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28036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8/1328036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
展开考点规范练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一般来说,汉代监察官只拥有监察权而没有处置权。对监察对象的处罚要报请所属长官,或与司法部门协调处理。各级官吏对监察官的行为也有监督作用,可以随时上书弹劾监察官。这表明汉代( )
A.监察体制完备且具有独立性
B.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C.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
D.监察体系具有多层次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汉代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监察体制不具有独立性,故A项错误;汉代形成了对监察官的有效管理,并非“形成了对地方有效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在汉代建立了对监察的反向机制,故C项正确;“多层次性”是指程度由低到高的一种差别性,与材料主旨“对监察官的权力进行制约”不符,故D项错误。
2.(2020四川广元模拟)北宋建国初期,设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政,枢密院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权,拥有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的出令权以及武臣的迁升任免权。这反映了宋初 ( )
A.专制集权加强
B.以武立国的方略
C.官僚机构膨胀
D.内外相制的策略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兵权、财政权,以加强君主专制。据此并根据材料“枢密院分割宰相的掌兵之权,拥有军国机务、兵防、边备、军马等的出令权以及武臣的迁升任免权”,可知A项正确。宋朝崇尚文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机构膨胀,故C项错误;内外相制是汉朝的政治制度,故D项错误。
3.唐太宗时期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让他们参加政事堂会议,执行相职。后来,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这说明唐代( )
A.监察体系日益完备
B.三省制名存实亡
C.官员众多效率低下
D.皇权进一步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这些新增官吏行使相权,属于行政体系内的制度建设,与监察体系无关,故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题干材料仅阐述了唐朝中枢机构人员设置的变迁,没有阐述这种设置与行政效率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往往给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加以相关的名号,让他们执行相职,可知宰相由固定任命到临时任命,这有利于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
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然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作者认为科举“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科举制( )
A.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D.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答案:C
解析:材料“科举所试之物,虽不足取”说明作者不认可科举考试的内容,因而作者不认为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其取士之法,则确是进步而可纪念的”,意在强调科举制用考试方法选官的进步性,并非强调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故B项错误;科举制用考试方法,按考试成绩选官而非按门第选官,这说明科举制有利于打破之前士族地主的特权垄断,体现了“其取士之法”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D项内容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
5.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 ( )
A.官僚体系的成熟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君主专制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
6.元大德九年(1305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代的行省制。从材料看,中书省反对各行省泛滥咨禀,有利于地方高效行政;而重要事件和地方赋税财政必须咨禀,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D三项只说明其中一个方面,以偏概全,均不符合题意。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虽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国钧者惟内史(中书)、纳言(门下),而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
——(清)永瑢《历代职官表·内阁》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议事已定,德彝(尚书仆射)数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时房玄龄(中书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书仆射)而亲德彝,(以上所提人物都是宰相)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代的三省体制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说明唐代三省体制在运行中是如何体现“制衡”与“专制”的。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三省体制发展的过程,并评价该体制。
参考答案:(1)确定了三省各自的职权;确立了三省的运行机制;三省的权力相等。
(2)制衡: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专制: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
(3)过程: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评价: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从三省各自的职权、运行机制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制衡”体现的是三省长官共同议事;宰相设置众多。根据材料三“遂上封事论之,辞指寥落,由是忤旨。会瑀与陈叔达(宰相)忿争于上前,庚辰,瑀、叔达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书、门下及三品以上入阁议事,皆命谏官随之,有失辄谏”,可知“专制”体现在:议事过程发生分歧异议时,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谏官驻阁监督。第(3)问,第一小问“过程”,根据材料,可知为隋朝确立,唐朝发展完善;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所学知识,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的角度回答。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含解析新人教版,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指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7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解析: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37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含解析,共3页。
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1古代的经济政策含解析: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规范练21古代的经济政策含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载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