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模拟训练(附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模拟训练(附解析)01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模拟训练(附解析)02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模拟训练(附解析)03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模拟训练(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模拟训练(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和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1.C 2.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代诗歌阅读
    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
    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1]
    谢朓[2]
    灞滨望长安,河阳视京县[3]。
    白日丽飞甍[4],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5]不变!
    注释:【1】三山:在今南京市西南,京邑:指南朝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2】谢朓:南齐文学家。此诗作于他出任宣城太守途中。【3】灞:水名,流经长安城东,诗人王粲作于汉末长安大乱时的《七哀诗》中曾有“南登霸陵岸,回首塑长安”之句。京县,西晋都城洛阳。诗人潘岳《河阳诗》中曾有“引领望京室”之句。【4】甍(méng):屋脊。【5】鬒(zhěn):黑发。
    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灞涘”二句,借典故写登高远望,表现出诗人对京色的眷恋之情。
    B.“白日”二句,写豪门多光耀,流露出诗人对贫富参差可见的愤慨。
    C.“去矣”二句,写此去久远、欢宴难再,为下文惆怅泪流积蓄情势。
    D.“有情”二句,写黑发会变,真切地传达出有情人望乡产生的愁绪。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中的“还望”明示诗人已在离京途中,与《涉江采芙蓉》中“还顾望旧乡”的情态相类似。
    B.“白日丽飞甍”中的“丽”,与《梦游天姥吟留别》“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栗”用法有相同之处。
    C.“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与《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运用了拟人手法。
    D.诗中“佳期”指归期,秦观《鹊桥仙》中的“佳期”指有情人相逢的时刻,两个“佳期”都是美好的。
    3.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简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在全诗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前出塞 (其七)
    杜甫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雨雪”语义相同,均表现了征途环境的恶劣。
    B.“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两句写出了天寒地冻、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
    C.颈联和尾联中诗人借“汉月”和“浮云”表达了征人的羁旅漂泊之苦。
    D.本诗以第一人称征夫的口吻直接向读者诉说,更有真实性和感染力。
    2.下列边塞诗句表达的情感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B.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高适《入昌松东界山行》
    C.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常建《塞下曲》
    D.只待烟尘报天子,满头霜雪为兵机。                       ——韦庄《赠边将》
    3.杜甫《前出塞(其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该诗和《前出塞(其七)》在内容和情感上各有侧重,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青溪
    王维
    言①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②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磐石上,垂钓③将已矣。
    注释:①言:发语词,无义。②趣:通“趋”。③垂钓:指严子陵隐居富春江。
    1.下列对诗中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逐”,写出诗人常常循青溪进入黄花川游历,观赏美景。
    B.“趣途”,指走过的路途,暗指诗人曲折漫长的人生坎坷路。
    C.“喧”“静”二字,动静相生,描摹出青溪的清幽宁静之景。
    D.“漾漾”和“澄澄”,两个叠字的运用,使该句音韵更和谐。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交代描写对象,引出下面对青溪景色的具体描绘。
    B.三四句写青溪虽不足百里,却随山势千回万转,貌似很长。
    C.五至八句,写出青溪既喧闹沉静,又幽深肃静的环境特点。
    D.本诗语言清淡素雅,想象奇特,虚实结合,画面生动丰富。
    3.结合最后四句,谈谈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陈章甫注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陈章甫很有才,长期隐居嵩山。曾应制科及第,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后经上书力争,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但是仕途并不通达。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乐景哀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B.中间“陈侯”八句,描述人物,形象鲜明。
    C.“长河”二句实写渡口风浪,又暗喻仕途险恶。
    D.纵观全诗,笔调轻松,用语豁达,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2.诗人借“云”写陈章甫的高洁,下列选项中与之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D.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白居易《长恨歌》)
    3.此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声调激昂,感情深婉。方东树曾评其诗“缠绵情韵,自然深至”。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诗人情感进行具体分析。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赴洛道中作(其一)
    陆机【1】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注释:【1】陆机,吴国人。此诗是作者在吴国灭亡后,赴任洛阳途中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开篇点明辞亲远行,诗人驾马登车哭泣告别。
    B.三四句写诗人被世事和孩子缠身,难以从容地赴任。
    C.七八两句写诗人越走越远,荒野的小道上空无一人。
    D.这首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间接抒情,富有感染力。
    2.“顾影凄自怜”中的“顾影”表达了一种悲情。下列诗句中的“顾影”没有表达悲情的一项是(     )
    A.卷珠帘,凄然顾影。(苏轼《永遇乐》)
    B.真妃解语,西施净洗,娉婷顾影。(王沂孙《水龙吟》)
    C.空庭孤月下,顾影一潸然。(吴扩《怀伯兄》)
    D.起居常若随,顾影独无依。(皇甫濂《悼子乘二首》)
    3.“悲情触物感”的意思是,“触景感物生悲绪”。请简要概括诗中的悲情,并分析“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这四句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六、阅读下面的诗和词,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冲卿【1】除日立春【2】
    王安石
    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迎阳朝翦彩,守岁夜倾银。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3】。
    重叠金・除日立春
    黄升【4】
    银幡彩胜【5】参差剪,东风吹上钗头燕。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
    新春今日是,明日新年至。擘茧【6】莫探官,人间行路难。
    注释:【1】次韵: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冲卿:北宋人吴充的字。
    【2】除日立春:除日、立春双节重合喜上加喜。但下一年就是“无春年”,古人认为不吉利。
    【3】只自尘:出自《诗・小雅》“无将大车,只自尘今”意为用人力去推本应牛拉的大车,会让人沾染尘埃。
    【4】黄升:宋人,科举不顺。
    【5】银幡彩胜:用银箔或纸剪成的燕子、花朵形头饰。宋代立春时有互赠幡胜的习俗。
    【6】擘茧:掰开。茧,宋时在面食中放置的用来卜测官运的纸签或木片。
    1.下列对上面的诗和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诗中的“翦彩”,写人们剪裁出各种形状的饰物,互赠佩戴,以示迎春。
    B.黄词中的“钗头燕”,写伴着春风归来的燕子落到游人发钗上的轻盈姿态。
    C.王诗和黄词生动描写了人们在除夕、立春重合的日子里辞旧迎新的场景。
    D.王诗黄词从习俗风物写到了个人的感慨,体现宋代诗词追求理趣的特点
    2.诗词为了增强表现力,往往会使用多种手法。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犹残一日腊,并见两年春”用夸张手法,突出腊月最后一天与立春巧遇的喜悦心情
    B.“守岁夜倾银”使用借代修辞,用天上倾泻的月光代除夕灯火,写出灯火的明亮辉煌。
    C.“小桃先报春”使用拟人手法,写出桃花率先开放,作者由此感受到春天到来的气息。
    D.“新春今日是,明日新年至”使用对比手法,引发了词人对明年是个无春之年的联想。
    3.除日立春,双节并至,王安石与黄升对此有不同的感触,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经五丈原
    【唐】温庭筠
    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①高压汉宫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②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
    象床宝帐③无言语,从此谯周④是老臣。
    注释:①柳营:即细柳营,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屯兵之地。②妖星:相传诸葛亮死时,其夜有大星“赤而芒角”,坠落在渭水之南。③象床宝帐:五丈原诸葛亮祠中神龛里的摆设。④谯周:曾任蜀汉光禄大夫,魏入蜀时,劝刘禅降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作者经过五丈原时举目而望所见到的雄壮铁骑逼近中原的场景。
    B.“下国卧龙空寤主”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均一字传神。
    C.这首诗尾联运用了对比手法,寓褒贬之意于历史事实之中,含蓄蕴藉。
    D.温庭筠这首诗寄情抒愤、感慨深切,诗风不同于其秾艳、华丽的词风。
    2.古诗词经常使用“卧龙”典故,下列诗句中“卧龙”含义与本诗不同的一项是(     )
    A.八阵图名成卧龙,六韬书功在飞熊。(查德卿《蟾宫曲·怀古》)
    B.盖影随征马,衣香拂卧龙。(钱起《赋得归云送李山人归华山》)
    C.一吟梁甫曲,知是卧龙才。(刘禹锡《和杨侍郎初至郴州纪事书情题郡斋八韵》)
    D.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杜甫《阁夜》)
    3.本诗是诗人经过五丈原时为怀念名相诸葛亮而作,诗中交织着复杂而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赏析诗中所蕴含的多种情感。

    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枯棕【1】
    杜甫
    蜀门多棕榈,高者十八九。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
    徒布如云叶,青青岁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
    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叹久。死者即已休,生者何自守?
    啾啾黄雀啅【2】,侧见寒蓬走。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
    注释:【1】本诗写作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百姓负担沉重。【2】“啅”,同“啄”。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蜀中棕榈高大、种植广,然而因被人过分取用,所以境况堪忧。
    B.棕榈在岁寒之后还能保持青色,说明它耐寒、生命力比较顽强。
    C.连年战乱,百姓生活艰难,流离失所,只能像蒲柳一样苟且偷生。
    D.作者运用“伤”“苦”“嗟尔”“沉叹”“念尔”等词语表达内心情感。
    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皮割剥甚,虽众亦易朽”,紧扣题中“枯”字,说棕榈被频繁割剥而更易朽坏。
    B.“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棕榈经冬不凋以致遭多次砍伐,反比柳树早衰谢。
    C.“嗟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诗人批评蜀中百姓既然养成棕榈又何必取之殆尽。
    D.“念尔形影干,摧残没藜莠”,寒天中的黄雀形容枯槁,失去生命活力,没于荒野。
    3.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来表达诗人思想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九、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①
    吴潜②
    红玉阶前③,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④、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注:①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武臣的荣誉性官衔),是作者的友人。②吴潜:南宋诗人,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却受谗被贬。③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指宫殿朝堂。④垂虹:指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为纪念晋代吴江人张翰而修的鲈乡亭,也叫垂虹亭。
    1.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玉阶前”的一“问”,表明了作者对友人辞官的疑惑和关切。
    B.“空自怨”的“空”,与“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意思相同。
    C.“留君”又“送君”,表明作者内心欲留而又不敢留的胆怯心理。
    D.“一笑问青天”,既有内心的不平,又有早知结果的自嘲与豁达。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苏东坡《赤壁赋》的手法相同。
    B.全词语句短促,节奏鲜明,与作者内心情绪上的激切与愤懑相应。
    C.“世事悠悠”“年光冉冉”显示出作者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深切留恋。
    D.全词处处洋溢着铿锵的报国之志,与岳飞的《满江红》格调相近。
    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以划线句的观点对“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一句加以赏析。

    十、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州望海
    明·屈大均①
    狼山秋草满,鱼海暮云黄。
    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
    乘槎无汉使②,鞭石有秦皇③。
    万里扶桑客④,何时返故乡。
    注:①作者曾参与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后避难江南。②乘槎:槎,木筏。相传汉武帝令张骞出使西夏寻找黄河源头,乘槎经月而至银河。③鞭石:相传(秦)始皇作石桥,欲渡海看日出,鞭石下海,石皆流血,至今悉赤。④扶桑客:抗清不成而避地日本的仁人志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海暮云黄”与“乾坤自混茫”句彼此照应,描绘出一幅海天相接、暮色苍茫的画面。
    B.“日月相吞吐”与曹操《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都写出了大海的浩淼无际。
    C.“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借“扶桑客”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怀念,凄楚感怆,余韵无穷。
    D.本诗的前半部分写登临所望之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紧密关联,结构谨严。
    2.请简要赏析“狼山秋草满”一句中“秋草”的丰富意蕴。
    3.有人说屈大均效法杜甫,其诗情感沉烈恢宏。请结合尾联诗句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一、1.B 2.C
    3.(1)内容方面作用:未逝的晚霞铺展成多彩的锦缎,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素绢。内容作用:诗句呈现出的绚丽悦目(澄净开阔)的景物与全诗迟缓的情调形成反差,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旧乡的留恋。
    (2)结构方面作用:与上句“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相接,与下句“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相连,六句诗共同构成一幅明丽美好、多彩空灵的画面,将诗人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展现出来。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流露出诗人对贫富参差可见的愤慨”错误。“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斜阳照射使飞耸的屋脊色彩明丽,高高低低清晰可见。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写尽满城的繁华景象和京都的壮丽气派。“参差”二字既写京城宫殿楼阙的密集,又使整个画面显得错落有致。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错误。“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群鸟的喧嚷越发衬出傍晚江面的宁静,遍地繁花恰似与满天落霞争美斗艳。运用对偶手法。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意思是说洞庭湖浩瀚无际,把广袤的东南地区分裂成吴楚两大部分;天地万物也好像都日日夜夜漂浮在湖水中一样。突显了洞庭湖壮阔的气势与景象。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句作用的能力。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残余的晚霞铺展开来就像美丽的彩锦,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描写白日西沉,灿烂的余霞铺满天空,犹如一匹散开的锦缎,清澄的大江伸向远方,仿佛一条明净的白绸。这一对比喻不仅色彩对比绚丽悦目,而且“绮”、“练”这两个喻象给人以静止柔软的直觉感受,也与黄昏时平静柔和的情调十分和谐。全诗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料想此地难回而生的惆怅,表达了诗人对旧乡的留恋。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远远望去,皇宫和贵族第宅飞耸的屋檐高低不齐,在日光照射下清晰可见。“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是以细笔点染江洲的佳趣。鸟儿尚知归来,而人却离乡远去,何况故乡正满目春色如画,直教人流连难舍。由“白日”过渡到“余霞”,由“人家”过渡到自然,“喧鸟”更衬“江静”,繁花与“余霞”争艳。六句诗描绘了登高望景图,展现出时间的推移和诗人视角的变化。

    二、1.C 2.C
    3.其七重在写边塞天寒地冻,环境艰苦,征夫仍要修城筑垒,表达了征夫渴望结束征战,早日归家的迫切心情。
    其八重在写敌我交锋,轻松制敌,擒王而归,并不邀功。表达了对征夫英勇作战,有功不居的高尚风格的赞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达了征人的羁旅漂泊之苦”错误。表达了征人的思乡之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A.表达了作者对勇武刚强、死于国事的“鬼雄”的礼赞,颂扬为国捐躯的壮士,寄托了他对英烈的无比崇敬之情,表达了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B.诗人说“且莫顾刀环”,就是提醒自己“王程”未尽,公事未了,决不能中途而止。表现了诗人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C.战争的阴霾消散净尽,日月的光华照彻寰宇。这种理想境界,体现了各族人民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崇高理想,是高响入云的和平与统一的颂歌。
    D.只等待未来的某次战斗来报答天子,满头的白发都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机会。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的耿耿忠心。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意思是:驱马奔驰正逢天降大雪,行军进入一座高山。沿着危险的山路抱运寒石修筑城垒,冻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间。这四句着力于描写边塞天寒地冻的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下,征夫仍要修城筑垒。“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意思是:此处距国门已十分谣远,何时才能筑好城垒得以归还?表达了征夫渴望结束征战,早日归家的迫切心情。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意思是:敌人前来攻打我们的城垒,百里沙场风尘昏暗。我们挥动宝剑几次出击,就把敌军打得东逃西散。我活捉了敌人的一个酋长归来,系上他的脖子交给主将。然后悄悄地站到队列里,初次得胜又何必为自己张扬?本诗重在写写敌我交锋,轻松制敌,擒王而归,并不邀功。表达了对征夫英勇作战,有功不居的高尚风格的赞赏。

    三、1.B2.D
    3.①借景抒情。作者先写清溪美景之素淡,又用“素已闲”点出自己的心境淡定安宁,与青溪之景相映衬,心境、物境融合为一。
    ②借典故明志。尾句展开想象,自己在溪边的巨石上做一个消闲自在的垂钓老翁,借严子陵隐居的典故表明自己有归隐山林之意,愿意远离凡尘,在此清幽之地终老一生。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中词语的能力。
    B.“暗指诗人曲折漫长的人生坎坷路”错误。这里说的是溪水随山势蜿蜒流行,流经的路途不足百里,并没有暗指诗人曲折漫长的人生坎坷路。
    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想象奇特”错误。诗歌描写了一条青溪的幽秀景色,诗人用多彩的画笔,绘出青溪流经不同地方时呈现的不同画面,想象并不奇特。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借景抒情。“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的意思是:我的心一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宁。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
    借典故明志。“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的意思是:但愿我能留在溪边的磐石上,在垂钓中度过我的一生。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四、1.A2.B
    3.描写送行路上的田园风光,表达作者对友人归隐故乡的肯定与羡慕之情;刻画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对友人不同流合污,品行高洁的赞美之情;与友人依依惜别与无力援助的无奈惆怅之情;设想返乡后故交很多,对友人的安慰之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点的能力。
    A.“乐景哀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错误,开头四句用轻快的笔调,鲜丽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初夏风光图,一派清新宜人的田园风光,不禁也勾起诗人的一阵思乡之情。诗人借此 “奇景”表示对于友人归隐故乡的企慕与肯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旷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故而此处并非“乐景哀情”,也未奠定感情基调。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诗歌中借“云”写陈章甫的高洁,是用了闲云野鹤、孤云独去闲等寓意。
    A.此处写自然之云,不具有象征意义。
    B.此处借云自然而然自山中冒出,来表达自己悠闲自得的心境,与诗句用意相似。
    C.此处实写眼前白云飘飞之景,不具有象征意义。
    D.此处借青云写宫殿之高,不隐含人品性的寓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写诗人送友人离去时,所见风光怡然,勾起人思乡之情,流露出作者对友人归隐故乡的企慕与肯定之情。
    中间八句塑造陈章甫形象,刻画出一位自负清高、不同流俗的高士形象。“陈侯”四句,先写陈章甫与众不同,他襟怀坦荡,胸藏万卷,有着豪爽出奇的相貌,犟直的性格和非凡的抱负。“虬须虎眉仍大颡”,不仅抓住了陈章甫的外貌特征,而且也能显示其性格特点,刻画得传神之至。“腹中”二句写陈章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抱有经邦济世的大志,积极出山入仕,不肯混同凡庸之辈碌碌终生,老死山林。“东门”四句写陈章甫不以功名为累,不以罢官为意,轻视世事,脱略形迹,却能看重友情,欢饮至醉。“有时空望孤云高”,写他脱尽尘俗,寄托孤云的清高志尚,也反映出他在做官时不肯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洁身自重的高尚品节。此处对友人形象的刻画,即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刻理解,和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孤高品性的赞美、仰慕之情。
    “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写出了诗人对于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思和无力援助的深沉感慨。
    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世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陈章甫本是志在山林的高洁之士,如今去官归隐,正遂其初志,况故林相识颇多,此次旧友重逢,定会欢迎他的重返山林。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借以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之情。

    五、1.B2.B
    3.答案示例(意思对即可):作者怀着国破之痛,离乡之悲,离家赴任洛阳。在赴任途中,沿途山谷不时传来虎啸声,高树上传来鸡鸣声,半夜里还有袭人的悲风,孤独奔跑的野兽,营造出一种悲凉、恐怖的氛围,也加深了作者的离家赴任之悲。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及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三四句写诗人被世事和孩子缠身”理解错误。“子”不是孩子,“婴”:缠绕。“世网婴我身”:世间的事缠绕着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A.“卷珠帘,凄然顾影”: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顾影”紧跟“凄然”,表达悲伤之情。
    B.“娉婷顾影”:姿态美好貌,自顾其影。有自矜、自负之意。所以,“顾影”没有抒发悲伤之情。
    C.“空庭孤月下,顾影一潸然”:孤月高悬,庭院空旷,看着自己孤单的身影,不觉潸然泪下。所以,“顾影”传达出一种悲伤之情。
    D.“顾影独无依”:看着自己影子,形单影只,孤单无异。所以,“顾影”抒发了悲伤之情。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及鉴赏景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开篇点明辞亲远行,诗人驾马登车哭泣告别,抒发离乡之悲;由“陆机,吴国人。此诗是作者在吴国灭亡后,赴任洛阳途中所作”可知,作者写词诗时,怀有国破之痛。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诗人在赴任途中,沿途山谷不时传来虎啸声,高树上传来鸡鸣声,半夜里还有袭人的悲风,孤独奔跑的野兽。这里所描写的景物,有“虎啸”、“鸡鸣”、“哀风”、“孤兽”。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怎么不使人感到胆战心惊呢?这样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凄凉景象,对环境起了渲染作用,对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起了烘托作用。

    六、1.B2.C
    3.(1)王安石的感触有二:一是颔联“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所写的年头接年尾,获得新的感受、想法,表达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二是尾联“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写自己劳而无功,愧领嘉节赏赐,表现了他致力改革却又自谦的高尚人格。
    (2)黄升则从人们佩戴彩胜赏花欢度佳节的场景,想起自己科举不顺畅的经历,劝人掰茧时不要希求官运,表达了仕途艰难的伤感、悲戚。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 “写伴着春风归来的燕子落到游人发钗上的轻盈姿态”错误,“钗头燕”指簪于发钗上的燕子形头饰。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 “用夸张手法”错误,此处是指除日和立春在同一天,并不是夸张手法。
    B. “使用借代修辞,用天上倾泻的月光代除夕灯火”错误,此处使用的是比喻修辞,将除夕夜的灯火比作银,写出除夕灯火的明亮。
    D. “使用对比手法”错误,此处不是对比手法,“新春今日是,明日新年至”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1)王诗: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世上万物在一年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人也是从旧的一年到新的一年,获得新的活力。写出了除日、立春双节重合喜上加喜的高兴,表现了其乐观、喜悦之情。
    “恩赐随嘉节,无功只自尘”,皇帝的恩赐随着佳节的到来赏赐下来,自己感觉自己没有任何的功劳有愧于皇帝的恩赐。写出了王安石对于改革的决心,希望自己的改革能够对朝廷有利,改变国家面貌。
    (2)黄诗:
    词的上阕写除日人们都穿上了华丽的衣服,戴上了华美的饰物,表现了人们欢度佳节的场景。而在下阕,词人写道:“擘茧莫探官,人间行路难。”当词人看到人们的欢乐场景,不禁想起自己科举仕途之路的坎坷,就劝人们,在这欢乐的场合下,占卜也不要占卜自己的官运,人间之路非常艰难,从劝诫别人,可以看出作者因自己的仕途失意,而表现出的悲凉、伤感的情感。

    七、1.A2.B
    3.①首联以在想象中写诸葛亮所率领的蜀汉铁骑的威势及诸葛亮堪比周亚夫的治军才能,来抒发对诸葛亮的敬慕与赞扬之情。②颔联写诸葛亮猝然离世,表达了对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痛惜之情。③颈联写诸葛亮竭忠尽智,却无法使后主刘禅从昏庸中醒悟过来,表达了对诸葛亮最终无法改变蜀汉国势衰颓的叹惋之情。④尾联将谯周和诸葛亮做对比,抒发了对刘禅昏庸和谯周误国的讽刺、批判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
    A.“举目而望所见到……场景”错误。本诗首联所写为诗人想象中的景象,属于虚写,说“举目而望”“见到”不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中词语含义的能力。
    本诗中,“卧龙”指代是诸葛亮。
    B.“卧龙”在这里形容山势绵延起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意思是: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首句写诸葛亮军队的气势,次句将诸葛亮比作西汉治军有方的周亚夫,表现对诸葛亮的景仰与赞美之情。
    颔联“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意思是: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一颗将星坠落渭水之滨。写将星陨落,暗指诸葛亮的离世,表达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之情。
    颈联“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意思是: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一个“空”字,包蕴着无穷的感慨,诸葛亮空自忠心耿耿,可后主依然昏庸无能。诗人感慨诸葛亮大业未竟身先死,无法改变蜀汉国势。
    尾联“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意思是: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谯周是诸葛亮死后蜀后主的宠臣,在他的怂恿下,后主降魏。“老臣”两字,本是杜甫对诸葛亮的赞誉:“两朝开济老臣心。”用在这里形容谯周,讽刺性很强。同时,诗人暗把谯周误国降魏和诸葛亮匡世扶主做了比较,突出诸葛亮形象的高大和谯周的卑劣及后主的昏庸愚昧,表现诗人对诸葛亮和谯周的态度,一个敬仰,一个痛恨。

    八、1.C2.A
    3.(1)本诗采用借物喻事的手法,借棕榈被割剥过甚而至于过早枯死的不幸。来喻指蜀中百姓横遭暴敛而生存无路的惨景,表现对动荡时局的担忧,对官府盘剥的激愤及对人民苦难的同情。(2)诗人将棕榈被剥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有力证明了再顽强的生命力,也经不起无休的割剥摧残,表达了作者的痛惜和愤慨之情。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百姓……只能像蒲柳一样苟且偷生”错误。“徒布如云叶,青青岁寒后。交横集斧斤,凋丧先蒲柳”意思是“棕榈尽管具有大如云的树叶和经冬不凋的生命力。但是如果过量地砍伐,它将比易衰的蒲柳更早地凋落”,可见选项张冠李戴,应该是棕榈只能像蒲柳一样过早凋零,这里是形容百姓在长年的战乱中生命脆弱。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能力。
    B.“棕榈经冬不凋以致遭多次砍伐”错误,结合五、六两句意思看是说“棕榈尽管具有大如云的树叶和经冬不凋的生命力。但是如果过量地砍伐,它将比易衰的蒲柳更早地凋落”,遭多次砍伐并非因为棕榈经冬不凋,而是因为人的私欲。
    C.“批评蜀中百姓既然养成棕榈又何必取之殆尽”有误,这两句诗大意是“可怜你们江汉人所生产的东西还剩什么呢”,并不是百姓将棕榈取之殆尽,而是军队将其充作军用物资取之殆尽。
    D.“寒天中的黄雀形容枯槁,失去生命活力,没于荒野”有误,是黄雀不断地啄着棕榈,棕榈被摧残得形影凶b枯干,埋没在杂草中。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这首诗前八句为第一段,叙写棕榈树本与松柏一样经冬不凋,但因割剥过量,竟比蒲柳更早地衰谢。中八句为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棕榈树早枯的原因在于时代战乱不休,棕皮也成了军用物资而被掠夺殆尽。末四句为第三段,由感叹枯棕进一步引出对人民物空财尽、难以为生的苦难的同情。这首诗通篇以物喻人,比兴巧妙,个性鲜明,寓意深刻。托物而寓意,主旨直露,从一个方面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关心民瘼的博大情怀。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以比为主,借树言人,使全诗所要表达的主旨形象化,从而增加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又在比兴中兼用赋法,时而直陈其事,摒弃了一般咏物诗的含蓄,这既是抒发强烈感情的需要,又得“为民请命”之旨,使诗歌增强了针砭现实的意义。此外,在章法结构上,注重了前、中、后的关联与照应,又多用双关,使出入转化更显自然而不露痕迹,足见诗人驾驭是体的非凡工力。

    九、1.C2.B
    3.湖海之上,满汀鸥鹭,自由自在;远处烟雨中露出一半远帆,空阔、自然,写出了作者和友人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烟雨”茫茫,也暗示出心中对报国无门的怨愤、对未来的渺茫。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从全词看,作者并没有想留却胆怯而不敢留的矛盾。“留”是为了给朋友饯行。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的能力。
    A.这首词并非主客问答形式;是上阕用了设问,开篇以“问”写送别,问友人因何事隐去,引出后文“报国无门空白怨,济时有策从谁吐?”的回答;
    C.“世事悠悠浑未了”是指世上还有很多未了之事,“年光冉冉今如许”,意思是岁月匆匆今天我们已经这样了。全句加起来是对年华已逝,事业未竟的慨叹。说“美好岁月”欠准确;
    D.词句中流露出报国之志,但说“洋溢”“铿锵”欠妥;和岳飞《满江红》格调根本不同。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三句,借景抒情,景中含情: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罩着烟雨。整体景象悠然、空阔,充满自然之趣,从而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翩然”之状:出朝后漫游湖海,与鸥鹭为友,出没于烟波雨浪,显得多么自在、轻快。表现了了作者和友人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半帆烟雨”,烟雨苍茫,意境迷离,暗扣作者前路迷茫;照应了后句“报国无门空自怨”“欲归何处”,暗示出心中对报国无门的怨愤、对未来的渺茫。

    十、1.C
    2.借景抒情,点明时令是深秋,渲染凄楚、苍凉的意境,传达出作者惆怅、悲伤的情感。
    3.示例:诗歌颔联“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这两句大意是:大海浩淼无涯,衔天接地,吞吐日月。日月、天地,皆宇宙间极宏大之物,然大海则对前者“吞吐”之,使后者“自混茫”,可见它是多么的雄奇壮阔。诗歌尾联“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扶桑客”指抗清不成而避地日本的仁人志士,“何时返故乡”一句寄托着屈大均对抗清斗争的无限向往与深情期望。整首诗歌意象雄奇,情感浓烈深沉。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项,从注释可知,本文作者此时避居江南,而“扶桑客”指当时避难日本的抗清复明的志士仁人。这两句诗并非只是抒写相思盼归之情,盼抗清志士归来,除有敬慕之情外,还有一种希望归国者勇敢地投入反清扶明斗争的强烈愿望。
    故选C。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的丰富意蕴的能力。
    “狼山秋草满”的意思是诗人站在通州狼山之上,千年古刹之旁,背倚着千年古木,周边是的碧绿青草。句中“秋草”是指秋天里的草,点明时令已是深秋。诗人借景抒情,借长满狼山的“秋草”渲染凄楚、苍凉的意境,传达出作者惆怅、悲伤的情感。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考生可结合诗句,分析该诗的意象特点和诗中饱含的沉烈、恢宏的情感。
    首联,写诗人站在通州狼山之上,千年古刹之旁,背倚着千年古木,周边是丰满的碧绿青草;往前看,傍晚鱼儿在浩荡东去的江流上漂流,天上有黄色暮云在流动,使诗人产生一种恍若梦境、心旷神怡之感。此句中“鱼海暮云黄”与下一联中“乾坤自混茫”照应,描绘出一幅海天相接、暮色苍茫的画面。
    颔联,“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乾坤:天地。混茫:原指人类尚未开化时的混沌蒙昧的状态,此处兼有形容水势浩大、茫茫无边之义。这两句大意是:大海浩淼无涯,衔天接地,吞吐日月。日月、天地,皆宇宙间极宏大之物,然大海则对前者“吞吐”之,使后者“自混茫”,可见它是多么的雄奇壮阔。
    颈联,“乘搓无汉使,鞭石有秦皇。”槎,木筏子。诗人引用秦始皇鞭石入海的成语典故,这一联意思是没有汉使乘坐神舟,直达银河,却有始皇鞭打石块,石皆流血。喻指没有志士奔走复明,神州大地正处于清人血腥镇压之中。这是以始皇喻清暴行,让诗人痛心疾首。
    尾联,“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原本“扶桑客”是隐指郑成功的,而这里却用“扶桑客”指抗清不成而避地日本的仁人志士。“何时返故乡”,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返回故乡呢?其实,这是寄托着屈大均对郑成功抗清斗争的无限向往与深情期望。
    屈大均的诗歌用词精准,情景交融,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全诗由写景而抒情,情由景生,寓意深切,概括力强。诗歌最令人注目的是引用典故,述说情怀,令人感慨万千。整首诗歌意象雄奇,情感浓烈深沉。
    相关试卷

    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这是一份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共59页。

    北京高考语文专项突破:古代诗歌阅读: 这是一份北京高考语文专项突破:古代诗歌阅读,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八韵,转为抒情,既叹仙坛路远,阅读下面的诗和词,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苏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模拟训练: 这是一份江苏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模拟训练,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