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突破2021-2022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期末复习
展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上文出自《礼记》,该书是战国至秦汉间______家论著的汇编。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不知其旨也( ) 然后能自反也(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两段文字的结构(思路)、论证方法极为相似,请举一例说明。
5.文中有关学习的观点,是否仍适用于今天?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6.本文作者是_______,唐代文学家,“___________”之一。
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永州之野产异蛇/斗折蛇行
B.伐竹取道/齐师伐我
C.明灭可见/庭下如积水空明
D.不可知其源/临近水源,便得一山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9.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不少于50字。
二、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语段,回答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①;比之舍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②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③;至寒至腴,可拊④可餐。
(节选自袁中道《游青溪记》)
注:①岚:林中雾气。②箨(tuò):竹笋皮,笋壳。③纨:白色的丝绢。④拊(fǔ):抚摩。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水尤清洌( )
(2)斗折蛇行( )
(3)独于碧不甚了然( )
(4)亦无以异于诸泉( )
1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全石以为底 其为正也间也B.可拊可餐 潭中鱼可百许头
C.如鸣佩环 如秋天D.心乐之 盖世间之色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
14.关于(甲)(乙)两个语段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作者的情绪由乐到忧,从“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可以看出其“乐”;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其“忧”。
B.语段甲: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从正面描绘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C.语段乙:用“秋天”“晚岚”“含烟新柳”“脱箨初篁”等比喻水色。
D.语段乙:借对青溪江水碧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青溪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礼记》一则)
【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人之立志,顾②不如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选段)
【注释】①鄙:边远地区。②顾:反倒,反而。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虽有至道 至:___________ ⑵学学半 学:__________
⑶子何恃而往 恃:____________ ⑷西蜀之去南海 去:_____________
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B.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D.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1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8.甲、乙两文都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启发,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理解。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正义》)
【乙】
古之学者为已,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已,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选自《颜氏家训》)
【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摘取。
19.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20.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
21.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讲 论 文 章 春 华 也 修 身 利 行 秋 实 也
2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虽有嘉肴”一句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作铺垫。
B.【甲】文引用《兑命》这样的权威之言,有力地证明“教学相长”的观点,强调教与学的因果关系,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C.【乙】文开篇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古今学者不同的学习目的,接着用“学者犹种树”设喻类比引出求学的真正意义。
D.【乙】文告诉我们求学的真正意义:可以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可以修养德性,有利做事。
23.【甲】【乙】两文哪一篇的观点和下面链接材料提到的观点更接近?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理由。
[链接材料]
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
(《健余劄记》)
【甲】
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2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
(3)请循其本( )
2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的大鹏鸟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人们几乎无不叹服它的力量,赞美它的坚定。
B.乙文中庄子是以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将自己的快乐转移到鱼的情绪上。而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
C.甲乙两则短文,都能体现庄子文章的风格,即雄奇浪漫的想象,恢诡谲怪的语言,而且擅长运用寓言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深邃的思想。
D.甲文写作侧重于形象思维,善用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乙文则以抽象思维为主,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论辩,来反映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追求。
比较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选自清代刘开的《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2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弗学,不知其善也( )
(2)教然后知困( )
(3)君子学必好问( )
(4)然后能自反也( )
2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人不知而不愠
B.教者必知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C.人之学也,或失则多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D.虽有至道 不足为外人道也
2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唐太宗问许敬宗曰:“朕观群臣之中唯卿最贤,人有议卿非者,何哉?”
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受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①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
太宗曰:“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①龙泉:宝剑名。泛指剑。
30.“人有议卿非者”中的“非”与下列“非”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城非不高也B.非淡泊无以明志C.以调和众口是非D.是非木杮
31.用“/”给下面语句断句(三处)。
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32.许敬宗回答唐太宗的一番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右溪记
【唐】元结
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②嵌③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之上,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④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⑤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⑥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①道州:进湖南省道县。②欹(qī):倾斜。③嵌:张开。④置州:设置州郡。⑤俾(bǐ):准备。⑥裨:增添。
33.“不可名状”中的“名”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34.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限二处)
则 宜 逸 民 退 士 之 所 游 处。
35.结合上下文仔细想想“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言词句
理解词义的方法提示
解释
修身以求进也
参考成语法:①修身养性;②修身齐家;③修身洁行;④修心养性
(1)__________
但能说之也
课内迁移法: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2)__________
行道以利世也
查阅词典法:①路,道路;②途径、方法;③道理;④学说、主张;⑤说、谈论;⑥道家或道教;⑦引导。(《古代汉语词典》)
(3)__________
(只填序号)
1.儒
2. 味美 反思。
3.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
4.①结构(思路):都是“类比论证—提出论点—引用名言”结构(思路)。
论证方法:②一是类比论证: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和不吃佳肴不知至道都是类比。③二是引用论证:两文结尾都引用《兑命》名言来证明自己观点。
以上三个能举任意一个例子即可,论证方法应结合具体语句。
5.示例:我认为“教学相长”的理论在当今学习中很适用的,因为教和学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在学习上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提高自己;学习可以让我们懂得各种道理,要把学习放在首位。
【解析】
1.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根据识记可知《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与《诗经》《尚书》《易经》《春秋》称为《五经》。据此填写此题为“儒”家论著。
2.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意思。要根据句意推知词义。
句意: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旨:味美。
句意: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反:反省。
3.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及句式的理解。
重点词语有:是故,因此。足:够。然后:这之后。困:困惑。
4.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分析论证思路应分析文章结构,按照先运用什么方法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什么方法论证论点,最后得出什么结论的形式分析概括论证思路。常用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先分析两段文字的论证思路:第①段开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运用类比论证,人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宇宙各种道理,跟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是一样的。从而提出本段论点:教学为先(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最后再引用《兑命》中名言“念终始典于学。”再次论证论点。第②段的结构和第①段相同。
这两段都运用了类比论证,如第①段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把“人不学,不知道”和“玉不琢,不成器”作类比。第②段“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把“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与“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类比。
都运用了引用论证,第①段句子“念终始典于学”,第②段句子“学学半”都是引用《兑命》中的名言论证论点,属于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5.
本题考查分析内容发表观点。分析文章提取作者的观点,分析在当今的作用。
如“教学相长”的观点,“人不学,不知道”的观点,“教学为先”的观点。
示例:我认为“人不学,不知道”的观点仍然适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在当今也很适用,人如果不学习,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人如果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抛弃,所以人应该学习为先,并且要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参考译文:
玉石如果不加琢磨,就不会成为可用之器;人如果不通过学习,就不会明白人生宇宙的各种道理。因此古代的君主在建立国家、统治百姓的时候,总是把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尚书兑命》 中说: “要自始至终学习先王法典。”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虽然有美味的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尚书·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6.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
7.D
8.C
9.本文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的特点。
10.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解析】
6.
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把握能力。《小石潭记》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的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7.
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把握能力。解题时,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一种爬行动物/像蛇一样;
B.砍伐/进攻;
C.明亮/透明;
D.都有“源头”的意思;
故选D。
8.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第二段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这潭中鱼很怪诞:一是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二是“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描写其动静状态,既烘托出小石潭的幽寂,也勾勒出小石潭水的清澈透明,表现出了一种游赏的乐趣,选项中“目的是表现鱼的可爱”表述有误;
故选C。
9.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能力。通读文本,由文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内容可知,作者以游踪为序,采用移步换形、依序写景的手法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水声),后写“形”(潭中景物),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石、树、鱼),后写“远望”(水源),最后概写环境,引发感触。这种构思既新颖,又自然,真是匠心独具。文章按游览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然后描写潭中景物(水、石、树、鱼),再写小潭源流(溪身、溪岸)及潭中气氛,最后记录了同游者,使全篇游记结构完整,结合“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等内容可知,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美的特点。
10.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解题时,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小石潭的地理位置、景色特点、《小石潭记》的实际效用等角度,用优美流畅的语言作答。
示例:小石潭虽然名不见经传,但见到它还是费了一点小周折:先见竹丛,耳闻水声,却不见小石潭的身影。小石潭的显现,虽谈不上千呼万唤,也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待到“伐竹取道才见到小石潭。真乃曲径通幽,景象不凡。这“不凡”是以“怪”的面目出现的,怪就怪在潭是“全石以为底”,而且潭中露出的石头又都是那么姿态奇特,“为坻,与屿,为堪,为岩”再加上古树翠蔓的覆盖,使小石潭富有清静感,仿佛不是人间的一个小天地,而是传说的一块净土。
参考译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珮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1. 格外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只 也
12.C
13.(1)(我)于是记录下这番情景便离开了。
(2)今日见到这种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
14.B
【解析】
1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水尤清洌”的句意是:潭水格外清凉。尤:格外,特别。
(2)“斗折蛇行”的句意是:(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蛇行:像蛇一样蜿蜒前行。
(3)“独于碧不甚了然”的句意是: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独:只。
(4)“亦无以异于诸泉”的句意是:这也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亦:也。
12.
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为:动词,做,成为/动词,是;
B.可:副词,可以/表约数,大约;
C.如:动词,像,如同/动词,像,如同;
D.之:代词,代小石潭/助词,的;
故选C。
13.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以(因为)、清(冷清)、居(住)、乃(于是,就)、去(离开)”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此(这)、乃(才)、悟(领悟)”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4.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B.语段【甲】文用潭中的石、鱼、日光、影等,是从侧面描绘了小石潭水的清澈。不是“正面”。
故选B。
参考译文:
【甲】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青溪的水流激荡,水花像跳跃的珍珠,又像溅落的雪片,这和其它地方的泉水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唯独水的颜色最为奇特。大概世间的颜色,多为正色(青、黄、赤、白、黑)或间色(绿、红、紫)的,这是我所知道的,然后我唯独对碧(青绿)色却不太理解。如今见到这里的水,才领悟到世间真的有碧(青绿)这种颜色。它如秋季的天空,如早晨林间的雾气;比起农家的炊烟、新发的柳枝显得有些浓,比起刚脱皮的竹笋、新竹显得有些淡;比玉更温和、比白色的丝绢更滑润,达到清冷丰裕的极致,可以抚摩饮用。
15. (1)最好(好到极点) (2)教导(教别人) (3)凭借(依靠、倚仗) (4)距离
16.D
17.(1)因此学习之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育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还有困惑的地方。
(2)人们树立志向(求学),反而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穷和尚吗?
18.甲文:学习之后,才能发现不足和困惑。学得越多,越感到无知,这样才能奋发图强。乙文:学习不仅要有目标,更要付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成功。
【解析】
15.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至”:最好。“去”:距离。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恃”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凭借、依靠”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6.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D项,即: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译为: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之间划开。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是故”:因此,所以。“困”:困惑。“顾”:反而,难道。鄙:边远的地方。
18.写启示。要答好此题,首先要阅读好两篇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两文的中心,看看两文到底都表明了什么主要观点。然后由这个观点生发出去,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社会实践,确定一个论点后进行论述。如甲文可分析“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等句,说明学习之后,才能发现不足和困惑。学得越多,越感到无知,这样才能奋发图强。乙文可分析“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等句,说明了学习要付出实际行动,这样才能成功的道理。
(一)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它,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反而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19. 修养、修行 只是 ④
20.(1)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2)古时候求学的人是为了别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来为社会谋利。
21.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22.B
23.示例:甲文的观点更接近。甲文和链接材料都阐述了求学问与教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两篇文章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学习中不仅要学会思考和提问,还要学会向他人请教。
【解析】
19.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修养德行以求做官。修:修养,修行。与四个成语中的“修”意思相同。
(2)句意: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但:只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也是“只是”的意思。
(3)句意: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道:常说,主张。故选④。
20.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自反:自我反思;困:困惑,不懂;强:勉励;
(2)之:的;为人:为了他人;行:推行;道:主张;利世:为社会谋利。
21.
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句句意为:讲解谈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涵养德行,以利于修身行事,就好比摘取秋果。“讲论文章”是做学问,是比喻句的本体;“春华也”,是喻体;“修身利行”“秋实也”也是比喻句,句式与前半部分相同。要求用三条“/”断句,故断为: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22.
本题考查文章的分析理解。
B.甲文引用《兑命》中的话来深化强调“教学相长”这一论点。“教”与“学”并非因果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本项中“强调教与学的因果关系”说法错误;
故选B。
23.
本题考查材料的比较阅读。
甲文谈的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乙文谈的是“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即做学问与修身的关系;
链接材料中“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谈到“学”与“问”的关系问题,认为“学”与“问”是相互促进的;
可见甲文与链接材料的观点是相近的,即都认为“教学”“学问”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此可见,人不能不学习,学习不能单纯地“独学”,要在与老师、学生、朋友的相互教与学中取长补短,既要“学”又要“问”,既要“学”又要“教”,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答题时扣住“教与学”“学与问”的关系即可。
参考译文
甲
虽然有可口的美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只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修养德行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解谈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养德行,以利于修身行事,就好比摘取秋果。
链接材料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24.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记载 追溯
25.(1)大鹏击水而行,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风盘旋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2)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26.B
【解析】
24.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句意为: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
(3)句意为: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循:追溯。
25.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水击:指鹏鸟的翅膀拍击水面。击:拍打。抟:回旋而上。扶摇:一种旋风,又名飙,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九:表虚数,不是实指。
(2)重点词语:子:你。非:不是。安:怎么。知:知道。之:的
26.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理解分析不正确。根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可知,惠子并不是认为水中的游鱼不快乐,而是认为庄子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因此,“惠子认为水中的游鱼并不快乐”理解错误。故选B。
参考译文
【甲】
北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鲲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到南海才休息。”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或许是上天真正的颜色?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乙】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啊。”
27. 好处 困惑 喜欢 反思
28.B
29.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解析】
27.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善:好处。
(2)句意为: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困:困惑。
(3)句意为: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好:喜欢。
(4)句意为: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反:反思。
28.
本题考查文言的一词多义。
A.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
B.动词,知道/动词,知道;
C.有的人/有时;
D.名词,道理/动词,说;
故选B。
29.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好:喜欢;而,连词,表转折,却。
参考译文:
【甲】虽然有美味的内食,但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不懂的地方。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就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才能勉励自己。所以说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30.C
31.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32.(1)对人或事物,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评价,没有完美的;(2)轻信是非会造成各种恶果;(3)人难免评论别人。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30.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含义,并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结合自己对词的积累,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得出答案。
人有议卿非者: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非:过失。
A.句意:城墙并不是不高。非:不是;
B.句意: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非:不;
C.句意:去调和众口是非。非:过失;
D.句意:这不是木片。非:不是;
故选C。
31.
本题考查划分停顿。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翻译: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根据句子可知,“人生八尺躯”“谨防三寸舌”属对偶句,“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属于对偶句;另外,文言文中若出现两个相同的字词,且该字词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中间须断开。故断句: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
32.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由“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可知,对人或事物,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评价,没有完美的;
由“君听臣受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可知,轻信是非会造成各种恶果;
由“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可知,人难免评论别人。
参考译文
唐太宗问许敬宗说:“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
许敬宗回答说:“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
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
33.说出
34.则 宜 /逸 民 退 士 之 /所 游 处。
35.借景抒情,借写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赏爱而无人赏爱,而引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惆怅。
【解析】
33.
考查翻译文言文字词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求学生平时注重积累,特别注意重点篇目的熟记;再者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现象,如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另外重要的文言实词必须翻译出来,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名:说出。
34.
考查文言文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本句句意为: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联系前文内容可知,“则宜”承接上句,故第一处应该在“宜”后断开;“逸民退士之”点明对象,因此第二处应该在“之”后断开;由此按照题干限断两处的要求可划分为: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
35.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解答时,要把握文章内容,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意思是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联系下文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的内容可知,这里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景抒情,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怅然情怀。
参考译文: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追求闲适和远离尘世的人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中考 文言文阅读测试卷(课内外对比阅读): 这是一份中考 文言文阅读测试卷(课内外对比阅读),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3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专题13 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题1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docx、专题13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原卷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专项复习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课内外对比专项练(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课内外对比专项练(含答案),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