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省齐齐哈尔龙江县一中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省齐齐哈尔龙江县一中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韩非子•解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龙江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学年九月份月考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一、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下列各项与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有关的是A.群居生活 B.原始农业C.贫富分化 D.采集捕鱼2.目前发现的中国新石器农业遗址,时间较早者,聚落内除了某个大型房舍外,鲜有其他类型的建筑遗址。但是,时间较晚的遗址,除了该类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着数量不等的小型建筑;而且越到后来,这种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关于此变化,以下说明最为适当的是A.原始社会解体 B.私有财产制萌芽 C.族长权威萎缩 D.财产公有制强化3.1986年在北京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器内铭文大意为:周成王命克(召公长子)做匽(燕,今北京地区)的诸侯。它反映了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4.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载:“周成王既黜殷命,参改殷官,制为周礼,以作天地四时之名,谓之六卿。立天官冢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刑,冬官司空掌邦事。各有徒属,周于百事。”材料主要表明西周A.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 B.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C.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 D.官僚政治日趋完善成熟5.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甚至连纣王之子武庚也被允许继续管理殷商遗民以及部分王畿地区。这表明西周初期A.对古代帝王后裔的追封构成分封制的主要内容B.统治者对于前朝残余势力的威胁缺乏充分认识
C.分封制中包含着对旧有地方势力的变相承认 D.分封制有利于扩大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6.“西周时,各诸侯封国无论他们的祖先是夏、商乃至戎或夷,在一元化贵族文化的引导下,都开始互视彼此为同一个统一体的同僚”。材料意在说明,西周分封 A. 促进了各诸侯贵族化进程 B. 消除了各封国间的矛盾
C. 推动了共同文化意识形成 D. 强化了周王的天子地位7.“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这些主张,体现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墨子8.商鞅曾强调“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韩非子也提出“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时移而法不易者乱。”这反映出法家 A.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B. 强调法律对治国的重要作用
C. 重视法律使用时的实际效果D. 认为事物不断向前变化发展9.春秋时有人询问子贡,孔子的门生为什么那么庞杂。子贡曰:“君子身心端正,来求学的人都不拒绝,想离去的也不阻止。就像良医的门前多病人,矫形器的旁边多弯曲的木头一样,所以夫子的弟子才这么杂。”这反映出孔子 倡导经世致用学风 B.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C. 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D. 践行平等教育理念10.《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 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A.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 B.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C.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1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以下直接导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的措施是A.“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B.“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C.“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D.“斗桶、权衡、丈尺”1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 A. 诸侯纷争 B. 中原文化的中心地位 C. 百家争鸣 D.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13.商鞅变法中提道:“户有二丁以上不分者,倍其赋。”该措施的目的是A.践行“小国寡民”思想B.扶植新兴地主成长C.鼓励按军功受爵位D.鼓励发展小农经济14.移风易俗远比军事征服艰难。秦灭六国,以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的强烈反抗。东方六国旧地中,楚文化与秦文化差异最大,楚人对秦的统治最反感,反秦亦最为激烈。西汉立国后,诸侯王与“奉汉法 以治”的郡县长官不同,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缓和了矛盾。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汉代中华文化尚未出现融合B.从俗而治有助于缓和文化矛盾C.未从俗而治导致了秦的灭亡D.汉承秦制才是长治久安的保证15.以下四项史实,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火烧赤壁—三国鼎立B.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C.八王之乱—西晋衰落D.外戚宦官交替掌权—西汉灭亡16.《永嘉衣冠南渡诗》中写道:“忆昔永嘉际,中原板荡年。衣冠坠涂炭,舆辂染腥膻。”诗中提到了西晋永嘉年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北人南迁主要是因为A.北方战乱频繁 B.北方少数民族内迁C.经济重心南移 D.北方自然条件恶劣17.下列史实与推论均正确的是 史实推论A张骞出使西域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B班超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C西域的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中原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D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18.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 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19.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记载,时有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并呈上新钱一百一十个和铸钱所用的模具两套。这一案件说明当时A.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B.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
C.已建立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D.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20.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儒学成为五经博士研究与教授的经学;经学特殊地位的确立,显示儒学的官方化得以确立,成为“学而优则仕”的工具。据此可知,汉代经学 A. 完全取代了其他学说B. 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C. 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D. 促使儒学走向思辨化21.东汉光武帝虽仍以三公担任宰相,但“以吏事责三公”,加重尚书的职权,正式成立尚书台。尚书令“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三公仅为 “备员”而已。此时的尚书台A.是丞相等三公的下属机构B.是对中朝制的继承和发展C.掌握了同家最髙决策权力D.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雏形22.史载,汉武帝元朔五年,封长沙王刘发之子刘贤为泉陵侯,置县级泉陵侯国。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泉陵侯国属零陵郡管辖。东汉光武帝刘秀改泉陵侯国为泉陵县。材料主要表明A.封国是朝廷的主要依靠力量B.封国对朝廷构成严重威胁
C.“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D.东汉初年最终废除分封制23.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东汉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C.纸是西汉主要书写材料D.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24.据统计,安徽在两汉时共有76座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其分布是淮北36座(47. 4%)、江淮30座 (39. 5%)、皖南10座(13.1%)。安徽有50处确认的汉代城市遗址,大多规模较小(数据摘自《安徽汉代城市的分布与建设》)。这表明A.汉代政治中心在我国北方地区 B.当时郡国主要分布在黄淮地区C.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D.统治者不重视江南地区的开发25.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A. 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B. 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 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D. 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26.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 冯太后聪颖惠达
B. 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C. 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D. 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27.据史籍记载: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以上记载说明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灭亡 D.隋朝的疆域28.“盛世的形成不是唐玄宗个人的创造,如果没有唐初以来百余年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他是无法成为盛世之君的。”材料中的“盛世”是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29.藩镇名义上虽然是受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实则是自己各霸一方,形成了自己的独立王国,朝廷进一步失去对地方的控制,他们拥兵自重,互相兼并。藩镇割据产生的最严重后果是A.影响中央财政收入B.危害国家的统一局面 C.形成五代十国D.使得中央政令无法实行30.唐开元时(公元713﹣741年)年铸钱百余万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减为三十二万七千缗。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26﹣827年)只铸十三万五千缗。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则不到十万缗。能够说明这一情况的是A.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B.铜矿开采技术长期不能更新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 D.南方社会经济逐渐超过北方第Ⅱ卷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31.(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材料二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重大意义。(4分) 3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途中遭匈奴扣留,到公元前126年才回到长安。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奉命出使乌孙等国,公元前115年回到长安。——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作用。(4分) 材料二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西亚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2)结合材料二,概括说明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2分) 材料三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3)根据材料三,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意义。(4分) 33.(10分)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史臣曰:“有魏始基代、朔,廓平南夏,辟壤经世,咸以威武为业,文教之事,所未遑也。高祖……钦明稽古,协御天人,帝王制作,朝野轨度,斟酌用舍,焕乎其有文章,海内生民咸受耳目之赐。
--《魏书•高祖记》(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分) (2)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4分)
34.(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材料二 (松赞干布)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旧唐书》材料三 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的书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1)材料一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有何积极意义?(4分) (2)材料二中松赞干布所说的“大唐公主”是谁?松赞干布为何要娶“大唐公主”?(4分) (3)材料三中“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三中吐蕃赞普的书信内容说明了什么?(2分) 高一历史九月份月考试题答案 1.B 2.答案:B 解析:“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并不能表明原始社会解体,故A项错误;“小型建筑”是私有财产出现的一种证明,小型建筑数量越来越多表明了私有制萌芽,故B项正确;“小型建筑的数量越多”并不能表明族长权威萎缩;D项所述与题干表意相反。3. B 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职官制度参考了商朝的职官制度,设六官掌管不同的事务,体现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B项正确。材料强调西周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与践行了“阴阳五行”之说不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西周确立了森严的社会等级制,而是强调西周官员职责明确分工细化,排除C。D项说法错误,西周属于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5.答案:C 解析: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排除A。B材料不能体现,排除。西周对古代帝王后裔的分封是变相对旧有地方势力的变相承认,故C正确。分封制是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并非扩大了中央政府的统治区域,排除D。故选:C。6.【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在一元化贵族文化的引导下,都开始互视彼此为同一个统一体的同僚”可知,在西周集中统一的文化引导下,分封制下的各诸侯国逐渐有了同一个统一体的认识,说明西周分封制推动了共同文化意识形成,故C项符合题意;7.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是老子的思想,故B项正确。8.【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礼法以时而定”“法与时转则治”“时移而法不易者乱”等信息可知,商鞅、韩非子均强调法律要与时俱进,说明法家认为事物要不断向前变化发展,故D符合题意; 9.【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正视现实生活中人的差异,进而在教育中推行不分等级的自由平等的教育思想,故D项符合题意;10答案:D解析: “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说明法家不主张过分变法,体现出为民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主张不过分变法,A项错误;法家主张变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项和C项错误。11.C 12.【答案】 D 【解析】【分析】材料“同中有异、异中见同”说明这些地域文化既凸显出多方位的格局,又体现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13. 答案:D解析:从法令的内容看,不分家就加征赋税,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可以看出,这样是为了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态,故选D项。14.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査郡国并行制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推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法律等方面都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因而可以顾及当地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从 俗而治,从而缓和了文化矛盾,B项正确;A项中的“尚未出现” 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表述绝对;材料主旨并非“汉承秦制”,排除D项。15. D 16.A 17. D 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迁富豪、强族于关中主要为了控制管理这些富豪、强族。并且秦始 皇迁豪富、强族亍关中的同时也徙平民、罪吏于边境,同时关注关中和边境的发展,并没有强调关中 的经济优势,应该表述为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故A项错误。B项,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这是因为秦在统一 六国的兼并战争中,对一些地方的人口造成严重影响,大规模的移民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故 B项正确。C项,进行人口迁徙的目的显然不是抑制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D项,根据题干中“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可知,封建国家已经统一。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9. 答案:B解析:材料中“甲、乙两人到官府告发丙、丁二人私铸钱币”说明当时私自铸币是违法行为,不能体现当时民间货币种类繁多,币制混乱,故A项错误;当时甲、乙去告发他人私 自铸币的行为说明秦已统一并建立了法定货币制度,故B项 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铸币问题,不是强调地方官僚体系的完备与否,故C项错误;当时民间有私自铸币行为,因此不能 得出普通民众的守法意识逐渐增强,故D项错误20.【答案】 B 【解析】【分析】材料“学而优则仕”体现的是读书同做官相结合,说明的是汉代经学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B正确;21.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査汉代加强君权的措施。由材料可知,东汉光武帝时期,削弱相权,扩大了尚书台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可见尚书台是对中朝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正确;尚书台不是三公的下属机构,A项错误;掌握国家最髙决策权力的是皂帝,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22.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强干弱枝,监察地方,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BD三项与史实、题意不符。故答案选C。2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由材料可知,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西汉时期已经发明了纸,故B项正确;蔡伦为东汉 人,材料可论证纸并非蔡伦“发明”,但无法论证蔡伦没有“改进”造 纸术,A项错误;西汉时期,竹简、木牍仍为主要书写材料,C项错误; 材料中的西汉纸出土于西部地区,只能论证这些地区在西汉时已使 用纸张,并不能论证纸张的传播方向,D项错误。24.答案:C解析:汉代时期安徽县治城市仅占全国的5%左右,大多数分布于淮北,淮南规模较小,体现了两汉时期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5.【答案】C A.太过绝对,故不选A。 BD.题干未体现,故不选BD。C.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表明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故C正确。故选C。 26.【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冯太后)性聪达”可以得出冯太后聪颖惠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可以得出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B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冯太后精通汉族文化的信息,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7.B 28.D 29.B 30.【答案】C 【解答】铸钱减少说明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减少,之所以如此,源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C正确;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中叶后,A排除;材料与铜矿开采技术无关,B排除;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排除。故选:C。31.【答案】 (1)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社会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私学的兴起;士人阶层的崛起等。(5选3,共6分)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4分) 32.(1)目的:第一次为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第二次为增进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符合题意即可)(4分)(2)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言之有理即可)(2分)(3)“一带一路”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促进了各国经济发展;促进了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选2,共4分)33.【答案】(1)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分)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选2,共4分)
(3)意义:促进民族融合;促进北魏文化的繁荣;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4选2,共4分)34.(1)民族平等;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交融。(4分)(2)文成公主;因为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想向中原学习先进的文化等。(4分)(3)藏族;说明汉藏关系更加密切,已经“和同为一家”了。(2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克东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文件包含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克东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docx、24052A-历史DA1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安徽省泗县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