷”的能力,士大夫一方面要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各类典籍,通过独立思考,形成一套基本上自成一家的学说,另一方面也要关怀现实,研究具体的问题,提出各种建议。其议论要耸人耳目,必须新颖独到,在某些领域具备专长,才能被人首肯,但五十篇策论在总体上又遍涉全部领域,所以作者还必须使自己成为通才,不能拘于一隅。
    宋代的笔记和诗话,以随意性和无体系性为其显著特征,反映了士大夫在写作方式上的某种爱好。但“贤良进卷”的撰写却纯然与此异趣,它要求体大思精,强调规矩,重视结构,崇尚自成一家的学说,同时又针对现实。这是士大夫写作传统中不可忽视的严肃一面,受过此种训练的人,不会丧失这种著述的能力。比如,苏辙在晚年还写作了《历代论》五卷,共四十五篇,形式上跟“贤良进卷”很相似。
    “贤良进卷”本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学,而且写作目的是去应“制科”,凡是身非士大夫者,或者虽是士大夫而不应制科者,本来并不需要如此写作,但是,实际上既有不应制科而采取类似写作方式的士大夫,也有身非士大夫而写出了类似作品的。宋仁宗的时代可能是此种写作风气的极盛期,连僧人也受到了影响。释契嵩的《镡津集》卷五至卷七,有《论原》四十篇,命题与结构方式极似“贤良进卷”。
    (摘编自朱刚《苏轼十讲》,有删改)
    材料二:
    嘉祐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主簿,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苏轼所上策论词理俱佳,被推荐参加秘阁考试。嘉祐六年八月十七日,翰林学士吴奎、龙图阁直学士杨畋、权御史中丞王畴、知制诰王安石为秘阁考官。苏轼赴秘阁试六论。最后苏轼在这次制科阁试中合格,得以参加御试。
    制科取士,特别郑重,在阁试、御试中都要弥封卷号,进行誊录。在御试中苏轼的代号为“臣”字,苏辙为“毡”字,而且在考官定等次之后,还有覆考官按例复核。司马光是此次御试的覆考官。他在《论制策等第状》中这样讲到:“内‘臣’、‘毡’两号所对策,辞理俱高,绝出伦辈……以‘臣’为第三等,‘毡’为第四等”。
    叶梦得在《石林燕话》中提到:“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宋史·苏轼传》中也说:“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而且两宋三百多年间,制科能入三等的只有四人:吴育、苏轼、范百禄、孔文仲。由此可见,苏轼制科入三等,实属凤毛麟角。
    宋英宗治平二年,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宋英宗想破格招他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反对,主张给苏轼一个能接近皇帝的馆阁的职务,但要先考试。苏轼对韩琦的反对是理解、感激的。治平二年二月,苏轼召试学士院,试二论:《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此次制科考试是为苏轼试馆职而以制科特旨命试的。最后,苏轼二论皆“复入三等”。治平三年二月,苏轼得直史馆。
    (摘编自周云容《解读苏轼的两次制科考试》,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科”是相对于“常科”而言的一种考试形式,从汉代开始,经唐代发展,到宋代逐步走向复杂、完善。
    B.北宋仁宗后,“制科”考试大体分三步进行,无论是考试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对应试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C.“贤良进卷”是宋朝“制科”考试中特别能体现应试者综合素养的环节,试场上一下子提交五十篇文章,确非易事。
    D.苏轼两次参加“制科”考试皆入三等,可谓史上绝无仅有,而朝廷两次为他特旨命试,亦可看出对他的赏识非同一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的进士“行卷”,应试者将自己平时的得意诗文编辑成卷,投递给考官或有影响力的人,以求推荐,这在形式上有似于“贤良进卷”。
    B.“秘阁六论”考查的关键不在于论文写作的质量,而在于是否能交代清楚题面的出处,应试者阅读记忆的治学功力,被摆到了显著的位置。
    C.御试时试卷是封号的,司马光对“臣”“毡”的肯定,只能据于作品的质量,但当时苏轼兄弟已名动京城,司马光心知肚明,故不吝褒奖。
    D.“制科”取士分为五等,而两宋以来,入三等的只四人,从未有入一、二等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类考试对人才的期望值非常之高。
    3.根据材料一,下列作品最符合“贤良进卷”写作方式的一项是(3分)
    A.鲍照的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
    B.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C.苏轼的《赤壁赋》等赋体散文十七篇
    D.秦观的《晁错论》等人物论文二十篇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概括“贤良进卷”对宋代士大夫写作素养建构的影响。(4分)

    5.《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认为“自古无场外的举人”,请给合材料中苏轼的应试经历,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会唱歌的夜莺
    [法] 儒勒·米什莱
    ①从前那个著名的克莱尔草地,就是今天的圣•日耳曼市场,大家都知道,每逢礼拜天,这里是巴黎的鸟市。
    ②在这么一个拍卖捕获动物的去处,许多飞禽不免总强烈地表现出一种被囚禁的味儿。这些鸟儿像奴隶似的被商人们陈列售卖,百般夸耀。这些长着翅膀的奴隶,尽管不懂我们的语言,却也流露出奴隶的哀愁:其中有些固然天性温驯,但是也有些神气抑郁寡欢,总是在渴望自由。还有一些鸟儿看上去仿佛在跟你招呼,示意过客停步,好把它们买去。它们只求能有个好主人。不知有多少回我们看到一只聪明的金翅鸟,或是一只娇态可掬的红颈鸟儿,凄楚地凝望着我们,那眼神里分明在说:“请买下我,好吗!”
    ③这一天,在这座市场上的鸟儿中,最漂亮的要数一只黄莺了,人们把这位珍贵的鸟中艺术家像一颗无双的宝石似的特别放在架子上其他所有鸟笼上方。它轻盈而妩媚地飞舞着,光艳动人。经过长期驯养之后,它好像已经习惯于幽禁生活了,毫无怨怼,处处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这显然是一个美丽尤物,轻歌曼舞,通体谐和,我看到它在跳跃,简直就像听见它在歌唱似的。
    ④在它的下方,一只寒碜可怜、极其狭小的笼子里,杂沓凌乱地挤着六只体型大小不同的鸟儿。有人让我审视其中一个我简直分辨不清的囚徒,这就是今天早上刚刚捉到的夜莺。卖鸟儿的玩弄诡计,把新来的俘虏放在一群愉快的、久已习惯于幽禁的小小奴隶中间。这些小鹪鹩本来就是生在笼子里的,出生还没有多久呢。我想,那商贩总是仔细盘算过,当夜莺看到周围这份天真的欢乐情趣时,兴许会忘记它自身无数的烦忧吧。
    ⑤它缩在笼子深处的阴影里,一只小食槽半掩住身子,羽毛贲张,双目紧闭。那群得宠的、喧腾的小家伙在又调皮又鲁莽地嬉闹,推推搡搡,碰撞着它,可是它总是一动不动,连眼睛也不睁开。显然,它不想看,也不想听,不肯吃食也不自我安慰。我感觉到这种自愿与世隔绝的状态正是它在极度痛苦中的一种“力求解脱”,它仿佛蓄意自戕。它在精神上迎接死亡,尽可能地闭目塞听,屏气静息地死去。
    ⑥你该注意到在这种状态中,它却毫无怨恨、辛酸或愤怒之情,一点也不像它的邻居——那位暴躁的燕雀——挣扎得那样猛烈,那样难过。甚至那些幼稚无知的小鸟儿,对它既不关心也不尊敬,往往冲压到它身上,也并不会使它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的容色。它显然在说:“对于已经死去的,这又有什么呢?”尽管它双目紧闭,我仍然看得出它的心思。我感觉到一位艺术家的洋溢着温馨和光辉的灵魂,对于世俗的野蛮、命运的坎坷,既不恼恨,也不峻拒。
    ⑦怎么不能称它为艺术家呢?
    ⑧它具有人类所罕见的高雅风格,一切艺术家的品质,优点和缺点,在它身上都十分丰富。它不顾自身安全,老爱单独外出,到处遨游。它挺得意地百啭娇啼,它最爱定居在有回声的地方,以聆听并时时予以应答。
    ⑨对于弱小,它的心是温柔的:如果你把一些孤儿交付给它,它会负责关怀,时刻放在心上,它即使是雄性又已年迈,也会像妇女那样,哺育并仔细照料幼雏,无微不至。在它心中燃起的火一般的热情几乎总是使它保持消瘦。它很好奇,为了想看到一些新的东西,它自己反倒上了钩。
    ⑩一旦捉住,若是你不注意把它的翅膀扎起,或者不把笼子蒙好,外面护上厚棉垫,它准会惊悸得乱蹦乱跳而死。这种剧烈行动不过是表面现象,它的内心却特别柔和而驯良:正是如此才使它高尚其志,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11那么,爱情和阳光大概都是它的起点吧,艺术本身以及爱美,虽然仅仅隐约可见,但却令人强烈地感到,都是滋润它心灵的第二甘泉,并予它以清新气息。一旦向无穷开放之后,其发展是无限的。
    12艺术家的真正伟大之处,乃是超越他的对象,乃是做出比自己所想做的更多的东西,那完全是另外的东西,超过了原来的目标,超过了可能,并看到更加遥远的彼岸。
    13伟大的悲哀,无尽的烦忧之源就在这里,为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不幸而哭泣的可笑的崇高也来自这里。别的禽鸟不禁为之震惊,有时会询问它心里揣想着什么,有何愁思。它快乐而自由地待在树林里,只是在岑寂中歌唱,以回答它们:任我悲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贩将黄莺笼子摆放在所有鸟笼上方,一方面是为了向周围人炫耀,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这只漂亮的黄莺的重视和喜爱。
    B.商贩将刚捕获的夜莺放在一群愉快的、已习惯于幽禁的鸟儿中间,是希望夜莺变得温驯,早点适应囚禁生活。
    C.夜莺双目紧闭,一动不动,不吃不喝,对周遭的喧嚣不理不睬,以蓄意自戕的手段来表达被囚禁的愤怒。
    D.夜莺老爱单独外出,还因为好奇而上了钩,被囚禁在笼子里,作者以此告诫世人面对新事物,要小心谨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采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为我们描述了鸟市中被囚禁在笼中的鸟儿的凄楚神态,流露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B.文章第④段中夜莺的生存状态反衬了第③段中黄莺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囚于笼中的夜莺命运的同情。

    C.文章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对囚禁的夜莺表达了崇敬、赞美之情,对人类控制自然界其它生物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D.作者借助夜莺形象,深情地诉说鸟儿天生就属于天空,它们不能没有阳光、飞行和爱情,不能没有自由的生活。
    8.请联系全文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含意。(4分)

    9.有人说“儒勒·米什莱的散文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类、对世界的爱”,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叶伯巨,字居升,宁海人。通经术。以国子生授平遥训导。洪武九年星变,诏求直言。伯巨上书,略曰: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耳。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
    臣又观历代开国之君,未有不以任德结民心,以任刑失民心者。国祚长短,悉由于此。古者之断死刑也,天子撤乐减膳,诚以天生斯民,立之司牧,固欲其并生,非欲其即死。不幸有不率教者入于其中,则不得已而授之以刑耳。议者曰:宋、元中叶,专事姑息,赏罚无章,以致亡灭。主上痛惩其弊,故制不宥之刑,权神变之法,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也。臣又以为不然。开基之主垂范百世,一动一静,必使子孙有所持守。况刑者,民之司命,可不慎欤!
    盖天下之治乱,气化之转移,人心之趋向,非一朝一夕故也。臣愚谓天下之趋于治,犹坚冰之泮也。冰之泮,非太阳所能骤致,阳气发生,土脉微动,然后得以融释。圣人之治天下,亦犹是也。今使天下诸生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上法成周。然而升于太学者,或未数月,遽选入官,间或委以民社。臣恐其人未谙时务,未熟朝廷礼法,上乖国政,而下困黎民也。此皆臣所以为求治太速之过也。
    然是时诸王止建藩号,未曾裂土,不尽如伯巨所言。迨洪武末年,燕王屡奉命出塞,势始强。后因削夺称兵,遂有天下,人乃以伯巨为先见云。
    (选自《明史·叶伯巨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使天下诸生/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上法成周
    B.今使天下诸生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上法成周
    C.今使天下诸生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上法成周
    D.今使天下诸生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上法成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在位年号,年号由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分封,被封诸侯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等义务。
    C.减膳,古代皇帝在发生天灾、天象变异或异常事件时吃素或减少肴馔,以示自责。
    D.礼部,六部之一。掌管朝廷典礼、祭祀、科举以及官吏的任免、考核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伯巨认为诸侯国对先王之制的沿袭没有超过三分之一,所以导致了上下阶层的等级差别,这不利于国家安定。
    B.叶伯巨认为上天生了百姓,并为他们设立了管理者,本意就是想要他们一起生存,而不是要他们走向死亡。
    C.刑罚是针对那些不听管教的人施行的,国君应以道德教化获得民心,谨慎用刑,使子孙后代有所坚持守护。
    D.叶伯巨的进言,针对现状,有的放矢,并考虑到反对者的言论,体现了他目光的敏锐,思维的严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恐其人未谙时务,未熟朝廷礼法,上乖国政,而下困黎民也。(4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4分)

    14.叶伯巨是从哪三个方面上书直言当下弊端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古宫怨
    王建
    乳乌哑哑飞复啼,城头晨夕宫中栖。
    吴王别殿绕江水,后宫不开美人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乳鸦在古宫飞来飞去的场景,叠词“哑哑”写叫声,意味深长。
    B.昔日古宫沦为空城,无人的城头、空空的后宫,成了乌鸦繁衍生息之地。
    C.吴王无奈离别自己修建的宫殿,只留下江水绕城,让人感慨不已。
    D.王建以写宫词见长,这首诗和其它很多宫词一样,用了白描的手法。
    16.诗题有“怨”,诗句一“怨”不见,却“怨”情毕现,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所包含的怨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揭示古代帝王经营天下往往不能善始善终这一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宫中人随意挥霍从六国搜刮来的财物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古典诗词中,常见诗人登高洒泪,抒发感慨的描写,或表达国难之忧,或传达相思之苦,或抒发时光流逝之悲,等等。如“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 ▲ ,时间定在每年的秋分日。“秋分秋分,昼夜平分。”秋分日既是昼夜平分的 ▲ ,也是抢收抢种的时候:“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寒露到霜降,种麦就紧张。”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展现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突出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实践的实用价值受到 ▲ 。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尤其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的 ▲ 理念,仍是当代人需要从中汲取智慧的宝贵文化遗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应运而生 节点 冲击 顺天应时
    B.横空出世 逗点 冲击 与时俱进
    C.横空出世 节点 冷落 顺天应时
    D.应运而生 逗点 冷落 与时俱进
    19.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
    B.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
    C.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
    D.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B.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C.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
    D.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丰富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突出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陕西考古博物馆日前发布公告称,将于近日对外试行开放。该馆馆藏文物异彩纷呈,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从江村大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到半坡遗址、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法门寺地宫、汉阳陵等,众多文物、遗址缤纷登场,堪称一场中华文化盛宴。该馆聚焦考古本身,注重向公众展示考古过程,特色鲜明。古事可考,丰富的考古发现最终能与世人见面,沉淀着一代代考古人筚路蓝缕的艰辛岁月,这些岁月、往事同众多文物一道,由博物馆“娓娓道来”,丰富了人们对不畏艰苦、甘守寂寞、“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等考古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在讲述方式上,陕西考古博物馆既秉持严谨的专业态度,又努力做到“可爱可亲”。设置“春秋时期的男性用什么护肤”“2000年前的国家仓库藏着啥”等活泼议题,满足公众好奇心。加入可以互动的“甲骨文”“翻翻板”“迷宫图”等小机关,让观展之旅有益又有趣。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沉淀着一代代考古人的艰辛岁月,这些岁月、往事同众多文物一道,由博物馆呈现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22.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陕西考古博物馆馆藏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15个字。(6分)
    1.















    2.















    3.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国著名草地农业科学家、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扎根西北数十年,一辈子守护草原,实现了让草原草长好、让牛羊吃得好、让老百姓都吃上肉、让生命循环都健康的目标,成为我国草原农业科学的奠基人。如今98岁的任老,还在忙着编写我国第一本有关农业伦理的教材,为了提醒自己“分秒必争”,他在家里挂满了钟表。他说:“社会给我的东西太多了,回报不了,舀一瓢水,没还一桶;在我这个年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要珍惜我借来的时间。”
    请结合材料,以“时间与回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中国就有“贤良对策”的制度,由地方政府推荐“贤良”的人才到中央去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如果答得好,便由此入仕。
    到了唐代,便融入科举之中,成为所谓的“制科”,即除了进士、明经等“常科”外,由皇帝临时下制举行的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
    降及北宋,“制科”形成了完善的制度,又有“六科”之称,这些科目中,“贤良”科堪称代表,故当时的习惯也以“贤良”统称“制科”举人。
    唐代的“贤良”科,考试方式仍与汉代相似,应试者所作的主要是一篇对策。至北宋仁宗以后,随着制度的完善化,应试的手续、步骤变得复杂,应试者所作的文章剧增,除了对策之外,还有所谓“秘阁六论”,而更重要的则是“贤良进卷”。这些都与考试的步骤相应。步骤大致有三:第一步,经近臣推荐,应试者向朝廷提交五十篇策论,由朝廷委员考评,排出名次,这就是所谓“贤良进卷”了;第二步,进卷考评获得合格者,被召集到京师,到秘阁去做六篇命题作文,题目都是从古代典籍甚至注疏中挑出一句乃至半句,要求按题面写成论文,并且在文中交代题面的出处,实际上论文写得如何并不重要,能否记得出处,才是成败的关键,此之谓“秘阁六论”;第三步,在“秘阁六论”考试中获得通过者,有资格去参加“御试对策”,即回答有关当前政治的一系列问题,其写成的对策也要由朝廷委员考评,合格者便获得“制科”出身。
    不过,现在看来,最有价值的乃是“贤良进卷”。每一个应试者,一下子提交五十篇策论,等于一部文章专集,苏轼、苏辙的《应诏集》就是这样的专集,他们用这个专集去参加了嘉祐六年的“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
    作为一种制度性存在,“贤良进卷”的写作方式对作者知识结构的塑造也是值得重视的。为了养成适合于写作“进卷”的能力,士大夫一方面要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各类典籍,通过独立思考,形成一套基本上自成一家的学说,另一方面也要关怀现实,研究具体的问题,提出各种建议。其议论要耸人耳目,必须新颖独到,在某些领域具备专长,才能被人首肯,但五十篇策论在总体上又遍涉全部领域,所以作者还必须使自己成为通才,不能拘于一隅。
    宋代的笔记和诗话,以随意性和无体系性为其显著特征,反映了士大夫在写作方式上的某种爱好。但“贤良进卷”的撰写却纯然与此异趣,它要求体大思精,强调规矩,重视结构,崇尚自成一家的学说,同时又针对现实。这是士大夫写作传统中不可忽视的严肃一面,受过此种训练的人,不会丧失这种著述的能力。比如,苏辙在晚年还写作了《历代论》五卷,共四十五篇,形式上跟“贤良进卷”很相似。
    “贤良进卷”本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学,而且写作目的是去应“制科”,凡是身非士大夫者,或者虽是士大夫而不应制科者,本来并不需要如此写作,但是,实际上既有不应制科而采取类似写作方式的士大夫,也有身非士大夫而写出了类似作品的。宋仁宗的时代可能是此种写作风气的极盛期,连僧人也受到了影响。释契嵩的《镡津集》卷五至卷七,有《论原》四十篇,命题与结构方式极似“贤良进卷”。
    (摘编自朱刚《苏轼十讲》,有删改)
    材料二:
    嘉祐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主簿,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试前,苏轼上杨畋、富弼等人二十五篇《进策》、二十五篇《进论》。苏轼所上策论词理俱佳,被推荐参加秘阁考试。嘉祐六年八月十七日,翰林学士吴奎、龙图阁直学士杨畋、权御史中丞王畴、知制诰王安石为秘阁考官。苏轼赴秘阁试六论。最后苏轼在这次制科阁试中合格,得以参加御试。
    制科取士,特别郑重,在阁试、御试中都要弥封卷号,进行誊录。在御试中苏轼的代号为“臣”字,苏辙为“毡”字,而且在考官定等次之后,还有覆考官按例复核。司马光是此次御试的覆考官。他在《论制策等第状》中这样讲到:“内‘臣’、‘毡’两号所对策,辞理俱高,绝出伦辈……以‘臣’为第三等,‘毡’为第四等”。
    叶梦得在《石林燕话》中提到:“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宋史·苏轼传》中也说:“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而且两宋三百多年间,制科能入三等的只有四人:吴育、苏轼、范百禄、孔文仲。由此可见,苏轼制科入三等,实属凤毛麟角。
    宋英宗治平二年,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宋英宗想破格招他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反对,主张给苏轼一个能接近皇帝的馆阁的职务,但要先考试。苏轼对韩琦的反对是理解、感激的。治平二年二月,苏轼召试学士院,试二论:《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此次制科考试是为苏轼试馆职而以制科特旨命试的。最后,苏轼二论皆“复入三等”。治平三年二月,苏轼得直史馆。
    (摘编自周云容《解读苏轼的两次制科考试》,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制科”是相对于“常科”而言的一种考试形式,从汉代开始,经唐代发展,到宋代逐步走向复杂、完善。
    B.北宋仁宗后,“制科”考试大体分三步进行,无论是考试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对应试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C.“贤良进卷”是宋朝“制科”考试中特别能体现应试者综合素养的环节,试场上一下子提交五十篇文章,确非易事。
    D.苏轼两次参加“制科”考试皆入三等,可谓史上绝无仅有,而朝廷两次为他特旨命试,亦可看出对他的赏识非同一般。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朝的进士“行卷”,应试者将自己平时的得意诗文编辑成卷,投递给考官或有影响力的人,以求推荐,这在形式上有似于“贤良进卷”。
    B.“秘阁六论”考查的关键不在于论文写作的质量,而在于是否能交代清楚题面的出处,应试者阅读记忆的治学功力,被摆到了显著的位置。
    C.御试时试卷是封号的,司马光对“臣”“毡”的肯定,只能据于作品的质量,但当时苏轼兄弟已名动京城,司马光心知肚明,故不吝褒奖。
    D.“制科”取士分为五等,而两宋以来,入三等的只四人,从未有入一、二等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类考试对人才的期望值非常之高。
    3.根据材料一,下列作品最符合“贤良进卷”写作方式的一项是(3分)
    A.鲍照的组诗《拟行路难》十八首
    B.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C.苏轼的《赤壁赋》等赋体散文十七篇
    D.秦观的《晁错论》等人物论文二十篇
    4.请结合材料一内容,概括“贤良进卷”对宋代士大夫写作素养建构的影响。(4分)

    5.《儒林外史》中的范进认为“自古无场外的举人”,请给合材料中苏轼的应试经历,谈谈你的理解。(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文本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材料的观点,其次理解选项句子的意思,看其是否和材料的观点一致。
    (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解答】(1)A.“从汉代开始”错误。由材料一原文“到了唐代,便融入科举之中,成为所谓的‘制科’,即除了进士、明经等‘常科’外,由皇帝临时下制举行的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可知,汉代尚未有“制科”。
    C.“试场上一下子提交五十篇文章”错误。由材料一原文“经近臣推荐,应试者向朝廷提交五十篇策论,由朝廷委员考评,排出名次,这就是所谓‘贤良进卷’了”可知,应是试前提交。
    D.“朝廷两次为他特旨命试”错误。由材料二原文“治平二年二月,苏轼召试学士院,试二论:《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此次制科考试是为苏轼试馆职而以制科特旨命试的”可知,只有第二次是为他特旨命试。
    故选:B。
    (2)C.“司马光心知肚明,故不吝褒奖”错误。由材料二原文“司马光是此次御试的覆考官。他在《论制策等第状》中这样讲到:‘内‘臣’、‘毡’两号所对策,辞理俱高,绝出伦辈……以‘臣’为第三等,‘毡’为第四等’”可知,“司马光心知肚明,故不吝褒奖”不能从文中推断出来。
    (3)“贤良进卷”文章是系列化的策论,A项是诗歌,B项是游记,C项是各自独立成篇的赋。
    故选:D。
    (4)由原文“为了养成适合于写作‘进卷’的能力,士大夫一方面要广泛而深入地阅读各类典籍,通过独立思考,形成一套基本上自成一家的学说”可知,“贤良进卷”可以促进士大夫广泛阅读思考的能力,以便形成自成一家的学说。
    由原文“要关怀现实,研究具体的问题,提出各种建议。其议论要耸人耳目,必须新颖独到”可知,“贤良进卷”可以促使士大夫关注现实,研究具体问题,以使发议新颖独到。
    由原文“在某些领域具备专长,才能被人首肯,但五十篇策论在总体上又遍涉全部领域,所以作者还必须使自己成为通才,不能拘于一隅”可知,“贤良进卷”可以引导士大夫全面发展,合理建构知识体系,以使自己成为通而专的人才。
    由原文“‘贤良进卷’的撰写却纯然与此异趣,它要求体大思精,强调规矩,重视结构,崇尚自成一家的学说,同时又针对现实。这是士大夫写作传统中不可忽视的严肃一面,受过此种训练的人,不会丧失这种著述的能力”可知,“贤良进卷”可以造就士大夫特定写作能力,养成写“进卷”类体系性文章的著述才能。
    (5)由材料二原文“嘉祐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主簿,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宰相韩琦反对,主张给苏轼一个能接近皇帝的馆阁的职务,但要先考试”可知,苏轼多次应试、步步迈进的人生经历,是对“自古无场外的举人”的极好诠释,给我们有益启示。
    由材料二原文“嘉祐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主簿,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可知,苏轼授官不赴,而选择参加制科考试,体现出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气度。
    由材料二原文“嘉祐五年苏轼被任命为河南福昌县主簿,未赴任,经欧阳修、杨畋等推荐,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制科考试”可知,苏轼为参加制科考试,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表明应试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准备。
    由材料二原文“宋英宗治平二年,苏轼凤翔任满还朝,宋英宗想破格招他入翰林,知制诰。宰相韩琦反对,主张给苏轼一个能接近皇帝的馆阁的职务,但要先考试。苏轼对韩琦的反对是理解、感激的。治平二年二月,苏轼召试学士院,试二论:《学士院试孔子从先进论》《学士院试春秋定天下之邪正论》。此次制科考试是为苏轼试馆职而以制科特旨命试的。最后,苏轼二论皆‘复入三等’。治平三年二月,苏轼得直史馆”可知,苏轼凤翔任满归朝,为回应皇上与宰相在他官职安排上的争议,而沉着坦然地参加特旨命试,并再次考出理想成绩,显示出了敢于应试、敢于证明自己的超常自信。

    答案:
    (1)B
    (2)C
    (3)D
    (4)①促进广泛阅读思考,以便形成自成一家的学说;②催使关注现实,研究具体问题,以使发议新颖独到;③引导全面发展,合理建构知识体系,以使自己成为通而专的人才;④造就特定写作能力,养成写“进卷”类体系性文章的著述才能。
    (5)①苏轼多次应试、步步迈进的人生经历,是对“自古无场外的举人”的极好诠释,给我们有益启示;②苏轼授官不赴,而选择参加制科考试,体现出勇于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气度;③苏轼为参加制科考试,寓居怀远驿,精心准备,最终取得理想的成绩,表明应试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准备;④苏轼凤翔任满归朝,为回应皇上与宰相在他官职安排上的争议,而沉着坦然地参加特旨命试,并再次考出理想成绩,显示出了敢于应试、敢于证明自己的超常自信。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会唱歌的夜莺
    [法] 儒勒·米什莱
    ①从前那个著名的克莱尔草地,就是今天的圣•日耳曼市场,大家都知道,每逢礼拜天,这里是巴黎的鸟市。
    ②在这么一个拍卖捕获动物的去处,许多飞禽不免总强烈地表现出一种被囚禁的味儿。这些鸟儿像奴隶似的被商人们陈列售卖,百般夸耀。这些长着翅膀的奴隶,尽管不懂我们的语言,却也流露出奴隶的哀愁:其中有些固然天性温驯,但是也有些神气抑郁寡欢,总是在渴望自由。还有一些鸟儿看上去仿佛在跟你招呼,示意过客停步,好把它们买去。它们只求能有个好主人。不知有多少回我们看到一只聪明的金翅鸟,或是一只娇态可掬的红颈鸟儿,凄楚地凝望着我们,那眼神里分明在说:“请买下我,好吗!”
    ③这一天,在这座市场上的鸟儿中,最漂亮的要数一只黄莺了,人们把这位珍贵的鸟中艺术家像一颗无双的宝石似的特别放在架子上其他所有鸟笼上方。它轻盈而妩媚地飞舞着,光艳动人。经过长期驯养之后,它好像已经习惯于幽禁生活了,毫无怨怼,处处给人以温馨愉悦之感。这显然是一个美丽尤物,轻歌曼舞,通体谐和,我看到它在跳跃,简直就像听见它在歌唱似的。
    ④在它的下方,一只寒碜可怜、极其狭小的笼子里,杂沓凌乱地挤着六只体型大小不同的鸟儿。有人让我审视其中一个我简直分辨不清的囚徒,这就是今天早上刚刚捉到的夜莺。卖鸟儿的玩弄诡计,把新来的俘虏放在一群愉快的、久已习惯于幽禁的小小奴隶中间。这些小鹪鹩本来就是生在笼子里的,出生还没有多久呢。我想,那商贩总是仔细盘算过,当夜莺看到周围这份天真的欢乐情趣时,兴许会忘记它自身无数的烦忧吧。
    ⑤它缩在笼子深处的阴影里,一只小食槽半掩住身子,羽毛贲张,双目紧闭。那群得宠的、喧腾的小家伙在又调皮又鲁莽地嬉闹,推推搡搡,碰撞着它,可是它总是一动不动,连眼睛也不睁开。显然,它不想看,也不想听,不肯吃食也不自我安慰。我感觉到这种自愿与世隔绝的状态正是它在极度痛苦中的一种“力求解脱”,它仿佛蓄意自戕。它在精神上迎接死亡,尽可能地闭目塞听,屏气静息地死去。
    ⑥你该注意到在这种状态中,它却毫无怨恨、辛酸或愤怒之情,一点也不像它的邻居——那位暴躁的燕雀——挣扎得那样猛烈,那样难过。甚至那些幼稚无知的小鸟儿,对它既不关心也不尊敬,往往冲压到它身上,也并不会使它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的容色。它显然在说:“对于已经死去的,这又有什么呢?”尽管它双目紧闭,我仍然看得出它的心思。我感觉到一位艺术家的洋溢着温馨和光辉的灵魂,对于世俗的野蛮、命运的坎坷,既不恼恨,也不峻拒。
    ⑦怎么不能称它为艺术家呢?
    ⑧它具有人类所罕见的高雅风格,一切艺术家的品质,优点和缺点,在它身上都十分丰富。它不顾自身安全,老爱单独外出,到处遨游。它挺得意地百啭娇啼,它最爱定居在有回声的地方,以聆听并时时予以应答。
    ⑨对于弱小,它的心是温柔的:如果你把一些孤儿交付给它,它会负责关怀,时刻放在心上,它即使是雄性又已年迈,也会像妇女那样,哺育并仔细照料幼雏,无微不至。在它心中燃起的火一般的热情几乎总是使它保持消瘦。它很好奇,为了想看到一些新的东西,它自己反倒上了钩。
    ⑩一旦捉住,若是你不注意把它的翅膀扎起,或者不把笼子蒙好,外面护上厚棉垫,它准会惊悸得乱蹦乱跳而死。这种剧烈行动不过是表面现象,它的内心却特别柔和而驯良:正是如此才使它高尚其志,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11那么,爱情和阳光大概都是它的起点吧,艺术本身以及爱美,虽然仅仅隐约可见,但却令人强烈地感到,都是滋润它心灵的第二甘泉,并予它以清新气息。一旦向无穷开放之后,其发展是无限的。
    12艺术家的真正伟大之处,乃是超越他的对象,乃是做出比自己所想做的更多的东西,那完全是另外的东西,超过了原来的目标,超过了可能,并看到更加遥远的彼岸。
    13伟大的悲哀,无尽的烦忧之源就在这里,为它从来不曾有过的不幸而哭泣的可笑的崇高也来自这里。别的禽鸟不禁为之震惊,有时会询问它心里揣想着什么,有何愁思。它快乐而自由地待在树林里,只是在岑寂中歌唱,以回答它们:任我悲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贩将黄莺笼子摆放在所有鸟笼上方,一方面是为了向周围人炫耀,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这只漂亮的黄莺的重视和喜爱。
    B.商贩将刚捕获的夜莺放在一群愉快的、已习惯于幽禁的鸟儿中间,是希望夜莺变得温驯,早点适应囚禁生活。
    C.夜莺双目紧闭,一动不动,不吃不喝,对周遭的喧嚣不理不睬,以蓄意自戕的手段来表达被囚禁的愤怒。
    D.夜莺老爱单独外出,还因为好奇而上了钩,被囚禁在笼子里,作者以此告诫世人面对新事物,要小心谨慎。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段采用比喻、比拟的手法为我们描述了鸟市中被囚禁在笼中的鸟儿的凄楚神态,流露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B.文章第④段中夜莺的生存状态反衬了第③段中黄莺的表现,表达了作者对囚于笼中的夜莺命运的同情。

    C.文章闪耀着浪漫主义色彩,对囚禁的夜莺表达了崇敬、赞美之情,对人类控制自然界其它生物的行为给予了批判。
    D.作者借助夜莺形象,深情地诉说鸟儿天生就属于天空,它们不能没有阳光、飞行和爱情,不能没有自由的生活。
    8.请联系全文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含意。(4分)

    9.有人说“儒勒·米什莱的散文充满了对自然、对人类、对世界的爱”,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画线句子含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画线句在文中的位置及其语境分析其含意。
    (4)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A.“喜爱”表述不正确,商贩这样做的目的只是为了抬高黄莺的价值,以便多卖钱。
    B.正确。
    C.“表达被囚禁的愤怒”不正确,从文中看,失去自由的夜莺,已平静面对死亡。
    D.“告诫世人面对新事物,要小心谨慎”不正确,原文意在批判世人利用夜莺的好奇心捕捉它的险恶用意。
    故选B。
    (2)B.“第④段中夜莺的生存状态反衬了第③段中黄莺的表现”不正确,应该是用黄莺来反衬夜莺。
    故选B。
    (3)文中写到这里的被囚禁的鸟,经过长期驯养之后,已经习惯于囚禁生活了。而这只被囚禁的夜莺缩在笼子深处的阴影里,一只小食槽半掩住身子,羽毛贲张,双目紧闭。它一动不动,不想看,也不想听,不肯吃食也不自我安慰。所以,“它在精神上迎接死亡,闭目塞听”,是指这只夜莺在被囚禁后,在经历了商贩一系列的驯服手段后,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无法重归自然的处境,于是精神上选择平静面对死亡。
    文中写到那只漂亮的黄莺轻盈而妩媚地飞舞着,光艳动人。在这只狭小的笼子字,还杂沓凌乱地挤着六只体型大小不同的鸟儿,它们很愉快的、久已习惯于幽禁生活。但是夜莺最终屈辱选择屏气静息地死去,放弃像黄莺之类的鸟儿那样“奴隶”般的活着,选择静待死亡的方式,是它内在的艺术家的高贵、优雅品质的体现。
    (4)由原文“我感觉到这种自愿与世隔绝的状态正是它在极度痛苦中的一种‘力求解脱’,它仿佛蓄意自戕。它在精神上迎接死亡,尽可能地闭目塞听,屏气静息地死去”“那位暴躁的燕雀——挣扎得那样猛烈,那样难过”可知,作者在幽禁的鸟儿、想要脱离束缚的燕雀和静对死亡的夜莺等鸟儿形象身上,寄予了对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行为的批判和让生命回归自然生存状态的愿景,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爱。
    由原文“它具有人类所罕见的高雅风格,一切艺术家的品质,优点和缺点,在它身上都十分丰富”可知,作者将艺术家具有的高尚品质赋予夜莺。而由原文“在这么一个拍卖捕获动物的去处,许多飞禽不免总强烈地表现出一种被囚禁的味儿”可知,一些商人为了一己私利,将鸟儿囚禁起来。所以作者将艺术家具有的高尚品质赋予夜莺,与商业行为中为一己私利,肆意扭曲物性的丑陋行径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人类、人性应然状态的呼唤,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爱。
    由原文“它不顾自身安全,老爱单独外出,到处遨游。它挺得意地百啭娇啼,它最爱定居在有回声的地方,以聆听并时时予以应答”可知,以夜莺为代表的鸟儿本应该快乐而自由地待在树林里放声歌唱,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这个世界不应有买卖和杀戮。表现出作者对世界的爱。

    答案:
    (1)B
    (2)B
    (3)①在作者看来,被囚禁的夜莺,在经历了商贩一系列的驯服手段后,已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无法重归自然的处境,于是精神上选择平静面对死亡;②夜莺放弃像黄莺之类的鸟儿那样“奴隶”般的活着,选择静待死亡的方式,是它内在的艺术家的高贵、优雅品质的体现。
    (4)①对自然的爱:作者在幽禁的鸟儿、想要脱离束缚的燕雀和静对死亡的夜莺等鸟儿形象身上,寄予了对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行为的批判和让生命回归自然生存状态的愿景;②对人类的爱:作者将艺术家具有的高尚品质赋予夜莺,与商业行为中为一己私利,肆意扭曲物性的丑陋行径形成对比,表达了对人类、人性应然状态的呼唤;③对世界的爱:鸟儿应该快乐而自由地待在树林里放声歌唱,人与自然理应和谐相处,这个世界不应有买卖和杀戮。
    【点评】理解句子含义题,在实际答题过程中一定要在把握文本主题思想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语境意识、手法意识、结构意识等,多角度思考,仔细分析理解句意的关键,进而准确全面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叶伯巨,字居升,宁海人。通经术。以国子生授平遥训导。洪武九年星变,诏求直言。伯巨上书,略曰: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上下等差,各有定分,所以强干弱枝,遏乱源而崇治本耳。今裂土分封,使诸王各有分地,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议者曰:诸王皆天子骨肉,分地虽广,立法虽侈,岂有抗衡之理?臣窃以为不然。何不观于汉、晋之事乎?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
    臣又观历代开国之君,未有不以任德结民心,以任刑失民心者。国祚长短,悉由于此。古者之断死刑也,天子撤乐减膳,诚以天生斯民,立之司牧,固欲其并生,非欲其即死。不幸有不率教者入于其中,则不得已而授之以刑耳。议者曰:宋、元中叶,专事姑息,赏罚无章,以致亡灭。主上痛惩其弊,故制不宥之刑,权神变之法,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也。臣又以为不然。开基之主垂范百世,一动一静,必使子孙有所持守。况刑者,民之司命,可不慎欤!
    盖天下之治乱,气化之转移,人心之趋向,非一朝一夕故也。臣愚谓天下之趋于治,犹坚冰之泮也。冰之泮,非太阳所能骤致,阳气发生,土脉微动,然后得以融释。圣人之治天下,亦犹是也。今使天下诸生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上法成周。然而升于太学者,或未数月,遽选入官,间或委以民社。臣恐其人未谙时务,未熟朝廷礼法,上乖国政,而下困黎民也。此皆臣所以为求治太速之过也。
    然是时诸王止建藩号,未曾裂土,不尽如伯巨所言。迨洪武末年,燕王屡奉命出塞,势始强。后因削夺称兵,遂有天下,人乃以伯巨为先见云。
    (选自《明史·叶伯巨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使天下诸生/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上法成周
    B.今使天下诸生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上法成周
    C.今使天下诸生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上法成周
    D.今使天下诸生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可以洗历代举选之陋/上法成周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在位年号,年号由汉武帝首创,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分封,被封诸侯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等义务。
    C.减膳,古代皇帝在发生天灾、天象变异或异常事件时吃素或减少肴馔,以示自责。
    D.礼部,六部之一。掌管朝廷典礼、祭祀、科举以及官吏的任免、考核等事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叶伯巨认为诸侯国对先王之制的沿袭没有超过三分之一,所以导致了上下阶层的等级差别,这不利于国家安定。
    B.叶伯巨认为上天生了百姓,并为他们设立了管理者,本意就是想要他们一起生存,而不是要他们走向死亡。
    C.刑罚是针对那些不听管教的人施行的,国君应以道德教化获得民心,谨慎用刑,使子孙后代有所坚持守护。
    D.叶伯巨的进言,针对现状,有的放矢,并考虑到反对者的言论,体现了他目光的敏锐,思维的严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恐其人未谙时务,未熟朝廷礼法,上乖国政,而下困黎民也。(4分)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4分)

    14.叶伯巨是从哪三个方面上书直言当下弊端的?请简要概括。(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考于礼部”“升于太学”“历练众职”“任之以事”句式大体一致,且符合事理,排除BD;“历练众职”为动宾结构,不能分开,排除A。译文:当今使天下诸生在礼部考试,升入太学,经过多种职务的练习,任之以政事,可以洗刷历代选拔人才的陋习,向上效法古代周公辅佐成王的做法。
    故选:C。
    (2)D.“官吏的任免、考核等事务”是吏部掌管。
    故选:D。
    (3)A.“叶伯巨认为诸侯国对先王之制的沿袭没有超过三分之一”分析有误,原文“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的意思是“按照先王的制度,大城邑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
    故选:A。
    (4)①“谙”,熟悉;“乖”,违背。译文:我担心这样的人不熟悉当前事务,也不熟悉朝廷的礼仪法规,对上违背国家政令,对下困扰百姓。
    ②“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第一个“封”,名词作动词,把……作为疆界(边境);“肆”,延伸,扩张;“阙”,侵损,消减。译文: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假如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5)据原文“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此臣所以为太过者也”可知,叶伯巨认为分封诸王超过规制
    会产生祸患。据原文“主上痛惩其弊,故制不宥之刑,权神变之法,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也。臣又以为不然。开基之主垂范百世,一动一静,必使子孙有所持守。况刑者,民之司命,可不慎欤”可知,他认为当今皇帝刑罚过重,用刑不慎。据原文“臣愚谓天下之趋于治,犹坚冰之泮也”“此皆臣所以为求治太速之过也”可知,他认为现在求治太速。

    答案:
    (1)C
    (2)D
    (3)A
    (4)①我担心这样的人不熟悉当前事务,也不熟悉朝廷的礼仪法规,对上违背国家政令,对下困扰百姓。②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假如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贪求的土地呢?
    (5)分封过度,用刑不慎,求治太速。

    参考译文:
           叶伯巨,字居升,宁海人。精通经术。凭借国子生的身份被授予平遥训导的官职。洪武九年,天象发生异常变化,皇上下诏征求正直的进言。叶伯巨上书,大略说:
           按照先王的制度,大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上下差别等次,各有固定名分,用这样的办法来使中央势力强于地方,遏制动乱的源头并且崇尚治理的根本罢了。现在分裂土地封赏,使诸王各有自己的封地,我担心几代以后,地方势力强于中央,不听指挥,然后再削弱他的封地、夺取他的权力,就必定产生怨恨。更严重的会乘机起兵,再防治便来不及了。议论的人会说,诸王都是天子的骨肉,分封的土地虽然广大,立下的法规虽然对他们宽松,又怎么会有抗衡之理呢?我私下认为不是这样。为何不看看汉、晋的历史呢?由此说来,分封超过规制,祸患立刻产生,这就是我认为太过的原因。
           我又观察历代开国君王,没有不以广施恩德获取民心,以滥用刑罚失去民心的。国家命运的长短,全源于此。古人判处死刑,天子撤除音乐减少膳食,确实因为上天生了百姓,为他们设立管理者,本来就是想要他们一起生存,而不是要他们走向死亡。如果不幸有不遵从管教的人落入法网,就不得已动用刑罚罢了。议论的人会说:宋、元中期,一味采取姑息的态度,赏罚没有章法,以致于灭亡。皇上深切地警戒于这样的弊端,因此制定了不宽恕的刑法,根据情况使用灵活变化的法律,使人知道害怕而不知道它的头绪。我又认为不应这样。开国君主为百代作表率,一动一静,必定使子孙有所坚持守护。何况刑罚,掌握着人民的命运,能够不谨慎吗?
           大约天下的安定和混乱,世事的变迁,人心的趋向,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我认为天下趋向安定,就如坚冰的融化。冰的融化,不是太阳突然间能办到的,阳气发生,土地脉气微动,然后坚冰才得以融化。圣人治理天下,也是如此。当今使天下诸生在礼部考试,升入太学,经过多种职务的练习,任之以政事,可以洗刷历代选拔人才的陋习,向上效法古代周公辅佐成王的做法。然而升入太学的人,有的没过几个月,立即选入为官,有时委任以民间祭祀土神的事。我担心这样的人不熟悉当前事务,也不熟悉朝廷的礼仪法规,对上违背国家政令,对下困扰百姓。这都是我认为追求国家安定太急迫的过失。
           然而这时候诸王只是建立藩号,未曾分封土地,不完全像伯巨所说的那样。到了洪武末年,燕王屡次奉命出边塞,势力才开始强大。他后来因为削藩夺爵而起兵,于是占有了天下,人们这才认为叶伯巨有先见之明。
    【点评】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古宫怨
    王建
    乳乌哑哑飞复啼,城头晨夕宫中栖。
    吴王别殿绕江水,后宫不开美人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乳鸦在古宫飞来飞去的场景,叠词“哑哑”写叫声,意味深长。
    B.昔日古宫沦为空城,无人的城头、空空的后宫,成了乌鸦繁衍生息之地。
    C.吴王无奈离别自己修建的宫殿,只留下江水绕城,让人感慨不已。
    D.王建以写宫词见长,这首诗和其它很多宫词一样,用了白描的手法。
    16.诗题有“怨”,诗句一“怨”不见,却“怨”情毕现,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所包含的怨情体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艺术手法和题干要求。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前,既要对诗歌内容做出整体把握,又要对诗歌局部做出具体分析。
    【解答】(1)C.“别殿”指正殿以外的殿堂,没有无奈离别之意。
    (2)诗歌的前两句是描写了乳鸦在古宫飞来飞去,发出哑哑的叫声,并且栖息在古宫之中。昔日古宫沦为空城,无人的城头、空空的后宫,成了乌鸦繁衍生息之地写出了古宫衰败荒凉,昔日宫阙成为乌巢的景象,这是第一怨。诗歌第三句写到古宫曾经是吴王的别殿,但是吴王已死,只留下这荒凉的别殿被江水环绕,让人感叹不已。所以写出了古宫物是人非,吴王已故江水依旧,这是第二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到曾经是古宫曾经是吴王的别殿,吴王的那些嫔妃都已去世,人气全无,后宫紧锁,当年的那些美好都已消逝。所以写出了古宫人气全无,后宫紧锁美好易逝,这是第三怨。

    答案:
    (1)C
    (2)一怨古宫衰败荒凉,昔日宫阙成为乌巢;二怨古宫物是人非,吴王已故江水依旧;三怨古宫人气全无,后宫紧锁美好易逝。
    【点评】如何鉴赏诗歌: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揭示古代帝王经营天下往往不能善始善终这一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在《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宫中人随意挥霍从六国搜刮来的财物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古典诗词中,常见诗人登高洒泪,抒发感慨的描写,或表达国难之忧,或传达相思之苦,或抒发时光流逝之悲,等等。如“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结合句子的语境分析作答。
    【解答】故答案为:
    (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重点字:繁、寡)
    (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重点字:鼎、铛、砾)
    (3)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重点字:戎、涕、泗、怆、)
    【点评】《阿房宫赋》名句积累: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2.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3.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4.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中国农民丰收节 ▲ ,时间定在每年的秋分日。“秋分秋分,昼夜平分。”秋分日既是昼夜平分的 ▲ ,也是抢收抢种的时候:“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寒露到霜降,种麦就紧张。”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展现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突出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实践的实用价值受到 ▲ 。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尤其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当下,二十四节气表达的 ▲ 理念,仍是当代人需要从中汲取智慧的宝贵文化遗产。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应运而生 节点 冲击 顺天应时
    B.横空出世 逗点 冲击 与时俱进
    C.横空出世 节点 冷落 顺天应时
    D.应运而生 逗点 冷落 与时俱进
    19.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
    B.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
    C.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
    D.而其承载的中华传统科学知识,哲学认知,美学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等天人合一思想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丰富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B.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C.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突出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丰富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
    D.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在秋分日,丰富了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属性,突出了秋分日的文化内涵,同时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传统。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的解答一般用排除法,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词语的积累识记,在此基础上采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的能力。做此题需要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作用有一定的了解,在平时学习中注意积累。
    (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的六种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式杂糅等。根据病句类型去排除错误选项。
    【解答】(1)应运而生:本指顺应天命而降生,现指人或事物适应时机、潮流而出现。横空出世: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语境是中国农民丰收节顺时出现,应选“应运而生”。节点:指整体事物中的某个关键点。逗点:表示句子中较小的停顿。语境是秋分日是日夜平分的关键点,应选“节点”。冲击:比喻干扰或打击。冷落:冷淡地对待。语境是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实践的实用价值受到干扰,应选“冲击”。顺天应时:指上要遵从天命,下要适应时机。与时俱进:顺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语境是二十四节气是顺应农业生产的,应选“顺天应时”。故选:A。
    (2)A.顿号用在并列的短语之间,逗号切分前后两层不同的语意。故选:A。
    (3)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都是搭配不当,“展现……属性”应为“突出……属性”,“突出……传统”应该为“展现……传统”。故选:B。

    答案:
    (1)A
    (2)A
    (3)B
    【点评】病句的错误类型有以下几种: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做题时要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再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找出病因,准确修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陕西考古博物馆日前发布公告称,将于近日对外试行开放。该馆馆藏文物异彩纷呈,具有很强的冲击力。从江村大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到半坡遗址、秦始皇帝陵兵马俑、法门寺地宫、汉阳陵等,众多文物、遗址缤纷登场,堪称一场中华文化盛宴。该馆聚焦考古本身,注重向公众展示考古过程,特色鲜明。古事可考,丰富的考古发现最终能与世人见面,沉淀着一代代考古人筚路蓝缕的艰辛岁月,这些岁月、往事同众多文物一道,由博物馆“娓娓道来”,丰富了人们对不畏艰苦、甘守寂寞、“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等考古精神的认知和理解。在讲述方式上,陕西考古博物馆既秉持严谨的专业态度,又努力做到“可爱可亲”。设置“春秋时期的男性用什么护肤”“2000年前的国家仓库藏着啥”等活泼议题,满足公众好奇心。加入可以互动的“甲骨文”“翻翻板”“迷宫图”等小机关,让观展之旅有益又有趣。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沉淀着一代代考古人的艰辛岁月,这些岁月、往事同众多文物一道,由博物馆呈现出来”,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22.请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陕西考古博物馆馆藏的三个特点,每点不超过15个字。(6分)
    1.















    2.















    3.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2)本题考查对语段的压缩和概括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提取关键信息,根据所提取的关键信息组织语言即可。
    【解答】(1)筚路蓝缕:形容人创业的艰辛,放在句子中更突出岁月的艰辛;娓娓道来:连续不断地说、生动地谈论。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用在“博物馆”身上,突出了博物馆内涵丰富。改句感情没有原句强烈,缺乏生动活泼性。
    (2)提取关键语句,由“该馆馆藏文物异彩纷呈,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可以概括出博物馆“异彩纷呈,冲击力强”的特点;由“该馆聚焦考古本身,注重向公众展示考古过程,特色鲜明”概括出博物馆“聚焦考古,展示过程”的特点;由“陕西考古博物馆既秉持严谨的专业态度,又努力做到‘可爱可亲’”可概括出“讲述专业、亲民有趣”的特点。

    答案:
    (1)原文用成语“筚路蓝缕”形容考古人创业的情形,突出其艰辛的特点。②原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娓娓道来”表现博物馆内涵的丰富有趣。③原文语言凝练、文风活泼、形象生动。
    (2)①异彩纷呈,冲击力强;②聚焦考古,展示过程;③讲述专业、亲民有趣。
    【点评】提取关键信息要先分出语段的层次,再保留关键句剔除次要信息,逐步压缩。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段的中心意思,从中筛选出最关键的信息。其中人们最关心的最有价值的内容,用最简明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也可找出语段中起概括作用的关键句,再进行翻新改造。要确定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本质特征。学会删除无关的内容,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打叶削枝,把多余的枝叶去掉,剔除那些可以不要的信息。选定的词语,要能大体表达出主要内容。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国著名草地农业科学家、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扎根西北数十年,一辈子守护草原,实现了让草原草长好、让牛羊吃得好、让老百姓都吃上肉、让生命循环都健康的目标,成为我国草原农业科学的奠基人。如今98岁的任老,还在忙着编写我国第一本有关农业伦理的教材,为了提醒自己“分秒必争”,他在家里挂满了钟表。他说:“社会给我的东西太多了,回报不了,舀一瓢水,没还一桶;在我这个年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要珍惜我借来的时间。”
    请结合材料,以“时间与回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讲的是我国著名草地农业科学家、工程院院士任继周的故事,他扎根西北数十年,一辈子守护草原,实现了让草原草长好、让牛羊吃得好、让老百姓都吃上肉、让生命循环都健康的目标,成为我国草原农业科学的奠基人。对本材料的理解应抓住“社会给我的东西太多了,回报不了,舀一瓢水,没还一桶;在我这个年龄,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我要珍惜我借来的时间”,由此,考生可从“珍惜时间”的角度立意。
    参考立意:
    1.学会珍惜时间。
    2.以有限时间担时代责任。
    【解答】小议珍惜时间      
    时间,他是人们生命中的匆匆过客,往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他便悄然而去,不留下一丝痕迹。人们常常在他逝去后,才渐渐发觉,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古人一声叹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怎样才能留住这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朋友”呢?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
      爱因斯坦即使是在做家务时也从不虚度时间,而是挤时间来思考。有一次,他推着一部婴儿车在伯尔尼的马路上散步。他迈着沉重的步子,每走十几步就站住,从上衣口袋里拿出铅笔和纸片,写下几行数字和公式,低头看一看甜睡的儿子,抬头看一下钟楼上的大钟,又向前走去……
      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愿意,时间是可以支配的。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一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而能否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一生的命运。陶渊明说过: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人生短短数十秋,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成功,登上人生的顶峰,谈何容易。也正因为如此,珍惜时间就显得异常得重要。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往往有一段珍惜时间的故事。
      奥地利着名作家莫扎特,连理发时也在考虑乐曲创作,常常情不自禁地停止理发,记下他构思出的新乐曲。他说:“谁和我一样用功,就会和我一样成功。”
    莫扎特说得不无道理,也许我们和他一样用功,不一定会象他一样的成功,不一定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努力了,至少我们达到了我们所能达到的最高处。我们就能够站在人生的顶端对人们说:我尽力了,我并没有浪费命运留给我的一点一滴的时间。
      但丁说过:一个人愈知道时间的价值,愈感觉失时的痛苦。而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的人不知道时间的价值了。或许在嬉戏玩闹的十个人中,有九个人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他们却不一定懂得这句话的真实意义。倘若他们懂得,会如此快乐吗?
      无论时间有多么的紧张,只要我们愿意,他会源源不断的到来。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充分利用命运给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成为时间的奴隶,做时间的主人。到那时,让这一个匆匆过客,永伴你我左右。
    【点评】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相关试卷

    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调研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泰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泰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