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作业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练习
展开小学科学作业设计
作品基本信息:
【作业类型】
单元作业
【实用章节】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课标要求】
该单元的作业内容对应的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是生命科学领域: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学习内容:动物和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空气和水;动物还需要食物,植物还需要光。栖息地能满足生物的基本需要。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一些动物吃其他动物。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自然或人为干扰能引起生物栖息地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于生活在该地的植物和动物种类、数量可能产生影响。学习目标:例举说出常见的栖息地为生物提供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说出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维持生命需要消耗这些食物而获得能量。说出常见植物或动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应该和谐相处。认识到保护身边多种多样的生物非常重要。
设计思路:
1.注重实践性
本单元的作业设计绝大多数需要学生去通过实践来完成的,如种子发芽实验、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绿豆苗的生长等需要学生们去亲历进行种子发芽的实践活动;蚯蚓的选择需要学生去实践研究蚯蚓的生活习性;当环境改变了,需要学生去观察自己身边的动物当环境改变时,它们会做出怎样的应激反应;食物链和食物网需要学生去实践研究周围的某一生物圈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设计和制作生态瓶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去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因此本单元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性非常强,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十分有利。
2.注重探究性
本单元设计的作业探究性非常强,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如探究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探究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是否需要阳光、是否需要水分等;探究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探究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对干燥或潮湿环境的选择;探究当环境发生改变时,动物做出的反应;探究自己生活周边的生物圈里都有哪些生物,它们有哪些食物关系,能够连成哪些食物链,又能构成什么样的食物网;探究设计和制作一个生态瓶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学生们去探究,去搜集信息,分析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注重学科综合
本单元作业设计,也十分注重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种子的发芽率的计算、绿豆苗的高度、茎的粗细的测量等就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种子发芽情况的记录与描述、绿豆苗的生长情况的记录与描述、科学参考资料的阅读与理解、生态瓶里生物生长情况的观察与描述等都需要语文中的阅读与写作的参与,是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在对种子发芽、绿豆苗生长情况记录过程中需要进行画图记录、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绘画、设计生态瓶等活动时都需要运用到绘画,因此这也与美术学科进行了融合;种子的发芽实验、绿豆苗生长的观察与记录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过程,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耐心细致的精神、本单元研究的时是生物与环境,每一项作业都渗透着对小动物的爱护、对环境保护、珍爱生命的品德教育,这与道德与法治学科也进行了融合。因此本单元的学科综合性非常显著。
作业内容:
1.《种子发芽实验》作业
作业(1)要求:教师给学生分发一定量的绿豆种子,学生准备矿泉水瓶的瓶底作为实验器具。实验前,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特别是对比实验中不变的条件和改变的条件,强调对比实验只能有一个条件改变,其余条件都必须保持不变。引导学生分析“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实验,除了有土壤和无土壤的条件不同之外,其他的条件(如光照、水分、温度、种子的数量与状态等)都必须要保持相同。记录可以用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1)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记录表
记录员:
日 期 | 种子的变化(可以用画图方式记录) | |
1号组(土壤里) | 2号组(无土壤) | |
月 日 |
|
|
月 日 |
|
|
月 日 |
|
|
月 日 |
|
|
月 日 |
|
|
月 日 |
|
|
作业(2)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条件(有无光照、有无水分、有无适宜温度等)与绿豆种子发芽是否有关的对比实验来进行研究,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研究的项目。教师在学生选择时要进行一定的引导,能确保每一种与种子发芽是否有关系的条件都能被学生选择到,以保证研究的条件比较全面。定期进行观察并记录。
(2)绿豆种子发芽和 的关系记录表
记录员
日 期 | 种子的变化(可以用画图方式记录) | |
1号组( ) | 2号组( ) | |
月 日 |
|
|
月 日 |
|
|
月 日 |
|
|
月 日 |
|
|
月 日 |
|
|
月 日 |
|
|
作业(3)要求;这个实验记录表是对前面对比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初步得出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的结论,为第二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定期进行观察并记录。
(3)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 的实验记录表
记录员
日期 | 组号 | 种子总数 | 已发芽数 | 未发芽数 | 我们的解释 |
月 日 | 1号组( ) |
|
|
|
|
2号组( ) |
|
|
| ||
月 日 | 1号组( ) |
|
|
| |
2号组( ) |
|
|
| ||
月 日 | 1号组( ) |
|
|
| |
2号组( ) |
|
|
|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作业
作业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明确研究的问题是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同样是一组对比实验,唯一可以改变的条件就是光照,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同时把两盆绿豆苗都放在阳光充足的阳台,其中一盆用内部涂黑的纸盒罩上,以营造黑暗的环境。定期进行观察并记录。
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实验记录表
记录员:
日期 | 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绿豆苗 | 高度 | 茎、叶的颜色 | 茎的粗细 | 我们的解释 |
月 日 | 阳光下的绿豆苗 |
|
|
|
|
黑暗处的绿豆苗 |
|
|
| ||
月 日 | 阳光下的绿豆苗 |
|
|
| |
黑暗处的绿豆苗 |
|
|
| ||
月 日 | 阳光下的绿豆苗 |
|
|
| |
黑暗处的绿豆苗 |
|
|
|
3.《绿豆苗的生长》作业
作业要求:教师布置学生准备两个较大的一面可以敞开观察的纸盒(建议学生准备两个鞋盒比较方便),一个在纸盒的左壁挖个圆孔,另一个在纸盒的右壁挖个圆孔,使光能够从圆孔中照射入纸盒内。将两盆绿豆苗分别放入两个纸盒正中间,定期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记录。
绿豆苗的生长是否具有向光性的实验记录表
记录员
日期 | 不同方向开孔纸盒里的绿豆苗 | 生长状况(可以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 我们的解释 |
月 日 | 左壁开孔纸盒里的的绿豆苗 |
|
|
右壁开孔纸盒里的的绿豆苗 |
| ||
月 日 | 左壁开孔纸盒里的的绿豆苗 |
| |
右壁开孔纸盒里的的绿豆苗 |
| ||
月 日 | 左壁开孔纸盒里的的绿豆苗 |
| |
右壁开孔纸盒里的的绿豆苗 |
|
4.《蚯蚓的选择》作业
作业要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了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教师可以进行补充蚯蚓的作用:蚯蚓是改良土壤的“功臣”。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使土壤变松,并使空气和水容易抵达植物的根部。蚯蚓挖掘的洞穴与通道有助于土壤迅速排水。蚯蚓粪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等。拓展作业为研究蚯蚓在制作肥料袋过程中的作用。教师需要进行肥料袋制作方法和过程的指导:1.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装入塑料袋中,如香蕉皮、苹果皮、菠菜叶、白菜叶等。2.记录塑料袋中装了哪些东西,以备以后再打开塑料袋时进行查寻、对照。3.一袋放入四至五条蚯蚓,另一袋不放。4.做好肥料袋后要放在阴暗的地方,用黑色布盖在上面。5.制作好肥料袋,要定期翻动肥料袋。并进行观察,将观察到的肥料袋的变化情况记录下来。(提醒学生:实验结束后,要把蚯蚓放回到它原来的生活坏境中去。)此实验大约需要约一个多月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要督促学生一定要耐心细致地照料肥料袋。6.实验结束,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
蚯蚓在制作肥料袋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表
记录员
日期 | 两种肥料袋 | 肥料袋的变化情况(可以文字描述,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 我们的解释 |
月 日 | 放有蚯蚓的肥料袋 |
|
|
未放蚯蚓的肥料袋 |
| ||
月 日 | 放有蚯蚓的肥料袋 |
| |
未放蚯蚓的肥料袋 |
| ||
月 日 | 放有蚯蚓的肥料袋 |
| |
未放蚯蚓的肥料袋 |
|
5.《当环境改变了》作业
作业要求:学生在本课学习之后,了解了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一些动物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冬眠、迁徙、换毛等。书本上例举的一些动物,在学生的家乡或周边区域也许并不常见或根本不存在,学生也就很难形成直观的感受。教师可以借助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去观察研究自己的家乡或周边区域的植物和动物在环境发生改变时,做出的反应。由于时间跨度比较长,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寻求家长、老师的帮助来完成。
家乡动植物四季反应记录表
记录员
季节 | 气候 | 动物的反应 | 植物的反应 | ||||||
动物名称 | 动物名称 | 动物名称 | 动物名称 | 植物名称 | 植物名称 | 植物名称 | 植物名称 | ||
春 |
|
|
|
|
|
|
|
|
|
夏 |
|
|
|
|
|
|
|
|
|
秋 |
|
|
|
|
|
|
|
|
|
冬 |
|
|
|
|
|
|
|
|
|
6.《食物链和食物网》作业
作业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们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从生物圈中找出相关的食物链,并能够连成食物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自己生活的家乡区域某一生物圈的实际,去寻找这一生物圈内的生物,找出他们的食物关系,构成多条食物链,进而连出食物网。
寻找家乡区域某一生物圈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寻找地点 寻找、记录人
1.我寻找到的生物(请将寻找到的家乡区域某一生物圈内生物的名称写在圆圈内或画在圆圈内)
2.我找出的食物链(请找出上面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谁被谁吃的关系,连成食物链)
3.我连成的食物网(请将找出的食物链在“1.我寻找到的生物”的生物间用箭头表示出来,连成一张食物网)
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作业
作业(1)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了生态瓶的设计和制作活动,后续的管理和观察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定期定时去管理和观察生态瓶里的植物、动物、水质以及其他非生物的沙、石子等情况,并及时记录下来。这些活动为学生们进一步研究如果改变了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或非生物条件,生态瓶会发生什么变化的拓展活动做好准备。
(1)生态瓶观察记录表
观察、记录员
日期 | 植物的情况 | 动物的情况 | 水的情况 | 其他情况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作业(2)要求:学生们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生态瓶的管理与观察活动之后,对生态瓶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如果改变了生态瓶中的生物数量和非生物条件(如增加或减少鱼虾数量、拿掉一部分水草、倒掉一半水、取走一半沙子等),生态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此拓展研究活动,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瓶中有哪些生物、非生物条件可以改变,并按照可以改变的条件的数量进行分组,每一组选择研究改变其中的一种条件,生态瓶的变化情况。实验研究结束大家进行结果的相互交流、研讨,并做出合理解释。
(2)条件发生改变的生态瓶变化情况观察记录表
第 组 记录员
生态瓶内改变的条件
改变的生物条件:
改变的非生物条件:
日期 | 植物的情况 | 动物的情况 | 水的情况 | 其他情况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月 日 |
|
|
|
|
我们的解释 |
|
指导意见:
1.本单元的作业大部分为周期比较长的作业,对实验观察记录作业的定期、持续的点评与反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固定时间的批阅和展示,促进学生坚持完成观察实验记录作业,并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从而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品质。
2.在进行对比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制订实验方案(计划),分析对比实验的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条件,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
3.作业批改要点,对学生的观察实验记录作业,要做到全员、全程跟进与查阅,对记录做得好的作业进行评星奖励,公开展示与表扬,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出。教师为了激励学生们坚持观察记录,可定期收集学生的优秀观察笔记,利用教室的黑板报或建立自然角进行展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