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 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 Word版含解析第2页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 Word版含解析第3页
    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 Word版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A卷 Word版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A卷 基础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黄金逐渐代替珠玉,并作为“上币”在各国之间通用。当时的国君赏赐臣子、官僚相互送礼贿赂等也常使用黄金,而春秋时期则以珍宝实物为主。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商品交换的发展 B.分封体制的瓦解
    C.统一市场的形成 D.私商地位的提高
    2.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牛郎织女神话的钟爱
    C.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 D.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这一变革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能佐证“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源的史实是

    A.铁犁牛耕出现 B.鲁国税制改革 C.秦国商鞅变法 D.都江堰的修建
    4.汉武帝时采纳大司农盐铁丞孔仅、成阳的意见,“山海(盐铁),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国家的盐官或铁官,严禁私人铸铁和煮盐,“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当时,这一做法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标志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
    C.鼓励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工商业的正当经营
    5.《汉书·食货志》记载:“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代户口登记为主户和客户,客户指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明代地租形态由以分成租为主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主的干预减少。这说明中国古代
    A.赋役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长工、短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C.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D.自耕农经济的演变
    6.《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7.中国古代田宅交易中,一直有“问亲邻(田宅出典,出卖人的亲戚和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的传统。这个传统在两宋时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问房亲”到“问四邻”再到“问本宗有服亲及墓田相去百户内与所断田宅接者”,直到“不问亲邻”。据此可知,在宋代田宅交易过程中
    A.血缘关系持续影响土地交易 B.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强化
    C.朝廷重视规范土地交易程序 D.土地交易对象不断扩大
    8.如图是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的青铜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这件文物可用来研究当时的

    ①青铜治炼技术 ②耕作技术 ③诸侯争霸战争 ④社会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据记载,秦在统一后将原六国的许多大工商业者迁徙到边远地区,但这些人凭借其技术、经营手段和财力又很快在当地发展起来。这说明当时
    A.区域间长途贸易较为发达 B.私营工商业仍有发展空间
    C.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有限 D.秦朝尚未控制住全国局势
    10.青白瓷是一种产生于唐宋之际的新的瓷器品种,其新颖的釉色比白瓷更符合社会上层人士的艺术品味。在他们的推动下,青白瓷渐成风尚,最终在南方地区形成一个足以与传统青瓷相抗衡的窑系。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百姓生活富裕 B.奢靡消费成风 C.中央集权加强 D.生产技术进步
    11.唐朝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了“便换”,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这现象反映了当时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货币金融领域出现变革
    C.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已经建立 D.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动
    12.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富有盛名的秘色窑,南宋赵德麟《侯鲭录》释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下列描述与“秘色瓷”的特点最吻合的是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色白如云……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C.“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D.“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13.“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C.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14.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则设官征税。汉武帝时期,中央设立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之事,地方设立盐官、铁官经营产销。盐业官营由政府提供器具和生活费用,招募盐户,民制官收,而铁业则由政府直接控制。这一转变实质上体现了
    A.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B.“工商食官”制度的确立
    C.政府税收大幅减少 D.政府“抑商”政策的加强
    15.宋代,与“市”制相适应的“城郭”和“乡村”的分工结构崩溃,这不但使原有城市市区面积扩大,而且还催生了新型商业城市,城市供需的中心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网密度进一步增加。这说明宋代
    A.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升 B.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相辅相成
    C.城乡一体化局面逐渐形成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格局的调整
    16.下列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

    A.商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B.纸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流通货币
    C.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监管 D.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17.“除了文化上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的意义。”这里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
    A.政府设有专门管理“市”的机构 B.“草市”作用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C.晋商、徽商等商帮出现 D.“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18.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连续不断的状态)如此。”据此可知,东京的商业活动
    A.突破城乡差异 B.不受官府控制 C.打破时间限制 D.对外交往密切
    19.北宋画师刘宗道“作《照盆孩儿》,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这可以佐证,北宋时期
    A.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 B.画家的商业意识浓厚
    C.文人画开始一统天下 D.绘画普遍受理学影响
    20.史载,北宋时期“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到了南宋时期,“豪强兼并之患,至今而极……权势之家日盛,兼并之习日滋,百姓日贫,经制日坏,上下煎迫,若不可为势。”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政府已经有效控制士地兼并 B.土地高度集中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C.土地兼并的情形并非是普遍现象 D.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所有农民破产
    21.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2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相继对市镇展开了研究。八 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的研究结论不可能有
    A.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范围蓬勃兴起
    B.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
    C.唐朝后期,广大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D.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
    23.明朝正德、嘉靖之际,苏州城发展迅速,“此处尤繁盛,菽麦、绵(棉)花商船千百”;万历初年,杭州“内外衢巷绵亘数十里”,民物繁庶。这一时期,市镇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传统经济的繁荣 D.政府政策的支持
    24.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浙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被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靖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城内著名的“酒楼”有马行街东货行巷的丰乐楼(原名白矾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此外,“州(指内城)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等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8分)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当时的统治者切望能够拥有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孟子意识到增殖人口与增强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广土众民,君子欲之”,“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推崇统治者占据广大的土地,拥有众多的人口。孟子还注意到刑罚、赋税对人口生产的影响,提出:一、“省刑罚、薄税敛”;二、整顿好“井田”的阡陌、疆界;三、要求统治者行“仁政”,与民同乐忧。同时,孟子还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重要命题,主张成年男女要及时婚配。
    ——摘编自陈泉《浅评孟子有关人口质量的思想》
    材料二 苏轼认为,从历史上看,人口愈多国家愈富的情况是存在的,故“管仲以阴谋侵鲁梁之民,商鞍亦招三晋之人以并诸侯”,但是他又指出人口众多的北宋,“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并生”,因此以人口的多寡来衡量贫富并不恰当。
    ——摘编自董淮平《苏轼、叶适人口思想之比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子实现“众民”的途径,并指出其积极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轼的人口思想,并指出其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在西方人加入中国瓷器贸易之前,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方贸易途径传播。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7世纪时,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到18世纪,由于瓷器源源不绝地进入欧洲,特别是饮茶习惯成为时尚,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如瓷杯、瓷碗等,由此而兴起一股模仿、吸收中国文化的“中国风”。于是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建立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协会相继建立,《设计与制造艺术》等刊物相继出版,倡导艺术家参与工艺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由于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历史经验,乃至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到18世纪晚期,在很多欧洲人眼中,它不再是那个繁花似锦的美好国度,变成了腐朽落后、野蛮专制、摇摇欲坠的国度,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退。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提到:“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余张红《中西陶瓷贸易》等整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6分)
    (2)谈谈你对“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的认识。(4分)
    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A卷 基础过关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黄金逐渐代替珠玉,并作为“上币”在各国之间通用。当时的国君赏赐臣子、官僚相互送礼贿赂等也常使用黄金,而春秋时期则以珍宝实物为主。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商品交换的发展 B.分封体制的瓦解
    C.统一市场的形成 D.私商地位的提高
    【答案】A
    【解析】
    战国时期黄金代替珠玉等实物,成为各国的“上币”,颇为统治阶层重视,得益于商业的发展,A项正确;分封制的瓦解影响不到交换媒介的变化,排除B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激烈,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排除C项;私商地位的提高是商业发展的结果,不是交换媒介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
    2.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和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牛郎织女神话的钟爱
    C.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 D.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学习纺织工艺”,人们对于“牛郎织女”式生活的美好向往恰恰是“男耕女织”为特征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的真实反映,故D正确;人们向往美好爱情、对牛郎织女神话的钟爱以及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等都不是“乞巧节”形成的主要原因,故ABC错误。
    3.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这一变革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能佐证“生产力发展”这一根源的史实是

    A.铁犁牛耕出现 B.鲁国税制改革 C.秦国商鞅变法 D.都江堰的修建
    【答案】A
    【解析】
    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是生产力,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大变革的根源,故选A;BC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排除;D不属于生产力,排除。
    4.汉武帝时采纳大司农盐铁丞孔仅、成阳的意见,“山海(盐铁),天地之藏也,皆宜属少府”,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国家的盐官或铁官,严禁私人铸铁和煮盐,“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当时,这一做法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B.标志重农抑商政策的开始
    C.鼓励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工商业的正当经营
    【答案】C
    【解析】
    根据“严禁私人铸铁和煮盐”可知反映了盐铁官营政策,该政策将盐、铁经营权把持在国家手中,从而鼓励了官营工商业的发展,故选C;汉代尚未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在商鞅变法,排除B;盐铁官营不利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D说法有误,排除。故选C。
    5.《汉书·食货志》记载:“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代户口登记为主户和客户,客户指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明代地租形态由以分成租为主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主的干预减少。这说明中国古代
    A.赋役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B.长工、短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C.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D.自耕农经济的演变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客户指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主的干预减少”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地租发展为定额租,地主减少干预,从中国古代租佃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变化看出租佃关系不断发展,C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赋役制度改革,但没有体现农民积极性提高,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租佃关系,主户和客户关系,没有体现长工、短工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租佃关系的发展,不是自耕农经济,D项错误。
    6.《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通过清查和登记全国人口,有利于国家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和管理,并削弱贵族势力,故B项符合题意;编户齐民制度是按照地域管理百姓的方式,不是向亲缘的转变,A项不符合题意;编户齐民制度有利于政府了解基层人口变化,不利于新兴地主隐匿人口,C项不符合题意;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不会因户籍管理制度的推行而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7.中国古代田宅交易中,一直有“问亲邻(田宅出典,出卖人的亲戚和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的传统。这个传统在两宋时期却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问房亲”到“问四邻”再到“问本宗有服亲及墓田相去百户内与所断田宅接者”,直到“不问亲邻”。据此可知,在宋代田宅交易过程中
    A.血缘关系持续影响土地交易 B.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强化
    C.朝廷重视规范土地交易程序 D.土地交易对象不断扩大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田宅买卖从“问房亲”到“问四邻”再到“不问亲邻”,说明交易人群范围突破亲邻的限制,反映出其交易人群范围在不断扩大,故D项正确;从“问房亲”到“问四邻”再到“不问亲邻”反映的是血缘关系的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政府的行为,排除C项。
    8.如图是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的青铜牛尊,特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这件文物可用来研究当时的

    ①青铜治炼技术 ②耕作技术 ③诸侯争霸战争 ④社会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青铜牛尊和鼻环说明时人已经将牛用作生产活动,可以反映出当时耕作技术和社会生产情况,同时青铜器本身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青铜冶炼技术,C正确;青铜牛尊和当时诸侯争霸的历史现象不存在直接关联,排除A、B、D。
    9.据记载,秦在统一后将原六国的许多大工商业者迁徙到边远地区,但这些人凭借其技术、经营手段和财力又很快在当地发展起来。这说明当时
    A.区域间长途贸易较为发达 B.私营工商业仍有发展空间
    C.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有限 D.秦朝尚未控制住全国局势
    【答案】B
    【解析】
    秦统一后被迁到边远地区的原六国大工商者很快在当地将工商业发展起来,说明当时秦朝私营工商业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B项正确;材料没有长途贩运的信息,A项错误;迁工商业者到边远地区不能说明国家在重农抑商政策上的力度有限,C项错误;秦朝没有控制全国局势与其可以将许多工商业者迁到边远地区不符,D项错误。
    10.青白瓷是一种产生于唐宋之际的新的瓷器品种,其新颖的釉色比白瓷更符合社会上层人士的艺术品味。在他们的推动下,青白瓷渐成风尚,最终在南方地区形成一个足以与传统青瓷相抗衡的窑系。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百姓生活富裕 B.奢靡消费成风 C.中央集权加强 D.生产技术进步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青白瓷是一种产生于唐宋之际的新的瓷器品种,其新颖的釉色比白瓷更符合社会上层人士的艺术品位”可知,唐宋之际,青白瓷的岀现反映了制瓷技术的进步,故D正确;材料未涉及百姓生活,故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奢靡消费的风气,故B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故C错误。
    11.唐朝后期,在流通领域产生了“便换”,接近于现在的汇票,商人把款项交给某地的某机构或商家,领取票证,然后持票到所属道府,核对凭据无误后,提取款项。这现象反映了当时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货币金融领域出现变革
    C.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已经建立 D.重农抑商政策日益松动
    【答案】B
    【解析】
    唐代”便换”接近于现代的汇票,从其流通程序来看,显然突破了之前的货币流通形式,说明这一时期货币金融领域出现了变革,B正确;“便换”不等于纸币,最早的纸币出现在北宋,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的商业信用体系是否完善,排除C;题干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
    12.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富有盛名的秘色窑,南宋赵德麟《侯鲭录》释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下列描述与“秘色瓷”的特点最吻合的是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色白如云……天下无贵贱通行之”
    C.“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D.“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秘色瓷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A项描述中地点和颜色均符合,故选A;B、C项说的是白瓷,D项说的是煤炭,排除BCD。
    13.“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C.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答案】B
    【解析】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匠就是指机工,根据所学可知明朝纺织行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故B项正确;官营手工业中,工匠被官府控制强制服役,还有专门户籍和机构进行管理,不会有“计日受值”的情况。A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确实最早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但本题不能反映私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故C错误;机工和机户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劳动力的流动性比较强,“计日受值”即按劳动付给报酬,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故D项错误。
    14.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国家则设官征税。汉武帝时期,中央设立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之事,地方设立盐官、铁官经营产销。盐业官营由政府提供器具和生活费用,招募盐户,民制官收,而铁业则由政府直接控制。这一转变实质上体现了
    A.自然经济受到冲击 B.“工商食官”制度的确立
    C.政府税收大幅减少 D.政府“抑商”政策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汉代政府的“抑商”政策。由材料“汉初,盐、铁由私人经营”“汉武帝时期,中央设立盐铁丞总管全国盐铁之事,地方设立盐官铁官经营产销”可知,政府加强官商,“抑商”即抑制私商的政策加强,D项正确;选项A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现象,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工商食官”制度早在西周时期就有,排除;选项C不符合史实,盐铁官营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
    15.宋代,与“市”制相适应的“城郭”和“乡村”的分工结构崩溃,这不但使原有城市市区面积扩大,而且还催生了新型商业城市,城市供需的中心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网密度进一步增加。这说明宋代
    A.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升 B.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商品化相辅相成
    C.城乡一体化局面逐渐形成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格局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不但使原有城市市区面积扩大,而且还催生了新型商业城市,城市供需的中心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网密度进一步增加”可知,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旧的城市结构崩溃,推动新型商业城市的出现,即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格局的调整,D项正确;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重农抑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低下,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问题,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宋代城市格局的发展,而不是农产品和手工品产品商品化,B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城市供需中心向农村扩散,但这并不代表城乡一体化,并且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16.下列为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该表能够说明

    A.商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 B.纸币成为这一时期主要流通货币
    C.加强了对城市商业活动监管 D.边境战争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发展
    【答案】A
    【解析】
    从商业税收不断增多,商税在宋代赋税结构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甚至超过70%可知,宋代商业税逐渐成为政府主要财源,A项正确;征税计量单位是“贯”(铜钱)不是纸币,且纸币没有成为宋代主要流通货币,排除B项;宋代“放松”了对商业的监管,排除C项;边境战争严重影响限于边境地区,对整个国家农业生产影响不大,排除D项
    17.“除了文化上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要的意义。”这里的“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
    A.政府设有专门管理“市”的机构 B.“草市”作用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C.晋商、徽商等商帮出现 D.“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城市由坊(居住区)市(市场)分离向转变为坊市合一的格局,市场由封闭转变为开放,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属于“本质性变化”,故选择D;在宋之前,就设有专门管理“市”的机构,排除A;“草市”作用显著,“夜市”比较繁荣,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不是“商业革命”的表现,排除B;晋商、徽商等商帮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C。
    18.据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貌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记载:“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连续不断的状态)如此。”据此可知,东京的商业活动
    A.突破城乡差异 B.不受官府控制 C.打破时间限制 D.对外交往密切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中的“白昼通夜”可看出打破了时间的限制。所以选C;材料是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城市风貌,没有体现城乡差异,A错误;封建社会的商业活动要受到官府控制管理,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外交往,D错误。
    19.北宋画师刘宗道“作《照盆孩儿》,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这可以佐证,北宋时期
    A.雕版印刷术尚未普及 B.画家的商业意识浓厚
    C.文人画开始一统天下 D.绘画普遍受理学影响
    【答案】B
    【解析】
    根据“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可以看出画家已经有了商业的意识,进行批量生产,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
    20.史载,北宋时期“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到了南宋时期,“豪强兼并之患,至今而极……权势之家日盛,兼并之习日滋,百姓日贫,经制日坏,上下煎迫,若不可为势。”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政府已经有效控制士地兼并 B.土地高度集中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C.土地兼并的情形并非是普遍现象 D.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所有农民破产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势官富姓,占田无限……豪强兼并之患,至今而极……上下煎迫,若不可为势”可知宋代土地兼并加剧百姓贫困,阶级矛盾尖锐,故B项正确;题干反映土地兼并盛行,排除A项;题干反映两宋时期土地兼并较为频繁,排除C项;“所有”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
    21.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 B.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和教育重心的南移,导致1397年科举考试录取的进士全是南方人,北方人倒数落选,出现了“南北榜争”,B项正确;“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凭成绩录取的考试制度相对公平,A项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均与“南北榜争”的出现无关,CD两项错误。
    22.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日本、美国、大陆、台湾的学者相继对市镇展开了研究。八 十年代以来,更有后起的中外学者,专门对市镇经济进行了区域性的宏观研究。根据所学知识,他们的研究结论不可能有
    A.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全国范围蓬勃兴起
    B.北宋时期,农村有些集市逐渐形成固定的市镇
    C.唐朝后期,广大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
    D.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
    【答案】A
    【解析】
    明清时期,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在江南地区大量兴起,但不是在全国范围内,故答案为A项;北宋时期农村的一些集市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市镇,唐朝后期“草市”发展起来,隋唐时期城市里的固定交易场所是“市”,坊市分离,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23.明朝正德、嘉靖之际,苏州城发展迅速,“此处尤繁盛,菽麦、绵(棉)花商船千百”;万历初年,杭州“内外衢巷绵亘数十里”,民物繁庶。这一时期,市镇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优越的地理位置 C.传统经济的繁荣 D.政府政策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明朝中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市民阶层的扩大,需求的增加,促进市镇进一步发展,产生苏州、杭州这些繁华城市,故选A;BC是江南市镇的发展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当时的政府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
    24.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答案】B
    【解析】
    根据“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变异”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故选B;ACD都不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不属于“变异”,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25.(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铁器生产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逐浙扩展,使列国的生产力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春秋中后期牛耕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战国时期,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并开始使用铁犁,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使一家一户为一个生产单位的个体经营方式成为可能,这就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男耕女织的综合型小农经济开始形成,并成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刘涛、齐秀生《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促进》
    材料二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被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靖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城内著名的“酒楼”有马行街东货行巷的丰乐楼(原名白矾楼),“三层相高,五楼相向”;此外,“州(指内城)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等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8分)
    【答案】(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 分散性、脆弱性、落后性、稳定性等。
    历史条件: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统治者采取重农政策。
    (2)特点:商业功能逐步增强;突破了时空限制(街市和夜市繁荣)出现专业服务场所(娱乐、服务设施完备》;区域特征明显,商品种类丰富;政府对城市商业活动的监管、限制逐步放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着经济重心的难移,南方地区城市数量迅速增加。
    【解析】
    (1)结合所学可知,小农经济规模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经营模式上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实行精耕细作,具有分散性、脆弱性、落后性、稳定性等特征;原因根据材料一“牛耕的推广和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土地私有制的出现”结合战国时期重农政策进行概括回答。
    (2)根据材料二“……主要的饮食业中心……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从宋代城市商业功能、突破时空限制进行概括;根据材料“‘酒楼’有马行街东货行巷的丰乐楼……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 ……各种货物皆有”从出现专业服务场所、区域特征及商品种类进行概括;并结合所学从政府监管、城市规模、经济重心南移对南方城市数量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阐述
    26.(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使当时的统治者切望能够拥有广大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孟子意识到增殖人口与增强国力之间的关系,提出“广土众民,君子欲之”,“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推崇统治者占据广大的土地,拥有众多的人口。孟子还注意到刑罚、赋税对人口生产的影响,提出:一、“省刑罚、薄税敛”;二、整顿好“井田”的阡陌、疆界;三、要求统治者行“仁政”,与民同乐忧。同时,孟子还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重要命题,主张成年男女要及时婚配。
    ——摘编自陈泉《浅评孟子有关人口质量的思想》
    材料二 苏轼认为,从历史上看,人口愈多国家愈富的情况是存在的,故“管仲以阴谋侵鲁梁之民,商鞍亦招三晋之人以并诸侯”,但是他又指出人口众多的北宋,“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并生”,因此以人口的多寡来衡量贫富并不恰当。
    ——摘编自董淮平《苏轼、叶适人口思想之比较》
    (2)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孟子实现“众民”的途径,并指出其积极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轼的人口思想,并指出其思想产生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1)途径:反对兼并战争;减免刑罚、减轻税收;划定土地经界,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统治者实行“仁政”;重视男女婚育。
    积极影响: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2)苏轼认为人口增加并不意味着国家富强,人口多寡和国家贫富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
    原因:北宋土地兼并问题严重,人地矛盾尖锐;北宋人口的增加超过了财富的增长。
    【解析】(1)途径:根据“省刑罚、薄税敛”得出减免刑罚,减轻税收;根据“整顿好‘井田’的阡陌、疆界”得出划定土地经界,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根据“要求统治者行‘仁政’”得出统治者实行“仁政”;根据“主张成年男女要及时婚配”得出重视男女婚育;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孟子还反对兼并战争等。积极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从促进小农经济发展、促进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改善、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总结其影响。
    (2)根据“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空)然而百弊并生”可知苏轼认为人口增加并不意味着国家富强,人口多寡和国家贫富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原因: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因为北宋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问题严重,人地矛盾尖锐,人口的过多增长超过了财富增长,所以苏轼认为人口增加并不意味着国家富强,人口多寡和国家贫富之间并没有必然关系。
    2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瓷器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外销商品。在西方人加入中国瓷器贸易之前,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方贸易途径传播。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17世纪时,各国皇室、贵族往往设有专门房间陈列,如德国安斯巴哈宫的“明镜沙龙”和“士绅瓷室”。到18世纪,由于瓷器源源不绝地进入欧洲,特别是饮茶习惯成为时尚,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如瓷杯、瓷碗等,由此而兴起一股模仿、吸收中国文化的“中国风”。于是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建立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协会相继建立,《设计与制造艺术》等刊物相继出版,倡导艺术家参与工艺制品的设计与制作,大型国际博览会推动了瓷器信息技术交流。由此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
    由于现实存在的文化差异,如: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经济实力、历史经验,乃至深层次的文化价值观念,到18世纪晚期,在很多欧洲人眼中,它不再是那个繁花似锦的美好国度,变成了腐朽落后、野蛮专制、摇摇欲坠的国度,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退。19世纪中叶,华瓷被激烈的资本主义竞争排挤出国际市场。正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提到:“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
    ——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余张红《中西陶瓷贸易》等整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19世纪中国外销瓷器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6分)
    (2)谈谈你对“盖瓷虽小道,而于国运事变亦隐隐相关焉”的认识。(4分)
    【答案】(1)特点:官方贸易外销的同时,民间贸易也日渐兴盛;从贵族上层的奢侈消费,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从推崇喜爱到热情逐渐消退;由欧洲人从大量使用中国瓷器,到自行生产并占领国际市场,排挤中国瓷器。
    原因:中国手工业发达,瓷器制作精美;朝贡贸易推动瓷器的外销;新航路开辟促进东西方贸易发展;明清的海禁政策的阻碍;欧洲作坊的大量仿制和工厂的研究;工业革命后工业化和科技含量提高,改变了欧洲对中国形象的认识。(6取5)
    (2)认识: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国际竞争是以经济、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的政策、社会环境等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解析】(1)特点:根据“中国瓷器主要通过官方贸易途径传播。16世纪初期,西方国家对瓷器的需求刺激了中国民间商贸的发展”得出官方贸易外销的同时,民间贸易也日渐兴盛;根据“瓷器已成为欧洲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如瓷杯、瓷碗等”得出从贵族上层的奢侈消费,逐渐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根据“,在很多欧洲人眼中,它不再是那个繁花似锦的美好国度,变成了腐朽落后、野蛮专制、摇摇欲坠的国度,欧洲各国对中国风格与东方艺术的热情也随之消退”得出从推崇喜爱到热情逐渐消退;根据“大量陶瓷工厂建立,建立相关的实验室、研究协会相继建立,……导致欧洲制瓷工艺逐步超过中国瓷器”得出欧洲人从大量使用中国瓷器,到自行生产并占领国际市场,排挤中国瓷器。原因: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从中国手工业发达、对外贸易发展、新航路开辟、明清海禁政策、欧洲瓷器制作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对中国形象认识的转变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2)根据中国瓷器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变化可知,只有科技才是国家发展和强盛的基础,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而国家政策、社会环境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言之有理即可。

    相关试卷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B卷 Word版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模块检测卷一 政治史模块A卷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模块检测卷一 政治史模块A卷 Word版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西方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A卷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西方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A卷 Word版含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