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天津河北区高三下学期二模生物试题含答案
展开河北区2021-2022学年度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二)
生物学
第Ⅰ卷
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为两种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种细胞分裂后,子细胞上都有亲代细胞的膜成分
B.蓝细菌与水稻叶肉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和叶绿素
C.两种细胞的增殖都需要进行 DNA的复制和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过程
D.以上两种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等结构,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2.2021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马延和带领团队,采用一种类似“搭积木”的方式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该技术由11个核心反应组成,使用了从自然界动物、植物、微生物等31种不同物种分离出来的62种生物酶催化剂。可分为三个阶段:阶段Ⅰ由CO2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甲醇等一碳化合物,再经过缩合反应依次生成DHA(二羟丙酮)、DHAP(磷酸二羟丙酮)、GAP等三碳化合物;阶段Ⅱ由GAP通过缩合反应生成六碳化合物;阶段Ⅲ由六碳化合物经过生物聚合反应生成淀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构成淀粉的元素只有C、H、O三种
B.绿色植物叶肉细胞内类似于阶段Ⅰ的过程发生在叶绿体基质
C.人工合成淀粉同样需要CO2的固定,最终将C6合成淀粉
D.叶肉细胞内类似于阶段II的过程需要相关酶以提供活化能
3.青蒿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作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疾治疗药物”,是从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无色针状晶体,可用有机溶剂(乙醚)进行提取。它的抗疟机理主要在于其活化产生的自由基可与疟原蛋白结合,作用于疟原虫的膜结构,使其生物膜系统遭到破坏。野生黄花蒿中青蒿素提取量少。科学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将野生二倍体青蒿(体细胞中18条染色体)培育出四倍体青蒿,从四倍体青蒿中可提取更多青蒿素,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蒿素属于脂溶性物质
B.青蒿素可能不会破坏疟原虫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
C.从野生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
D.四倍体青蒿的配子细胞中有两个染色体组,通过培养此类配子细胞获得的植株为二倍体
4.ATP是驱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下图是“ATP-ADP循环”示意图,其中①和②表 示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的能量全部来自化学能
B.②过程的完成需要有水参与
C.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过程①的结构是线粒体和叶绿体
D. ADP再脱离一个磷酸基团后,可以作为构成 DNA 的原料
5.下列有关科学实验及其研究方法的相关叙述中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自变量的控制利用了“减法原理”
②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滴加蔗糖溶液的目的是使细胞质与细胞壁分离
③“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和“DNA双螺旋结构模型”都是物理模型
④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分布不均是植物弯曲生长的原因
⑤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应分别用32P、35S标记T2噬菌体的 DNA和蛋白质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⑤D.②④⑤
6.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以大熊猫为原型设计。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有一个野生大熊猫种群,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假设该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20%,a的基因频率为8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子的概率约为8/9
B.该大熊猫种群中所有个体含有的A、a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大熊猫食性的改变是基因定向改变的基础上与其他生物及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
D.大熊猫数量稀少,因此只能从栖息地迁出到动物园或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实行易地保护
7.苦马豆素(SW)最早是从植物灰苦马豆中分离获得,是一种具有抗肿瘤功能的生物碱,被认为是“未来的肿瘤治疗药物”。将等量的小鼠肝癌细胞悬液,接种于添加不同浓度SW的等量培养液中培养48h,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及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的数量表示相对值的多少
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凋亡是由基因调控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没有新蛋白质的合成
B. SW作用效果是SW浓度越高,对肝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对正常细胞无影响
C.肝癌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既需要DNA聚合酶参与也需要RNA聚合酶参与
D. SW浓度越高,癌细胞中凋亡蛋白Bax含量越高,这可能是SW改变了脱水缩合的方式造成的
8.种群增长率为现有个体数与原有个体数的差值占原有个体数的比率。如图为某草原上一段时间内兔子种群死亡率和出生率比值的变化曲线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d 点和f点时的种群自然增长率相等
B. b点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e 段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c点达到最大值
C.死亡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减少的个体数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D.死亡率和出生率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也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9~10题
2021年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Ⅰ: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材料Ⅱ:利用纤维素酶降解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对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有着重大意义。科研人员开展筛选、诱变及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相关研究,过程如下图:
材料Ⅲ:燃料乙醇是燃烧清洁的高辛烷值燃料,是可再生能源。我国燃料乙醇的主要原料是陈化粮和木薯、甜高粱,地瓜等淀粉质或糖质非粮作物,今后研发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的第二代燃料乙醇技术。发酵法制酒精生产过程包括原料预处理、蒸煮、糖化(将多糖降解为可发酵的小分子糖类)、发酵(酵母菌将小分子糖类转化为酒精)、蒸馏、废醪处理等。
9.下列关于筛选、诱变及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工筛选可以使产纤维素菌株发生定向进化
B.采集到的黑土壤需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才能进行富集培养
C.诱变使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发生改变,形成不同的新菌株
D.紫外诱变和60Co-γ射线诱变处理可以使每个细菌的产纤维素酶能力逐渐提高
10.关于乙醇燃料生产和利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乙醇燃料的生产和使用可达到碳排放的平衡,有效的实现了碳中和
B.在发酵产酒精阶段,酵母菌细胞内的[H]和丙酮酸反应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
C.产纤维素酶细菌中纤维素酶的合成需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共同参与
D.利用木质纤维素发酵生产乙醇燃料时,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在糖化阶段起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1~12题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其分泌过多或过少都能引发很严重的疾病。这种脑内分泌物与人的感觉有关,它能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
资料一:多巴胺是大脑中含量最丰富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作为神经递质可以调控中枢神经系统的多种生理功能,多巴胺系统调节障碍涉及帕金森病、精神分裂症、Tourette综合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症和垂体肿瘤的发生等。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阿尔维德·卡尔森(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
资料二: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精神病,多发于学龄儿童,患者有运动性抽动的症状,眨眼睛、耸肩膀、摇头,甚至发声。其病因之一是多巴胺过度分泌。其分泌过多还会引起甲状腺激素等多种激素的分泌异常,从而引发代谢问题。
资料三:多巴胺能调控奖赏、运动和情绪等多种大脑重要的生理功能。神经元接收信号后,会迅速释放多巴胺,多巴胺转运载体能将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回收以备再利用。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与包括阿片,可卡因,安非他命药物成瘾和乙醇等造成的精神运动效应以及奖励机制的控制有关。
1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多巴胺只能作用于神经元上的受体
B.多巴胺从突触前膜进入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C.多巴胺与激素都有特异性,通过体液只运输给相应靶器官
D.多巴胺分泌异常,能影响下丘脑和垂体分泌激素
12.下图是多巴胺的释放与回收的模式图,毒品可卡因能抑制多巴胺转运载体的活性,干扰脑神经兴奋的传递。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释放多巴胺到突触间隙需消耗能量
B.可卡因会降低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
C.神经细胞内的突触小泡位于突触小体中
D.多巴胺转运载体能调节突触间隙中多巴胺的浓度
第Ⅱ卷
本卷共5题,每空2分,共52分
13.针对新冠病毒(SARS-CoV-2)的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包括DNA疫苗和 RNA疫苗)等疫苗都在研发当中。下图为其中一种疫苗的研发思路,图中①~⑦表示过程,箭头表示Nco I 、Sph I 、NheI、BamH I的酶切位点(四种酶的识别序列详见表),标记基因SUC2控制合成蔗糖酶,使Р型酵母菌能利用培养基中的蔗糖生存。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
(1)图中①过程需要使用 酶先得到cDNA,再使用 技术扩增得到S基因。
(2)为使③过程顺利进行,需先使用限制酶 _和 切割质粒B。
(3)图中表示筛选的过程是 (填编号),为达到利用标记基因筛选的目的,普通的Р型酵母菌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
(4)重组疫苗注入志愿者体内后,S蛋白基因指导合成的S蛋白作为 ﹐刺激机体产生能与之相结合的抗体,抗体的分泌量可作为检测疫苗对志愿者免疫效果的指标。参加临床试验的志愿者需要满足的条件之一是无SARS-CoV-2感染史,理由是 。
14.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是一种表现为血浆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增高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常早发冠心病,以皮肤黄色瘤、脂性角膜弓、心前区疼痛等为特征性表现。主要通过控制饮食、调脂药物治疗,患者可因突发的心肌梗死致命。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
( 1)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此外还有 的作用,所以内环境中胆固醇含量的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胆固醇合成酶(HMG CoA)的活性直接影响胆固醇的含量,研究脂蛋白(LDL)对 HMGCoA活性的影响,培养液中分别加入无LDL的血清、含LDL的血清,培养取自健康个体成纤维细胞,结果如图甲。该实验结果表明 。
(3)进一步研究脂蛋白(LDL)对FH患者体内HMG CoA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将健康人和FH患者的成纤维细胞在含LDL的血清培养液中培养六天(相当于图乙中的0h)后,转入去除LDL的血清培养液中培养,结果如图乙。
①由图乙可知,LDL对FH患者胆固醇合成酶(HMG CoA)的活性 。
②培养液中 LDL通过 方式被吸收进入健康者成纤维细胞发挥作用,但不能进入FH患者成纤维细胞,推测可能的原因是 ,导致LDL不能被识别。
15.科研人员在转入光敏蛋白基因的小鼠下丘脑中埋置光纤,通过特定的光刺激下丘脑CRH神经元,在脾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相应的电信号,从而发现下丘脑CRH神经元与脾脏之间存在神经联系,即脑-脾神经通路。该脑-脾神经通路可调节体液免疫,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图2为该小鼠CRH神经元细胞膜相关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2分)
(1)图1中,兴奋由下丘脑CRH神经元传递到脾神经元的过程中,兴奋在相邻神经元间传递需要通过的结构是 ,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T细胞的原因是T细胞膜上有 。
(2)在体液免疫中,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 作用于B细胞。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
(3)据图2推测出光刺激使CRH神经元产生兴奋的过程: 。
(4)已知切断脾神经可以破坏脑-脾神经通路,请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验证破坏脑-脾神经通路可降低小鼠的体液免疫能力。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N抗原,注射器,抗体定量检测仪器等。实验设计思路: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只,随机均分为两组,将其中一组小鼠的 作为实验组,另一组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两组小鼠注射 ;
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 。
预期实验结果: 。
16.酸奶是牛奶经过乳酸菌(主要是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发酵制成的。乳酸菌可将牛奶中的乳糖转化为乳酸,从而减轻某些人群的乳糖不耐受症状。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
(1)为鉴别市售酸奶中的菌种,应该采用 或稀释涂布平板法,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接种,观察所获单菌落的特征。还要对菌落中的菌种进行涂片,并用显微镜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鉴定。
(2)实验前需要进行灭菌的是 (多选)
A.培养基 B.培养皿 C.恒温培养箱D.实验者的双手E.酸奶
(3)抗生素在现代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不可避免地造成牛奶中抗生素残留。若长期饮用含有抗生素的牛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利用嗜热链球菌对抗生素的高敏感性,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灭菌的滤纸圆片(直径8mm),分别浸润在不同处理的牛奶中一段时间后,放置在涂布了嗜热链球菌的平板上(如图),在37℃下培养24h,测量结果如表:
注:消毒方法为80℃水浴加热5 min,然后冷却至37℃以下
通过3、4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为 ;通过1、3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为 ;
第5组的实验结果表明,此待测奶样是否适合用于制作酸奶,为什么?
17.鸭喙具有黑、黄、花三种颜色,为探索鸭喙颜色表型的遗传规律,研究人员利用两个家系(甲和乙)中的黑喙鸭与某纯种黄喙鸭(无色素)为材料设计不同的杂交组合,为鸭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请回答下列问题(共10分)
(1)已知鸭啄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根据上述实验中的第三四组可以判断鸭喙色由 对基因控制。
(2)若控制鸭喙色性状的两对基因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生成,B基因可以使黑色素在整个喙部沉积,则第四组亲本的基因型为 。推测花喙产生的原因是 。
(3)第四组亲本中黄喙鸭与第二组F1中花喙鸭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为 。
(4)研究人员研究了黑色素形成的机制,发现机体内促黑素激素可与黑色素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最终激活酪氨酸酶, 酪氨酸形成多巴,多巴会经不同路径形成两种颜色表现不同的黑色素—真黑素与褐黑素,酪氨酸酶也在这两条路径的转换中起重要作用。某些信号蛋白能够与促黑素激素 促黑素激素受体,使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导致褐黑素增加。这两种的比例和分布决定了禽类的羽毛等性状,为鸭的育种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依据。
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含解析,共31页。
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含答案,共12页。
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PDF版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二模生物试题PDF版含答案,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