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山水田园+生活杂感-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1521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6)山水田园+生活杂感-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1521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06)山水田园+生活杂感-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1521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
(06)山水田园+生活杂感-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
展开
这是一份(06)山水田园+生活杂感-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题,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6)山水田园+生活杂感(一)山水田园诗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9分)初夏江村高启①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注 ①高启: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②纬车:纺车,抽茧出丝的工具。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野鸭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颔联紧承上联写景;颈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D.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对。依此要求看,本诗的对仗极不工稳。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6分) 答案 1、A解析 B项“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错,颈联后一句“林外时闻响纬车”是从听觉角度写所闻。C项“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错,尾联还是写景,点明了时间,没有点明主旨。D项“本诗的对仗极不工稳”错,颔联和颈联的对仗符合词性、结构、平仄要求,极为工稳。2、全诗通过描写野鸭、莲叶、燕子、桐花、渔船、纬车、蛙声等意象,营造了乡间清幽闲适、充满生机的意境。诗人通过再现农村的生活情景和村民的精神状态,使读者可以想见这里生活的无拘无束和惬意,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隐居生活的惬意和他的闲情逸致。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9分)春 夕崔 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是指诗人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上句渲染了一片流水落花的暮春景象,深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下句将代指春光的“东风”拟人化,来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B.颈联写诗人长期不能回家,遥想故乡,望眼欲穿,思乡念亲,忧心如焚,连年累月,无心翻书,揽镜自照,白发满头,诗人内心愁苦,溢于言表。C.尾联暗用五湖典故,含有归隐田园之意。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D.本诗前四句重在对春夕情景的描绘,缘情写景,因景抒情,虽未明言思乡,而一片乡情跃然纸上;后四句重在抒情,感情真切,凄婉动人。4.“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有人评价这两句诗为:以景传情,仅十四个字,却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3、B (“连年累月,无心翻书”错,颈联中“动”意为“动不动”,“书”指书信,正确理解是:连家信也动不动长年断绝。)4、(示例一)这一联上句巧用梦境,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郁结成梦,梦已回故园,然而毕竟像庄周梦蝶那样虚幻而短暂;下句写夜深人静,月光如水,子规啼唤,更加触动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示例二)这一联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梦醒而更思乡;子规啼唤,愁上加愁。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5—6)题。(9分)莎衣①杨朴②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③紫绶金章④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 ①莎衣:蓑衣。②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③直饶:犹纵使,即使。④紫绶金章:绶,系印环的丝带。金章,金质的官印。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的“软绿柔蓝”是写作者眼里蓑衣的特点。“绿”“蓝”写色彩鲜明,“软”“柔”点明质地轻柔。B.“倚船吟钓正相宜”,作者认为在船上,一边吟诗一边钓鱼,这是最合适的搭配,塑造了一个非同一般的渔翁形象。C.颔联中的“蒹葭”指芦苇,“菡萏”指荷花,“卧”和“披”写的是渔人披着蓑衣卧在船上。D.颔联出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对句从嗅觉的角度写景,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雨中美景图。6.尾句“未肯轻轻博换伊”中的“伊”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案 5、B解析 应是穿着蓑衣来吟诗或者钓鱼,是最合适的,洒脱自在。6、“伊”表面上指的是蓑衣,实际上指的是隐居生活。尽管官员的服饰(金印)极其尊贵,也不肯轻易拿蓑衣去换取。作者借对蓑衣的喜爱,表达了对亲近自然、洒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厌恶官场,不愿做官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7—8)题。(9分)春 风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②发,始觉看花是去年。注 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辛夷:香木名,开白花者名玉兰,又称望春、迎春。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但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于以前。B.颔联着一“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树木、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C.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雨水催成,生动地裁就一幅田园图画,清新明丽。D.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诗人的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8.请结合全诗,对尾联进行赏析。(6分) 答案 7、B解析 “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错,应是“赋予静态景象以动态美感”。8、 尾联写回头却不见辛夷开放,才始觉看花是在去年,借此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懑和收复国土的理想。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同开篇的疑身于“旧山川”相呼应,再次将心中的情绪抒发,饶有新意。尾联自然精巧,语言含蓄,平实的笔触中蕴含着深沉蕴藉的情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9—10)题。(9分)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张养浩万象欲焦枯,一雨足沾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欢喜的无是处。9.下列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二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也从侧面写出了降雨前后作者的不同心情。B.三、四句通过对天地、风云变化的描写,表现了这场雨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它的重大意义。C.“农夫,舞破蓑衣绿”描写了农夫披着蓑衣在雨中狂舞,哪怕把蓑衣舞破也在所不惜的欢乐情景。D.“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字与“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10.这首小令的诗眼是什么?全曲是如何来表现诗眼的?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6分) 【答案】9、D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的勃勃生机;而“舞破蓑衣绿”中的“绿”则是说蓑衣因旧而枯黄,如今因雨仿佛得以返绿,并不是真变绿,只是借此表达了喜悦的心情,故选项有误。)10、诗眼是“喜”。①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雄奇,寄寓喜悦之情。②直抒胸臆,通过写农夫起舞和作者自己的欢喜直接表现诗眼“喜”。 (二)生活杂感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题。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韩翃长簟迎风早,空城澹月华。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前一句“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这声音也衬托出秋意的浓重和秋夜的沉寂。B.首联最后一句“空城”是说城中空无所有,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C.颈联前一句“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看来节候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测之辞。D.颈联后一句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原因:由于卧病,而使心愿落空。2、请赏析本诗颔联“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1、B.“城中空无所有”错,“空城”并不是说“城中空无所有”,而是寂静之意。2、①“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融情于景,表达了心情的孤寂。②“砧杵夜千家”,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③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解析:“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一只鸿雁向银河飞去,寂静的夜里,传来千家万户捣衣的砧声,只有一只大雁飞过的“星河”,写出其寂寥,“一雁”,说明是离群的大雁,写出其孤独,而“秋夜”是清冷的,诗人把这三种凄冷、孤寂的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融情于景,使人感触到诗人心境为孤凄;“砧杵夜千家”,时当秋季,人们开始准备寒衣了,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声,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译文:我早早地枕着竹席迎风纳凉,清虚的秋夜京城荡漾着月光。一行秋雁高高地掠过了星空,千家万户传来了捣衣的声响。看节候应该是到了更深夜阑,思念友人心灵相期睡觉也晚。刚刚反复吟诵你送我的佳句,不觉乌鸦呱呱啼叫天已渐亮。 赏析: 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人酬和友人,以友人的诗题和诗,描写了秋夜清远疏淡的景色,意境开阔,同时写出时序更迭引起诗人心事未了的惆怅。 前四句就卧病的心情来取景渲染、寂寥的砍夜之景与诗人的寂寥心情相吻合。“长簟迎风早”是说秋风过早地来到庭院,长簟被秋风吹得窸窣咋响。一个“早”字写出卧病之人对秋风的突出感受。“迎风”二字写出一片萧瑟的声响,达声音更衬托出秋意的浓重和秋夜的沉寂。“空城澹月华”,是说空寂约城中洒满了淡淡的月光。“空城”并非说城中空无所有,“空”是寂静之意。空城寂寂,月色凄迷,是对诗人心情的绝妙写照。“星河秋一雁”,是说一只孤雁划过秋夜的天空向银河飞去。“星河”是寂寥的,“一雁”是孤独的,“秋”夜是清冷的,三种事物连缀成文,构成幽深的意境,使人感触到诗人心境为孤凄。“砧杵夜千家”,是说时当秋季,人们开始准备寒衣了,故而千家万户都传来了捣衣声。捣衣声声,反衬出秋夜的沉寂。诗人巧借秋声秋色以渲染愁怀,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颈联转入叙事,写出悲秋的原因。“节候看应晚,心期卧亦赊。”“节候”,这两个字承接着前四句所写的秋声秋色。“看”和“应”均为揣测之辞,全句意思是说,看来节候大概已入晚秋。此句使用揣测之辞与下句的“卧”字相关照,“卧”是卧病在床,故对节候不能作定论。一个“卧”字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道出悲秋的原因:由于卧病,而使心愿落空。美好的心愿不能实观,疾病缠身,又临深秋,可见诗人的悲哀心情,跃然纸上。此联叙事是前四句景物描写的感情依凭,使以上的景物有了精神支柱。 尾联“向来吟秀句,不觉已鸣鸦:”二句意谓,深夜吟诵您的秀美诗句,兴味颇浓,不知不觉已是天晓鸦鸣。以扶病之身而能长夜吟庆不倦,自是因为诗句美好,作为酬赠之作,已尽了题意。同时,也写出了病中孤寂的生活,漫漫秋夜,只有一诗相伴,诗人的寥落心情可以想见。 全诗前半写景,景中寓情;后半叙事,事中现意。写景与叙事,笔墨虽二,情意实一。一条感情线索贯穿全篇,有如红线串珠,结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3—4)题。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范成大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岂是不能扃户坐,忍寒犹可忍饥难。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劳汝以生令至此,悠悠大块①果何心。【注】:①大块:大自然。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3分)A.诗的第三句承接首句再次发问,表达出卖菜老翁也想坐在温暖的屋里和亲友围炉畅叙的心情。B.通过“忍寒”“忍饥”的比较,说明在卖菜老翁来看,寒冷已经算不了什么,饥饿才真正难熬。C.诗的第六句,将卖菜老翁叫卖声和受冻的雀儿、挨饿的乌鸦的叫声类比,描绘出卖菜老翁叫卖声的凄厉。D.尾联,借助对大自然的责问,诗人抒发了对卖菜老翁的怜悯、同情,表达了关心人民疾苦的情怀。4、请赏析这首诗首联中“敢”“惯”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3、D.感情上不只是“怜悯、同情”,还有“愤怒和控诉”。4、“敢”有“哪敢、岂敢”的意思,道出了卖菜老翁的无可奈何,他为生活所迫,不敢偷闲。“惯”,即习惯;卖菜老翁已经习惯了劳碌奔波,即使天寒地冻也不得不如此,突显了他饱经风霜的形象。解析:“携箩驱出敢偷闲,雪胫冰须惯忍寒”中的“敢”是岂敢的意思,老翁因为生活所迫,在这里却是一种无可奈何,不敢偷半点闲,突出人生悲苦情怀;“惯”是习惯之意,在这样的天寒地冻之间,也像是无所谓一般,写出了饱经风霜的一种无奈与辛酸。赏析:这组诗描述了这样的情景:皑皑雪中,寒风凛冽,行人稀少,只见一位衣服褴褛的卖菜老人,伛偻着身子,挑着箩筐,踏着冰雪,走门串户,嘶哑的叫卖声,颤颤悠悠,回荡在大街小巷。这是一幅“雪中叫卖图”。“携箩驱出敢偷闲”,首句发问,一“敢”字道出卖菜老翁的无可奈何。二句对不敢偷闲的原因未作回答,而直写“雪胫冰须惯忍寒”。雪胫,指被埋于雪中的小腿;冰须,结着冰的胡须。前者极写雪之深,后者极写天之寒。而一“惯”字把卖菜老翁饱经风霜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无论雪再大,天再寒,卖菜老翁总是要挑着箩筐,走街穿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卖菜老翁天生并不是这样一副苦命,当然他也想坐在温暖的屋里和亲友围炉畅叙。三句再问,四句不作正面回答,而用“忍寒”、“忍饥”作比较,一个“犹可”,一个“难”,个中原委,无需多说,读者自可品味。对于一般人来说,忍寒、忍饥都是难事。但对于卖菜老翁来说,寒冷已经算不了什么,可饥饿实在难熬。可见他过的是怎样一种饥寒交迫的生活!卖菜老翁的叫卖声多么凄厉,简直和受冻的雀儿、挨饿的乌鸦的叫声没有什么两样,叫声之苦,让人不堪去听。苦苦地叫卖,为的是多卖出一些鱼菜。一升一斗的粮食在他看来,就和一千金那么难得,也许冻饿了一天的妻子儿女在盼着他换些粮食回家开锅呢。对于关心民生疾苦的范成大来说,听到这凄苦的叫卖声,是不会无动于衷的。因此,诗人感慨万分,愤愤问天:“悠悠大块果何心?”大块,指大自然。《庄子。大宗师》:“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意思是说,大自然负载着我的形体,它用生命使我劳苦,用老年使我闲适安佚,用死使我安息。这里仅用此意,是说,生活竟然使人劳苦到如此地步,悠悠苍天啊,你到底安着什么心呢?这里是同情,是怜悯,更是控诉。一个封建士大夫文人能够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穷人民鸣不平,实在难能可贵。范成大29岁中进士,历任徽州司户参军、吏部员外郎等职,官至参知政事。官位不浅,但他关心社会现实,同情人民苦难,留下相当多诗篇。如六十首《四时田园杂兴》、《咏河市歌者》以及这两首绝句,反映了封建社会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同情心,和唐代白居易著名的《卖炭翁》颇相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5—6)题。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①(其一)秦观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遥怜鸿隙陂②穿路,尚想元和贼③负恩。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④梦天门。注:①这是秦观任蔡州(汉所在河南汝南)教授时的作品。②陶隙陂:西汉末年翟方进担任宰相时,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③元和贼: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虽为李愬讨平,却遗祸无穷。④陶侃:东晋大臣。《晋书·陶侃传》有陶侃“少时梦生八翼而上天门”,后来“位至八州都督”的传说。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首联写汝水抱城奔流,春色带有烧痕,诗人借“烧痕”于无人处写出人来;而“偷”字从诗人眼中来发现、辨认,尤为传神。B.颔联把眼前景物与灾情回忆相结合,借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散人亡,拭泪招魂的惨状。C.颈联回顾了造成水灾的现实根源:汉代翟方进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唐代吴元济擅改汝水故道留下的隐患和祸根。 D.本诗上半部分写人民重建家园的辛勤劳动和水患带来的严重后果,下半部分指斥汉、唐两朝当国宰相和乱臣贼子的所作所为。6.这首诗主要寄寓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5、D“回顾了造成水灾的现实根源”表述错误,应是“历史根源”。6、(1)对灾民的同情;诗人眼中见到的修竹影,耳边听到的子规声,唤起他对灾民的深切同情。②对历史上权相和乱臣胡作非为的愤慨。汉末翟方进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擅改汝水故道,贻祸无穷。这些往事,追想起来,都是令诗人哀伤愤慨的。③对太守向公寄予了殷切希望。诗人以陶侃来拟向太守,祝愿他像陶侃那样,为巩固赵宋王朝而效力。翻译:茫茫的汝水绕蔡州城北流过,曲如弧形,田野发青,淹没了荒草被烧后留下的痕迹。 一千点舜帝的妃子洒在竹枝上的眼泪,一声死后化为杜鹃的杜宇的哀鸣。 对鸿隙陂的涨溢为害而感到怜惜,还在想唐宪宗时淮西节度使吴元济据蔡州而反叛的事情。 城墙都已经化为灰烬,仿佛东晋大臣陶侃,后来成为了八州都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08)题壁抒怀+托物言志-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四句描写白莲的清雅风姿,六句描写白莲的孤独情态,八句转写对白莲命运的关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5)贬谪凄苦+羁旅乡思-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3)表达技巧+比较鉴赏-2022年高考语文三轮复习之古诗词鉴赏分类专练,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3~4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7—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