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草桥中学校中考二模联考语文试卷
展开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初三二模试卷
语 文 2022.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20大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完整,并在相应位置贴上条形码;
3.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他笔答题;
4.考生答题必须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第一部分(28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8分)
文学是人类情思的艺术化表达方式。根植于吴文化沃土中的苏州文学,是历代文学家精神创造的结晶。苏州自春秋时代吴国兴建阖闾大城起始,至今已绵yán(__)两千
五百余年的历史。底yùn(▲▲)深厚的吴文化,酿造出特色鲜明的苏州文学。yōu(_▲_)久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苏州文学①▲ (A.蔚然可观 B.蔚然成风)的丰硕存量。其中不少文学形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文学人才bei(▲▲')出,璀璨若星辰。许多出自姑苏、闻名古今的文学家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苏州文学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学的宝库,她是中华优秀文化中②▲ (A.弥足珍贵B.如数家珍)的瑰宝。
(1)看拼音写汉字。绵yán(▲)底yùn(▲)yōu(▲)久人才bèi(▲)出(4分)
(2)根据语境选词填空。
①▲(A.蔚然可观 B.蔚然成风) ②▲(A.弥足珍贵 B.如数家珍) (2分)
(3)对“苏州文学”特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历史积淀存量丰硕 形式新颖 B.历史积淀 存量丰硕 重要贡献
C.存量丰硕形式新颖 贡献巨大 D.存量丰硕 形式新颖 重要贡献
2.下面是我校繁花学习小组古诗文复习的整理内容,请你协助完成。(10分)
古诗文名句 | 出处 |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_。 | 白居易《_》 |
②无可奈何花落去,_。 | 晏殊《浣溪沙》 |
③乡书何处达?_。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④征蓬出汉塞,_。 | ▲《使至塞上》 |
⑤塞下秋来风景异,_。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
【收获】⑥子曰:“______,可以为师矣。”⑦《礼记》说:“知不足,______。” 通过整理,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有计划有策略的复习对古诗文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初三二模试卷第1页 (共8页)
【拓展】
忆江南·衔泥▲▲
[唐]牛峤
衔泥 ▲_,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通过整理,我们对阅读古诗有了更多心得,因此判断词中画线处缺少的一个字为:⑧ ▲
3.学校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7分)
策略 | 内容 | 阅读任务 | |
精读 | 他口里虽然答应,心上还怀 不善,把那针儿幌一幌,碗来粗 细,望唐僧就欲下手,慌得长老 心中又念了两三遍,这猴子跌倒 在地,丢了铁棒,只教:“师父! 我晓得了!再莫念!” | 唐僧从①处得 到紧箍,骗孙悟空戴 上。孙悟空疼痛难忍, 盛怒之下,欲害唐僧, 唐僧念咒制服悟空。 (1分) | 任务一:阅读《西游记》 整本书,你会发现唐僧 念紧箍咒的次数越来越 少,可见孙悟空的性格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④_______(2分) |
行者认得他是妖精,更不理 论,举棒照头便打。那怪见棍子 起时,依然抖擞,又出化了元神, 脱真儿去了;把个假尸首又打死 在山路之下。唐僧一见,惊下马 来,更无二话,只是把《紧箍儿 咒》颠倒足足念了二十遍。 | 孙悟空②(概 括情节)时,人妖不 分的唐僧念咒加以阻 止。(1分) | ||
沙僧在半空道:“二位住了 手,我同你到师父面前辨个真假 去。”这大圣放了手,那行者也 放了手⋯⋯三藏见了,就念《紧 箍儿咒》。 | 唐僧为何要念咒? ③▲(1分) | ||
比读 | 选文一:罗曼正在干活,两个德国兵和一个伪军官拿着鞭 子狞笑着前来抓他。阿尔焦姆正在旁边的钳台上干活。他 扔下锉刀,逼近伪军官,喝问:“你这个坏蛋,凭什么打 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部第三章) 选文二:彭德怀继续说:“我正好走过他家,便停下来看 农民们的示威。我看到有许多人都已饿得半死,我知道那 个人的米仓里有一万担大米,可是他却一点也不肯帮穷人 的忙。我生气起来,使带领农民攻打他家,并且冲了进去, 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我事后想起来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 这样做。我只知道,他应该把米卖给穷人,要是不卖,他 们把米拿走是应该的。” (《红星照耀中国》第八章第三节) | 任务二:在阅读《钢铁 是怎样炼成的》时,有 同学在阿尔焦姆的身上 看到了彭德怀的影子。 请根据左侧选文回忆相 关情节,概括两人性格 的相似之处。 ⑤______(2分) |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初三二模试卷第2页 (共8页)
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 “此儿汗血,可致千里!”彼其时,于古文词而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渠、墨兵诸书矣。公虽一孝廉乎,而名蔽天壤,海内人以得见汤义仍为幸。
公为传奇,若《紫箫》、“二梦”、《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②当歌,而自为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注释:①《还魂记》,即《牡丹亭》。②小史:书童。
7.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生而颖异不群 B.见者益复啧啧曰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香远益清(《爱莲说》)
C.公虽一孝廉乎 D.公为传奇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8.翻译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9.本文作者说汤显祖的剧本“实驾元人而上”,试在材料一“摇漾春如线”和“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两句中任选一句赏析,说说其写法上的高妙之处。(3分)
材料三
去年,作为首届中国苏州江南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江南特色名团名剧名家展演剧目。之一,青春版《牡丹亭》场场爆满,一票难求。今年12月3日至5日,作为第二届吴中“保利运河戏剧节名家名剧精品舞台艺术展演剧目之一,青春版《牡丹亭》将在苏州保利大剧院上演全本,以飨市民。该剧已于今天(10月10日)开票。
青春版《牡丹亭》是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经典之作,由著名作家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张继青担任艺术指导,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青年演员俞玖林、沈丰英领衔主演,还云集了一批国家一级演员同台演出。编者在汤显祖原著上,完全继承原词,经过精心梳理,创作了以“梦中情” “人鬼情”“人间情”为核心的故事,精选27折,分为上、中、下3本,给这门古老的艺术以青春的喜悦和生命。此次演出将每天演出1本,连续3天,每天150分钟,足以让戏迷们流连忘返,沉醉在昆曲大美的世界里。
(选自“引力播”app,记者姜锋,有改编)
10.下图是“飨”字的字形演变。甲骨文和金文均像两人相对而坐,中间放着食器。从图中可以推测“飨”字的本义为①_ __,在上文“以飨市民”中的意思为 ②__(2分)
100 彎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初三二模试卷第4页 (共8页)
11.青春版《牡丹亭》的“青春”体现在哪里?(3分)
材料四
当莎士比亚遇上汤显祖
人民日报评论员 何鼎鼎
①400年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分别离世。他们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同龄人,但又处于两个“平行空间”,山迢水遥,彼此不闻。
②“交换名片”是在400年后。去年,中英两国决定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一场名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大型世界巡展正在举行。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时刻,更是一场伟大的相遇。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德,莎翁的粉丝为《牡丹亭》的唱腔凝神驻足;在汤显祖的故乡临川,汤公的后人也一齐纪念莎翁;在布鲁塞尔,《牡丹亭》连续演出多场;在悉尼,主题研讨正热烈举行……当莎士比亚与“东方的莎士比亚”400年后携手,世界正凝神注视这场文化的盛会。
③有人说,看过《仲夏夜之梦》和《牡丹亭》就不难发现,这是两部同样关于梦的剧,同样渗透着对“父母之命”的抗争。正因此,莎翁和汤公,两个活在“平行空间”中的作家,价值观和爱情观却出奇的吻合。而在中西文化比较中,这样的巧合并不鲜见。记起本科时,北大的许振洲教授在课堂上用《牡丹亭》解释政治学理论。《牡丹亭》中杜丽娘有云: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他认为“天然”作“天性所使然”解,似正可注解西方自然权利论中的“天然”或“自然”。
④历史草蛇灰线,文学家、艺术家将伏笔埋进书本和戏台,后人又让它们浮出水面、激烈碰撞。这样的碰撞不仅织密了本国人的认同,更勾连起不同民族的彼此观照。你看,普契尼改编的享誉世界的歌剧《图兰朵》,其主人公图兰朵的身份就是中国元朝公主,《茉莉花》的旋律,至今仍是最经典的“中国腔调”。而当张艺谋将《图兰朵》加上中国元素改编回来,在太庙和鸟巢响起的《图兰朵》,是一种真正消弭中国与世界理解隔阂的混响。
⑤民族文化的涟漪荡漾出去,汇入世界的洋流,又极富生命力地回溯到原点。在兜转与切磋之间,不经意形成了凝聚文明共识的文化环形山,构成了人类文明“走不出的风景”。
⑥时间倒退100年,那时的莎翁和汤公更“年轻”却同样伟大,但历史没有如此隆重去纪念两位作家的相逢,这里有乱世的悲哀,更有一种文化不自信的嗟叹。那时,新文化运动大幕刚启,那时,梁启超把“Shakespeare”译成今天通用的“莎士比亚”。当“气魄夺人”的莎翁正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符号,当西风东渐引领了文化的欣欣向荣,很多人又不免陷入迷茫与自我否定:传统是什么?中国是什么?应该说,在当时的世界文化版图中,“中国坐标”是失语的,也是失落的,更是失重的。
⑦走过文化自弃、文化自卑,走向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今天“并肩而立”地去纪念中外两位伟大的作家,本身就是民族文化意识的“原力觉醒”。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每
一次进校园,总会引起一股昆曲学习的热潮。当京剧程派传人张火丁开腔,台下总是不缺年轻的面孔。在纽约,张火丁总会恍惚:美国的观众,让她觉得仿佛是在长安大戏院。前不久,英国教育部宣布要在全国启动“卓越汉语教学”,学习汉语正成为英国的“发展战略”。“越是中国的,越是世界的”,当我们更自信地为中华文明登高而呼,世界会有回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初三二模试卷第5页 (共8页)
声。
⑧“当莎士比亚遇上汤显祖”,一次通向历史的相遇,也成为一次面向未来的相聚。它让人忍不住构想: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如何在未来更深度对话。大幕开启,呼之欲出的是更饱含文化自信的年轻一代,是一个更愿意在凝望历史中激荡未来的世界民族。
(选自2016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05版)
12.从全文看,中英两国为什么会决定共同纪念两位文学巨匠?(3分)
13.你怎么理解第⑤小节画线句中的“走不出的风景”?(3分)
14.15年前,当白先勇先生决定用一部能够以青春为名的经典作品,唤醒当代观众对古老艺术的求知与渴望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汤显祖的《牡丹亭》。白先勇说,《牡丹亭》有超越时空的价值。综合上述四则材料,你认为《牡丹亭》超越时空的价值包含哪些内容?(3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15分)
《枫桥夜泊》
金学智
①张继,生卒年不详,唐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天宝进士,曾官盐铁判官、检校祠部郎中。其诗多登临纪行之作,不事雕作。有《张祠部诗集》。他在苏州的吟咏之作有二,一是《闾门即事》,一是抒写联结着寒山寺的《枫桥夜泊》,本节重点论述后者。
②《枫桥夜泊》这首诗,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千古绝唱,而且它还使苏州的枫桥、寒山寺也名垂史册,誉满天下,特别是自宋代以来,不断被诗人们反复咏唱,直至清代而不衰。一首二十八字的小诗,竞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种种历史影响!在全国“重写文学史”的呼声中,苏州文学史理应高度重视这首著名唐诗——苏州文学作品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应将其艺术魅力和它的来龙与去脉,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引进自己的研究领域,从史论结合的角度作接受美学的考察,从而进行历史的总结,并抽绎出某些历史规律。
③不妨先看《枫桥夜泊》对枫桥、寒山寺景境的现实影响。宋人孙觌《枫桥寺记》说:“唐人张继……尝即其地作诗纪游,吟诵至今,而枫桥亦遂知名于天下。”可见,张继诗最迟到宋代已传诵不绝,枫桥寺在那时就天下闻名了。明代苏州作家王释登写道: “诗里寒山黄叶,前朝称古寺;桥边渔火丹枫,千载记名蓝。”其意是说,由于诗中意象深人人心,因而名寺也就流传千载。清代初期,苏州籍著名诗学家叶燮进而指出: “唐人张继”月落乌啼'一诗,人人童而习之。寺有兴废,诗无兴废,故因诗以知寒山。”见解是深刻的,也是符合史实的。现实中的寒山寺不免有兴废,但《枫桥夜泊》却一直在童蒙中口习相传。正因为“诗无兴废”,故而人们在诗中可得而知并神往于这一古寺名刹。在近代,俞樾在《重修寒山寺记》中则通过比较来说明寒山寺在国内外的广泛影响。他指出: “吴中寺院不下千百区,而寒山寺以懿孙一诗,其名独脍于中国,抑且传诵东瀛。余寓吴久,凡日本文墨之士,咸造庐来见,见则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国三尺之童,无不能诵是诗者。”可见,至迟到晚清,其影响之大,竞连日本也“人人童而习之”了。因此,正如有人所指出,“虽海外游客,访古津速,靡不流连于枫江渔火之中,叹为栖槃之逸境”。今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初三二模试卷第6页 (共8页)
天,国内外公众更有每年元旦前夕至寒山寺俟听钟声的盛举。是日也,日本等国友人同样地成群结队而来,摩肩接踵地把寒山寺围得水泄不通,最后购得俞樾手书《枫桥夜泊》诗碑拓片而归。这种盛况,为中国文学史上所罕见,亦为国内外名胜古迹所罕见。张继这一咏苏名篇的空前轰动效应,不但是苏州文学史上的莫大骄傲,而且从特定角度说,它还接触到了文学史本质的某一方面,这用当代苏州籍作家陈鸣树所概括的接受美学语言来说,是“文学史的本质在作者与读者的相互作用的调节中”。
④由于张继之诗,寒山寺不仅倍增其名,而且益增其美。这还典型地体现了明代文徵、明所揭示的“诗以山传,山以诗传”的规律,或者用董其昌的话说,是“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这一审美现象,具体地说,一方面,张继的诗是在枫桥、寒山寺的现实景境中孕育、诞生、展开的;另一方面,枫桥、寒山寺一入张继诗境,情貌皆尽,该诗
一旦被接受传诵,人们闻名来到枫桥、寒山寺,这一带的景观又可能在人们诗意的接受视野中展开。该诗“预先为读者提示一种特殊的接受”,“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这是一种“感知定向”,于是,现实景观又同时可能在张继诗意所定向的境界中展开,人们来此揽胜寻幽,引发遐想,“靡不流连于江枫渔火之中”,陶醉忘返。其实,如叶昌炽《与何筱雅太守书》所说,“寒山寺不过一牛鸣地耳。若论封域,但树一界相碑;若论文法,但作一游记,即可囊括无遗”。因此,它千百年来之所以能赢得人们纷至沓来,主要是由于以张继的《枫桥夜泊》为境,主要是靠“诗里枫桥独有名”。如是,天际残月,桥边丹枫,寺里霜钟,岸旁渔船……其美无不因张继诗而增值,无不因此而诗意盎然。此外,据叶昌炽《寒山寺志》载,近有江村桥、听钟桥,“皆因张继诗得名”。这就更符合于薛昂夫《殿前欢》所概括的“▲__”的旅游文学规律。
⑤作为咏苏名篇,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其突出的现实影响力,显示了一条鲜为当今文学史家、文学理论家所注意的文学演进规律——“景咏相生律”。程德全评《枫桥夜泊》道: “是诗也,神韵天成,足为吴山生色。”“生色”二字,正是这样一种概括的说法。
(选自《苏州文学通史》,有删改)
15.张继是襄阳人,他的《枫桥夜泊》为什么是“苏州文学作品的重中之重”?(4分)
16.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④小节画线句的理解。(3分)
17.以下句子均出自薛昂夫《殿前欢》,最适合填入第四小节空白处的一句是?( A )(2分)
A.放老眼,情无限 B.有丹青,画不如
C.有吟人,景便多 D.道梅花,不要诗
18.细读文本,下面对“景咏相生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诗咏从史论结合的角度作接受美学的考察并总结历史找出规律的一种普遍文学现象。
B.诗咏从景境的虚渺出发,符合史实,见解深刻,在国内外影响巨大的一种文学形态。
C.诗咏从一般角度在作者和读者的相互作用调节中形成轰动效应的文学史的一种本质。
D.诗咏从现实景境中诞生并反过来使现实景境增值添彩,使诗境升华的一种文学理论。
19.对“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曾有很多争论。唐代欧阳修觉得半夜不会有钟声,宋代的陈岩肖却说自己在姑苏做官时知道寺庙晚上会敲钟,想来从唐代开始就是这样。清人黄生在《唐诗摘钞》中说: “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你同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初三二模试卷第7页 (共8页)
意黄生的说法吗?你又是如何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的?(4分)
参考材料一: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朱光潜《无言之美》)
参考材料二: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叶圣陶《驱遣我们的想象》)
第三部分(60分)
20.作文。(60分)
……总要走向远方,
走向远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
走在崎岖不平的路上,
年轻的眼眸里装着梦更装着思想。
不论是孤独地走着还是结伴同行,
让每一个脚印都坚实而有力量。
这是诗人汪国真《走向远方》一诗中的段落,寓意深刻,哲理深透,给我们的启迪是深远的。请结合你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初三二模试卷第8页 (共8页)
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草桥中学校中考二模联考语文试卷(PDF版无答案):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平江、草桥中学校中考二模联考语文试卷(PDF版无答案),共8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新草桥中学中考语文仿真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苏州市新草桥中学中考语文仿真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默写,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这是一份2021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亲近诗文,名著阅读,文化溯源,解读心声,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