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菏泽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B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1菏泽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B卷)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菏泽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B) 一、选择题1. 下列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A. 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 B. 两地手工业技艺已非常成熟C. 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 D. 区域间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2. 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A. 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B. 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C. 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 D. 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3. 秦汉时期,无论中央还是郡县的公文均要求乡里明文公布,民事告示要“明白大扁书乡市门亭显见处”非“令民尽知之”,刑事公告更是图形天下、布之于亭。这一制度A. 保障了统治秩序的稳定 B. 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C. 提高了文书行政的效率 D. 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4. 东汉时,光武帝在宫内设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多人,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朝廷虽设三公,但并无实权,只是给那些有资望的大臣享受名义上的尊荣。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严控外戚干政 B. 确保决策独断C. 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中书权力5.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等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进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A.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B.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C.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D.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6. 隋朝修建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7. 唐朝政事堂为政府最高机构,凡皇帝命令需经政事堂群相会议正式通过方可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政事堂印章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则被认为违法。这表明A. 古代政治制度日益成熟 B. 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C. 分权与制衡体制的形成 D. 宰相擅权现象越发严重8. 唐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这表明当时A.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B. 中外文化互相借鉴C. 西方文明领先世界 D. 文化交流内容广泛9. 史载“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这一现象发生于A. 秦朝 B. 唐朝C 宋朝 D. 明朝10. 据《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有人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这表明元代行省A. 职能不断发生转变 B. 是地方最高监察机构C. 代表中央分驭各地 D. 由朝廷临时委派出巡11. 下表反映了宋朝部分年份的财政收入情况。据此可知,宋代时间农业收入农业占比工商业收入工商业占比宋太宗至道三年232165%123835%宋熙宁十年216230%491170% A. 农民的负担减轻 B. 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C. 商品经济的活跃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12. 元杂剧作家通过戏剧中“修齐治平”实践历程来塑造理想人格,颂扬穷困环境中固穷守志的道德品格,困厄境遇中经济天下的入世精神,以及面对艰险时知天命、尽人事的刚健人格。据此可推断元杂剧( )A. 旨在宣泄文人不满情绪 B. 标志戏曲艺术走向成熟C. 蕴含儒家精神 D. 塑造英雄形象13. “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意在说明A. 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财政收入 B.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C. 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D.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14. “清朝前期,……的创设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又能提高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文中省略的是A. 锦衣卫 B. 军机处 C. 内阁制度 D. 奏折制度15. 下表为1400-1820年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基本概况表(部分)。对该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年份人口(百万)粮食产量(千吨)耕地面积(百万公顷)粮食单产(公斤/公顷)粮食全部作物1400722052019.824.7103816501233505532.040.0109517502607410048.060.01544182038110858559.073.71840 A. “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持续发展 B. 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C. 耕地面积扩大源于版图的变化 D. 技术进步是产量提高的基础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材料 我心中常有一个问题,即“孔子何以成为圣人”?《论语》中有孔子、太宰、子贡关于“圣人”的谈话,孔子是自居于君子,谦言君子不必多能。太宰以多能为圣人的标征,因为他见孔子多能,所以疑心他是一个圣人。子贡说“固天纵之将圣”,所谓“天织之将圣”,实即“人纵之将圣”。春秋、战国间,人民苦痛得很,大家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出来收拾时局,孔子是一个有オ干、有宗旨的人,所以人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另外,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弟子很多,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一一摘编自顾颉刚《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孔子成圣”这一历史现象。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北魏时期鲜卑墓葬出土文物图参照人物服等图片信息,按时序排列三幅图片,并说明理由。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宋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省份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总计唐3211322441812442029 47237宋20112520217143025640244215164 提取表中的信息,并对宋代的变化加以说明。19. 自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许多欧洲传教士限随商船来到澳门,有些后来进入内地。他们集中在东亚最早西式学校——保罗学院训,学习中文、结研中国文化,他们摆写或翻译的著作如下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国别中文姓名著作或译作意大利利玛窦译《几何原理)等,著《西琴八曲》德国汤若望著《夕阳测历法》《远镜说》《浑天仪说》《秦疏四卷》比利时南怀仁著《坤舆图说》《西方纪要》等比利时柏应理译《大学》《中庸》《论语》葡萄牙谢务禄著《中国通史》等法国马若瑟著《汉语札记》,译元曲《赵氏孤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观点进行对“澳门是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这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准确)
菏泽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试题(B) 解析版一、选择题1. 下列是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出土文物。这可以用来说明该时期A. 青铜器铸造处于鼎盛时期 B. 两地手工业技艺已非常成熟C. 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 D. 区域间文明存在一定的交流【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据图中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出十的文物比较,可知两地文物非常相似。故材料图片可以说明三星堆遗址和二里头遗址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故选D项;青铜器铸造鼎盛时期是商周时期,故排除A项;"已经非常成熟"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题干提及的是手工业的发展,但是并未体现手工业生产的标准化趋势,故排除C项。2. 战国时期,商鞅认为:“人生而好恶,故民可治也。”对待民众的态度就是用赏罚。用赏,则民为国家出力,努力从事耕战,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爵位;用罚,则民惧怕刑罚,不敢从事私利活动,从而使国家财富完全由君主掌控。这些主张A. 体现了儒法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 B. 调动了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积极性C. 助推秦国社会变革取得显著成效 D. 反映了商鞅重视历史传承的价值观【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奖励耕战、重农抑商等措施,该措施有利于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C正确;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法家,A排除;B是奖励军功措施的意义,排除;材料与历史传承无关,D排除。故选C。3. 秦汉时期,无论中央还是郡县的公文均要求乡里明文公布,民事告示要“明白大扁书乡市门亭显见处”非“令民尽知之”,刑事公告更是图形天下、布之于亭。这一制度A. 保障了统治秩序的稳定 B. 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C. 提高了文书行政效率 D. 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汉时期,中央和地方的文书均要在基层公布,民事告示要让基层知晓,这有利于政令的上传下达,方便对基层的掌控,故B正确;文书在基层公布,只能看出对基层控制,无法得出统治秩序稳定,故A错误;政令传播到基层,但不知道具体执行状况,故C错误;文书下基层并不能说明权力中心下移,故D错误。4. 东汉时,光武帝在宫内设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多人,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朝廷虽设三公,但并无实权,只是给那些有资望的大臣享受名义上的尊荣。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严控外戚干政 B. 确保决策独断C. 提高行政效率 D. 削弱中书权力【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朝廷虽设三公,但并无实权,只是给那些有资望的大臣享受名义上的尊荣”可得出削弱三公的权力,有利于加强皇权,确保独裁专制,B正确;AC项不是主要目的,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5. 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等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推进了历史进步。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A.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B.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C.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D.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等措施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故是其成功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A项“易行”的说法错误,排除A;C项是前提条件之下,排除C;D项只是原因之一,排除D。6.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逐渐构成“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王朝生命线,反映了隋唐时期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D项正确;我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B项错误;直到唐朝后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C项错误。
7. 唐朝政事堂为政府最高机构,凡皇帝命令需经政事堂群相会议正式通过方可送尚书省执行,若未加盖政事堂印章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则被认为违法。这表明A. 古代政治制度日益成熟 B. 专制皇权遭到严重削弱C. 分权与制衡体制的形成 D. 宰相擅权现象越发严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唐代政治制度。唐朝虽承袭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但唐代更加完善。材料显示了唐朝的政事堂实行群相议事体制,既防止了某一宰相擅权,也约束了皇权,同时共商国策,能够集思广益,防止决策失误,这表明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组织较为完备,形成分工合作又相互牵制的机制,标志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故选A项,排除D项;三省六部制本质上为加强皇权,而不是削弱,排除B项;分权与制衡体制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原则,排除C项。8. 唐朝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这表明当时A.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 B. 中外文化互相借鉴C 西方文明领先世界 D. 文化交流内容广泛【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唐代的敦煌壁画和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中都包含了外来文化的元素,由此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故选A;材料只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外来文明的吸收,没有体现外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借鉴,排除B;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西方文明领先世界和文化交流内容广泛,排除CD。9. 史载“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这一现象发生于A. 秦朝 B. 唐朝C. 宋朝 D. 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参知政事”“枢密使专掌武事”可得出这中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度,C项正确;AB项时期没有设置参知政事,排除;明太祖也没有设置参知政事,排除D。10. 据《元史》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有人称行省为"外廷"、"政府"和"外宰相"。这表明元代行省A. 职能不断发生转变 B. 是地方最高监察机构C. 代表中央分驭各地 D. 由朝廷临时委派出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外廷"、"政府"和"外宰相"可得出行省制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是代表中央分驭各地的机构,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职能变化,排除A;行省不是监察机构,排除B;行省不是临时的巡查机构,排除D。11. 下表反映了宋朝部分年份的财政收入情况。据此可知,宋代时间农业收入农业占比工商业收入工商业占比宋太宗至道三年232165%123835%宋熙宁十年216230%491170% A. 农民的负担减轻 B. 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C. 商品经济的活跃 D. 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工商业收入增长迅速,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大为提高,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活跃,故C选项正确;农业收入只是略有减少,且农业收入的减少与农民负担的减轻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A选项错误;材料只给出了宋代部分年份工商业收入及工商业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占比,没有给出民营工商业收入在工商业收入中的占比,不能说民营工商业居于主导地位,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一直是封建社会的主要政策,没有放弃过,D选项错误。12. 元杂剧作家通过戏剧中“修齐治平”实践历程来塑造理想人格,颂扬穷困环境中固穷守志的道德品格,困厄境遇中经济天下的入世精神,以及面对艰险时知天命、尽人事的刚健人格。据此可推断元杂剧( )A. 旨在宣泄文人不满情绪 B. 标志戏曲艺术走向成熟C. 蕴含儒家精神 D. 塑造英雄形象【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修齐治平”、入世精神、刚健人格等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元杂剧作家通过刻画的人物形象宣传了儒家思想,说明元杂剧蕴含了儒家精神,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元杂剧宣扬的是理想人格,而非宣泄文人不满情绪,故A项错误;“标志戏曲艺术走向成熟”不是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元杂剧塑造的是理想道德人格,不是英雄形象,故D项错误。13. “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它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意在说明A. 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王朝的财政收入 B.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C. 中国明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高超 D.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社会推动作用巨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 15世纪初的明代的郑和七次远洋航海,其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意在说明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的友好交往,是和平交往的表现,故B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14. “清朝前期,……的创设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又能提高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文中省略的是A. 锦衣卫 B. 军机处 C. 内阁制度 D. 奏折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清朝前期”、“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等信息可知文中描述的是清朝前期的奏折制度,故选D;锦衣卫和内阁制度都是明朝设立的,排除AC;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和“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不符,排除B。15. 下表为1400-1820年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基本概况表(部分)。对该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年份人口(百万)粮食产量(千吨)耕地面积(百万公顷)粮食单产(公斤/公顷)粮食全部作物1400722052019.824.7103816501233505532.040.0109517502607410048.060.01544182038110858559.073.71840 A. “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持续发展 B. 农业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C. 耕地面积扩大源于版图的变化 D. 技术进步是产量提高的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明清时期,人口、粮食产量、粮食单产均在不断增长,说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在持续发展,故A项正确;农业经济结构在明清时期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故B项错误;耕地面积扩大源于精耕细作而非版图变化,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无明显的技术进步,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6. 阅读材料材料 我心中常有一个问题,即“孔子何以成为圣人”?《论语》中有孔子、太宰、子贡关于“圣人”的谈话,孔子是自居于君子,谦言君子不必多能。太宰以多能为圣人的标征,因为他见孔子多能,所以疑心他是一个圣人。子贡说“固天纵之将圣”,所谓“天织之将圣”,实即“人纵之将圣”。春秋、战国间,人民苦痛得很,大家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出来收拾时局,孔子是一个有オ干、有宗旨的人,所以人望所归,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另外,孔子一生不曾大得志,他收的弟子很多,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人格格外伟大。自从孔子没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一一摘编自顾颉刚《春秋时的孔子和汉代的孔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孔子成圣”这一历史现象。【答案】“孔子成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孔子自身拥有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儒学发展;其思想主张迎合了民众对于国家统一、生活安定等精神需求,符合社会需求;统治者利用孔子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为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地位创造了条件。【解析】【详解】根据“春秋时的孔子是君子,战国的孔子是圣人,西汉时的孔子是教主,东汉后的孔子又成了圣人,到现在又快要成君子了。”并结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得出,“孔子成圣”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根据所学可知,孔子自身拥有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儒学发展;再分析其思想,可得出其思想主张迎合了民众对于国家统一、生活安定等精神需求,符合社会需求;统治者利用孔子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为儒家思想长期居于正统地位创造了条件。言之有理即可。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北魏时期鲜卑墓葬出土文物图参照人物服等图片信息,按时序排列三幅图片,并说明理由。【答案】顺序:图二、图一、图三。理由:图二人物头戴风帽,衣窄袖,下裤,属典型鲜卑风格。文物出土于鲜卑族发祥地内蒙古。图一人物头戴风帽,窄袖,长衫,具汉化特征。文物出土于大同,鲜卑族曾将平城(大同)作都城。图三人物戴冠,袖口宽大,长衫,具典型汉族服饰特征。文物出土于洛阳,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大同迁至此地。【解析】【详解】顺序:图二、图一、图三。理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二人物头戴风帽,衣窄袖,下裤,属典型鲜卑风格。文物出土于鲜卑族发祥地内蒙古。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人物头戴风帽,窄袖,长衫,具汉化特征。文物出土于大同,鲜卑族曾将平城(大同)作为都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三人物戴冠,袖口宽大,长衫,具典型汉族服饰特征。文物出土于洛阳,北魏孝文帝将都城由大同迁至此地。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宋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省份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总计唐3211322441812442029 47237宋20112520217143025640244215164 提取表中的信息,并对宋代的变化加以说明。【答案】信息:宋代水利工程比唐代总数大幅增加;南方增幅大;北方略低于唐代。说明:自唐中期以后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大量土地得到开垦,生产(水利)技术进步,推动南方水利工程兴修。【解析】【详解】信息:根据材料信息 “唐宋时期的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可知,唐朝时期水利工程总数是237,宋代水利工程总数是1643,故信息:宋代水利工程比唐代总数大幅增加;宋朝时期,南方水利工程,如“唐朝时期是12,安徽是14302,;江西唐朝时期是20,宋朝时期是402;”表中信息可知,南方增幅大;表中信息“唐朝时期北方如陕西是32,宋朝时期是20;山西在唐朝时期是32,宋朝时期是25;”反映了北方略低于唐朝。说明: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之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随着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和大量劳动力,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宋代大量土地得到开垦,水利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南方水利工程的兴修。19. 自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许多欧洲传教士限随商船来到澳门,有些后来进入内地。他们集中在东亚最早的西式学校——保罗学院训,学习中文、结研中国文化,他们摆写或翻译的著作如下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国别中文姓名著作或译作意大利利玛窦译《几何原理)等,著《西琴八曲》德国汤若望著《夕阳测历法》《远镜说》《浑天仪说》《秦疏四卷》比利时南怀仁著《坤舆图说》《西方纪要》等比利时柏应理译《大学》《中庸》《论语》葡萄牙谢务禄著《中国通史》等法国马若瑟著《汉语札记》,译元曲《赵氏孤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观点进行对“澳门是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这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表述成文,逻辑清晰,史实准确)【答案】8世纪,中国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中西交流通道有限。新航路开辟后,澳门成为国际性港口,成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来华传教士将西方数学、地理学、天文历法等知识译成汉语(或用汉语写作),将西学经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同时,他们将中国儒家经典、历史、文学艺术等成就西传,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可见,澳门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世纪时期中国正处于清代,而随着政府推行中国实行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中西交流通道有限。同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后,澳门成为国际性港口,成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根据材料中来华的外籍人士可得出,来华传教士将西方数学、地理学、天文历法等知识译成汉语,将西学经澳门传入中国内地。再根据所学可得出他们将中国儒家经典、历史、文学艺术等成就西传,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可见,澳门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菏泽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x、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菏泽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B)PDF版含答案,文件包含历史pdf、202211高二历史B期中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菏泽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扫描版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