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之论述类文本
展开现代文阅读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了解考情
论述类文本的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理论、历史、美学、文学、文艺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包括以下6条具体的考纲要求:(1)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做题思路
在做论述类文章的选择题时“既快又准”,可以从三个步骤去做,也就是“寻区间,找对应,定答案”。
第一步:据题目要求,锁定信息区间。(与谁比)
第二步: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怎么比)
为保证比对的精准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选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再将选项中表明目标的关键词句标记在文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间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项吻合。
如:(2016·全国c卷第2题)
③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示例]
A项切片 | 找区间,细比对 |
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 | 对应第③段“ ”,表述( ) |
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 | 对应第③段“ ”,表述( ) |
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 对应第③段“ ”,表述( ) |
比对结果:通过切片分析可以看出,A项_______(符合或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第三步:从三处着眼,确定比对角度。(比什么).最后根据比对结果定答案。
形同意同(正确)
形同意异(错误)
形异意异(错误)
三、论述类文本的基础知识
【考点一】把握议论三要素,分析文章脉络结构,把握文章写作思路
1.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点的特点:
第一,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种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从全文来看,论点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而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
第二,论点在文本中的位置:①有的直接出现在文本的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本的结尾,篇末点题,大多以“综上所述”“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表示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③有的放在文本的中间;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论点。当然,有少数文本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这就要由读者自己进行概括。
第三,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全篇应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来展开议论。为了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相互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和可行性的材料。
论据有两种:①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②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3.论证:论证就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
(2018全国高考语文卷A)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于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的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与“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思想提供理论之源,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连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讲的过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2017全国高考语文B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B、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C、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D、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考点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进行比对
陷阱一 偷换概念 选项在表述时故意把原文的概念用一个相近但有差异的概念来置换,两个概念之间或在类别上,或在范围上,或在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同。解答这类题目,一定仔细察看与原文相比增加或减少或替代了的词语,甚至要考虑“的”“了”等虚词,看看是否改变了原文意思。 | [选项设置] | [对应原文] |
(2016·全国甲卷第1题B项)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 |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 |
比对分析与小结:
|
陷阱二 曲解文意 选项故意更换个别关键字词,造成一字或一词之差,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 [选项设置] | [对应原文] |
(2015·全国Ⅱ卷第1题A项)在过去,艺术品的接受并不属于美学的研究范围,而当接受美学诞生以后,关于艺术品的接受的研究就成为艺术美学中的一门显学。 |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 |
比对分析与小结:
|
陷阱三 张冠李戴 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者将甲的属性说成是乙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 [选项设置] | [对应原文] |
(2015·天津卷第6题B项)“自然世界”是“社会世界”得以建立的基础,因此,自然规律在“社会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与它在“自然世界”形成中发挥的作用相同。 | 社会价值规范在“社会世界”的形成中发挥了自然规律在“自然世界”的形成中所发挥的同样的作用。 | |
比对分析与小结:
|
陷阱四 | [选项设置] | [对应原文] |
无中生有 原文中并未说到某种观点或态度,而选项却脱离原文,无端地、毫无根据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 (2016·山东卷第6题C项)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
比对分析与小结:
|
陷阱五 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以个别事物替代一类事物或以事物的部分特征替代整体特征;或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者程度轻重的词,来干扰考生。 | [选项设置] | [对应原文] |
(2015·安徽卷第1题D项)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 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 |
比对分析与小结:
|
陷阱六 | [选项设置] | [对应原文] |
强加因果 将事物的因果关系故意颠倒,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或者将毫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强拉到一起,强加因果关系。(注意:一般选项中含有诸如“因此”“因为”“所以”之类表因果关系的词时,都要特别注意是否强加因果) | (2016·全国丙卷第1题C项)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
比对分析与小结:
|
陷阱七 答非所问 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问题。这样的试题的题干往往具有明确的指向,常表现为选择“下列不属于…的一项是”。 | [选项设置] | [对应原文] |
(2014·全国Ⅰ卷第1题D项)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 |
比对分析与小结:
|
陷阱八 断章取义 命题者故意把某一个限制条件漏掉,孤立地截取某一个意思来表达,造成对某个意思的片面理解。 | [选项设置] | [对应原文] |
(2015·安徽卷第3题D项)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 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 |
比对分析与小结: |
陷阱九 过于绝对 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是绝对的情况。 | [选项设置] | [对应原文] |
(2015·湖北卷第8题B项)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 | |
比对分析与小结: |
陷阱十 | [选项设置] | [对应原文] |
“已然”与“未然” 有时命题者故意混淆已然和未然,“已然”是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有时会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或相反。 | (2013·全国卷第5题B项)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并由此造成地球两极冰川融化的现象,从地球的立场出发,这实际上属于大自然的“正常运作”。 | 大多数环境学论著认为,人类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温上升,而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是,荷兰学者克罗宁博格所著的《人类尺度:一万年后的地球》一书中的观点,似乎可以让人稍稍缓解一下在气候变暖问题上的紧张感。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当下发生的所有气候变化,从地球的立场出发,都是“正常运作”。 |
比对分析与小结:
|
【考场练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礼”,“礼”曾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礼节中的许多内容是靠形式来表达的,比如贺卡。在个人重大事情或公共节日前呈送贺卡,一来形式庄重,二来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故汉朝以来,贺卡作为传统形式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贺卡初期叫“名帖”,以介绍自己为主;西汉称为“谒”,今天贵宾相见还在说“拜谒”;东汉后叫“名刺”,名刺一词日本至今仍在使用,就是我们常用的名片。凡事先通报自己是尊重对方的必需,今天的社会有时并不注意这些传统了。
唐宋以后,贺卡的名称及功能有所进步,称为“门状”或“飞帖”,到了明清,又叫“红单”“贺年帖”等等。听这名字就知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原因其实简单,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起点颇高,进入商业社会,贺卡就多了一份热情,少了一份酸腐。
据说唐太宗李世民过年时,用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由于这一形式由帝王发明,迅速在民间普及。不过民间没有皇家那么奢侈,不敢使用金箔,改用梅花笺纸,竖写,右上端为受贺者官讳,左下端为贺者姓名。传说南宋人张世南在著作中记载他家曾藏有北宋名家黄庭坚、秦观等人的贺卡,这绝对是一份经典收藏,如保留到今天也应该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了。
说来非常有意思,名帖贺卡一类原是本人亲自呈送,以示郑重,但到了宋朝,商业气息浓厚,人们也日渐繁忙,故不能亲送者遂仆人呈送,逐渐形成风俗。这样的好处是一人可以多送,如亲自前往,所送数量极为有限,朋友多的人恐有失礼;派人呈送好处多多,省去主人之间见面的繁文缛节,效率大大提高。
明清时期,呈送贺卡名帖等更有一套礼仪,按规定仆人不能亲自用手呈送贺卡,故发明了拜匣。拜见时仆人所持长方形匣盒,大小正好容纳贺卡名帖,见主人后,仆人不能直接用手持卡或帖,必须打开拜匣,让主人取出。大户人家会制作自用拜匣,收藏专家马未都藏有明清紫檀黄花梨拜匣多个,其中清代红木制作的“福臻堂赵”的拜匣,制作精良,显示了赵家主人不凡的身份。贺卡的商业性邮递也从宋代开始。张世南的《游宦纪闻》中载,每逢冬至、元旦年节,“凡在外官,皆以状至(致)其长吏”,这应该是邮政作为贺卡的信使最早的记载了。
传统纸质卡片,其材料多为高档木浆纸,而生产这种纸消耗的是木材资源。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传统的贺年卡在与现代的网络技术融合后,又在虚拟的社会里,创造了自己新的辉煌——电子贺卡(E-card)。电子贺卡以其快速便捷、节约环保的特点,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贺卡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此种交往又往往以短句表达,比如宋代常写“敬贺正旦”,今天一看亦言简意赅。久而久之,贺语就出现了程式化,讲究喜庆,互送吉语,传达人们对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1. 下列关于传统贺卡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因为形式庄重,便于提早通报对方,于人于己均为方便,所以汉朝以来,传统贺卡一直延续保留,只是名称有所变化。
B. 贺卡先后有过“名帖”“谒”“名刺”“门状”“飞帖”“红单”等名字,至今日本仍把贺卡称为“名刺”。
C. 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首倡,在质地精美的贺卡上书写姓名、祝语的形式在民间迅速普及。
D. 电子贺卡具有快速便捷、节约环保、样式时尚的特点,现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的贺卡。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贺卡出现初期,由于古代教育不够普及,识文断字的人少,所以贺卡最初都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递。
B. 随着时代的推移,贺卡的功能越来越世俗化,文人之间的文雅逐渐远去。
C. 张世南的《游宦纪闻》记载了中国最早的邮政贺卡的使用情况。
D. 为了追求效率和减少繁文缛节,进入商业社会后,贺卡逐渐变得程式化,少了一份酸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贺卡由最初的本人亲送,发展到后来的派人呈送,虽郑重气氛稍减,但效率大为提高。
B. 贺卡内容讲究的喜庆、吉祥,贺卡形式追求的精致华美,都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冀与憧憬。
C. 传统的纸质贺卡,因为消耗木材资源及传递效率的低下,在提倡低碳环保的今天,将被时代淘汰。
D. 当今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电子贺卡的使用将超过传统贺卡成为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