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语文朗读宝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docx
    • 解析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docx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第1页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第2页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第3页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第1页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第2页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二)

    展开

    这是一份必考点11 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二),文件包含必考点11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docx、必考点11古诗鉴赏-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考点11 古诗鉴赏

    题型一 内容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请描述“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所展现的画面。
    (2)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诗人在这个幽深的竹林里,无人知晓,唯有一轮高悬的明月与他相伴。
    (2)读出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解答】
    (1)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抓住诗句中写景“深林”“明月”等意象及“幽静”“皎洁”等特点,加以联想、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多角度描写诗句所表现的画面,语言要体现本诗意境。
    (2)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题型二 情感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漫漫”“龙钟”是什么意思?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句可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漫漫”形容远赴西域的路途遥远;“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2)诗人和使者在路上匆匆相逢,诗人想让使者给家人捎个书信,可惜却没有纸与笔,于是,诗人急中生智,就让使者帮他带一个平安的口信。从中可体会到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答】
    (1)“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为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漫漫”显然是指路途遥远,“双袖”“龙钟”都与“泪不干”有关,根据文意可知“双袖”被泪沾湿,“龙钟”则可以理解为是流泪的样子。
    (2)此句译为: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从一、二句“故园”“泪不干”等关键词,再结合三、四句的意思,可以理解到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题型三 技巧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口信回家“报平安”作了个很高的铺垫。
    B.“风正一帆悬”,把平野开阔、大风迅猛、波涛汹涌等景色都表现出来了。
    C.颈联中的“生”和“入”二字,使“日”“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D.本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2)“双袖龙钟泪不干”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答案】
    (1)B
    (2)夸张,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答】
    (1)B项,“把平野开阔、大风迅猛、波涛汹涌等景色都表现出来了”分析错误,“潮平”“岸阔”“风正”呈现出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的景象。
    (2)“双袖龙钟泪不干”意为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显然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但却让人不感夸张,把诗人的远涉边塞思乡怀亲之情表达了出来。
    题型四 综合题
    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①.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②公府步,冉冉​③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①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②盈盈:仪态端庄美好。③冉冉:从容。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但坐观罗敷
    坐:
    ________
    ②青丝为笼系
    为:
    ________
    ③何用识夫婿
    何:
    ________
    ④皆言夫婿殊
    皆:
    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②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3)本文第一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罗敷的美?采用了什么方法?

    (4)本诗因塑造罗敷的美丽形象,而成为千古传颂的佳作,你认为在罗敷身上有哪些品质值得称颂?结合全诗内容回答。
    【答案】(1)①坐:因为②为:作为③何:怎么④皆:全、都
    (2)①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
    ②她仪态端庄美好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3)环境、器物、服饰、众人反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4)罗敷是一个勤劳美丽,聪明机智,不慕权势,坚贞不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劳动女子形象,她身上的这些品质值得称颂。
    译文: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房屋。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了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过了十五岁。”太守派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有妻子,罗敷我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略微长一点胡须;他仪态端庄美好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的丈夫与众不同。”
    【解答】
    (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的美貌。坐; 因为;
    ②句意为:用青丝作为马尾。为:作为;
    ③句意为:怎么识别我丈夫呢?何:怎么;
    ④句意为:众位官员都称赞自己的夫婿丈夫不一般。皆:全、都;
    (2)此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解答思路是: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并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注意翻译时应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是得分点。还可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偏义复词等特殊现象。
    ①句重点词有:为:叫。句意: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
    ②句重点词有:盈盈:仪态端庄美好。冉冉:从容。句意:她仪态端庄美好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
    (3)本题考点是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描写人物的常用手法,学会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本文第一段从罗敷出场的环境、罗敷的名字、罗敷的爱好、罗敷劳动工具、罗敷的首饰的直接描写和行者、少年、耕者和锄者的表现等侧面描写罗敷的美。
    (4)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通读全诗可知,主人公罗敷是一个勤劳美丽,聪明机智,不慕权势,坚贞不屈,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劳动女子形象,她身上的这些品质值得称颂。 
    【解题技巧提炼】
    1、意象类考点及答题方法:
    简析:意象包括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中人物形象和融入了作者感情的物象,不论哪种意象,都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在里面。这类题的答题格式如下:
    什么意象+简要分析+表达效果
    2、意境类考点及答题方法
    简析:简单地说,意境就是多个意象组合而形成的氛围,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如果意象是月光,意境就是月夜。
    这类题型在中考中基本上只让描绘画面。描绘画面就是根据语境,用艺术的表达方式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其中,可以运用修辞手法以及细节描写,但切记一点,描写不是翻译,不能将其当做翻译来写,要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多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词语。 
    这类题的答题格式如下:
    描绘画面+概括氛围+表达效果
    3、修辞手法考点及答题方法
    简析: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这类题的答题格式如下:
    修辞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4、语言特色类考点及答题方法
    简析:这种题型一般要求品味整首诗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明快、绚丽、质朴、含蓄、婉约、豪放、口语、叠词等。
    这类题的答题格式如下:
    点明特色+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5、表现手法考点及答题方法
    简析:在诗歌鉴赏中常考的说明方法有: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结合、托物言志、衬托、烘托、渲染、借景抒情、借物寓意、借物说理、设悬念、埋伏笔、做铺垫、抑扬、象征、照应、夸张、对比、白描等。
    这些手法可用一句话串联起来:静虚师太托人借了本悬抑小说,里面好象应该用了夸张的对白。合在一起便是:
    静(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以静衬动)虚(虚实结合)师太托(托物言志 衬托 烘托 渲染)人借(借景抒情 借物寓意 借物说理)了本悬(设悬念 埋伏笔 做铺垫)抑(抑扬)小说,里面好象(象征)应(照应)该用了夸张的对(对比)白(白描 环境描写 景物描写  场面描写)  
    这类题的答题格式如下:
    指出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6、字词类考点及答题方法
    简析:诗歌鉴赏中常考的词语有动词、形容词、副词,极少数情况下会考到数词。
    这类题的答题格式如下:
    释义+具体分析+表达效果  
    如果在“释义”时不知道词语的意思。可直接说明说明这个字词的好处,比如,某某字词用的好极了,某某字词用的极妙,某某字词十分生动形象等。
    7、色彩类考点及答题方法
    简析:此类考点中考并不多见,但不能排除,所以依旧指明答题方法。
    这类题的答题格式如下:
    指出颜色+结合内容分析(可省略)+表达效果                          
    8、思想感情类考点及答题方法
    简析:思想感情类考点是陕西中考语文的一个必考点。诗歌情感一般为:离别思乡、爱国、友情、热爱大自然、关注民生、情感的喜怒哀愁等。
    这类题的答题格式如下:
    思想感情+具体分析或者具体分析+思想感情或者直接说出思想感情
    以上就是初中诗歌鉴赏常见的八种考点。需要说明的还有两点,一是什么是表达效果?表达效果主要包括情感和诗歌营造出来的意境氛围。二是在诗歌鉴赏中,具体分析和表达效果有时是合在一起的,或者没有具体分析。同学在在答题过程中要依据分值不同在组织答案,一般说来,分值在3分以上时,答案是比较详细的,应对诗句具体分析;分值在2分或者2分以下时,可以不进行具体分析,或者只要简要分析就行了。
    总之,方法永远比问题多,只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住答题格式,并在做题中灵活运用,诗歌鉴赏题将不会再是学习路上的拦路虎。同时对其它题型也要善于总结,找准方法,掌握技巧,触类旁通,整体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题型一 内容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答案】
    (1)全诗表达了作者游子思乡之苦、故园情。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
    (2)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解答】
    (1)根据全诗的意思,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则直接揭示了思乡的主题,今夜,诗人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缥缈,如此动人,谁能不被这笛声所感染呢?用反问的语气写出了因闻笛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2)“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散入春风满洛城”,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这一句虽带有艺术的夸张,却衬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惟有如此,才会在诗人的听觉与想象中飘满洛城,似乎其他的声音都不存在了,似乎全城人都在凝神静听。
    题型二 情感题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
    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
    明朝知隔几重山。
    【乙】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甲】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2)两首诗的主人公在“马上相逢”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
    (2)【甲】诗表现了诗人在异乡偶遇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而【乙】诗是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使者,行者匆匆,勾起思乡情绪,也暗含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旷达的胸襟。(意思对即可)
    【解答】
    (1)解读该题通常从该字本身的形象性和对于表达诗歌情感的作用等方面回答。该题诗中“暗”字从语法上看运用了使动语法,即“黄梅细雨”使“江关”变暗,抓住这一点,该题便迎刃而解。意对即可。
    (2)这是两首离别诗,【甲】诗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乙】诗写诗人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表现了诗人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题型三 技巧题
    阅读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诗中“闻”字在全诗起到一线串珠的作用。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诗人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和乡思之切。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分析诗中“满”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1)C
    (2)“满”字运用了夸张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题型四 综合题
    阅读欧阳修的《五绝·小满》,完成下面小题。
            《五绝·小满》
            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

    (2)请赏析“笑”字妙处。
    【答案】
    (1)示例一:初夏的夜晚杨柳依依,偶尔传来夜莺动听的歌声。一轮明月高高挂在天上,皎洁的月光照亮夜空。
    示例二:夜莺在茂盛的绿柳枝头自由自在地啼鸣,皎洁的明月照亮了万里长空。
    (2)“笑”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麦子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小满时节,百花渐落,麦子茁壮成长的景象和饱满的麦子于风中微摆的娇憨可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各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赏析“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本诗中的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
    (1)“霍霍”是拟声词,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
    (2)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家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表现出淳朴和高洁的情操。
    【解答】
    (1)“霍霍”是拟声词,形象地写出木兰回家时,弟弟磨刀的声音。“磨刀霍霍”,常用来形容为做好某一件事而提前做充分的准备、跃跃欲试的样子。在这里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小弟磨刀时内心急切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小弟抑制不住的欣喜之情。描写了家中的欢乐气氛,展现了浓郁的亲情。
    (2)从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可以看出木兰的勤劳善良,从“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可以看出木兰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以看出木兰的坚毅勇敢,从“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以看出她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从“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可以看出木兰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品味“开”“坐”“脱”“著”“理”“帖”这六个动词的表达作用。

    (2)分析“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这两句诗的表达作用。
    【答案】
    (1)表达了木兰归家的喜悦之情。
    (2)不仅写出了火伴惊讶情态,还从侧面写出了木兰的英雄气概。
    【解答】
    (1)句子意思是: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当着窗子整理像云一样柔美的鬓发,对着镜子在额上贴好花黄。这些属于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动心情。
    (2)句意:出门去见同营的火伴,火伴们都非常惊讶。通过火伴来写木兰,侧面写出了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
    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情景。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写出了这场战争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答案】
    (1)北方寒气逼人,加上打更的声音更显得凄清冷寂,冰冷的月光照在战士们的铠甲上闪闪发亮,好像刀刃一般随时都会取人性命。
    (2)旷日持久、激烈悲壮
    【解答】
    (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这两句诗描写了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可加上自己的想象将其生动地描绘出来,不脱离诗歌的意境即可。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这两句诗采用互文手法,写历经多年征战,有的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概述了战争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特点,也表现了木兰的英勇善战。 
    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诗句“夜凉吹笛千山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分析诗句“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诗句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
    (2)①化用传说故事(用典)表达对被贬之后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②“客思家”表现了诗人内心对家的思念和蹉跎官场、有家不能回的无奈之情。
    【解答】
    (1)1.考查对诗句画面的理解。首句写静夜景色。”夜凉吹笛千山月”意思是夜凉如水,月笼千山,凄清的笛声飘散到远方。从“凉”“月”等字中可知时间大约是在秋天。一轮明月把远近山头照得如同白昼,作者在夜凉如水、万籁俱寂中吹笛,周围的环境显得格外恬静。“千山月”三字,已经空阔,给人一种玲珑剔透之感。
    2.考查分析诗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第三句借一个传说故事喻世事变迁。这里运用了梁代任昉《述异记》中的典故,故事说王质进山采樵观二童下棋,等下完一局棋,见斧柄已烂,回到村中,没人认识他了,一问才知道人间已过了几百年。表达对
    被贬之后物是人非、世事变迁的感慨。末句写酒兴意阑,思家之念油然而生,表明诗人虽想超脱,毕竟不能忘情于人世。”诗言志”,全诗至结尾,寓意就逐渐明朗了。诗人的抑郁恍惚,与他当时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作此诗时欧阳修还在颍州,尚未被朝廷重用。“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达诗人客居他乡的无奈之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5. 古诗词阅读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①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么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答案】
    (1)“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出”字有“飞出、游出”的意思,突
    出了荡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2)写出了词人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1)这首诗写春天景物,从时段上看,写的是________时的景物。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暮春(晚春、季春)
    (2)表达了诗人对明媚春光(或大自然)的喜爱和伤时惜春之情。
    7.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参考答案: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2)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
    8.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理解“双袖龙钟泪不干”句中画线词“龙钟”的含义。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龙钟”指沾湿的样子。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思亲之情。
    (2)本诗抒写了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解答】
    (1)“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意为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漫漫”显然是指路途遥远,“双袖”“龙钟”都与“泪不干”有关,根据文意可知,“双袖”被泪沾湿,“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2)解答本题要从写作背景、题目、内容来整体感知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岑参作为边塞诗人,久戍边疆,怀有一腔报国之情。诗人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不可遏制,诗人的报国之情与亲情难以两全。东望故园,长路漫漫,亲人远隔,怎能不让人泪雨滂沱!然而诗人并没有过多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之中,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不说旅途艰辛,不说归家无期,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一句平安包含了万千思念。
    9.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逢入京使
    岑  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B.“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烦劳你帮我把这封信捎给我的家人。
    C.“烟笼寒水月笼沙”意思是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
    D.“夜泊秦淮近酒家”意思是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2)下面对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逢入京使》写于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途中,他偶遇返京的使者,思乡之情奔涌而出。
    B.“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岑参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泊秦淮》表达了杜牧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D.“商女”是歌女,歌女唱着《后庭花》,表达着亡国之恨。
    【答案】(1)B (2)D
    【解答】
    (1)B项,“把这封信捎给我的家人”错误。“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意思是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2)D项,理解错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思是:卖唱为生的歌女为人作乐,哪知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该句表示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
    10.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

    (2)《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为什么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答案】
    (1)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
    (2)因为“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解答】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语言力求优美。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据此描写即可。
    (2)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感离别的曲调,勾起诗人无尽的乡思。诗人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这首诗着重写作者的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又恰恰是作者听到《折杨柳》后引起的,所以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1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请简要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字的妙处。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示例:春夜里,笛声不知自何处“飞”来,更不知吹笛者是何人,用此“暗”字,非常恰当;“暗”字寓意颇深,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以主观写客观;“暗”有断续、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更见乡情之缥缈,怀乡情之怅然;与“谁家”之“谁”相照应,不知思乡的是哪一家,或者说思乡的是每一家。
    (2)示例:诗歌抒写诗人客居洛阳时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后的心情和感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解答】
    (1)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之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这笛声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而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又是谁?言有尽而意无穷,“暗”有断续、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以主观写客观,更见乡情之缥缈,怀乡情之怅然。
    (2)根据全诗的意思,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则直接揭示了思乡的主题,今夜,诗人听到了思乡怀亲的《折杨柳》,笛乐缥缈,如此动人,谁能不被这笛声所感染呢?用反问的语气写出了因闻笛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1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书   事
    [唐]王维
    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注】①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
    (1)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从体裁上看,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从题材上看,两首诗都是写幽居之情趣。
    B.《竹里馆》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叹惋惆怅的心境。
    C.《书事》中的“阁”字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流露出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
    D.《书事》中青苔本是静景,诗人化静为动,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写出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让人感受到深院的幽静。
    (2)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B
    (2)相同之处: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对幽居生活的热爱与陶醉以及高雅绝俗的追求。《竹》诗中诗人身处竹林,弹琴、放歌自娱自乐,与月相伴,悠然自得;《书》诗中诗人在院中坐看青苔,享受满院翠绿,闲静疏懒。
    【解答】
    (1)B项,“都体现出诗人叹惋惆怅的心境”理解有误,此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与高雅绝俗的追求,而非“叹惋惆怅”。
    (2)《竹里馆》中,诗人在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清幽宁静、高雅绝俗;“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写诗人与月相伴,体现了诗人隐居的闲适与情趣。《书事》写诗人在院中坐看青苔,享受满院翠绿,“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更是将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完全展现了出来。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悠然陶醉的心境,高雅绝俗的追求。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3.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①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乙)咏竹(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②泪,羞入上宫​③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篁:竹子。②湘妃:舜的二妃,娥皇和女英。传说湘妃泪洒竹上,成为斑竹。③上宫:宫殿名。

    (1)对甲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
    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2)甲乙两诗中的“竹”分别有何作用?
    【答案】
    (1)A
    (2)甲诗竹形成一种幽深宁静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宁静淡泊、安闲自得、与世无争的形象。乙诗托物言志,将竹拟人化,借竹表达持守清高气节、不慕权贵的心志,表现寻觅同道知音的意感。
    【解答】
    (1)A项,“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有误。诗人以百寻之竹为题咏对象,借物言志,高度赞美了竹子的高洁清雅、耿介不随的品质,表现了隐者闲适的生活情趣。
    (2)甲诗中的“竹”:“独坐幽篁里”塑造了幽深的竹林里,悠然独处者的形象;“深林人不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烘托诗人安闲自得、与世无争的形象;“明月来相照”,竹林里,明月所具有的清幽澄净与诗人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悠然相合。综上,这首诗用竹林的幽深宁静,烘托诗人的宁静淡泊、意兴清幽、与世无争的形象。乙诗中的“竹”:“竹生空野外”写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梢云耸百寻”写竹子高耸入云的情状;“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运用拟人化手法,写竹子的高洁、坚贞;“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运用拟人化手法,写竹子不慕权贵的心志;“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表现寻觅同道知音的意感。综上,这首诗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借竹子表达高洁、坚贞,不慕权贵的心志,表现寻觅同道知音的意感。
    1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面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雪》中,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到了。“芳华”指鲜花。
    B.“新年都未有芳华”的意思是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句中的“都”写出了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的心情。该句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
    C.《晚春》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D.我们可以透过《晚春》景物描写领悟出其中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自己对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
    (2)这两首诗中,都各有一句写到了“雪”,哪一句才是真写雪呢?请赏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答案】
    (1)B
    (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有灵性,嫌百花未开,自己幻化成穿庭的飞花。表现了作者见白雪的欣喜之情。
    【解答】
    (1)B项,“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应是“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2)《春雪》中“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是以花拟雪,而《晚春》中的“惟解漫天作雪飞”则是以雪喻花。“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一句中,“却嫌”“故穿”把春雪描绘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饶富情趣。一个“嫌”字赋予春雪人的情感,“嫌”百花未开,自己幻化成穿庭的飞花,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见到白雪的欣喜之情。 
    15.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说说你对“一夜征人尽望乡”中“一夜”和“尽望”的理解。
    (2)两首诗描写“夜闻笛声”,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一夜”和“尽望”道出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2)《夜上受降城闻笛》蕴含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春夜洛城闻笛》蕴含了游子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解答】
    (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一夜”和“尽望”道出了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2)《夜上受降城闻笛》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写芦管声的横空而出,立刻引发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春夜洛城闻笛》前两句描写作者在洛阳城内听到笛声而引发联想,后两句写作者因为一首《折杨柳》引发了对故园的思念。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相关试卷

    必考点14 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二):

    这是一份必考点14 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二),文件包含必考点14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docx、必考点14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考点08 默写-【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二):

    这是一份必考点08 默写-【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二),文件包含必考点08默写-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docx、必考点08默写-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考点07 标点-【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二):

    这是一份必考点07 标点-【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二),文件包含必考点07标点-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解析版docx、必考点07标点-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