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辑:树碑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专题训练(新高考)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11062/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辑:树碑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专题训练(新高考)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11062/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辑:树碑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专题训练(新高考)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211062/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专题训练(新高考)
第1辑:树碑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专题训练(新高考)
展开
这是一份第1辑:树碑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Ⅱ专题训练(新高考),共13页。
树碑
李小庆
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
树墩的后头便是一所学校。一所只有9个孩子的学校。
福爷是这所学校的看门人,其实也没啥可看的,除了一些缺胳膊断腿的桌椅板凳,便是小李老师。
再说那扇所谓的大门,就是福爷从山上砍来些碗口粗细的树枝,用麻绳捆上,再找些废旧的细铁丝牢牢地拧住,随意地靠在一人高的墙上,等孩子们放学走了,福爷就把这扇门立在门口,隔断了学校与外界的通道。暮色在空寂的操场上不动声色地弥漫着,只有福爷坐在树墩上的身影逐渐地模糊在夕阳里。
这所学校具体存在多少年,小李老师不知道,福爷也不知道,他说他就在这所学校念了几年书。在这儿读过书的还有福爷的儿子、孙子,当然也包括小李老师。
没事的时候,小李老师就喜欢坐在福爷的旁边,听福爷讲发生在学校里的那些陈年旧事,包括小李老师在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不敢和老师报告去厕所而尿裤子的事。小李老师便哧哧地笑,他说他才不信福爷呢,二年级还尿裤子?鬼才信!来来来,还是下一盘棋堵堵您的信口开河!
乒乒乓乓的棋子碰撞声并没有堵住福爷的嘴,福爷说你小时侯蔫淘蔫淘的,你娘走得早,你爹一个人拉扯你们四个,顾上这个顾不上那个,村里哪家的饭你没吃过?你学习好,愣是让学校减免了你的学杂费!啧啧,加一起可好几块钱呢!为这,满儿他娘还找到学校也要减免学费呢!哧!也不看看满儿那成绩!回回大鸭蛋!不嫌臊得慌!不过那时可真热闹啊!嘿,那个叫啊、闹啊,大半个村子都能听到……
满儿在外面挣了钱,把他娘接走了,再也没回来……小李老师飞出了一个象,重重地凿在福爷的车上。
谁像你这个傻小子!念了大学,转个圈又回这个山沟来!看你那点儿出息……
为啥回来别人不晓得,福爷您不晓得?小李老师摩挲着棋子低声说。
我不晓得!福爷闷闷地回了一句,把脸扭向有些模糊的远山,流动的夕阳把福爷斑驳的身影扑倒在破旧的棋盘上。
小李老师知道,福爷又想起了五儿。
小李老师也想五儿。
五儿是山那边的孤儿,每座山的那边都有几个娃来这所学校上课,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儿。
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
大学毕业后,五儿回到了村里,当上了村小学的老师,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
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五儿指着书声琅琅的教室说,好看的眼睛被风吹得眯成了两条缝,但是却好像有两束阳光落在她的眼睛里。
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
他回头看了看越来越模糊的五儿,向她挥了挥手。停在路边的小客车像一头巨鲸,一口将他吞进去,然后喷出一股黑烟,摇头摆尾地游进夕阳的光晕里。
两年后,李三儿回到了村里,他没有看到五儿,也没有看到学生,只看到颓败的教室和在学校门口发呆的福爷。
五儿呢?孩子们呢?
五儿走了……福爷低着头,垂下了眼睑说,孩子们也都走了。
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校后面一个孤零零的山坳里。
那雨下得真大啊,水库的堤坝都快垮了,长这么大岁数都没看过发这么大的水!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己不会游泳……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
小四儿是李三儿的弟弟。
李三儿在五儿的碑前站成了一棵树。
他想起了他离开这个村子时,五儿是不是也这样泪流满面,那时候,五儿的心是不是有被碾轧的感觉?
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
福爷安静地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条,嫩绿嫩绿的,随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
站在讲台上,小李老师似乎能看到山坳里的五儿也在微笑着看他。
夕阳的剪影里,有一个人。
还有一块碑。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一开始点明学校简陋的桌椅板凳和树枝做成的大门,残破之象并没有看守的必要,暗示了福爷的存在有其独特的价值。
B.五儿说要守着村子时眼睛里的光,既是对教育的希望和情怀,也是对教育的坚守和执着,同时包含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
C.五儿救落水的小四儿并不只是因为他是李三儿的弟弟,更出于她作为一名老师对孩子的生命安全拥有着的那份守护的责任。
D.李三儿看到五儿葬在孤零零的山坳里,而福爷却说那个山坳可以遮风挡雨,二人感觉不同是因为对五儿的情感出发点不同。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中“一起”的重复排比,暗示二人既是青梅竹马的伙伴,也是志向相同的恋人。
B.把小客车比作巨鲸吞掉李三儿的表述,在修辞中暗含感情色彩,既隐喻世俗社会观念的强大,也流露出对李三儿做法的否定。
C.福爷说小李傻、没出息是明贬实褒,闷闷地回话“我不晓得”是正话反说,表现福爷对小李回来的赞许和对五儿逝去的痛惜。
D.文章结尾树墩四周冒出枝条随着读书声摇摆,采用浪漫主义手法,象征着山区的学校教育得以延续并散发着活力的美好结局。
3.李三儿和小李老师在小说中是同一个人物却采用不同的称谓,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4.小说题目“树碑”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1.B
2.A
3.①称谓的转变代表着情节的转折和村民对小李老师的态度转变:小李老师放弃外面的生活回到乡村学校,得到村民的尊重和爱戴;②不同的称谓代表着小李老师身份和品质的转变:由之前仅为自己谋福利的离乡游子转变为甘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
4.①单独而言,与文中多次出现的树或者碑的意象相呼应,比如“站成一棵树”“山坳里五儿的墓碑”“福爷坐在树墩上像个雕像”等;②整体而言,树碑指守护学校一辈子的福爷:像雕像一样坐在树墩上看守大门,守护着山坳里五儿的墓碑;③树碑也指小李老师和献出生命的五儿坚守山村教育,其精神就像一座丰碑浩气长存。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错误。依据前文“李三儿不解地看着五儿如花的笑靥说”可知,五儿笑靥如花的与我对话,说明并没有对李三儿的埋怨和指责。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志向相同的恋人”错误。依据“好不容易走出来,见了世面,还要回到山沟沟?”“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可知,二人最开始志向并不一致。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构思技巧的能力。
李三儿和小李老师在小说中是同一个人物,但称呼不同,代表着他身份的不同,也体现着村民对其态度的不同。
身份方面:
“那时小李老师还是人们嘴里的李三儿”“五儿和李三儿一起长大,一起上学,一起走出大山”,此时的李三儿是个学生;
“李三儿不敢看五儿的眼睛,转过身子,让自己逃离那两束阳光的捕捉,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此时的李三儿是一个为自己谋福利的离乡游子。
“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小李老师似乎能看到山坳里的五儿也在微笑着看他”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转变成了甘为山村教育事业奉献青春的乡村教师。
村民的态度方面:
将其称为“老师”,除了符合“李三儿”的职业外,更多的是尊重与敬佩,说明小李老师放弃外面的生活回到乡村学校,得到村民的尊重和爱戴。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结合“福爷安静地坐在村东头的树墩上,脸上的皱纹和树墩那皴裂的树皮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夕阳的余晖里成了一尊雕像”“任五儿的身影在村头站成了一棵树”“当李三儿看到五儿的时候,那只是一张黑白照片,镶嵌在一块冰冷的石碑上,石碑立在学校后面一个孤零零的山坳里”可知,“树碑”首先指的是文中这些具体的意象。
结合“我要守着咱们的村子!也要守着这所学校”“为了救落在水里的小四儿,她忘了自已不会游泳……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李三儿成了小李老师,把空无一人的教室变成了9个孩子的乐园,那是他翻山越岭才找回来的学生”可知,“树碑”指小李老师与五儿那般的坚守山村教育的精神。
结合“暮色在空寂的操场上不动声色地弥漫着,只有福爷坐在树墩上的身影逐渐地模糊在夕阳里”“福爷说,那个山坳里可以遮挡风雨,不会再让五儿一个人去面对那么大的风雨了,我替她守着”“福爷安静地坐在树墩上,眯着眼打盹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树墩的四周冒出了一根根的枝条,嫩绿嫩绿的,随着教室里琅琅的读书声欢快地摇摆着”可知,“树碑”也指如福爷般一生坚守着家乡,坚守着家乡孩子的奉献精神。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运气
(英国)克里斯廷·格尔曼
一位姑娘把一束鲜花放在火车站的书摊上,选取好一本杂志,然后打开钱包。那束花开始向边上滑,我伸出手去将花挡住。她当即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拿起杂志和花转身走了。
我上了火车后,又在车厢里见到了那位姑娘,她旁边还有一个空座位。“这里有人坐吗?”我问她。她抬起头说:“没有,你请坐吧。”
于是我就坐了下来。我想与她交谈,但又找不到话题,真是着急。于是我就抬头看行李架。她的那束花放在上面,还有她的蓝色小提箱。我看见小提箱上印着她姓名的缩写字母Z·Y。这个名字不多见,我心里想。
火车开动了,驶出站台时,她站起身来推窗子。
“等等,让我来。”我说,连忙起来把窗子打开。
“我本来是想把窗子关上的。”她微笑着说。自然,我表示了歉意,并把窗子关上了。从这以后就随便多了,我们开始交谈起来。
“你是去度假吗?”我问她。
“不,”她回答说,“只是去和父母亲住几天。”
“我也是,去一个星期。”
列车员推着食品车过来了,我提出请她喝咖啡。
“谢谢,”她说,“从早晨4点到现在,我还未喝一口水。”
后来我们又交谈了一会儿。当火车到达一个车站时,她站起身来,从行李架上拿下她的东西。我问她是否要下车,她说:“是的,要换车了。希望能再次见到你。”我对她说。
她说她也希望如此,然后下车走了。火车离开车站时我才突然意识到自己太笨了,竟连她的姓名也没有问。我不知道她住在哪里,也不知道她在哪里工作。我或许在这个城市里转上几年也不会碰到她。
而我很想再见到她,但有什么办法呢?当然,我知道她姓名的首个字母是Z·Y,她叫“佐伊·耶顿”还是“普诺比亚·亚罗”?
不得而知。返回市里以后,我翻看了电话簿,以Y开头的姓有好几页,但没有以Z开头的名字。看来是没有希望了。我努力回忆着,有关她的情况我还知道些什么。她有一只印着她姓名首个字母的小提箱,她还拿了一束花。
花!那不可能是早上买的花,因为花店要9点才开门,而我们乘的火车是8:45开。
对了,火车站的西边有一家已经开门营业的花店。要看得见这花店,她一定是从西边进站的。
在西边停的有哪些公共汽车呢?我查询着,一共有三路,都通向市郊。
我还能想起些什么来呢?书摊,她在那里买了一本杂志。是什么杂志呢?我不知道,但我确实记得她挑选杂志的那个书架。
我走到那个书架前看了看,上面摆放着各种杂志——《建筑业者专刊》《高保真画刊》《教师月刊》……她会不会是个教师呢?这不可能——她乘车那天不是周末。还有《电子学评论》《护士杂志》……难道她是位护士?
我突然记起来,在火车上她说从早上四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早上四点,说明她刚下夜班。我又看了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皇家医院。
我来到这家医院,站在门口的车道上,观察着该在哪里询问。我看到一个房间门上写着“问询处”,想往那里走去,突然一辆救护车飞快地驶入。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没有及时让开,我只觉得被车的侧面撞了一下,以后便什么也不知道了。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我问道:“我这是在哪里?”
“你在医院。”一位护士告诉我。
“你们这里有没有一位姓名的首个字母是Z·Y的护士?”我问她。
“我就是,”她说,“我叫泽娜·耶茨。有什么事吗?
“你不可能是,”我说,“任何一家医院都不可能有两个姓名首个字母都是Z·Y的人。”
我在那里想了好几个小时,思考着如何才能找到我要找的人。后来我与这个名叫泽娜·耶茨的护士说起那件事情,她解开了这个谜:“我把自己的小提箱借给了另外一位护士,她的名字叫瓦莱里娅·沃森。”
我想见的她终于出现了。她坐在我床边,嘴角带着一丝愉快的神情。
“你是怎么找到我的?”她问道。
“运气,”我微笑着说,“就是一点小运气。”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开篇就描绘了一位气质不俗、情调高雅的女护士形象,而且“我”被她深深吸引。
B.本文故事并不复杂,“我”邂逅一位心仪的姑娘,但因为经验不足,差点儿就错过了。
C.“我”有绅士风度,在火车上时,就赢得了女孩的好感;后来更是得到了女孩的欢心。
D.“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说男女主人公的遇见也恰如此这般。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 )
A.作者眼光独到,选材别致,人物描绘细腻,故事引人入胜,虽过程曲折,而结局美好。
B.姓名首字母“Z·Y”贯穿全文,是文章的重要线索,据此读者可以掌握情节思路脉络。
C.对话是本文重要部分,是经过作者精心锤炼的,言为心声,都能表现人物个性特征。
D.本文情节安排得精巧,故事的悬念、铺垫与伏笔设置得非常巧妙,在尺幅间频现波澜。
3.简析小说以“运气”为题的好处。
4.文中的“我”何以能找到那位心仪的姑娘?请分条简析。
【答案】
1.A
2.B
3.①激发读者兴趣:以“运气”为题,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②串联故事情节:因运气而能在火车上邂逅女孩,因运气又找到女孩,串联了故事情节。③表现小说主旨:在追求真爱的过程中,在人生很多的事情中,也是越努力越幸运。
4.①智慧:“我”在不知女孩基本情况的情形下,通过联想分析、逻辑推理,找到女孩,足见其智慧过人。②努力:“我”翻阅电话簿查找信息,查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前往医院去寻找,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③细心:留意细节,分析细节,运用细节,“我”的细心品质帮助“我”更顺利地找到心仪的文孩。④巧合:“无巧不成书”,火车上巧遇,被车撞住院遇泽娜•耶茨等巧合,使“我”更容易地找到女孩。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就描绘了一位气质不俗、情调高雅的女护士形象,而且‘我’被她深深吸引”错误。结合“一位姑娘把一束鲜花放在火车站的书摊上”“她当即对我嫣然一笑,接着拿起杂志和花转身走了”等分析,开篇并不能看出女孩的护士身份,而且“我”当时也没有被她深深吸引。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姓名首字母‘Z.Y’贯穿全文,是文章的重要线索”错误,姓名首字母“Z.Y”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提示,但并非线索,本文的线索是标题“运气”。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考生可以从内容、情节、主旨以及表达效果的方面分析作答。首先看标题的内容或者命题方式。“运气”是一个名词,从文中来看,是说“我”找到真爱的机遇。
然后分析小说的情节与标题的关联。小说先写“我”在火车上遇到喜欢的女孩,这是运气,然后写“我”又因运气而找到这个女孩,由此可知,“运气”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接着分析表达效果。标题“运气”会引发读者如下思考:是什么“运气”,结果如何。这就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思考。
最后分析主旨方面的好处。结合“我查询着,一共有三路,都通向市郊”“我走到那个书架前看了看,上面摆放着各种杂志——《建筑业者专刊》《高保真画刊》《教师月刊》……她会不会是个教师呢?这不可能——她乘车那天不是周末。还有《电子学评论》《护士杂志》……难道她是位护士”“我又看了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皇家医院”“我来到这家医院,站在门口的车道上,观察着该在哪里询问”等分析,标题是“运气”,从文中来看,“我”之所以可以幸运找到自己喜欢的女孩,是因为“我”通过多种方式努力寻找,由此可知,无论是在爱情上,还是在工作学习上,越努力就会越幸运。
4.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概括小说情节,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文中的‘我’何以能找到那位心仪的姑娘”,从文中来看,主要与“我”的做法以及机缘巧合有关。
从“我”的角度来看,“我”为了找到那位姑娘,由姑娘的花想到花店,由花店而想到姑娘是从西边进站,由西边进站想到三路通向市郊的公共汽车;又由姑娘的杂志想到书摊,由书摊上摆放的杂志而想到姑娘可能是“护士”;接着又姑娘“说从早上4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早上4点,说明她刚下夜班。我又看了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其中有一路车经过一家医院——皇家医院”,“我”就是在这样的联想分析、逻辑推理中找到女孩所在的医院,可以看出“我”的智慧。
“我”为了找到心仪的姑娘,根据小提箱上“姓名的缩写字母Z.Y”去翻电话簿,又去查看公共汽车的路线表,又去医院找人,这说明“我”是极为努力地在找这位姑娘。
“我”与姑娘的偶遇之中,关注到她的小提箱上的姓名缩写,关注到她的花,关注到她的杂志,还记住了她说“从早上4点起一口水也没有喝”,可见“我”极为细心。
由此可知,“我”的智慧、努力和细心是能找到这位姑娘的原因。
再看机缘上,“我”能在火车上能与心仪的姑娘巧遇是机缘,“我”能在被车撞了之后遇到泽娜•耶茨也是机缘,这些机缘凑到一起促成了这一结果。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木匠老陈(有删节)
巴金
生活的经验固然会叫人忘记许多事情。但是有些记忆过了多少时间的磨洗也不会消灭。
故乡里那些房屋,那些街道至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还记得我每天到学堂去总要走过的木匠老陈的铺子。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大家都说他的相貌丑,但是同时人人称赞他的脾气好。
他平日在店里,也经常到相熟的公馆里去做活,我们家里需要木匠的时候,总是去找他。我就在这时候认识他。我那时注意的,并不是他本人,倒是他的那些工具:有两个耳朵的刨子啦,会旋转的钻子啦,像图画里板斧一般的斧子啦。这些奇怪的东西我以前全没有看见过。一块粗糙的木头经过了斧子劈,锯子锯,刨子刨,就变成了一方或者一条光滑整齐的木板,再经过钻子、凿子等等工具以后,又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像美丽的窗格,镂花的壁板等等细致的物件,都是这样制成的。
老陈和他的徒弟的工作使我的眼界宽了不少。那时我还在家里读书,祖父聘请了一位前清的老秀才来管教我们。老秀才不知道教授的方法,他只教我们认一些字,呆板地读一些书。此外他就把我们关在书房里。过惯了这种单调的生活,无怪乎我特别喜欢老陈了。老陈常常弯着腰,拿了尺子和墨线盒在木板上面画什么东西。我便安静地站在旁边专心地望着。我有时候觉得有些地方很奇怪,不明白,就问他,他很和气地对我一一说明。他的态度比那个老秀才的好得多。
家里人看见我对老陈的工作感到这么大的兴趣,就嘲笑地唤我做老陈的徒弟,父亲甚至开玩笑地说要把我送到老陈那里学做木匠。而且我对老陈说过要跟他学做木匠的话。
“你要学做木匠?真笑话!有钱的少爷应该读书,将来好做官!穷人的小孩才做木匠。”①老陈听见我的话,马上就笑起来。
“为什么不该学做木匠?做官有什么好?修房子,做家具,才有趣啊!我做木匠,我要给自己修房子,爬到上面去,爬得高高的。”“爬得高,会跌下来。”老陈随口说了这一句,②他的笑容渐渐地收起来了。
“跌下来,你骗我!我就没有见过木匠跌下来。”
老陈看我一眼,依旧温和地说:“做木匠修房子,常常拿自己性命来拼。一个不当心在上面滑了脚,跌下来,不跌成肉酱,也会得一辈子的残疾。”他说到这里就埋下头,用力在木板上推他的刨子,一卷一卷的刨花接连落在地上。他过了半晌又加了一句:“我爹就是这样子跌死的。”
我不相信他的话。一个人会活活地跌死!既然他父亲做木匠跌死了,为什么他现在还做木匠呢?我简直想不通。
“你骗我,我不信!那么你为什么还要做木匠?难道你就不怕死!”
“做木匠的人这样多,不见得个个都遭横死。我学的是这行手艺,不靠它吃饭又靠什么?”他苦恼地说。③然后他抬起头来看我,他的眼角上嵌着泪珠。他哭了!
祖父死后木匠老陈不曾到我们家里来过。但是我每天到学堂去都要经过他那个小小的铺子。
他的店起初还能维持下去,但是不久省城里发生了巷战,一连打了三天,然后那两位军阀因为别人的调解又握手言欢了。老陈的店在这个时候遭到“丘八”的光顾,他的一点点积蓄都给抢光了,只剩下一个空铺子。这以后他虽然勉强开店,生意却很萧条。我常常看见他哭丧着脸在店里做工。他的精神颓丧,但是他仍然不停手地做活。我听说他晚上时常到小酒馆里喝酒。
又过了几个月他的店终于关了门。我也就看不见他的踪迹了。有人说他去吃粮当了兵,有人说他到外县谋生去了。然而有一天我在街上碰见了他。他手里提着一个篮子,里面装了几件木匠用的工具。
“老陈,你还在省城!人家说你吃粮去了!”我快活地大声叫起来。
“我只会做木匠,我就只会做木匠!一个人应该安分守己。”④他摇摇头微微笑道,他的笑容里带了一点悲哀。他没有什么大改变,只是人瘦了些,脸黑了些,衣服脏了些。
“少爷,你好好读书,你将来做了官,我来给你修房子。”他继续笑着说。
以后我就没有再看见老陈。我虽然喜欢他,但是过了不几天我又把他忘记了。
等到公馆里的轿夫告诉我一个消息的时候,我才记起他来。他告诉我:老陈同别的木匠一起在一家大公馆里修楼房,工程快要完了,但是不晓得怎样,老陈竟然从楼上跌下来,跌死了。
在那么多的木匠里面,偏偏是他跟着他父亲落进了横死的命运圈里。这似乎是偶然,似乎又不是偶然。总之,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就这样地消灭了。
(1934年秋于上海)
文本二: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巴金可能是最喜欢跟读者谈论自己的作家了,而且总是那么亲切,那么坦率,从不掩饰自己的爱憎、欢乐和懊丧。这些文章清丽流畅,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在叙述中回荡,事实随着情绪的急流展开,虚实相间,挥洒自如,写得很有魅力和光彩。
(选自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写的老陈被人找去做工,他的工具繁多,一块粗糙的木头变成窗格和壁板等细致物件都说明他的手艺好。
B.文中前清老秀才和老陈形成对比:老陈和气可亲,老秀才呆板僵化。同时写出了孩子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C.文中叙述的大军阀在城中发生巷战又握手言欢的事情是在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军阀混战,动荡不安。
D.老陈跌死的事实让我痛心,我深感黑暗、罪恶的社会是造成老陈悲剧的原因,由此引发了我反抗现实的决心。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巴金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作家,这种特点不仅体现在《木匠老陈》中,也体现在他的随笔《小狗包弟》中。
B.巴金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良心”,本文选自巴金文集《生之忏悔》,深刻之处也在于隐含于文字中的忏悔之情。
C.老陈的悲惨命运反映了旧中国最底层善良、淳朴的劳动人民的共同命运,就如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民一样。
D.孟子说“劳力者治于人”,老陈坚持自己的手艺,安分守己,不知反抗,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老陈“笑”与“哭”的内涵。
4.文本二中评价巴金的文章“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感情在叙述中回荡”,请分析文本一是怎样将叙事和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答案】
1.D
2.A
3.①觉得我的想法幼稚可笑;②想到父亲的惨死,内心沉重;③为父亲的惨死感到哀伤,对自己生活状态感到痛苦;④性格温和,但是生活的窘境让他感到悲哀无奈。
4.①开篇抒发我对故乡往事的深刻怀念和深沉感慨并引出下文对老陈和他的店铺的回忆。②文章通过对动作、语言的细腻描写,记叙老陈在我家做工及和我交往的经历,饱含对老陈的亲近之情,同时为下文记叙老陈悲剧的人生埋下伏笔。③在记叙老陈店铺遭遇时抒发我对老陈的怜悯、关心和不舍之情。④文章末尾以平淡的笔调记叙老陈之死,实则强烈抒发了本文的主旨情感,同情老陈,为他感到悲伤,为像他一样的在旧社会安分守己而又命运悲惨的劳动人民感到痛苦和无奈。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由此引发了我反抗现实的决心”错误。文中“我”只是同情,没有反抗现实的意思。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深刻之处也在于隐含于文字中的忏悔之情”错误。本文没有忏悔的感情,是“我”对木匠的同情。C.“就如巴金小说《家》中的觉民一样”错误。觉民不是旧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是没落封建大家庭的继承人。D.“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错误。本文没有“怒其不争”,作者同情老陈,为他感到悲伤,为像他一样的在旧社会安分守己而又命运悲惨的劳动人民感到痛苦和无奈。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第①句,“老陈听见我的话,马上就笑起来”,老陈“笑”是因为“我”是有钱人家的少爷,而木匠是低贱的行当,“我”要学木匠,在老陈的眼里,自然是幼稚可笑的。
第②句,“他的笑容渐渐地收起来了”,因为“我”说“我做木匠,我要给自己修房子,爬到上面去,爬得高高的”,老陈想到了父亲的惨死,内心沉重,所以“笑容渐渐地收起来了”。
第③句,“然后他抬起头来看我,他的眼角上嵌着泪珠。他哭了”,老陈作木匠是因为“学的是这行手艺”,只能靠它谋生,“他哭了”,既是因为想到了父亲的惨死,又是因为对自己生活状态感到痛苦。
第④句,“他摇摇头微微笑道,他的笑容里带了一点悲哀”,“我”和老陈许久不见,这时的他明显生活状态不佳,但是还是“微微笑”,可见他性格温和;“笑容里带了一点悲哀”,“人瘦了些,脸黑了些,衣服脏了些”,是因为生活的窘境让他感到悲哀无奈。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体裁特征的能力。
由“故乡里那些房屋,那些街道至今还印在我的脑子里。我还记得我每天到学堂去总要走过的木匠老陈的铺子。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大家都说他的相貌丑,但是同时人人称赞他的脾气好”分析可知,小说开篇抒发我对故乡往事的深刻怀念和深沉感慨并引出下文对老陈和他的店铺的回忆,叙事和抒情融合。
由“老陈常常弯着腰,拿了尺子和墨线盒在木板上面画什么东西……我有时候觉得有些地方很奇怪,不明白,就问他,他很和气地对我一一说明。他的态度比那个老秀才的好得多”“你要学做木匠?真笑话!有钱的少爷应该读书,将来好做官!穷人的小孩才做木匠”分析可知,文章通过对动作、语言的细腻描写,记叙老陈在我家做工及和我交往的经历,饱含对老陈的亲近之情,同时为下文记叙老陈悲剧的人生埋下伏笔。
由“他的店起初还能维持下去,但是不久省城里发生了巷战,一连打了三天,……老陈的店在这个时候遭到‘丘八’的光顾,他的一点点积蓄都给抢光了,只剩下一个空铺子”“我常常看见他哭丧着脸在店里做工”“‘老陈,你还在省城!人家说你吃粮去了!’我快活地大声叫起来”分析可知,在记叙老陈店铺遭遇时,字里行间抒发我对老陈的怜悯、关心和不舍之情。
由“老陈竟然从楼上跌下来,跌死了”“在那么多的木匠里面,偏偏是他跟着他父亲落进了横死的命运圈里。这似乎是偶然,似乎又不是偶然。总之,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就这样地消灭了”分析可知,文章末尾在记叙老陈之死的时候,笔调平淡,但“偏偏”一词,透露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表达了对老陈的同情,这样“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就这样地消灭了”,在为他感到悲伤的同时,又充满了无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4辑:散文透视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共15页。
这是一份第7辑:数字人文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辑:乡土中国等3篇-备战202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Ⅰ专题训练(新高考),共14页。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