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八)(新高考版)
展开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八)(新高考版),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八新高考版试卷docx、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八新高考版全解全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1.B 2.C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观看人数高达2278万”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据不完全统计,此次直播的观看总量达2278万人次”。
C.“这都表明我国考古专业正由‘冷门’走向‘热门’”错误,这只能说明考古受到国家的重视。
D.“世界经济的发展使……”错误,使考古遗产遭到破坏的应是“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以及受利益驱使的盗掘”,“使学者们意识到考古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介入其中,还需要社会和公众支持”的是越来越多的考古遗产遭到人为破坏的严峻形势。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 “公众了解、接触、利用考古遗产,考古研究的成果才能尽快转化为社会知识”错误,由材料三中的“我国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者转变了理念,认同公众拥有了解、接触和利用考古遗产的权利,认同考古研究的成果应该尽快转化为社会知识”可知,“公众了解、接触、利用考古遗产”与考古研究的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知识之间并不存在条件关系。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三中阐述的目前我国公共考古学领域发展特点”对应的内容在材料三第二段。
A.体现了“向常态化发展”的特点,
B.体现了“公共考古活动越来越多样化”的特点,
C.强调的是考古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和热情,不属于材料三中阐述的我国公共考古学领域发展的特点。
D.体现了“关注考古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故选C。
4.C 5.D 6.B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而”强加因果。原文表述是“读者的诞生必须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从而瓦解了传统阅读方法;更甚者,巴特要人们忘却自己的历史经历及知识,进而摆脱记忆的束缚”,可见二者并非因果关系。
B.“文本本身并不存在意义”错。原文是“文本本身并不存在单一意义”而非“不存在意义”;
D.“主动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并就创作问题与作者展开对话”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建立在创作论基础上的批评家不只是被动的读者,同时也是主动的参与者,应该而且能够设想自己进入作者创作过程中并与之对话”,这只是一种设想。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 “这种阅读方法与材料二的观点有相似之处”错误,材料二强调的阅读方法是在了解作者的创作活动、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解读作品,而不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观点为“我们只有深入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才可能抵达艺术作品的本源”。
A.强调作者的主导、中心地位的消失;
B.主张理解古人的文章时要了解其所处的环境与背景;
C.主张读者是作品意义的源泉;
D.主张阅读使作品现实化、具体化,强调的是以读者为中心。
故ACD项均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B。
7.C 8.B 9.C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礼治并非自动形成的社会秩序”错误。由原文“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可知,自动形成只是表面现象,其本质是人们主动服从于社会秩序。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依靠自己的经验反而会带来麻烦”错误。由原文“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祖辈父辈的经验”可知,作者认为不管是祖辈父辈的经验还是自己的经验,都可以依靠。
C.“传统的效力已失”说法过于绝对化。原文的表述是“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传统效力确实有所下降,但还不至于消失。
D.“互为因果”无中生有。原文的表述是“由此可见,法治精神与礼治精华相互依存,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并没有提到两者互为因果。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文章“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礼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以礼义和礼制为主要内容,用以维持社会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源自中华民族对治国理政的深刻领悟”等句子分析可知,“礼治”是指人们自觉遵守的用以维持社会秩序,调整人们关系的制度。
A.殷人因为通过仪式能够得到保佑,因此主动“尊神”,属于“礼治”范畴。
B.对自己认为不符合礼的东西,主动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做,属于“礼治”范畴。
C.子产把《刑书》(成文法)铸在金属鼎上公布,使老百姓知道国家法令的内容和要求,有所遵循,这是“法制”的范畴。
D.满月、周岁等礼仪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礼仪,属于“礼治”范畴。
故选C。
10.D 11.B 12.C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勤俭节约……重新成为当代青年人新的消费价值观念”错误。原文是说新节俭主义折射出青年人的新消费价值观念。
B.“克制消费欲望”错误。原文并无此意;“不追求超前消费和生活享受”与原文“不刻意追求”的表意有出入。
C.“致力于消除贫富差距”与文中“希望在贫富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意思相悖。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化解了物资短缺与生存需求的矛盾”错误。原文是说新节俭主义“不再体现为物资短缺与人们生存需求的矛盾。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含义的理解能力。
C.“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错误,这是传统的节俭方式,与新节俭主义观念不符。
故选C。
13.A 14.C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
A.“表现了他内心的坚强”错误,开头“决定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一句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痛苦、脆弱,他准备远离过去,逃离伤心之地;结尾的“他高高地抬起了头”是主人公战胜内心痛苦、坚强起来的表现。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这与《百年孤独》采用的象征、荒诞的手法相同”错误,《百年孤独》的手法是魔幻现实主义,主要运用了荒诞的想象、象征等手法,而本文既不荒诞,也无象征。
故选C。
15.A 16.C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他在心里已对妻子产生一定的距离感”分析不当,由原文“水生亲热地喊了一声:‘你!’”可知不是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而是很亲热。
C.“从而对丈夫产生不满和责怪”说法不当,原文为“出了村,她要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水生说等以后回来再说,女人不肯。她说:“你去看看,爹这一辈子为了我们。……不管是风里雨里,多冷多热,老人背上孩子跑,累得哮喘咳嗽。是这苦日子、遭难的日子、担惊受怕的日子把老人家累死。还有那年大饥荒……”,女人讲这些是想让丈夫到爹的坟上去看看。由后文“你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地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也可知并没有对丈夫产生不满和责怪,而是支持丈夫。
D.“但他却是激励水生夫妻团结一心、坚持抗战胜利的最大动力与支撑”分析不当,由“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国民党)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可知最大动力与支撑应该是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而没有细节描写”说法错误。文中有细节描写,如文中写到丈夫随自己回家来时,进行了细节描写,“女人紧走两步赶到前面,到屋里点灯”,衬托出“情”这个字。而后水生女人听到水生明早就要走,“女人呆了。她低下头去,又无力地仄在炕上”,这也是细节描写。
故选C。
17.A 18.B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她还不满足,还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反映出她得寸进尺、喜爱贪图小便宜的性格”理解错误。由原文“她同意了,只要求再给她盖个鸡窝”中“只”字,说明她不是得寸进尺;原文还有“有的先生临走收拾好行李,总有一些带不了的破旧衣物,叫来文嫂,随她挑拣。然后她就替他们把宿舍打扫一下”,可见文嫂不是喜爱贪图小便宜的。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
B.“入木三分地刻画出了一个‘要做大事、赚大钱’就必极节俭的金先生形象”分析错误,由原文“床底下三堆鸡毛,一堆笋壳色的,一堆黑的,一堆芦花的”可见,金先生偷吃了文嫂的鸡,“只留下一个跟文嫂借用的鼎罐”,借了文嫂的东西不归还,金先生实际上是一个贪图小便宜的人,而不是“做大事”“极俭省”的人。
故选B。
19.C 20.C 21.D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当初,吕惠卿迎合王安石,确立新法章程,所以王安石努力引荐他,他才一下子取得执政的地位。吕惠卿实现心志之后,忌惮王安石重新被起用,大凡可以拿来迫害王安石的方法,无处不用坏心思去想。
“安石”是“迎合”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D;
“执政”是名词,是“至”的宾语,后面应断开;“惠卿”是下句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上疏……也特指儒臣规谏君主、实施伦理制衡的重要方式”错误,上疏也指臣子向帝王进呈奏章,而“儒臣规谏君主、实施伦理制衡的重要方式”是指“上书言事”。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 “晚年王安石以此为憾”错。原文是“王安石罢,既退处金陵,往往写“福建子”三字,盖深悔为吕惠卿所误也”,可见王安石是后悔被吕惠卿所误,而对王广渊未表示后悔。
故选D。
参考译文:
王安石,是临川人,擅长写作。曾巩曾经拿王安石撰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替他扩大声誉。庆历二年应试,选拔为进士,名列上等,授职淮南判官。按照旧例,在官员任职期满后,朝廷允许他们呈献文章来谋求修撰、编校的官职,王安石偏偏不请求就试,调任鄞县担任知县。在县内修筑堤堰,开挖池塘,兴办水利交通事业。青黄不接时他把官仓中的粮食借贷给百姓,要求在粮食收获后加些利息偿还,使官仓中的陈谷能够换新粮,县里的百姓也感到这样很便利。不久转往舒州做通判。
神宗熙宁二年春天,任命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九月丁卯日,施行青苗法。当初转运使李参因为管辖的地方有很多戍守的士兵,但粮食储备不足,于是让百姓自己估量麦子和粟米的剩余,先借钱给他们,等到粮食成熟后偿还官府,号称青苗钱,过了数年,仓库有了余粮。当初,王安石与吕惠卿商量定后,拿出青苗法给苏辙等人看,说:“如果有不好的地方,告诉我们,不要犹疑。”苏辙曰:“把钱借给百姓,在借出与收回之间,官员会做手脚。钱到了百姓手中,难免会乱用;等到还钱时,难免会超出期限。”王安石说:“你的话确实有道理,应当慢慢考虑。”恰逢京东转运使王广渊说:“春天农事兴起,贷粮给贫民,每年可以获得二十五万的利息。”这件事和青苗法一致,王安石认为可以采用,下令让王广渊进京,和他商议,之后决定开始施行青苗法。
河北安抚使韩琦上疏曰:“我准许发布青苗法诏书,‘是为了给予小农实惠,不是让地主乘着小农着急而要求比平时多几倍的利息,以达到土地兼并的目的。’现在让百姓借一千钱,归还一千三百钱,这是官家自己发放本钱来获取利息,与诏书本意相违背。陛下践行节约勤俭的美德来教化天下百姓,自然国家财用是不会匮乏的,为何定要让营利的大臣纷纷出现,以使远近的人都怀疑陛下的仁厚呢?”神宗说:“我一开始认为可以用新法使老百姓获利,但没有想到竟然像这样伤害百姓。”王安石于是辩解道:“御史们互相勾结,来阻挠陛下变法,这就是诋毁纷至沓来的原因。”皇帝认为确实是这样,王安石于是更加强硬地推进新法。
山阴陆佃曾经跟着王安石学习经学,王安石问他新政的实施情况,陆佃回答道:“新法不是不好,但在推行过程中不但不能保持本意,还会扰民。”安石惊曰:“怎么会这样!”第二天,喊来陆佃对他说:“吕惠卿说‘私人收债,也要花费个一鸡半猪的。已经派李承之去淮南调查了。’”李承之回来后胡说百姓没有什么不便利的,陆佃的建议就没能施行。
当初,吕惠卿迎合王安石,确立新法章程,所以王安石努力引荐他,他才一下子取得执政的地位。吕惠卿实现心志之后,忌惮王安石重新被起用,大凡可以拿来迫害王安石的方法,无处不用坏心思去想。王安石被罢职后,退隐金陵,常常写下“福建子”三字,大概是深悔被吕惠卿误事吧。
22.C 23.B 24.D
【解析】
2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省略主语“慕容超”,“将”作谓语,“步骑四万”既作“将”的主语又作“往就”的主语,“之”作“往就”的宾语,故“自将步骑四万往就之”中间不能断开,这样排除A、D项;
“五楼退走”,“五楼”作“退走”的主语,故应在“五楼”前断开,这样排除B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听到东晋军队已经通过了大岘山,慕容超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四万人前往,同时派公孙五楼率领骑兵进据巨蔑水。东晋前锋孟龙符与公孙五楼大战,大破公孙五楼,公孙五楼兵败逃走。刘裕以四千乘战车为左右翼,排阵并行,缓慢前进。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日昃即14~16时”错。日昃,地支记时中的未时,相当于13~15时。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D.“刘裕为确保胜利,特意选择在往亡日率领全军进攻”概述有误。刘裕率领全军进攻是在二月丁亥日,恰好是迷信中的往亡日,不利于出兵打仗,刘裕于是曲解“往亡”的意思,并非为确保胜利,特意选择在往亡日率领全军进攻。
故选D。
参考译文:
三月,刘裕上奏章请求讨伐南燕,朝廷商议都认为不可行,只有左仆射孟昶、车骑司马谢裕、参军臧熹认为一定胜利,劝导刘裕出征。刘裕让孟昶担任监中军留府事。夏季四月己巳日,刘裕从建康出发,率领船队从淮河进入泗水。五月,到达下邳,把船只、军用物资留下,步行前进到琅邪郡,所经过的地方修筑城池,留下士兵防守。刘裕顺利通过了大岘山,没有见到南燕兵出现,刘裕举手指着天空,脸上露出喜悦的笑容。左右的侍从问道:“您没有见到敌军先高兴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刘裕说:“军队已经通过险关,士兵们怀有必死的决心;余粮保存在田地里,我们没有缺乏军粮的后顾之忧。敌人已经掌握在我手中了。”六月己巳日,刘裕到达东莞。慕容超先派公孙五楼、左将军段晖等人率领步兵、骑兵五万人屯驻临朐,听到东晋军队已经通过了大岘山,慕容超亲自率领步兵、骑兵四万人前往,同时派公孙五楼率领骑兵进据巨蔑水。东晋前锋孟龙符与公孙五楼大战,大破公孙五楼,公孙五楼兵败逃走。刘裕以四千乘战车为左右翼,排阵并行,缓慢前进。与南燕兵大战于临朐之南,太阳偏西时分,还没有分出胜负。参军胡藩对刘裕说:“燕军全部出动,防守临朐城的士兵一定不多。我请求带领一支军队,出敌不意,从小路夺取临朐城,这是当年韩信打败赵国的策略。”刘裕派遣胡藩以及建威将军河内人向弥秘密出兵包抄燕军后部,进攻临朐,对外宣称是从海道前来增援的轻装部队到达了。向弥穿着盔甲首先登城,于是攻破临朐城。慕容超大惊失色,单枪匹马逃跑到城南段晖军中。于是,刘裕挥军发起进攻,南燕军大败,慕容超逃回广固,东晋缴获了南燕国的玉玺、皇辇以及豹尾。刘裕乘胜追击燕军到达广固,丙子日,攻克了广固外城。慕容超聚集残军退守内城。刘裕修筑了长长的围墙防守。同时招抚投降和归附者,提拔和任用贤才俊杰,华夷百姓都非常高兴。刘裕凭借着齐地粮食保证了军粮的充足,于是把长江、淮河的漕运全部停止。二月,南燕大臣贺赖卢、公孙五楼挖通地道,从地道中出去攻击东晋军,但是没有打退。二月丁亥日,刘裕率领全军攻城,有人说:“今天是往亡日,不利于出兵打仗。”刘裕说:“我们前往,他们灭亡,怎么不利?”于是,东晋军绕城四面进攻。悦寿打开城门放进东晋军队,慕容超与左右侍从几十个人翻过城墙突围逃走,被东晋军追获。刘裕列数慕容超不投降的罪行,慕容超神情自若,十分镇静,一句话也没有说。刘裕愤恨广固城久攻不下,准备把全城的军民活埋。韩范劝谏说:“他们都是高门士族,是先帝留下来的后代,现在王师(本来)是来讨伐有罪的统治者,安慰受苦的百姓的,但现在又想将他们全部活埋,你将让百姓回到哪里去呢?”刘裕听后改变神色并道歉。(仅)把慕容超送到东晋都城建康处死。
25.D 26.C 27.C
【解析】
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击之”,是攻打他的意思,根据上文“金人攻常州”可知,攻打的对象是侵犯常州的金人,“击”的主语是“刘晏”,二者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C。
“追”“破”是联动结构,共同作“王贵等”的谓语,共同的宾语是“之”,代“盗郭吉”,二者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
句意:辛巳日,金人攻打常州,守臣周杞派遣赤心队官刘晏迎击金人;迎接岳飞转移驻防到宜兴。强盗郭吉听说岳飞到来,逃入湖中,岳飞派遣王贵等人追击击溃郭吉,他的部下全部降服。
故选D。
26.本题考查学生对古文化常识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C.“用的是天干地支纪年的方法”错,根据文章的叙事节奏可知,“乙酉”“甲戌”“己丑”“戊戌”都是使用的天干地支纪日的方法,而不是纪年的方法。
故选C。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钱塘县令朱跸愤慨于守臣康允之弃城逃走”错,属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守臣康允之弃城走,钱塘县令朱跸率弓手土军,前路拒战,两中流矢,犹奋勇而进,力竭死之”可知,原文是守臣康允之弃城逃走,钱塘县令朱跸率领弓手民兵御敌,并没有描述其是不是愤慨。
故选C。
参考译文:
甲戌日,韩世忠从镇江退守江阴。当月,徐州知州赵立听说朝廷下诏让各地带兵救援君王,于是率兵三万赶到皇帝住所。金人在淮阴截击赵立,赵立下属劝说赵立不如返回守住徐州,赵立震怒,咬紧牙关愤怒地说:“返回的人斩首!”于是率领众人径直前行,和金人遭遇,转战四十里,到楚州城下。赵立被箭射中贯穿两颊,口不能说话,用手指挥各路军队,休息安定,才把箭拔出。评论的人说从燕山战役开始,南朝的士兵从没有像这样激战的。辛巳日,金人攻打常州,守臣周杞派遣赤心队官兵刘晏迎击金人;迎接岳飞转移驻防到宜兴。强盗郭吉听说岳飞到来,逃入湖中,岳飞派遣王贵等人追击击溃郭吉,他的部下全部降服。当时兀术将要到达杭州,于是进攻广德军。岳飞听说这件事,到广德边境中拦截攻击兀术,六战六胜,活捉兀术大将王权。在钟村驻军,将士没有粮食,忍住饥饿不敢扰民。恰逢金人再次派兵攻打常州,岳飞再次追击,四战四胜。于是广徳没有援军,金人杀害守臣张烈。乙酉日,兀术从广德经过独松关,看到没有戍卫的人,对手下的人说:“南朝如果用数百个疲弱的士兵守在这里,我怎么可能马上越过呢!”于是进犯临安。守臣康允之弃城逃走,钱塘县令朱跸率领弓手民兵,前线抵御抗击,两次被乱箭射中,仍然奋勇前进,气力用尽被杀。兀术听说皇帝在明州,派遣阿里蒲卢浑率领精锐骑兵渡过浙水前来追赶。己丑日,皇帝乘楼船,驻扎定海县,留下范宗尹、赵鼎在明州,来等待金国使者。又对张俊说:“若能成功抵御敌人,当加封王爵。”吕颐浩上奏让从官以下去留从便。皇帝说:“士大夫应当知晓伦理道德,怎么能够不随从!如果这样,那么我所到之处便与侵扰劫掠相同了。”于是郎官以下大多随从护卫。癸巳日,皇帝船只驻扎昌国县。戊戌日,金人进犯越州,安抚使李邺开城投降,金人琶八驻守越州。卫士唐琦袖中装石头埋伏在路边,等候琶八出城攻击他,没有击中,被抓住。琶八质问他,唐琦说:“想要击碎你的头,我即使死,也是赵氏的鬼。”琶八说:“假如人人如此,赵氏哪能到这样的地步!”又询问:“李邺做元帅,尚且开城投降,你是什么人,胆敢如此?”唐琦说:“李邺作为臣子不忠心,我恨不得亲手杀了他,还提他做什么呢!”仍回头看着李邺说:“我每月一石米的俸禄,不肯悖逆皇帝,你享受国家的厚恩,竟然走到这个地步,难道还是人吗?”唐琦大声责骂李邺不肯稍稍屈服,琶八催促杀了他,唐琦至死都没有住口。
28.C 29.D 30.B
【解析】
2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群臣既知主意”,“主意”指的是君主的心意,是“知”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
“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是一个判断句,“此”指代前文,是后句的主语,应在“此”前断开,排除BD。
句意为:天下如此广阔,一天要处理各种重要的事务,即使再耗费身心,难道能每一件事都切中要领吗?群臣既然知道君主的心意,只采用君主的决定,接受已定的谋略,即使(君主)有过失,也不敢直言规劝,这就是隋朝到了第二代就灭亡的原因。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年号由秦始皇首创,以后每一个皇帝即位都有一个固定的年号”错误,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故选D。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虽然认为隋文帝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君主”曲解文意,根据原文“虽性非仁厚……公得其一,未知其二”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文帝算不上励精图治的君主。
故选B。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春正月,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是明智?怎样做是昏庸?”魏征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是明智,片面地听取单方面的意见就是昏庸。”唐太宗说:“好。”贞观三年夏四月甲午,唐太宗曾经驾临太极殿,对左右近臣说:“中书省、门下省,都是机密重要的部门,对不妥的诏令都应该发表和坚持自己的意见。近来只看到服从我,听不到和我不一致的声音。如果(中书省和门下省)只是实施文书,那么谁不能做呢?为什么一定要选拔有才能的人呢?”房玄龄等人都磕头谢罪。按照先例,(对)所有军务及国政大事,中书舍人就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都签署自己的名字,这叫“五花判事”。中书侍郎和中书令仔细审察意见,给事中和黄门侍郎可以反驳和纠正中书省的意见。唐太宗方才重申旧的制度,因此很少有破坏规定的事情。唐太宗问房玄龄、萧瑀道:“隋文帝作为君主怎么样?”回答说:“隋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亲自处理国政,有时到太阳西斜,延请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兵传递食物就地食用。虽然品性并不仁爱宽厚,但也是励精图治的君主。”唐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有不通达之处,喜欢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都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广阔,一天要处理各种重要的事务,即使再耗费身心,难道能每一件事都切中要领吗?群臣既然知道君主的心意,只采用君主的决定,接受已定的谋略,即使(君主)有过失,也不敢直言规劝,这就是隋朝到了第二代就灭亡的原因。朕就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的人才,安置于百官之位,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经过宰相,(宰相)仔细考虑,认为便利安稳,然后上奏使朕听闻。有功劳就行赏,有过错就处罚,谁敢不竭尽心力来修治(自己的)职务,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百官:“今后诏书行文下达,有不当之处,都应该持章表上奏(君主),不得阿附曲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唐太宗对魏征说:“为官职选拔人才,不能草率。任用一个君子,那么君子都愿意前来,任用一个小人,那么小人都会争相求进。”魏征回答说:“是这样。(如果)天下没有平定,那么只看他的才干,而不考察他的品行。(如果)时局动乱已经平定,那么不是才干和品行同时具备的人才,不能任用。”贞观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征去世。唐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征,对左右近臣说:“魏征去世,朕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31.A
【解析】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A.“以静衬动”分析错误,此处是以猿啼的声音以及洗钵的动作来衬托此地的宁静,应为以动衬静,写出山中生活的宁静闲适。
故选A。
32.A
【分析】
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映衬作者飘然于江湖之上的潇洒身影”说法错误,结合注释①可知,诗歌首联中的“未安枝”是说诗人漂泊无依,“影自随”是说诗人形影相吊,十分孤独。首联描绘了诗人形单影只、漂泊不定的处境,表现了诗人被贬出京、漂泊江湖的苦闷。
故选A。
33.C
【解析】
3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人离别时对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错误。颈联写到车马备齐扬起鞭儿上路,诗人挥手告别亲人和故乡,表现的是作者的旷达。
故选C。
34.C
【解析】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干戈比喻战争”错。“干戈未定失壮士”运用借代修辞手法,“干戈”代指战争。
故选C。
35.B
【解析】
3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仍旧书信往来频繁”错,从贾诗中看不出韩贾二人“书信往来频繁”。参考注释和韩愈诗作的题目可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韩愈写给其侄子韩湘的,贾岛是读了此诗后有感而发才作本诗的。
故选B。
36.B 37.A 38.B
【解析】
3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不在话下: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属当然,用不着说。联系语境是说“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很明确的,应该用“不言而喻”。
第二空,臣门如市:形容权贵之家宾客如云,多用来指巴结奉承者很多。簪缨不绝:世代为高官显宦,没有断绝。联系语境是说“王谢大族”世代为高官显宦,应该用“簪缨不绝”。
第三空,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联系语境是说“魏晋人物故事,历代为人们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是受人称赞的,应该用“脍炙人口”。
第四空,习以为常:常常如此成了习惯,就当作应该的事情了。不足为奇:某种事物或现象很平常,没有什么奇怪的。联系语境是说“这些的魏晋人物故事,历代为人们青睐,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本就”没有什么奇怪的,应该用“不足为奇”。
故选B。
37.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后文“其主流价值取向就是……”“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的主语都是“主流价值取向”特征,与“这些特征”衔接更紧密,可以排除BD;
联系前文的“形成了中国文化的超远之风,造就了魏晋独特的名士风度”,应该先说“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后说“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可以排除C。
故选A。
3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成分残缺,“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要改成“我们的生活环境与魏晋时期相比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成分残缺,“人们对魏晋风流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要改成“人们对魏晋风流向往的风潮和力度有增无减”。
只有B修改正确。
故选B。
39.C 40.D 41.B
【解析】
3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依据上下文话题一致的原则,下文是“书简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地位同样突出”,而前句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说明括号内要说的是“书简”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所以句子的主语应是“书简”,不是“人类”,排除BD。
而A的主语是“感情”“信息”,也需要排除。
故选C。
4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立锥之地:强调极小的地方。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文中并是强调小,而是强调其用处,因此应使用“用武之地。”
泾渭分明:意思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人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自成一格:意思是指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下文内容可知,文意并不强调风格,而是内容。“泾渭分明”与下文“你中有我,相互包含”形成对照,填入“泾渭分明”。
如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就像受到春风的吹拂一般。见字如面:见到字就如同见到本人。看到这些字的内容,就像我当面跟你说话一样。见字如面更符合“阅信”的内容,填入“见字如面”。
休戚与共:有幸福共同享受,有祸患共同抵挡。形容关系紧密,利害相同。同心同德:思想统一,信念一致。此处依据“与这座城市紧密相连、心贴着心”可知,强调的是关系紧密,故应用“休戚与共”。
故选D。
4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的语病为语序不当,一、根据分析可知,这里是拿“音频、视频”与“书简”对应,“手机上”应做定语,修饰“音频、视频”,因此应将“手机上除了音频、视频外”调整为“除了手机上的音频、视频”,故排除CD;
二、“澎湃与浓烈”是两个形容词,如用其来形容感情,有程度的深浅,“澎湃”指声势、气势等浩大雄伟。“浓烈”,浓重强烈。从词义上来看,应是“澎湃”程度更深,因此应是“浓烈与澎湃”的顺序,排除A。只有B项修改最恰当。
故选B。
42.D 43.A 44.C
【解析】
4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策源地:战争、社会运动等策动、起源的地方。发源地:指事物发端﹑起源的所在。此处是用来形容火箭技术研究院是“两弹一星”精神的发端,应用“起源地”。
第二空,青云直上:比喻官职升得很高很快。蒸蒸日上:形容事业兴旺发达,不断向上。文段中是形容中国航天事业兴旺发达,不断向上,据此应用“蒸蒸日上”。
第三空,惨淡经营:形容苦费心思去谋划、从事某项事业或某种事情。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难与辛苦。文段形容中国航天事业创业时的艰难,故应用“筚路蓝缕”。
第四空,安分守己:安守本分,规矩老实。踵武前贤:跟随着前人的脚步走。比喻效法前人。文段中想要表达的是航天人在跟随前人的脚步的同时,也要打破常规,故应用“踵武前贤”。
故选D。
4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从前文“中国航天人必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不断拓宽眼界,紧盯世界前沿航天技术”可知,填入句子的主语为“中国航天人”,且根据前句的结构“拓宽眼界”“紧盯技术”,括号内的句子会有“探寻奥秘”“谱写篇章”的结构,而D项提炼的中心是“探寻奥秘要有智慧和勇气”,与整个句子结构不符,需排除;B项,提炼出“需要智慧和勇气”,需排除;AB两项比较,B项存在逻辑顺序上的问题,应是先探索奥秘,最终谱写出新篇章,故排除B。
故选A。
4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中有两处错误。
第一处语序不当,“中国航天事业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存在逻辑语序不当,正确顺序应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据此排除A、D两项。
第二处句式杂糅。“靠的是……取得的”应改为“靠的是……”或“是靠……取得的”,此句应将“靠的是‘两弹一星’激励和鼓舞取得的”改为“靠的是‘两弹一星’的激励和鼓舞”。据此排除B项。
故选C。
45.B 46.C 47.B
【解析】
4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融会贯通”:指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从语境看,此处强调文明交流的过程,应用“融会贯通”。
第二空,“各有千秋”:各有各的存在的价值,比喻在同一层次内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特色。“各具特色”:人或物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从语境看,此处强调“不同的文明本来就”有各自的特点,应用“各具特色”。
第三空,“千姿百态”:形容事物或景色的姿态、形状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形容变化纷繁。
从语境看,此处强调“交融之后出现的人类文明仍然是” 多种多样的,应用“千姿百态”。
第四空,“异彩纷呈”:指奇异的光彩纷纷呈现,也指新奇的事物纷纷涌现。“奇光异彩”:指奇特瑰丽的光芒和色彩。
从语境看,此处强调“我们的世界仍然是”各种新奇的事物纷纷涌现的,应选“异彩纷呈”。
故选B。
4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错误:
一、成分残缺,“在与其他文明交流的过程”要改为“在与其他文明交流的过程中”,据此排除A、D两项;
二、语序不当,从程度的轻重看,应该是先“淡化”后“消失”,据此排除B项。
故选C。
4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原文“闳放”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
A.“不列颠尼亚”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
B.“笔锋常带情感”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
C.“摘星揽月”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
D.“秋”的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着重强调。
故选B。
48.D 49.C 50.C
【分析】
4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赏心悦目:形容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舒畅。语境用于“观剧体验”观赏“唯美浪漫的画面和外表完美无瑕的人物”后的直观感受,应使用“赏心悦目”,排除AC;
第二空,精益求精:形容追求好上加好,永无止境。精雕细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语境强调制作方追求艺术极致,而非“认真、细致”,应使用“精益求精”,排除B;
第三空,过为已甚:做得太过分。过犹不及: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依据后文语境“滤镜的普及也使观众对美的标准更加严苛”,导致不好的结果,说明事情做得过头,也是不合适的,应使用“过犹不及”;
第四空,画蛇添足: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狗尾续貂:比喻用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后面,显得前后不相称。语境中“滤镜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不是不好的东西,不能使用“狗尾续貂”,应使用“画蛇添足”。
故选D。
4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上文的主语是“滤镜技术的使用”,谈及的话题与“滤镜”有关,根据话题一致、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原则,下文应把“滤镜的普及”一句放在前,排除BD;
根据上文“滤镜技术的使用……给制作方带来……”,应该用“……也使观众对美的标准更加严苛”句式与之对应,且“容貌焦虑成为一种普遍心态”与上文没有递进关系。
故选C。
5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
一是语序不当,“审美异化的大众”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应为“大众审美异化的”,排除AD;
二是结构混乱,“了”导致句子结构混乱,应改为“的”,排除B。
故选C。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一)(新高考版),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一新高考版试卷docx、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一新高考版全解全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6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五)(新高考版),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五新高考版试卷docx、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五新高考版全解全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十)(新高考版),文件包含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十新高考版试卷docx、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选择题强化训练卷十新高考版全解全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8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