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原卷版).docx
    • 解析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原卷版)第1页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原卷版)第2页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原卷版)第3页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解析版)第1页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解析版)第2页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解析版)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文件包含必考点12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必考点12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题型  课内阅读例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1)国人道之     国人:_____________(2)丁氏     对:_____________(3)得一人之使     使:_____________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吾穿井得一人。(2)闻之于宋君。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案:1.(1)居住在国都中的人(2)应答,回答(3)使2.(1)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2)向宋国国君报告这件事。3.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言论,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解析:2.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闻,听到,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3.本题考查理解寓言的寓意的能力。结合文章最后的“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分析即可。题型  课外阅读例题 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粥而读(__________) (2)以水沃面(__________)(3)食不(__________) (4)乃至被受贬(__________)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翻译是(   )A.每天拿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4.通过本文,你觉得范仲淹是个什么样的人?答案:1.吃;往往,总是;供应;说别人坏话。2.B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4.少有大志,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心怀天下。题型  比较阅读例题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乙】疑邻窃斧人有亡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也。俄而,抇于谷而得其。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吕氏春秋·去尤》【注】:通“斧”,斧子。②意:通“臆”,怀疑。③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④抇(hú):掘。⑤尤:局限,蒙蔽。(1)下列对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于宋君(使听到) 国人之(讲述)B.人有者(丢失) 言语,窃也(语言文字)C.家无井而出溉(从井里取水) 其家穿井(等到)D.无而不窃也(行为) 俄而,抇于谷而得其(不久)(2)下列各项中的加粗字,用法和意义完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国人道A.有闻而传B.求闻若此C.得一人使D.意其邻(3)翻译。①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和【乙】文两个寓言故事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为人处世的感悟。答案:(1)B(2)A(3)①丁氏回答说:“(这样)得到一个人使唤,不是在井内挖到一个人。”②他邻居的儿子没有变,而是自己的心态变了;变的原因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了。(4)【甲】文告诉我们:凡事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不要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对于传言要开动脑筋,仔细辨别。【乙】文告诉我们: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我们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扭曲客观事物的原貌。感悟:我们在生活中,不要轻信传言,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比如我们班来了一个新同学,开始听别人说很难相处,但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了解后,发现这个同学很热情,很善良,不难相处。解析:(1)“言语”指说出来的话,不是语言文字。(2)例句“国人道之”中的“之”,代词,这件事。A.代词,这件事。B.状语后置的标志。C.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助词,的。③作音节助词;④充当宾语前置的标志;⑤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①对:应答,回答。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②非:没有。有所尤:被偏见所蒙蔽。【参考译文】【乙】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看那人走路的样子,像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像偷斧子的;听他说话,像偷斧子的;看他的举止神态,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不久,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水沟时,掘出了他的斧子。过了几天他又看见邻居的儿子,举止神态,没有一样像偷斧子的。他邻居的儿子没有变,而是他自己的心态变了;变的原因没有其他,是被偏见所蒙蔽了。(4)第一问:疏通文意,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的主旨。【甲】文的故事说明:对待传言,要持审慎的态度,更不要以讹传讹;要经过考察辨别,才能确定事情的真相。【乙】文的故事说明:主观成见,是认识客观真理的障碍;当人带着成见去观察世界时,必然会扭曲客观事物的原貌。第二问:结合文言文的主旨,举出具体的生活实例来谈感悟。【解题技巧提炼】【考查形式】1.课内单篇阅读。              2.课内比较阅读。3.课内外比较阅读。            4.课外单篇阅读。5.课外比较阅读。考查要点01应树立整体意识考试时提供的课外文言文语段,包括成语故事、寓言故事、人物传记、著名典籍中的精彩片段等,涉及到的主题多数为三种:人物的性格、处世的方式、科学的哲理。我们要在疏通字词的基础上,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事、景、情、理等信息。从内容上分辨是记人,还是叙事,是说理,还是写景,树立整体意识。(1)记叙类文言短文,应分析文中主要事件的起因是什么,事情的发展会怎样,结果如何,主要人物(主人公)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能反映其哪些思想、精神、品质、特征等。(2)写景状物类短文,应分析:所写的景与物,有哪些特征,作者从哪些方面、哪些角度来描摹的,采用了怎样的手法等。(3)议论类短文,应分析:标题属于哪种类型,论题是什么,作者基本态度与看法怎样,又是如何论证的等。只要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心中有“数”,就能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提高阅读的有效性,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以避免漫无目标的盲目阅读和无效低效阅读。02比较阅读复习指导(1)比较阅读的体例:选材上:将同一类型的文章进行比较,如战争治国、阐明事理、托物言志等。比较方式:人物形象的比较、思想内容的比较、写作手法或艺术特色的比较,它们之间既有联系点,又有可比点,我们要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2)阅读技巧:技巧一:结合课内、整体感知。技巧二: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技巧三:抓住中心、比较思想。03答题要领作者往往通过感慨文中人物行为直接揭示写作意图,或借助文中人物之口等来间接暗示文章主旨。因此,我们阅读时,对于能够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关键语句要反复品味,绝不能轻易放过。 (1)品味作者的议论语句。如《北人食菱》,文末作者感慨道:“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细细品读,不难发现作者在批评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态度与做法,意在讽喻人们:做人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品味文中人物的关键话语。例如《秦西巴纵麑》,文中秦西巴在揭示自己私自纵麑的原因时说:“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孟孙在向左右解释自己为什么以秦西巴为子傅时,说:“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假若我们敏锐地抓住这些重要语句,就能发现:作者正是借秦西巴和孟孙之口,以褒扬秦西巴连一头小鹿都不忍心伤害的可贵品质和仁爱美德,意在启迪人们:做人要(像秦西巴那样)有仁爱之心。 (3)品味透露作者感情倾向的关键词句。有些文章,作者将写作意图寄寓在文章的表述之中,善于借助精心选用的词句含蓄地表达主旨。对于这类文章,我们要抓住能够透露作者感情倾向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以便准确把握作者的态度与文章的主旨。(4)善于积累拓展,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做好知识储备工作。适时积累一些“主旨”,平时读到的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给我们的启示,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将它们记下来。有时候文章虽然不同,但主旨却相似,考试时若遇到了类似的文章,平时的积累就有用了。对于探究性、开放性试题,注意创造性的发挥,要敢于突破常规。对论辩题,既要分析其正面,又要顾及其反面;既要考虑其积极作用,又不能忽略其消极影响或局限性。(5)拓展延伸的题目时常会有“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之类,做此类题目的格式是:摆出观点+实际事例+总结分析,切忌空洞无物。                                  题型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杞人忧天《列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①因往     晓:_______________②亦不能有所中伤     中伤: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译文:_______________(3)“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中的两个“喜”分别有什么作用?(4)这则寓言揭示了什么道理?题型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竹鸡之性,遇其俦必斗。捕之者扫落叶为,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罔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无得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鹧鸪性好洁,猎人于茂林间净扫地,稍散谷于上,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则以㛃竿取之。麂行草莽中,畏人见其迹,但一径,无问远近也。村民结绳为环,置其所行处,麂足一挂,则倒悬于枝上,乃生获之。江南多土蜂,人不能识其穴,往往长纸带黏于肉,蜂见之必衔入穴,乃寻得之,薰取其子。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注】 ①俦:同类。②媒:媒介物。这里指用来诱惑竹鸡的鸟。③罔:同“网”,捕猎的工具。④㛃jié:同“洁”。(1)对文中加粗字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城”的本义是“都邑四周的墙垣”,由此可以推测文中的“城”为“围墙”之意。B.成语“循序渐进”中“循”是“顺着”“按照”的意思,以此推断,“但循一径”中的“循”也可以解释为“顺着”“按照”。C.“往往以长纸带黏于肉”和“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中“以”的含义是一样的,都是“拿”的意思。D.“乃蹑寻得之”中的“蹑”有“放轻(脚步)”“跟踪”等义项,依据前后语境,此处应选“跟踪”之义。(2)下列对文中画框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B.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C.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D.激媒使之鸣/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罔已起(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禽往来行游,且步且啄。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虫鸟之智,自谓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结合本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说说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链接材料】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题型  比较阅读阅读下文,完成题目。【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狼》)【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噫!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选自苏轼《黠鼠赋》,有删改)【注释】拊(fǔ):拍。②囊(tuó):袋子。③嘐(jiāo)嘐聱(áo)聱:形容老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竭子一类的毒虫。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其一坐于前     犬:____________________(2)橐坚而不可     穴:____________________(3)此鼠之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____________________(4)不能无变色蜂虿     于:__________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语句。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文中加粗词的含义。(1)途中两狼,行甚远     缀:___________(2)野有麦场     顾:___________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犬/坐于/前B.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方/欲/行,转/视积/薪后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4.请分析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两只狼狡猾的特点。(用原文回答)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一)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选自蒲松龄《狼》)(二)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辍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节选自蒲松龄《牧竖》)【注】①牧竖:牧童。②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1)目似瞑,暇甚     意:___________(2)屠自后断其     股:___________(3)相数十步     去:___________(4)跑号如     前: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2)竖下视之,气已绝矣。3.结合语段(一)的内容,谈谈文中的狼具有怎样的特点。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找出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语并解释。(1)非淡泊无以明志(2)非学无以广才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1)非淡泊无以明志     _________(2)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3)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_(4)淫慢则不能励精     _________(5)年与时     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5.请摘录一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喜欢的理由。对偶句: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6.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____________、不能___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7.“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有着强烈的画面感,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赏析“驰”与“去”两个字的表达效果。四、文言文阅读。【甲】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示儿燕孙枝蔚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注】 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丙】谕儿书吴汝纶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疾”,皆至言也。【注】 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1)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①示(______)A.上天对人类显现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②谕(______)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①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参照示例,结合加粗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示例】夫学静也,才学也,无以广才,无以成学。“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①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4)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徳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⑤忍让为居家美德   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A._______________”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B.______________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C.__________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D.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一)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二)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选自王安石《伤仲永》)【注】①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②文理;文采和道理。③宾客其父:请他父亲去做客。④扳(pān):同“攀”,牵,引。⑤环谒:四处拜访。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宁静无以     致:达到B.非学无以广     广:广阔C.年与时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D.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泯然众人矣。3.语段(一)中,诸葛亮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些条件?4.语段(二)证明了语段(一)中的哪一观点?(用原文语句回答)这两个语段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题。(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给以书,遂成大学(选自《凿壁借光》)【注】①逮:及,到达。②邑人:同乡。③文不识:一个人的名字。④大学:大学问家。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1)不亦乎_____________(2)思而不学则_____________(3)衡与其佣作_____________(4)给以书_____________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3.语段(一)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4.读了语段(一)(二)后,关于学习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注释】①惠:同“慧”。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人,为人方直,有名望。③诣:拜见。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1)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2)聪惠(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未若柳絮因风起。(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3.请你结合“兄子”“兄女”“杨氏之子”的回答,分析他们语言的精妙。八、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一)陈太丘与友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二)田子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子不可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选自《韩诗外传》)【注】①镒(yì):重量单位。二十四两为一镒,一说二十两为一镒。②馆:这里指家。(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①陈太丘与友行__________②元方入门不__________③田子相__________④孝子之亲也__________(2)下列各句中“去”的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  B.后乃至   C.相委而   D.子其(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②母曰:“子安得此金?”(4)语段(一)和语段(二)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语段(一)中的友人和语段(二)中的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九、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庄楚庄王问詹何曰:“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在身,不敢对以末④。”楚王曰:“善。”(选自《列子·说符篇》)【注释】①詹何:古代哲学家。②社稷:指国家。③身治:自身修养好。④末:末节,次要的事情。1.解释文中加粗词语的含义。(1)詹何 对:________(2)故在身 本: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3.楚庄王在与詹何的对话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郑人买履《韩非子》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信度,无自信也。【注释】①履:鞋子。②度(duó):用尺子度量。③之:到……去,前往。④操:拿、携带。⑤度(dù):指量好的尺码。⑥反:同“返”,返回。⑦罢:结束。⑧宁(nìng):宁可,宁愿。1.按照要求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1)郑人有欲买履者(断一处)(2)何不试之以足(断两处)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1)郑人有买履者     欲:___________(2)而置之其      坐:___________(3)不得履     遂:___________(4)无自信     自信:___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何不试之以足?(2)宁信度,无自信也。4.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相关试卷

    必考点14 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必考点14 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文件包含必考点14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必考点14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考点14 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必考点14 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文件包含必考点14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必考点14写作-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

    这是一份必考点12 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文件包含必考点12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原卷版docx、必考点12文言文阅读-对点变式题2021-2022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期末必考题精准练部编版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