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古诗词赏析2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9135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课内古诗词赏析2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9135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课内古诗词赏析2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29135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课内古诗词赏析2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展开
黑龙江省大庆2022---2023年部编版 初一七上 古 诗 赏 析
黑龙江省大庆2022---2023年部编版七 上 古 诗 赏 析观沧海 思想内容: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博大的胸襟,抒发了作者决心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赏析)写法: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情理结合。练习:1全诗是以哪个字统领全篇的?全诗由“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2、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2、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若”是好像,奇特想象,虚中有时,实中有虚。生动形象的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博大的胸襟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渲染了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4、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写景:春末夏初之景,渲染离恨伤感气氛。闻道龙标过五溪。 叙事中蕴含对友人去荒凉之地的挂念。 我寄愁心与明月, 抒情: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之深情。 随风直到夜郎西。 手法:想象,拟人手法 托月寄情。(借景抒情)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朋友的关怀之情。名句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两句运用奇特的想象,用拟人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穿越时空追随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同情和关切。诗人通过丰富而奇特的艺术想象,将月亮人格化,最终真切地表达了李白对友人诚挚的情谊。被贬远行的惆怅 忧虑、关心之情。 练习: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 听到,“左迁”的意思 贬官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及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 春末夏初 ,又渲染了 离恨伤感的气氛。3、本诗中因构思奇特,感情深沉而流传千古的句子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4、此诗首句写景,其作用是什么?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 春末夏初 ,又渲染了 离恨伤感的气氛。诗人选取飘落的杨花和啼叫的子规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5、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被贬之地极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6、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本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 ,表达了作者 悲苦哀愁 的心情。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c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C、“过五溪”说明是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同情。E、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8、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9、“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如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因朋友王昌龄贬官而愁。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写景:引发思乡之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以“一帆悬”之小景传“两岸阔”之大景之神。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千古名句,含义深远。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抒思乡之情。思想感情:这首诗由写长江的风景引出旅途的乡愁,抒发了诗人深切思乡之情。艺术手法:借景抒情,对偶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含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新生的美好事物往往产生于旧事物中。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生”“入”用了拟人手法,富有情趣。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可以答一条,也可以几条合在一起答。)练习:1、“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 两岸阔 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 思念家乡 的思想感情。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 “生”“入”用拟人手法,富有情趣。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思念家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请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不少于40字)潮水涨满 ,两岸之间水面空阔,顺风远航,一面白帆高高扬起。 5、诗中 青山 、 绿水 等景物表明江上的春天已经匆匆闯入旧年。7、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的 思乡 之情。从诗中看作者的故乡是 洛阳 。8、有评论者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富有“几何美”烟直(竖线)、长河(横线)、日(圆),本诗中与此有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6、有人将“海日生残夜”中的“生”误写为“升”请你为他解释一下用“生”的妙处。“生”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太阳从大海上孕育而出的情状,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7、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句诗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一、整体感知。 这首小令选取秋天几个富有特征的景物,巧妙的组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用以衬托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心情。手法:语言凝练,动静相映,景情相融二、模拟题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 被《中原音韵》誉为“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 写了十种景物, 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思乡的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3、试品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瘦”字妙在何处?[答]“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4、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答]小令描绘了一副孤独、凄凉、冷清的深秋晚景: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的萧瑟的深秋景象。 5、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 枯藤、老树、西风,与“夕阳”相呼应的是:“ 昏鸦”,与“天涯”相呼应的是:“ 古道”,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 人家 ”。 体现“思”字的一句是:“ 断肠人在天涯 ” 。6、结合末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谈谈这首曲子“情”和“景”的关系。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前面一系列景物的渲染,为末句“断肠人”作铺垫。7、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断肠”一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句意: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悲凉情感。“夕阳”一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的“昏”字。写法:由景生情,一气呵成。夕阳更生离愁,三个字“断肠人”总结全诗,直抒游子心中那无言的悲戚。8、想像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9、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10、“小桥流水人家” 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一句描写出清雅、安适,温馨恬静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羁旅之苦、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11、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西风吹在人身上有点发冷,肯定会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这时心情极度伤感,用这种景物就能很好地衬托出作者此时的心情,清风给人的感觉是一种舒适的感觉,和作者此时的心情明显不相吻合。1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牵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秋词思想内容:这首诗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一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请说说第一句诗突出作者对秋有什么样的独特体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2)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答: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积极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然后直抒胸臆,热情赞美秋天,态度鲜明地否定了悲秋的论调。(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答:诗人借景抒情,用鹤直冲云霄的景象表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的开阔景象,秋日之壮美,这是对“秋日胜春朝”的生动注脚。引发的诗人豪情融合在一起,创造出美妙的诗情画意。是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乐观精神。(4)“排”字形象地写出了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乐观向上的精神和昂扬奋发的斗志。《夜雨寄北》思想内容:这首诗通过现实之境的凄寒和想象之境的温暖,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以及对妻子的深切思想之情。1、首句点题,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次句写景,凄凉的秋夜之雨,愁随雨涨,情景交融,愁思绵绵入秋雨入池。表现诗人羁旅的孤独、愁、凄凉和不得归之苦。2、 李商隐在诗中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渴望团聚,把思念之情化为重聚希望的句子是: 3、、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答: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4、名句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内容:什么时候我们能重新相聚,一起在西窗下剪烛花,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秋夜雨,我苦痛的情思。感情:三四句紧扣“夜雨”,遥想异日重逢,剪烛夜谈,重话今夜巴山夜雨情景,表现了诗人思归心切,盼望与妻子(友人)相聚共话内心的苦寂与痛苦。写法:这两句构思巧妙,由实而虚,设想日后回家与妻子团聚时剪烛西窗、共话今宵欢乐的情景,把眼前凄苦化成未来团聚的欢乐,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既写出了空间的殊异,又写出了时空的变化,形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深婉、隽永、余味无穷------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表达了丰富的相思之情。5、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D ) A. 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B.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 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D. 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6、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2分)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7、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2分)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思想内容: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表达为收复失地、报效祖国的壮志和矢志不渝的精神,为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艺术特色 1、 由近及远2、由现实到梦境3、由静到动4、由实到虚态度,给人以鼓舞5、运用对比的手法 2、 有几幅画面对比,现实的境况和梦中的铁马冰河 有老年到梦中的青壮年 3、“不自哀”是因为“尚思为国戍轮台”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一个“思”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风吹雨”照应了诗题。4、.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由现实转入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借此抒发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和爱国之情。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6、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答: “僵卧”写出了诗人当时的老迈处境,凄凉年老久病,无所作为。“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卧 凄凉至极。“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答: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8、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什么?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命运芨芨可危。全诗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9对本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10、这首诗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心情?(急欲杀敌报国的心情。)
1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2、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句略作赏析。
[答]写时间、环境和现实生活中的诗人形象。“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想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爱国之情。
13、说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表达效果。答:两句一果一因,两相照应,对比鲜明,突出表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乐观豪迈的精神状态。14、“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答: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的梦想付诸梦中,强烈的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潼关 这首诗主题:通过描述诗人途径潼关的所见所感,展现了潼关雄伟壮观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1、首句写潼关的历史和气势,“终古”点明了潼关的历史悠久,“高云”突出了潼关的高大雄伟。2.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 自古至今,高天的滚滚云涛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团团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任猎猎秋风吹散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寂寥与辽远。3.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拟人 对偶。后两句巧用拟人手法描写黄河、华山,突出了黄河咆哮的气势和华山高耸险峻的形式。4.这首诗描写奔腾壮阔山势不逊诗句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