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区域可持续发展课件
展开[真题扫描 考向分析]
[构建网络 回扣基础]
答案 ①干旱 ②稀疏 ③工程建设 ④农、林、牧 ⑤能源 ⑥调节气候 ⑦涵养水源 ⑧防风固沙 ⑨起伏大 ⑩工程建设 ⑪工程 ⑫生物 ⑬农业技术⑭污水净化⑮梯级
考点一 区域特征、差异及与人类活动关系
命题视角一: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比较【典例1】 (2020全国卷Ⅱ)如下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①距水汽源地远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响小 ③地势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乌拉尔山脉的阻挡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A.苔原带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D.草原带(3)西西伯利亚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异较小,但南部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A.沼泽分布少B.太阳辐射强C.河流向北流D.远离北冰洋
审答流程第(1)题:
[尝试解答](1) (2) (3)
命题视角二:区域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典例2】 (2018全国卷Ⅲ)澳大利亚(图1)某地区降水稀少,自然景观极度荒凉,气温年较差大,夏季最高气温可达50 ℃,冬季气温较低。早年,该地区的矿工经常在矿井里躲避炎热天气,长此以往便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地下住宅(图2)。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类地下住宅可能分布于图1所示的( )A.①地附近B.②地附近C.③地附近D.④地附近(2)该类地下住宅通天井的主要作用是( )A.收集雨水B.方便通信C.增加采光D.通风换气(3)推测该类地下住宅( )①室温不变 ②冬暖夏凉 ③类似黄土高原的窑洞 ④类似草原的蒙古包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
1.区域特征的分析分析各区域特征,应从区位入手,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如下所示:
2.区域差异性的比较区域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各地理环境要素及其组合和影响的差异,分析时可主要遵循以下思维过程:
3.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空间,提供了生存、发展所需的资源,但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的差异也造就了人类活动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拓视野 以滑雪场、避暑胜地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萨拉乌苏河流域,地处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带,蕴藏着丰富的晚第四纪气候环境演变的地质信息。下图为距今2.3万~1万年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地层剖面示意图,其中黑垆土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上的一种土壤。读图,完成1~3题。
1.根据材料推测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可能是( )A.气候湿热,出现雨林B.气候干热,沙漠扩张C.气候暖湿,湿地增加D.气候干冷,出现针叶林2.沉积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沉积物厚度。根据材料分析,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 )A.距今2.34万~1.93万年B.距今1.93万~1.9万年C.距今1.9万~1.45万年D.距今1.45万~1.0万年3.地层剖面示意图中甲时期的大气环流特点是( )A.西北季风影响增强B.东南季风影响增强C.东南信风影响增强D.河陆风影响增强
答案 1.C 2.B 3.B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距今1.9万年时期萨拉乌苏河流域的地层为湖沼相,因此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是气候暖湿,湿地增加。第2题,根据四个选项给出的时间段,结合图中剖面深度、地质年龄等数据,观察比较分析可知,萨拉乌苏河流域米浪沟湾平均沉积速率最大的时期为距今1.93万~1.9万年。第3题,读图可知,甲地层为河流相,说明该流域在甲时期河流发育相对较好,可推测,影响我国的东南季风在甲时期比较强盛,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河流相明显。
(2021广东佛山一中二模)下图为欧洲西部某岛屿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4~5题。
4.与甲城相比,乙城( )A.年降水总量更多B.夏季气温更高C.年太阳辐射更多D.冬季风力更大5.甲城与乙城降水差异最小的时期是( )A.3—5月B.6—8月C.9—11月D.12月至次年2月
答案 4.C 5.B解析 第4题,根据图示经纬度,该岛屿位于地中海,属于地中海气候。岛屿中部为山地,冬季该区域受盛行西风的影响,甲城位于西风的迎风坡,年降水总量较多。与甲城相比,乙城位于西风的背风坡,年降水总量更少,晴朗天气更多,年太阳辐射更多,冬季风力更小,C正确,A、D错误。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两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相对较强,两地夏季气温差异不大,B错误。第5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夏季,该区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相对较强,两地降水均较少,降水差异最小。B正确。
点睛影响降水因素分析方法:①从大气环流入手,分析大范围地区影响降水的因素。如第4~5题,影响降水的大气环流主要是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②从地形、洋流、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局部地区的综合影响。如第4~5题,冬季甲城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而乙城位于背风坡。夏季则均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之下。
(2021湖南适应性测试)堌堆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在平原上修筑的土堆台地遗址,主要用于居住。先秦到汉朝均有较多的堌堆,汉朝以后的数量极少。下图示意黄河下游地区堌堆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6~8题。
6.考古发现堌堆主要分布在当时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该地区( )A.便于农耕B.水运便利C.水源充足D.地形平坦7.古代先民建造堌堆主要是由于该地区( )A.洪水频发B.战争频繁C.盐碱严重D.干旱多发8.汉朝以后堌堆逐渐废弃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水土流失严重B.黄河决口改道C.治黄措施改进D.人口迁移流失
答案 6.A 7.A 8.C解析 第6题,古代先民定居于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主要是由于当地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便于农耕,可获取相对充足的食物,因此古代先民定居于此主要考虑该地区便于农耕,A对;水运便利、水源充足和地形平坦均只是考虑因素的单个方面。故选A。第7题,堌堆是人工修建的土堆台地,地势相对较高,而黄河下游的河、湖沿岸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黄河容易泛滥,修建堌堆有助于避免洪水淹没居住地,A对;堌堆对战争的防御作用很小,B错;盐碱严重和干旱多发与修建堌堆关系不大,C、D错。故选A。
第8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堌堆有助于避免洪水淹没居住地,汉朝以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治黄措施的改进,黄河泛滥的次数有所减少,堌堆逐渐废弃,C正确;水土流失严重会加剧泥沙在黄河下游的淤积,使黄河更易泛滥,且黄河下游以平原为主,水土流失不严重,A错误;黄河决口改道并没有降低黄河下游泛滥的频率,B错误;汉朝以后黄河下游地区仍然有大量人口定居,D错误。故选C。
易错说明对黄河下游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判断不准导致失误。解答本组题的关键是根据堌堆是黄河下游地区的古代先民为了居住而修建的土堆台地信息,结合黄河下游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水患多发,平原地形,水土流失不严重等知识做出正确判断。
9.(2021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以采集和狩猎(围猎)为主要谋生方式。20世纪70年代初,在我国北方某地发现一处旧石器中期古人类遗址(下图)。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遗址北面为岩石裸露的山地(北山)。研究表明,古人类在该遗址区生存阶段正值冰期。
(1)指出冰期气候对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2)简析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在该遗址区生存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冰期地球气候寒冷,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由于冰期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导致人类的食物来源极其缺乏。第(2)题,主要注意该遗址的地理位置,并且要结合上题分析作答。冰期气候下古人类选择在该遗址区生存,表明该处热量条件相对较好,食物来源也相对较好。该遗址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加之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热量条件相对较好;该遗址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答案 (1)冰期气候寒冷,人类生存面临低温的威胁;气候寒冷,动植物种类少,食物来源缺乏。(2)位于北山南麓,海拔较低,且处于山地阳坡地带,北山岩石裸露,升温相对较快,北山对冷空气的阻挡较强,热量条件较好;地处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区,水源相对充足,土壤相对肥沃,动植物资源相对较多,便于人类采集和狩猎活动的开展。
易错说明本题要求学生推断冰期气候下古人类生存选址的理由,需要立足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寒冷的气候背景,同时关注选址位置的地理环境特征,很多学生分析时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兼顾。
考点二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命题视角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典例1】 (2021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下图中阴影示意的M地区曾经是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年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和北部。在罗马时代,人们对M地区湿地进行了排水尝试,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该地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湿地得到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经成为英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1)分析M地区排水后能够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2)分析罗马时代和17世纪对M地区湿地开垦结果存在差异的原因。(3)推测M地区当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 (1)与英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该地区降水量较少,光照条件较好;地势低平,利于耕作;大部分为沼泽,土层深厚肥沃,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2)M地区湿地面积广,地势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对动力要求高。罗马时代以人力、畜力为主,排水能力有限,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17世纪,采用风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术进步,湿地得到成片开垦。(3)由于长期种植,土地肥力渐趋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经常的排水和耕作,使表土流失并淤塞排水沟;化肥、农药的使用,污染水、土环境。
命题视角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典例2】 (2021浙江6月选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 下表为甘肃、青海和宁夏三省级行政区人口、耕地面积和人均粮食产量统计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20)》(1)与甘肃、宁夏相比,简析青海人均粮食产量低的主要原因。(2)图示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 。从生产活动角度,说明该问题的发生过程。 (3)从水资源利用角度,提出图示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答案 (1)人均耕地少;高寒区域,耕地生产力低。(2)荒漠化 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导致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风力、流水的侵蚀下沙化。(3)采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利用率;加强管理,优化配置。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
以上分析只是基本的判断依据。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需结合区域具体的环境特征综合分析。如洞庭湖平原地区,由于降水丰富,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湿地面积缩小,但盐碱化问题并不突出。
探规律 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拓视野 风沙的防治措施
(2021山西太原三模)草丘(如下图)是沼泽中密丛型苔草为适应地表过湿或积水环境的变化密集生长,并与根系迭生而形成的地表起伏。草丘高度一般为30~50厘米,其物种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显著高于丘间位置。在季风气候区优先选择密丛型苔草进行湿地修复。据此完成1~3题。
1.材料显示草丘( )A.生物生存空间小B.土壤通气性差C.枯枝落叶厚度大D.碳固存能力低2.与丘间位置相比,草丘物种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A.水分多B.光照足C.温差大D.通风好3.季风气候区进行湿地修复时,首选密丛型苔草的益处是( )A.缓解洪水冲击B.维持生物多样性C.促进水质净化D.增加空气的湿度
答案 1.C 2.B 3.A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草丘高度一般为30~50厘米,其物种数和物种丰富度均显著高于丘间位置”可知,草丘物种数和物种丰富度较高,死亡后的枯枝落叶厚度大,C正确。由“为适应地表过湿或积水环境的变化密集生长,并与根系迭生而形成的地表起伏”可知,地表过湿或积水环境的变化使草丘密集生长,草丘生物生存空间大,有更高的有机质积累和碳固存能力,A、D错误。由图示信息可知,草丘生长地带地势高于丘间,土壤通气性好,B错误。
第2题,由图示信息可知,与丘间位置相比,草丘地势稍高,获得光照多,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物种丰富,B正确。丘间水分多,A错误。有丘间水的调节,草丘和丘间温差较小,C错误。草丘物种丰富与通风关系不大,D错误。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夏季多暴雨,密丛型苔草根系发达,植被茂密,可以缓解洪水冲击。密丛型苔草可以维持生物多样性,促进水质净化,增加空气的湿度,但这些不是季风气候区进行湿地修复时首选密丛型苔草的原因。A正确。
(2021江苏扬州模拟)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历史上种满柳树,被称为“柳村”。柳村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比田高”的局面,故改名“河田”。下图为河田镇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4~5题。
4.柳村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比田高”的原因是( )A.山体滑坡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D.土地盐碱化5.为缓解河田镇的生态问题,当地可采取的对策是( )A.将人口搬迁到河流沿岸B.禁止坡地地区进行耕作C.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D.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4.B 5.D解析 第4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判断,该区域地势起伏不大,发生山体滑坡的可能性不大,A错误。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土地压力过大,毁林开荒,导致“柳村无柳”;由于位于季风区,夏季暴雨集中,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地表较崎岖,因此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出现“河比田高”的局面,B正确。柳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出现土地荒漠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可能性不大,C、D错误。第5题,当地以低山丘陵为主,河流沿岸是高质量耕地集中区,盲目将人口搬迁到河流沿岸会占用大量耕地,使得当地人均耕地减少,为了增加耕地,会促使人们开垦坡度较大的土地,水土流失会加剧,A错误。在坡度较缓的坡地可以发展农业,B错误。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粮食产量大幅下降,不利于社会稳定,C错误。该地以低山丘陵为主,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提高经济效益,D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河比田高”,可推测为地上河。地上河的形成往往是流域内水土流失淤积造成。水土流失的治理一定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关键在于抓住图示区域为低山丘陵地区。通过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治理措施的考查,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2021湖南三湘名校二模)下图示意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森林草甸草原带(FMG)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对气候变化及放牧的响应。读图,完成6~7题。
6.导致该流域森林草甸草原带(FMG)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的根本因素是( )A.全球变暖B.水热条件恶化C.过度砍伐D.过度放牧7.该流域森林草甸草原带(FMG)生态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有( )A.水热增加,区域小气候条件优化B.环境承载力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C.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下降D.促进当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
答案 6.D 7.C解析 第6题,读图可知,1959—2009年,三工河流域森林草甸草原带降水量和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仅考虑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亦呈增加趋势,但在气候变化与放牧联合作用下,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却呈减少趋势,说明过度放牧导致环境趋于恶化。D正确。第7题,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呈减少趋势,会导致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区域小气候条件恶化;环境承载力下降,阻碍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C正确。
易错诊断第6题易选错,原因在于没有理解题意。题意为导致该生态系统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的根本因素。图示气温呈上升趋势,地上净初级生产力也略呈上升趋势,但最终在气候变化和放牧联合作用下,却呈明显下降趋势,说明其变化主要与放牧有关。
考点三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命题视角: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典例】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2)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设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3)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答案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2)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3)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的分析方法与技巧(1)流域综合开发分析整体思路
(2)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①综合开发、治理措施与目的
②流域协作开发的基本思路
(2021浙江6月选考)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独流入海河流径流量较大,流程较短。此类河流所在小流域的生态、农业、城镇等要素多形成上游—中游—下游—滨海的四段式空间分布序列。下图为独流入海河流小流域生态、农业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类型小流域内( )A.上游人口密集,小城镇广布B.中游城镇均为河运集散地C.下游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D.滨海城镇职能以商业为主2.该类型小流域在国土开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上游洪水威胁严重B.中游地质灾害频发C.下游水体污染加剧D.滨海滩涂湿地锐减
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上游以山地森林和梯田果林为主,主要是丘陵山区,人口稀疏,小城镇分布数量较少,A错误;中游城镇部分是河运集散地,并不是全部,B错误;读图分析,下游地势平坦,水运交通便利,易形成小流域中心城镇,C正确;滨海城镇多发展围垦养殖业,商业并不发达,D错误。故选C。第2题,从生态景观和农业景观来看,上游有山地森林,且开辟梯田发展林果业,植被覆盖率高,洪水威胁较小;中游属于丘陵地区,相对高度不大,且建有水库,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小;下游为平原湿地,农业景观主要是水网良田,合理的水田农业不会加剧水体污染;滨海地区围垦养殖,会占用、破坏滩涂湿地,造成滩涂湿地锐减。
(2021山东青岛一模)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由泥沙沉积而成,地势低平。长江被崇明岛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流量大,北支受海洋影响大。该岛在南、北部建有26座水闸,主要有挡潮、引水、泄洪、排涝、灌溉等功能。据此完成3~5题。3.崇明岛北部水闸在1月经常处于关闭状态,主要是为了( )A.储存淡水B.减少海冰侵蚀 C.拦截泥沙 D.防止海水入侵4.为充分发挥崇明岛上水闸的功能,该岛水闸夏季应( )A.北部开、南部关B.北部开、南部开C.北部关、南部开D.北部关、南部关5.与南部相比,崇明岛北部多处水闸功能减弱或丧失,其主要原因是( )A.风化断裂B.海水腐蚀C.洪水冲塌D.泥沙淤积
答案 3.D 4.B 5.D解析 第3题,储存淡水是水库的功能,A错误。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温度在0 ℃以上,没有海冰,B错误。拦截泥沙不是入海口处水闸的主要功能,C错误。此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少雨,降水少,河流流量小,且崇明岛北部水闸设在入海口处,是为了防止海水入侵使河流盐度增加,D正确。第4题,长江夏季流量大且长江入海口处地形平坦,两边水闸都打开能更好地排水,减轻洪涝风险,B正确。第5题,南北都会遭受风化断裂,A错误。两侧都会遭受海水腐蚀,虽然北部受海水影响大,但不是水闸功能减弱或丧失的主要原因,B错误。两边都有水闸,且南部因地转偏向力而水流速度更快,因此南部破损会更快,C错误。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岸侵蚀,北岸堆积,所以北部水闸功能减弱或丧失的主要原因是泥沙淤积,D正确。
点睛本组题以我国长江口为防海潮上溯影响河流水质而修建水闸为素材,考查水闸的作用、开合时间、水闸功能丧失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
(2021重庆八中月考)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大规模开发主要以修筑大型水利枢纽、梯级开发为重点。俄罗斯鲟属于洄游性鱼类,适宜在温度为18~25 ℃的半咸水中生活,每年春、秋两季从里海沿伏尔加河上溯产卵,但不同季节洄游距离差异较大。下图为里海部分水域及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伏尔加河梯级开发的限制性因素有( )①凌汛多发 ②封冻期较长 ③夏季流量最大 ④河流落差较小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②④7.俄罗斯鲟在伏尔加河洄游距离较长的季节及主要原因是( )A.春季 水质较好B.春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注入C.秋季 水温较高D.秋季 河水营养物质最丰富8.近年来,里海的俄罗斯鲟数量急剧减少。与此现象无关的是( )A.伏尔加河上游修建水利枢纽B.河口三角洲水位季节变化增大C.伏尔加河流域生产排放污水D.里海水位下降,盐度显著升高
答案 6.D 7.C 8.B解析 第6题,伏尔加河自北向南流(自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不容易产生凌汛现象,①错误。所流经区域纬度较高,河流封冻期较长,②正确。伏尔加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季节性积雪融水,春季流量最大,③错误。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平原地区,河流落差较小,梯级开发价值不大,④正确。D符合题意。第7题,依据材料可知,俄罗斯鲟的产卵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与水质和河水中的营养物质关系不大,A、D错误。春季大量积雪融水入河,河水的温度比较低,要达到产卵所需的温度条件,需要在纬度较低的河段,洄游距离较短,B错误。
秋季水温比春季高,产卵所需的水温可能位于较高纬度,伏尔加河自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越往上游水温越低,因此秋季洄游距离较长,C正确。第8题,伏尔加河上游修建水利枢纽,进行梯级开发,势必导致里海淡水注入减少,不利于鱼类洄游产卵,A不符合题意。河口三角洲水位季节变化大与俄罗斯鲟数量减少关系不大,B符合题意。工农业生产排放污水会破坏鱼类的生存环境,使鱼类数量减少,C不符合题意。里海水位下降,盐度上升,不利于鱼类生存,D不符合题意。
易错说明第6题不理解伏尔加河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其次认为该河实现了梯级开发,因此错误认为伏尔加河落差大。实质上伏尔加河流经东欧平原,落差较小。
热点十 地域文化与环境
中华传统文化体现各地地域特色和中国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传统民居、山水画、茶文化、古诗词、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近几年的高考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试题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2021八省联考河北卷)云南元阳以水田为主的哈尼梯田(图1)和山西昔阳大寨旱地梯田(图2)是我国南北方山区人民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代表。据此完成1~2题。
1.两地均形成了坡面“上部林地+下部梯田”的空间结构,林地对梯田的主要生态保护功能是( )①防止山洪对梯田的毁坏 ②为梯田提供养分 ③防止大风对梯田的毁坏 ④为梯田涵养水源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2.与大寨梯田相比,哈尼梯田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独特性是( )A.防止水土流失导致土层变薄B.防止水分流失加剧土地干旱化C.防止土壤侵蚀导致土壤养分流失D.防止有机质快速分解与淋溶加剧养分流失
答案 1.D 2.D解析 第1题,林地对梯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上部的林地可以起到减缓地表径流速度的作用,可以防止山洪对梯田造成破坏;同时林地可大量保存水分,为梯田提供水源,①④对。D符合题意。第2题,大寨梯田是旱地梯田,哈尼梯田是水田梯田,哈尼梯田位于云贵高原地区,该地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水分易流失,哈尼梯田可以防止有机质快速分解与淋溶加剧养分流失,保持土壤肥力,D正确。
(2021广东深圳二模)潮州嵌瓷,俗称“贴饶”或“扣饶”,是广东省东北部沿海的潮汕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嵌瓷以绘画为基础,将各种彩色瓷片剪裁、镶嵌,装饰在祠堂、寺宇和民居的外顶上,繁复绚丽(如下图),明清时期尤为兴盛。大致流程分为塑胚、剪瓷、镶嵌、调整等步骤,工序复杂、特殊,全靠手工制作。嵌瓷在我国其他地区十分少见,在东南亚却分布广泛。2011年,嵌瓷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许多传统工艺一样,嵌瓷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据此完成3~4题。
3.与我国内陆地区宗祠建筑主要采用彩漆木雕相比,潮汕地区屋顶及室外墙体更多采用嵌瓷做装饰的主要原因是( )A.嵌瓷技艺更为精湛B.嵌瓷造型更为美观C.嵌瓷抗侵蚀能力强D.碎瓷片利用成本低4.嵌瓷装饰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是( )①生产成本提高 ②审美观念变化 ③技术人才流失 ④生产周期偏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3.C 4.B解析 第3题,与内陆地区相比,广东潮汕地区降雨量大,空气更为潮湿,木雕难以保存,且受台风的影响更大。与彩漆木雕相比,嵌瓷抗侵蚀能力较强。C正确。第4题,据文字材料,嵌瓷制作工序复杂,全靠手工制作,在城市化的冲击下,少有手工艺人留在当地从事工艺传承,③对。由于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变化,现代建筑对传统建筑冲击较大,嵌瓷的市场需求大幅降低,②对。如果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效益高,生产周期、生产成本都不会显著制约嵌瓷装饰的发展,①④错。B符合题意。
(2021山东济宁期末检测)平顶土坯房(下图)是某地特色民居,屋顶没有瓦,没有屋檐。该民居屋顶建造时,先在梁上铺密檩、苇席或木板,用树枝、柴草铺平,然后在其上糊一层黏土泥巴,最后挑选黏性好的黏土加入适量的沙子,反复捶平压紧。该民居建筑密度大、布局紧凑,高墙窄巷的街道是最为典型的景观特点。据此完成5~6题。
5.推测平顶土坯房民居主要分布在( )A.云南丽江B.黑龙江漠河C.新疆喀什D.山西平遥6.当地民居布局紧凑、高墙窄巷的原因可能有( )①人多地少,少占农田 ②资源短缺,节省材料 ③冬季减少热量散失 ④冬春季减轻风沙影响 ⑤夏季相互遮阴,减少阳光照射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⑤ D.③④⑤
答案 5.C 6.D解析 第5题,读材料可知,该民居是屋顶平、屋顶无瓦、无檐的土坯房,房屋设计、取材没有考虑排水和防潮防渗等问题,由此可以推断该民居应分布在全年降水较少、气候干旱的地区,选项中只有新疆喀什符合,C正确。第6题,由上题明确分布地区后,可知我国新疆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冬春多风沙,当地民居布局紧凑、高墙窄巷,冬季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夏季可以相互遮阴,冬春可以减轻风沙,③④⑤正确,选D;新疆地域辽阔,人口密度低,当地沙、土等建筑材料丰富,①②排除。
我国风筝文化历经两千多年,受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的影响,不同地域的风筝呈现出不同的造型风格。昆明地处云贵高原中部,属亚热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昆明的“滇蜂”风筝(图1)的造型最早是由北京的“沙燕”风筝(图2)转变而来,为了增强放飞效果,保证在当地稳定飞行,“滇蜂”增大了翅膀的后拉角度,使风槽变深、变陡。同时因长尾风筝在空间相对窄小的场地不易放飞,“滇蜂”舍去了“沙燕”风筝尾巴的部分,放大了翅膀的比例。据此完成7~8题。
7.由“沙燕”风筝到“滇蜂”风筝造型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当地( )①风力大、风向多变 ②风力小、风向稳 ③地势高、起伏大 ④降水多、湿度大A.①②B.②③C.①③ D.②④8.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艺人对“滇蜂”的外形不断进行改造,出现了童子型、歪桃型、寿星型、几何型等,出现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A.技术B.市场C.政策D.原料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保护课件: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保护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高频考点•能力突破,聚焦热点•素养培优,典例分析•悟考法,考点一环境污染,第2题,审答流程,归纳提升•学技法,2防治措施,经典对练•得高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环境课件: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二大气环境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高频考点•能力突破,聚焦热点•素养培优,典例分析•悟考法,第2题,第3题,归纳提升•学技法,最强时刻为14时,经典对练•得高分,易错防范•不失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点中点聚焦课件: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点中点聚焦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月北半球气压中心,②准静止锋,2气旋和反气旋,地理环境的整体性,②人文因素,旅游活动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