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含答案详解)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29《“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29《“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共6页。
、选择题
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这表明孔丘在当时( )
A.希望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
B.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
C.推翻现有秩序重建礼乐文明
D.不满社会现状回到远古社会
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
下图是我国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杰作,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其作品的字体( )
A.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B.字体方正,规矩严整
C.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D.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韩愈认为儒家的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还说:“使其道由愈而粗传,遂灭死万万无恨。”这反映出韩愈( )
A.具有继往开来的使命感
B.对古代先贤的赞美
C.贬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
D.吸收了道家的本体论
《论语·述而》曰:子钓而不纲(孔子主张捕鱼用钓竿而不用渔网)。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钓而不纲”相符的是( )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B.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C.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D.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这反映了汉代( )
A.倡导愚孝思想
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
D.重视文化教育
《三国志》记载,曲周县一个农民因自己的父亲生病,便杀牛进行祭祀,祈祷其父可以痊愈,结果被县令判了死刑。而太守陈矫却认为,此人是真正的孝子,于是特意上表请求赦免他。这说明当时( )
A.儒家文化影响行政管理
B.孝悌观念已被普遍接受
C.地方权力过大不便管理
D.政府对农业重视程度不够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评论中国某学派时说:“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该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 )
A.无为而治的思想
B.外儒内法的观念
C.尚贤非命的主张
D.天人感应的学说
《论语·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这能够说明(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袁伟时教授认为:“五常的道德规范应是建立在人类共同价值——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假若仁、义、礼、智、信不以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这些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应该是世界各国都可以接受,而且能够跟中国传统结合起来的。”作者强调五常道德规范( )
A.是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
B.优于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规范
C.应该批判地继承
D.包含了平等和民主、法治的观念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
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群体的仁”。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魏晋玄学名士阮籍认为儒家鼓吹的名教具有虚伪性,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理想社会。该主张说明( )
A.儒学正统受到猛烈冲击
B.道教思想适应统治需要
C.三教合一得到普遍推崇
D.社会变动影响士人思想
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
B.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
C.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
D.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
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 )
A.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
B.儒学是天文历法发展的主要原因
C.汉代儒学推动古代科技体系形成
D.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
、非选择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代文明是否兼收并蓄,有如下评价:
唐代的社会和文化吸收此前数百年间的历史遗产,能够兼容并包地摄取外来的各种文化营养。
——摘编自[美]杜希德、芮沃寿《唐朝的概观》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职、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
——摘编自张广达《唐代的中外文化汇聚与晚清的中外文化交流》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摘编自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唐代史知识,围绕“开放”与“保守”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后代经过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材料三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
\s 0 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练29《“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答案)答案解析
、选择题
答案为:B
解析:
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可知周代的分封制是造成春秋社会混乱的政治根源,恢复西周社会政治秩序的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据材料“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孔丘为重建社会秩序,提出‘克己复礼’的主张,希望重建‘礼乐文明’的社会”可知孔丘希望损益西周制度适应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克己复礼”并非要推翻现有秩序而重建礼乐文明,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克己复礼”并不是要回到远古社会,故D项错误。
答案为:D
解析:
由材料可知题干观点符合法家思想。A项是墨家兼爱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材料法家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
答案为:C;
解析: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行书工整清晰,飞洒活泼,故C项正确;篆书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故A项错误;楷书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故B项错误;草书变化丰富,奔放跃动,故D项错误。
答案为:A;
解析:材料反映出韩愈恢复原典,复兴传统儒学的决心和责任心,故A项正确;韩愈赞美古代先贤和儒家初始阶段的儒学家,是表面反映,而其本质是期望学习和恢复早期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韩愈赞赏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及韩愈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为:B;
解析:材料“钓而不纲”体现的是尊重自然、注重可持续发展,A项表达的是人与人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节用”与“使民以时”体现了节省民力、顺应农时,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故B项正确;C项体现了法治的理念,故C项错误;D项体现的是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为:B;
解析:材料强调汉代统治者提倡全社会重视孝道,并作为重要国策大力宣扬,不是单纯的为劝孝而劝孝,而是“移孝作忠”或“以孝劝忠”,达到维护社会和政局稳定的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统治者大力倡导以“以孝治天下”,使孝道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使孝道不仅仅局限在宗法伦理领域,还延伸、渗透到国家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强化成为社会伦理和政治宗法伦理,故B项正确;汉武帝时才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汉代通过文化教育的方式来宣扬孝道,重视文化教育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为:A;
解析:材料表明,由于孝道,县令免除了农民的罪行,故选A项;B项中的“普遍”表述不当,排除; C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中国古代以农为本,故排除D项。
答案为:B
解析:
儒家注重实用、主张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伦理,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根据材料信息“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实用性”“道德体系”“礼仪”“社会责任”等词可知符合儒家的特点,故B项正确。
答案为:D
解析: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法家思想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尚贤的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为:D
解析:
根据“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荀子也称赞“尧舜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可知,儒学家要求统治者向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体现了一种理想化的政治要求,故D项正确。
答案为:C;
解析:人类普遍的共同价值是五常道德规范的基础,故A项不正确。B、D两项都只讲了材料的某一方面观点,具有片面性。C项为全面的观点,故选C项。
答案为: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
答案为:C;
解析:“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说明韩愈以卫道者自居,来捍卫儒学正统地位,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社会深受佛道影响,而不是三教合一局面出现,故A项错误,C项正确;唐朝时佛道对儒学形成冲击,但儒学正统地位并未丧失,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民众受到异族统治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为:B
解析: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他的学说不涉及仁,故A项错误;墨子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他所提倡的“兼爱”思想体现了“群体的仁”,故B项正确;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提倡仁义、王道,但未从群体的角度看待仁,故C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不涉及仁,故D项错误。
答案为:D;
解析:题干只是反映了阮籍的主张而已,未反映儒学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故A项错误;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道教思想并不适合统治需要,故B项错误;三教合一是隋代儒学家才提出的,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分裂时期,学者对儒学的功用产生质疑,故D项正确。
答案为:A;
解析:根据“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可知,韩非子的思想吸收了儒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出战国时期各派学说存在吸收融合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家思想是否系统化,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无法体现“法治”是时代要求,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法家思想吸收了道家和儒家思想,不能体现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排除D项。
答案为:C;
解析:孔孟处于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无法统一信仰,材料也无法体现儒家统一信仰,故A项错误;儒家提出仁政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进而维护统治秩序,故B项错误;根据“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可知孔孟将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故C项正确;用礼义道德来遏制人欲的是理学,故D项错误。
答案为:A;
解析:根据材料“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表明儒学与古代天文学有着重要的关联,故A项正确;儒学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天文学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儒学与天文学的关系,故C项错误;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故D项错误。
、非选择题
答案:
示例一
论题: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
阐述:唐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唐朝风气开放,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习俗、生活、宗教、器物)中外交流频繁,吸收了印度、中亚、西亚的宗教、艺术,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丰富了人民的生活。
示例二
论题:唐朝文化是保守的
阐述:唐代的官职(三省六部制)、兵制、刑法(《唐律》)、土地和赋役(均田制、租庸调制)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政治制度、伦理文化都没有发生改变。
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解析:
本题目可以自主选择两个论题,即“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与“唐朝文化是保守的”。其一,“唐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多元”这一论题,可以从唐代文明能够兼收并蓄的原因以及能够体现其文明的史实来阐述。
其二,“唐朝文化是保守的”这一论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写出能够体现其文明保守的史实;第二,如何评价唐朝文明的这一保守,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在差异中求一统,而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
答案为:
(1)主张:孔子主张等级、名分、秩序;孟子认为君臣应该互相尊重。
(2)作者:董仲舒。“修改和润色”:神化君权;臣子只有服从的义务。
(3)变化: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中的重要一家;西汉武帝时儒学开始确立独尊地位。原因:儒学因时而变,适应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影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二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臣、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的意思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小问的回答要言之有理、答之有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7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含解析通史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广西专用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4汉代儒学含解析,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元朔五年,汉武帝创建太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3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详解),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