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散文阅读5+主观题——概括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散文阅读5 主观题——概括内容(教师版)-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docx
    • 学生
      散文阅读5 主观题——概括内容(学生版)-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docx
    散文阅读5+主观题——概括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01
    散文阅读5+主观题——概括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02
    散文阅读5+主观题——概括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03
    散文阅读5+主观题——概括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01
    散文阅读5+主观题——概括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02
    散文阅读5+主观题——概括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03
    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散文阅读5+主观题——概括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展开
    这是一份散文阅读5+主观题——概括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文件包含散文阅读5主观题概括内容学生版-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docx、散文阅读5主观题概括内容教师版-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草木深

    晓 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作的农人。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秘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我那时不喜欢草木。有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去大把的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痛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⑦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或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⑧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苦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黯淡和荒芜。

    ⑨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运用比拟修辞手法描写村庄里草木遵从秩序、不知偷懒、不偏倚等特点,意在歌颂草木般勤劳、质朴的农人。

    B.文章运用连续的动词刻画对象,如开疆拓土”“攻占”“”“等,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

    C.结尾写到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呼应开篇中有关村庄、草木皆服从于秩序的议论,首尾圆合,突出了主旨。

    D.本文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写出了草木 与村庄、草木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语言质朴而真挚。

    2 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草木却占领了记忆的一端?请结合全文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我对“草木”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详写我对草木情感的变化有什么用意?请通读全文,作简要分析。(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2015·北京卷)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项是()

    A. 游说    B. 说和      C. 话说     D. 学说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 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 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 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人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的精神。

     

    3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梅”是用水墨画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 由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推断,该诗写作年代是在魏晋时期。

    C. 倒数第3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 “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4 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倒数第3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4·湖南卷)

    粮 食

    学 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电打雷劈。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人生。后来我们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年第10期,有删节)

    1、文章第一自然段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文中“养猪送猪”的细节。(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6)

    拜谒高原

    ①我对西藏不陌生,尽管从未踏足那片高原,却在不少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②雪山、朝圣者、无边无际的藏北高原、滚滚的牦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远站立在亘古的静止中,离现代社会那样遥远。

    ③我执拗地认为高原在等待我,终于,一个好时节,我向着高原行去。只是我不是一个孤独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们有一支队伍,有一台大客车、充足的氧气瓶,有医生和数位经验丰富的“老西藏”,东道主为我们这行人选择了一个绝佳的旅行路线:由格尔木踏上千里青藏线。

    ④高原就这样迎面扑来了。

    ⑤此时,我就在这片高原上。

    ⑥当客车在兵站短暂地小憩时,我终于将双足立于高原之上,高原却在刹那间击溃了我,我成了这一行“高原反应”最严重者之一。心跳过速,头痛欲裂,呼吸艰难,简直到了需人搀扶才能站稳的地步。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在这无限广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开。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视着,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确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丽,再配上纯净的湖蓝色的天穹和低低悬浮的白绵羊似的云彩,那份诗意的画面无与伦比。这里有一个优美的名字:可可西里草原,缓缓的是楚玛尔河。我记得我就这么站立了很久,阳光跳跃着强烈的色泽,刚硬湛蓝的高原之风吹来掠去。除了风的声音,一切是那样宁静,但是,不!你的目光四处触摸着,心中会突然撞进一个感觉:高原其实不静,它在腾动,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你会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着自己粗砺的骨骼,并且都是一副俯冲升腾的雄姿,一块块山岩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些著名的山脉:喜马拉雅、昆仑、唐古拉、冈底斯仍在生长着。然而,天空却不容许它们再向上冲了,你还能感到那美丽的蓝湖一样的天穹气压极低,这可恨的低气压造成了我剧烈的头痛,让我的身子摇摇晃晃的总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实际上压制的是高原。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⑦当你在内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条条清澈河流被工业废水污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尽,人类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鲸鱼们涌到海滩自杀……当你听到耕地以惊人的速度沙漠化,许多物种永远消失,你绝望透顶,你觉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类世界这样轻易地就摧毁它占有它,地球毫无希望了。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那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隆升着,它博大、莽苍、遒劲,什么也奈何不了,人类的侵占意识、开拓意识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许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广阔土地和一座座人类难以逾越的雪山。

    ⑧高原之上,人的形体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作者以拜谒高原为题,意在表明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和仰慕之情。

    B.文章以对高原从仰慕到畏惧的情感变化为线索,逐层深入地揭示了高原给予人的种种启示。

    C.第段描写自己心目中的高原景色,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照应了开头,又引出下文,为接下来写拜谒高原及产生的独特感受作铺垫。

    D.作者多次采用拟人手法,不仅使高原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在地球的这一隅,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天在按压着山,山一步步拱出天,意在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

    B.文中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一句,表明因为人进入高原,常常产生高原反应;高原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渺小。

    C.作者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存在着人类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

    D.文章的段中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写,中间又变换成第二人称,这样写的作用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表现了作者在高原上的独特的心理感受。

     

    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文章第段中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情怀的含意是什么。(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第段中写道: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那么,高原贯穿身心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分三点概括。(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试卷

    散文阅读11+主观题——文本探究-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这是一份散文阅读11+主观题——文本探究-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文件包含散文阅读11主观题文本探究学生版-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docx、散文阅读11主观题文本探究教师版-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散文阅读6+主观题——分析形象-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这是一份散文阅读6+主观题——分析形象-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文件包含散文阅读6主观题分析形象学生版-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docx、散文阅读6主观题分析形象教师版-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散文阅读13+主观题——文本探究(强化)-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这是一份散文阅读13+主观题——文本探究(强化)-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文件包含散文阅读13主观题文本探究强化学生版-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docx、散文阅读13主观题文本探究强化教师版-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散文阅读5+主观题——概括内容-备战2022年高考散文阅读常考点讲与练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