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检测高三语文学科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建平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检测高三语文学科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兰亭集序》)
(3)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诗人为坚守美德而万死不辞的崇高理想,成为后世不少有志之士的座右铭。
2.按要求选择。(5分)
(1)《红楼梦》下列回目中概括的情节均关联了两位人物,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薛蟠与英莲
B.不了情暂撮土为香——宝玉与金钏
C.尴尬人难免尴尬事——贾链与平儿
D.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宝钗与黛玉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一个民族不自信,无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个民族自信的根本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__________,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___________。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首先是建立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之上的自信,___________,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而这其中,__________无疑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源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①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实践
②不朽的文化经典
③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A.④①②③ B.①④②③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
“玩梗”仅仅是一种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吗?
南帆
①什么是“梗”?这是一个什么“梗”?两种询问方式立即显示出询问者语言身份的差异。一种询问来自网络语言外部,询问者不得其门而入,网络领域的奇特方言如同令人困惑的屏障;另一种询问发生于网络语言内部,询问者已经熟悉“梗”制造的表意方式。
②所谓“梗”,可能是一个_________。比如夏洛特烦恼是一个“梗”;考试不理想时,一首凉凉送给自己是一个“梗”;《灌篮高手》之中“教练我想打篮球”的桥段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
③许多时候,网络语言成为划分一个文化部落的标记。网络空间的流行语如同一套特殊的服饰,网络语言共同体热衷于维护某种独特的风格。某些场合,一个擅长穿插网络用语的人,有助于塑造自己的“接地气”或者“亲民”形象。必须及时向这个庞大的文化部落示好。因此,“梗”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这些桥段或者话语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哄笑的声音滚雪球一般地扩大。
④“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文心雕龙》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络绎不绝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典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而重新将相距遥远的文本联结在一起。
⑤“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从经典、字典、典籍、典礼,到典范、典雅、典藏、典型,“典”往往包含普遍肯定的法则、标准。因此,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换言之,并非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引经据典不仅显现为文采斐然,也不仅构筑一个彼此激荡的“互文”网络,而是隐含了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
⑥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情趣性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如同典故那样负责观念的传承者或者启迪者。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显得一本正经。比如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而另一方面,诸如“刻舟求剑”“投鼠忌器”这些典故就似乎缺乏“梗”所具有的玩笑气息。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显得一本正经。因此,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梗”的功能。尽管没有正式的规定,多数人仍然觉得,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均不宜成为“梗”。
⑦典故与“梗”均源于读者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甚至充满偶然。典故与“梗”的孵化语境远为不同。典故来自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引用者多为饱学之士。引用不仅证明某些思想观念赢得的普遍认可,同时表现出引用者拥有广博的学识。古代的某些饱学之士甚至有意炫耀自己的学识,号称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人曾经将过多的典故铺陈比拟为“祭獭”。总之,典故如同一个个扣子钉在众多文本连缀而成的文化谱系之中。相对地说,“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夸张的自嘲或者装傻、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
⑧许多时候,“梗”的形成恰恰是狡黠地利用了典故,某些人“造梗”的目的是提高点击率,获取更多的流量,另一些人“造梗”的目的是带动某种商标,一个著名的“梗”肯定有助于商标的广泛传播。多数年轻人仅仅追求乐趣,他们将大量剩余精力投放于这种语言游戏,“评论梗”“弹幕梗”“身高梗”“撞脸梗”层出不穷。其实,许多“梗”远非那么有趣,只是一个小小的语言转折而已。
⑨当下,我,我们又该如何正视以“梗”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对于年轻人而言,“梗”更是一种新型表意方式与网络空间的全部文化景观连为一体。上一代人的批评和贬损很难收效,他们似乎与来自网络空间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时区,彼此之间的兴趣、价值判断乃至表述和笑点相距甚远,来自网络空间的语言狂欢节犹如意义不明的喧哗。
⑩稍稍意外的是,来自网络的各种文化愈来愈强盛,似乎也在谋求一种“正典”的形式,并且力图验明正身,步入学术殿堂,赢得一席显赫的位置。一旦时机成熟,亚文化也将迅速放弃无厘头风格,转而遵循学院设置的学科模式,网络流传的“梗百科”显然承袭了辞典的编纂。学术界已经察觉这个迹象,许多学院正在将网络文化纳入正式课程,并且积极发表学术论文。
(选自《探索与争鸣》2021.9,有删改)
3.填入第②段画线处最不贴切的一项是( )(1分)
A.巧妙回复 B.成语故事 C.谐音混搭 D.角色形象
4.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梗”作为网络空间的流行语,热衷于维护其独特的风格。
B.“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一定的喜剧效果。
C.许多人认为“梗”在悲剧乃至正剧的段子中不太适宜。
D.“梗”源于读者的再生产,因此其被年轻人频繁引用。
5.不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3分)
A.典故被引用既证明其得到普遍认可,也表现引用者的学识。
B.饱学之士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所以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C.“造梗”需要大众的语言狂欢,没有笑声就无法产生梗。
D.年轻人往往追求某些语言游戏的乐趣,而出现了各种“梗”。
6.作者认为“梗”无法承担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其理由是否充分?请结合第⑤⑥段具体评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围绕“梗”,按照“概念特征——内容风格——来源与形成——如何正视“的顺序展开阐述,请分析这样安排的原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棵苇草
祝振玉
①秋天的物候,很容易让人想到芦苇,一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不仅道尽了深秋的气象,也是古往今来咏芦苇诗的祖宗。芦苇,没有袅娜的身姿和妍丽的容颜,只是江边湖畔平凡的存在,对它青睐的人实在寥寥。
②不过,一叶虽小,或可障目,一苇虽轻,有时也能载无量之重。我们熟知的典故,“一苇渡江”,影响深广,其大概率是出于民间的传说想象,也一直是中国文学戏曲美术作品中大家喜闻乐见的题材。它是要赞颂一种所凭藉者微,所承载者大,不畏险阻、勇猛精进、坚忍不拔的开拓担当精神;也再次告诉世俗众人:只要有初心恒心决心,一苇也可渡过大江,如果没有勇猛精进的意志,即有艨艟巨舰也难到光明彼岸。
③无独有偶,距今九百多年前,还有一位文坛泰斗,也在长江之上天水之间“一苇横江”,这就是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长江边的湖北黄州,又因心中郁闷寡欢与朋友们来到长江遣怀。只是苏轼没有折芦化舟的法力,而是将小船比作一叶芦苇。当是时,月下风清,江天一色,孤舟如苇,凭虚凌空,苏轼与同侪唯意所向,乘兴而往,在万顷碧波中尽情享受,在水雾浩淼中随性自由,在浩瀚江天中遗世独立,颇有一种任情放诞的魏晋遗风。于是感叹人生如“蜉蝣天地,沧海一粟”,生发“生命须臾,长江无尽”之悲。
④根据苏东坡的自白,他向来是倦于人事而向往江海的,比如他的诗:“今朝横江来,一苇寄衰朽”,他的词“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所以这次在黄冈赤壁长江中凭虚御风如登仙界的感觉,对东坡来说,确是从没有过的体验,快何如之!不仅羁旅愁思一扫而空,官场失意也何足道哉。当审美的体验达到一定浓度,情感的翅膀升华到一定高度,人便能与天地精神独往来。苏轼于此找到了打开心结的思想钥匙:个体生命和宇宙同在,生死是生命存在的不同形式。对于生命本体的二元思考,使他实现了心灵的永恒与自由。
⑤有人说芦苇是世界上生命力最强的植物之一,除了南极洲,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所以人们对它的因物兴感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华的上下五千年。法国科学家、思想家帕斯卡尔,一生只活了39年,从十八岁起,他便和疾病相伴,二十四岁时甚至因中风而瘫痪。其身体虽属蒲柳之质,但却有一个善于思辨的大脑。不仅在数学、物理上早慧多才,度越前人,而且在哲学思想上于同侪也称翘楚。后人将其与人之论辩语,编成《思想录》。其中最著名的一段话是:“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何兆武译)帕氏一生羸弱多病又敏感抑郁,乃与自然界平凡渺小的苇草最灵犀相通。他为自己生命的短暂而哀伤,但是又觉得“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因为“宇宙通过空间囊括了我,吞没了我,使我犹如一个原子,但通过思想,我囊括了整个宇宙”。在追求生命长度已不可得的情况下,唯有思想才能浓缩人生的精华而昭示后人。相较而言,帕氏的一苇之喻,少了东坡的一苇之思的达观和超脱,但却增添了确立人生尊严和激励人的思想的价值。所以法国的维克多·吉罗说过:“如果整个法国文学让我选择一本书留下,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思想录》,他是一个崇高的纯粹的法国天才的标本。”
⑥《思想录》的中文译者何兆武先生(1921—2021)将其历史随笔集取名《苇草集》,扉页上就是这句“人是能思想的苇草”。《苇草集》用随笔的形式,以柳叶刀般的犀利,剖析中外史学万象,让人们明白思想的价值和魅力。在社会变革与动荡中,一个知识分子面对汹涌而来的政治浪潮,也许就像芦苇一样脆弱,尽管他对于当时国家和百姓的命运几乎无能为力,但他可以通过史论和史实为后人提供殷鉴。在他不久前远去的身影后面,留下的是一个有担当的正直知识分子的荣耀和尊严。
⑦古代儒家讲君子比德,首选是梅兰竹菊,所谓“寒梅傲雪”“与兰同芳”“疏竹有节”“人淡如菊”等等。在常人眼中,鲜花伴随俊男靓女,松柏依傍高士清流,而平凡渺小其貌不扬的芦苇最落寞无闻。但是寻常芦苇丛里,也有英雄横空出世。作家孙犁笔下的芦苇就是如此:它们算不上是思想的芦苇,却是不屈的芦苇,里面有白洋淀抗日民众的精气神,所以“最好的苇,出在采蒲台”。谁又能说,这样的芦苇,不如松柏呢!
⑧“秋城霜满芦花白,夜馆月寒莎草黄。”每年的白露过后,江边湖畔最多的是芦花,苍茫一片,连绵起伏,它不像漫天柳絮,伴随蜂蝶翻飞,而如老人头上的华发,在告别逝去的韶光。“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时间流淌,使我浮想有关芦苇的古今中外的故事,小小芦苇里面有人生的大文章。我们不能挽留逝去的岁月,但可以用思考来消化生活与自然给予我们的启迪,所以帕斯卡尔告诫人们:“生命单薄如此,何不让思想茂盛。”
(《文汇笔会》2021.9.10)
8.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特色。(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⑤⑥段中“苇草”的意象在构思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合文中作者对“芦苇”的思考,推断小说《红楼梦》将“联诗会”这一情节特意安排在“芦雪广(庵)”这个地点的原因,并说明理由。(4分)
材料一:原来这芦雪广盖在一个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横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皆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透过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
(第四十九回)
材料二:“芦雪广争联即景诗”(第五十回回目名)。诗会原本准备在李纨住处稻香村,但李纨却说:“我这里虽然好,又不如芦雪广好。我已经打发人笼地炕去了,咱们大家拥炉做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学校文学社公众号的“最美哲理散文”栏目将刊发本作品,并配发一段推荐语。作为该栏目编辑,请你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推荐语。(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第12—14题。(7分)
卜算子
葛立方
袅袅水芝红①,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②。
【注】①水芝:荷花的别名。②流霞:传说中天上神仙的饮料,后多指美酒。
卜算子·为人赋荷花
辛弃疾
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占断人间六月凉,明月鸳鸯浦。
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①。
【注】①更衬句:《南史·齐东昏侯纪》:“雷金为莲华,以帖地,令潘妃行其上,日:‘此步步生莲华也。’”
12.根据两首词的字数,可以判断这两首词都是( )(1分)
A.长调 B.中调 C.小令 D.双调
13.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词都适合的一项是( )(1分)
A.清新自然 B.质朴苍劲 C.慷慨激昂 D.深沉婉转
14.两词都写“荷”,但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区别,请围绕“荷”加以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地15—20题(20分)
①公讳名轼,姓苏,字子瞻,世家眉山。
②自密徙徐,是岁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吕梁、百步扼之,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汝等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水潦,吾侪小人,效命之秋也。”执梃入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
③至登州,召为礼部邮中。时君实①为门下侍郎,惇②知枢密院。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公见子厚曰:“司马君实时望甚重。昔许靖以虚名无实见鄙于蜀先主,法正曰:“靖之浮誉,播流四海,若不加礼,必以贱贤为累。’先主纳之,乃以靖为司徒。许靖且不可慢,况君实乎?”子厚以为然,君实赖以少安。
④三年,公权知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而巡捕内臣何其坐起,过为凌辱。公以其伤动士心,亏损国体,奏之。有旨送内侍省挞而逐之,士皆悦服。
⑤四年,知杭州。岁适大早,饥疫并作。公请于朝,免本州上供米三之一,故米不翔贵。明年春,即减价粜常平米③,民遂免大旱之苦。公又多作饘粥药剂,遣吏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公曰:“杭,水陆之会,因疫病死,比他处常多。”乃得铜钱二千,复发私橐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蓄钱粮以待之,至于今不废。
⑥四年秋,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与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节选自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有删改)
【注】①司马光,字君实。②章惇,字子厚。③常平米:汉宣帝时政府修建粮仓,谷贱时用较高价购入,谷贵时减价卖出,以平抑物价,称为“常平米”。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被病( ) (2)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
16.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尾属于城( )
A.隶属 B.连缀 C.亲属 D.嘱托
(2)必以贱贤为累( )
A.劳累 B.堆积 C.连及 D.连续
17.第④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
18.把第③段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公旧善门下君实、子厚,然二人冰炭不相入。子厚每以谑侮困君实。君实苦之,求助于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②③两段苏东坡的说话语气不同,请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纵观全文,概括苏轼去世后“无贤愚皆咨嗟出涕”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2分)
相州昼锦①堂记
(宋)欧阳修
①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
②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馀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裳,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③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④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注】①相州昼锦堂:相州,地名,今河南省安阳县,魏国公韩琦是相州人,以武康节度使身份回相州任知州,如衣锦还乡,因此修建了昼锦堂。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2分)
A.之、焉 B.于、也 C.乃、乎 D.而、矣
22.对第②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一句收拾前文、振起下意。
B.人们所说的做将相、得富贵都是韩琦早就应当拥有的。
C.军中的大旗和象征权力的官服都是韩琦为了显示荣耀和高贵。
D.只有恩及百姓功在国家,名垂青史光照后世才是韩琦的志向。
23.对于韩琦“措天下于泰山之安”的表现,本文与《曲洧旧闻》记载略有不同,试加以评析。(4分)
欧阳文忠公作《昼锦堂记》成,云:“垂绅正笏,不动声气。如此,予所亲见,故实记其事,无一字溢美。于斯时也,他人皆惴慄流汗,不能措一词:公独闲暇如安平无事,真不及也。”
(选自《曲洧旧闻》)
【注】《曲洧旧闻》是一部宋人笔记,材料丰富、内容可靠。其中包含人物铁事等,记录有关宋代文人之间的交往,并提供很多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欧阳修写《相州昼锦堂记》,对昼锦堂却着笔不多,是否离题?试作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70分)
25.航天英雄是偶像,奥运健儿是偶像,娱乐明星是偶像……有人说,崇拜偶像可以给年轻人以成长的标杆。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建平中学2021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检测高三语文学科试题参考答案
1.(1)三顾频烦天下计(2)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5分)
2.(1)C(2分)(2)D(3分)(5分)
3.B(1分)
4.D(2分)
5.B(3分)
6.【示例1】充分。作者观点明确认为“梗”无法承担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主要是将“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进行比较,通过二者的对比,指出“梗”的戏谑随意,“典故”的经典深刻,又分别以主持人口头神、表情包、成语等举例,既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又是从反面进行推论,进一步阐明“梗”只能提供谈资、助兴点缀功能,“典故”因其历史性、经典性、代表性将更好地起到文化的传承和启迪作用。另外,作者在论述中语言表达客观、严密,如:绝大多数“梗”、许多“梗”、更多的典故、多数人仍然觉得……,使说理更充分,论述严谨。(4分)(评分要点:明确态度1分,指出论证方法并能结合展开分析3分)【示例2】不充分。作者观点非常明确认为“梗”无法承担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而在论述过程中的表述,如: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多数人仍然觉得……不宜成为“被”。属于逻辑上前后有矛盾,表述不一致、不够严密。(3分)(评分要点:最多得3分)
7.首先,抓住论述话题的核心概念,从阐释“什么是梗”这一对象的核心概念出发,以列举生活常见现象的方式,让读者在普通场景中易于理解和接受。(1分)接着,从分析对象的特征入手,向读者阐明“梗”的二个特征,即“梗”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梗”被频繁引用。(1分)在论述事物特征的过程中,作者又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梗”与“典故”的区别,让读者进一步理解“梗”与“典故”在内部语境与外部效果的差异。(1分)(或答:又从“梗”与典故不同的孵化语境入手,分析“梗”的成因和本质属性。1分)最后,对当下这一现象提出我们又该如何正视的思考。(1分)以上答到,可得4分。
本文按照人们认知事物规律来展开阐述,论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次清晰,这样的分析论述比较合理,且容易被读者接受。(1分)(或答:从发现到分析、比较,继而剖析成因,最后表达应该如何,符合认知事物的规律。1分)以上必须答到,得1分。(5分)
(评分要点:原因分析需结合文本内容,不能笼统、空洞、宽泛地表达)
8.(1)修辞:比喻——孤舟如苇,形象生动地写出小舟在江上之小,且轻盈的特点。
——人生如“蜉蝣天地,沧海一粟”,形象生动地写出人之于天地宇宙空间中的渺小,微不足道,表达苏轼此刻内心的感慨怅惘,进而表达作者对个体生命和宇宙同在的深刻思考,向往追求心灵的永恒与自由。排比——在万项碧波中尽情享受,在水雾浩淼中随性自由,在浩瀚江天之中遗世独立,强调苏轼月下泛舟赤壁时的洒脱自由,有羽化登仙之感,魏晋任情放诞之遗风。(2)句式:(多用)四字短句——月下风清,江天一色,孤舟如苇,凭虚凌空……唯意所向,乘兴而往……富有节奏感、音韵美、有文学意蕴,细致地描绘东坡月下泛舟赤壁的惬意洒脱美好,表达作者的羡慕向往之情。(3)语言风格:有文学性、典雅有韵致。(3分)(评分要点:语言特点及举例分析,答到一个角度给2分,二个角度给3分)
9.第⑤段,由前文写古代苏轼“一苇横江”,转入写帕氏虽多病最弱,但与苇草灵犀相通,不为自己生命短暂而哀伤,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苇草”,确立人生尊严和激励人的思想的价值。第⑥段,承接上文,由《思想录》的译者何兆武先生谈到其书的取名《苇草集》,进而肯定何先生是一位真正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及其书《苇草集》的意义,表达作者的敬佩之情。⑤⑥段内容由帕氏写到译者,再到译者之书及书承载的思想意义和价值,由此及彼,在写人、叙事中始终紧扣“苇草”的特点及内涵窝意。且与第⑧段“使我浮想有关芦苇的古今中外的故事,小小芦苇里面有人生的大文章。”前后照应。构思巧妙完整,突出散文的主旨。(4分)(评分要点:内容概括、结构上的照应、内容上的推进、突出主旨,共5点,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10.首先,从环境氛围看,“芦雪广”名称有芦有雪,雪中之芦、芦又如雪,茅椽莲牖芦苇小径中推窗看雪看芦,在这里即景联诗自然灵感如泉、妙语如珠,是充满诗意别有情致的环境氛围。其次,从小说人物命运及主旨看,作者借此特殊环境实为小说盛极而衰的结局埋下伏笔。《红楼梦》大悲剧主体的统摄下,“芦的脆弱”也暗示大观因中(女性)人物命运的悲剧性。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自由的向往……(4分)(评分要点:分析答到一点给2分)
11.注意:文体和形式:是推荐语。写作者(身份)和视角:学校文学社编辑,与专业评论家身份不同。公众号(对象):给学校的文学爱好者看。写作目的:推荐要突出文本的哲理何在,要有感染力,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不能内容详尽呈现。(5分)
12.C(1分)
13.A(1分)
14.葛词:诗句中表现“荷”情态的词,如“红”“袅袅”“脉脉”“红”既写出其颜色之美、开放之盛。“袅袅”兼写外貌与精神,准确细腻地刻画出“荷”之柔丽妖媚、婉转多姿的形象。“脉脉”本是写人含情不语貌,这里摹画的是“荷”与蒹葭共生的温存图景,写出“荷”甘于清寞、甘于微薄、不攀不附的天然之格,寄托了词人的高雅志趣。
辛词:双关、用典。双关:“丝”即“思”,“莲心苦”即“怜心苦”,暗示了词人对佳人思念良人、内心痛苦的同情与自伤。用典:“更衬佳人步”句更道出辛弃疾不因仕途坎坷而自弃,以才华自许的心胸。“占断人间六月凉”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曲衷和怨尤。以“荷”的形态和物种特点,宣泄内心情感。
葛词:清新别致,将“荷”的鲜丽可爱、婉转娉婷全然展现,其中的荷韵、酒意、雅兴自然流露。整首词形成灵丽、幽美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辛词:委婉典雅,从“红粉梳妆”到“莲藕”及“莲花”,借用“荷之梳妆”来表达作自己的内心活动,用美好的意境衬托词人此时的不得意。
(评分要点:二首词分别从写法特点及内容分析,各2分,二首词情感各1分,给满5分为止。)
15.(1)遭遇、遭逢(2)叹息、嗟叹(2分)
16.(1)(B)(2)(C)(2分)
17.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不能言/公宽其禁约/使得尽其技。(3分)
18.译文:苏轼过去与门下君实和子厚有交情,然而这二人像冰火一般互不相容。子厚常常嘲笑侮辱君实,君实为此感到十分痛苦,向苏轼寻求帮助。(5分)(得分点:一处1分,旧善、冰炭不相入、以谑侮困君实、苦、“求助于公”句式)
19.第②段是苏轼在河水泛滥危及城墙的紧急时刻,为驱使富民回域、调集军队守城安民所说,因此语气坚决,又以反问、感叹句式加强语气,语言慷慨激昂。而第③段是为调解司马光与章惇两位大臣的矛盾,苏轼面对同僚语气和缓、娓娓道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史实为例加强说服力,达成劝和的效果。总之,说话对象不同,实际情况不同,语气方式不同。(4分)
20.第②段,河水泛滥筑堤安民,苏轼在危险面前,英明决策;第④段,宽其禁约,不畏权贵,主持正义:第⑤段,遇大旱赈粮,倾囊作病坊,以民为本,爱护百姓。(4分)
21.B(2分)
22.C(2分)
23.《昼锦堂记》:以议为主,多用三字、四字短句,句式整齐而短促有力。对韩琦为官尽责、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予以高度评价,最后直抒胸臆,以“可谓社稷之臣矣”总结。《曲洧旧闻》:对比记实,细节描写生动形象。通过他人“惴慄流汗”的神态和“不能措一词”的表现,与“公独闲取如安平无事”“垂绅正笏,不动声色”的对比,进一步突显韩琦临危不乱,处事冷静沉稳。前者表述上作者对韩琦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更加直接,态度更鲜明。后者效果上更生动形象,更具真实性、画面感。(4分)(评分要点:分析2分,评价2分)
24.虽看似未写昼锦堂,但字字句句都围绕韩琦作昼锦堂的用意来写,通篇以议为“记”,并不离题。(1分)首先,指出韩琦作昼锦堂的用意不在夸耀荣归,而在于警戒。(1分)其次,昼锦堂是韩琦所建,欧阳修写昼锦堂其实是夸韩琦。颂扬昼锦堂主人韩琦的品德及功业,赞美其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人生境界(1分),同时也是对世俗庸夫愚妇、小人之儒的鄙夷(1分);最后,写此记也表达作者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人格追求,寄托儒家泽被苍生的道德理想、济天下责任。(1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zip,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