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题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题01
    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题02
    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题03
    还剩6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题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题,共64页。

    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选编——文言文阅读题


    (2022·安徽合肥·二模)[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日,湖中中人鸟声俱绝。是白更定矣,余举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余性疏脱,不耐羁锁。……抚病痊,居锡城,门绝履迹尽日惟以读书为事。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复的者,善说……每看书之暇,则令朱叟登堂,娓二万言不绝,然久听亦易厌。
    余语方子公,此时天气稍暖,登临最佳,而此地去惠山最近。因呼小舟,载儿子开与俱行。茶铛未热,已至山下。山中僧房极精邃,周回曲折,窈若深洞,秋声阁远眺尤佳。眼目之昏聩,心脾之困结,一时遣尽,流连阁中,信宿始去。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
    (选自袁宏道《游惠山记》,有删改)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雾凇沆砀                      沆砀: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__
    (3)是金陵人,客此            客: ________     
    (4)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     不足:____________
    (5)而此地去惠山最近        去: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
    3.[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乙]文两段之间运用了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对山中胜景的喜爱。
    4.[甲][乙]两文共同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闲趣?这种闲趣分别体现了张岱和袁宏道怎样的精神追求?
    (2022·安徽安庆·二模)【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舟子曰:“登高忘携酒榼①矣。”鸿干曰:“我等之游,欲觅偕隐地耳,非专为登高也。”舟子曰:“离此南行二三里,我有表戚范姓居是村,盍②往一游?”余喜。于是舟子导往。村在两山夹道中。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③舍,不愧隐者之居。园左有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旁一青石加榻,鸿干卧其上:“此处仰观峰岭,俯视园亭,既旷且幽,可以开樽④矣。”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
    (选自沈复《浮生六记》卷四,有删改)
    注:①酒榼:可带的贮酒器。②盍:同“何”,为什么。③茆:同“茅”,茅草。④樽:古代的盛酒器具,下方多有圈足,上有镂空,中间可点火对器中的酒加热。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客此
    (3)亭榭窗栏尽从朴素
    (4)园依山而无石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独往湖心亭看雪。
    (2)我等之游,欲觅偕隐地耳,非专为登高也。
    7.【甲】【乙】两文在内容和写法上均有所不同,甲文用_________的手法写景,出语自然,明白如话,不夸张,不藻饰,景中隐含着淡淡的故园之思;乙文偏重________的表达方式,直述其事,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的热爱。
    8.结合画线句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特点?
    (2022·安徽合肥·二模)【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节选自《孟子》)
    【乙】朕①膺②天命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务有益于民。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好善恶恶,不及远矣。今得万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
    (节选自《明史·大祖本纪三》)
    [注]①朕:指明太祖朱元璋。②膺:受。
    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然后能改       然:_______        (2)衡于虑        衡:________
    (3)国恒亡          恒:_______        (4)日勤不怠     怠:________
    (5)好善恶恶       恶:__________
    1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奈起自寒微,无古人之博知。
    11.【甲】文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乙】文中明太祖说皇太孙“宜登大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原文句子或词语填空)
    12.请简要分析【甲】文中“法家拂士”和【乙】文中“文武臣僚”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2022·安徽亳州·模拟预测)[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乙]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陌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①中,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②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③,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④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
    注释:①抱关击柝:守门打更的小官吏。②窭:贫寒。③羁絷(zhí):束缚。④斗升之禄:小官的徽薄俸禄。
    (节选自苏辙《东轩记》)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名:_______________     (2)可以调素琴   调:_______________
    (3)无案牍之劳形   劳:_______________     (4)窃尝怪颜子   尝:_______________
    (5)人不堪其忧       堪:_______________
    14.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
    15.[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被贬时期所作,[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表现手法);[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表现手法)。虽然表现手法不同,但作者在文中都传递出了_____的精神品质。
    16.[甲]文直接引用孔子“何陋之有?[乙]文间接引用颜回的“箪食瓢饮”,请结合原文谈谈两处引用分别有何作用?
    (2022·安徽黄山·一模)【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乙】
    杨时字中立,南剑①将乐人。幼颖异,能属②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③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④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⑤,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①南剑:今属福建省。②属:撰写。③翕然:形容一致,翕,也可以讲聚集。④南:向南。⑤瞑坐:闭着眼睛坐着。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______________   (2)援疑质理:______________
    (3)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______________   (4)河、洛之士翕然师之______________
    1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19.【甲】【乙】两个语段都写了天气寒冷,但目的不同:
    【甲】文意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20.【甲】文的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你是否赞同这种从师态度?为什么?
    (2022·安徽池州·一模)【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②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注]:①今;若,如果。②为:愿意
    2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二者不可得兼          得:_________             (2)所恶有甚于死者       甚:_________
    (3)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__            (4)予子冠履                 予:_________
    2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乏贵也。
    23.【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与【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表达的意思相同。(用原文语句填空)
    24.【甲】【乙】两文阐述的主要观点分别是什么?请根据【甲】【乙】两文简要概括“义”的内涵。
    (2022·安徽·合肥市第四十五中学一模)【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郑燮,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案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节选自《郑板桥开仓济民》,有删改)
    【注】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2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杂然而前陈者 陈:______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______
    (3)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 辄:______       (4)或阻之 或:______
    2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27.下面对两文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B.郑板桥申报开仓赈济灾民却遭拒绝,所以擅自开仓赈济,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
    C.郑板桥不仅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与文人雅士交游。
    D.“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体现了滁州城物产丰饶。
    28.同为地方官,欧阳修和郑板桥在为政一方之时,做法与成效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2022·安徽淮北·一模)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庆全庵桃花①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释】①这首诗是南宋灭亡后作者避居建阳(今属福建)时所作。
    2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便得一山                                 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花飞莫遣随流水                           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桃花源人的高兴和满足;《庆全庵桃花》中作者借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32.《桃花源记》(节选)和《庆全庵桃花》中两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有何异同之处?
    (2022·安徽合肥·一模)【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注】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夕舂:夕阳。
    33.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______________
    (3)月景尤不可言             尤:______________
    (4)安可为俗士道哉             安:______________
    3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35.【乙】文中作者认为,如果白天去欣赏西湖,最佳时间应是_______时和_______时。
    36.阅读选文,说说【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2022·安徽马鞍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阳修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①以来金石②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尝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谓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君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③吾之乐尔。”
    (节选自《诗人玉屑》)
    【注】①三代:指夏、商、周三代。②金石:指钟鼎文及碑文。③志:记述。
    3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峰回路转( )                    (2)名之者谁( )               (3)醉翁之意不在酒( )
    (4)是岂不为六一乎( )          (5)吾固知名之不可逃( )
    3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3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子欲逃名乎?而屡易其号。
    40.在不同时期,欧阳修的乐分别是什么?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加以概括。
    在滁州时:
    在颍州时:
    (2022·安徽合肥·一模)【甲】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何岳尝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①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岳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②此数金乎?”其人谢而去。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岳,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因托以寄去。夫一穷秀才,拾金而还,暂犹可勉③;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节选自《何岳轶事》,有删改)
    【注】①封识: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暂犹可勉:短时间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
    4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______
    (2)妻妾之奉       奉:______
    (3)何岳尝夜行       尝:______
    (4)略不动心       略:______
    42.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其人欲分数金为谢。
    43.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选文
    语言特点
    个人选择
    作者评价
    【甲】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
    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文
    叙述清晰,表现了何岳的高尚品质
    遂以还之:因托以寄去
    ②__________________

    44.阅读【甲】【乙】两文,【乙】文中的何岳体现了【甲】文中怎样的义利观?表现了何岳怎样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2022·安徽滁州·一模)【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敞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
    【乙】李玄通,雍州蓝田人,累除定州总管。刘黑闼反叛,攻之,城陷被擒。黑闼重其才,欲以为大将,玄通叹息曰:“吾荷朝恩,作藩东夏,孤城无援,遂陷虏庭。当守臣节,以忠报国,岂能降志,辄受贼官。”拒而不受。后溃腹①而死,高祖②闻而为之流涕。
    (节选白《李玄通传》)
    【注】①溃腹:剖腹。②高祖:唐高祖李渊。
    4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安居而天下熄        熄:_____________        
    (2)丈夫之冠也        冠:_____________
    (3)必敬必戒        戒:_____________               
    (4)吾荷朝恩        荷:_____________
    (5)高祖闻而为之流涕        涕:_____________
    4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2)黑闼重其才,欲以为大将。
    47.【甲】文中,“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中的“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当守臣节”中的“臣节”是指“____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
    48.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标准在李玄通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2022·安徽安庆·一模)【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②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厓④有巨人迹⑤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⑥弄珠璧。到家二皷⑦,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⑧,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三儿子苏过。②殆:大概,恐怕。③磓(duī)石五丈:用五丈长的绳子系上石头投入水中,是测水深的方法。④厓:岸边。⑤巨人迹:巨大的脚印。⑥掬(jū):双手捧取。⑦皷:古同“鼓”。⑧余甘:水果名。
    4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日光下澈
    (2)凄神寒骨
    (3)折处辄为潭
    (4)书以付过
    5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51.下列对甲、乙两个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使用比喻手法,写出了小溪岸势高高低低,凹凸不平,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B.“悄怆幽邃”写出了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一来到小石潭,心情就凄苦忧伤。他游山玩水,是为了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
    C.“掬弄珠璧”写出了江月倒映水中,父子二人捧水弄影的幽雅情趣。
    D.“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52.甲乙两文都写了水,结合画线句子,分析写法上有何不同,写出水怎样的特点?
    (2022·安徽亳州·二模)【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上谓侍臣曰:“吾闻西域贾胡①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侍臣曰:“有之。”上曰:“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②,与帝王徇③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魏征曰:“昔鲁哀公谓孔子曰:‘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孔子曰:‘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亦犹是也。”上曰:“然。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④免为人所笑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贾(gǔ)胡:胡商。②受赇抵法:受贿犯法。赇(qiú):贿赂。抵:触犯。③徇:顺从。④庶:表示可能或期望。
    5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时时而间进 间_________:(2)王之蔽甚矣 蔽:_________
    (3)上谓侍臣曰 谓:_________(4)人有好忘者 者:_________
    5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
    55.【甲】文邹忌以闺房小语类比,使齐国达到了“_________ ”的盛况;【乙】文中魏征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个事例,劝谏太宗要节制欲望,避免被他人所讥笑。(用原文中句子填空)
    56.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齐威王和唐太宗从臣子的婉谏中分别悟出了什么警示(道理)?
    (2022·安徽合肥·一模)[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夫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57.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天下之忧而忧( )               
    (2)微斯人( )
    (3)安用重法邪( )                    
    (4)轻徭薄赋( )
    5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或请重法以禁之。
    59.下面句子与“居庙堂之高”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或请重法以禁之
    C.辍耕之垄上 D.马之千里者
    60.[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乙]文中唐太宗,作为国君做到了[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甲]文表现了作者何种忧乐观?[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办法是什么?[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2022·安徽合肥·一模)[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归园田居(其四)
    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①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②。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③。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④。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⑤?薪者向我言,死殁⑥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⑦,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⑧,终当归空无。
    【注释】①浪莽:放纵不拘之意。②试:姑且。披:分开;拨开。榛:树丛。荒墟:荒废的村落。③丘陇:这里指坟墓。依依:隐约可辨的样子。④残朽株:指残存的枯木朽株。⑤此人:这些人,指原来居住在这里的人。焉:何,哪里。如:往。⑥殁:死。⑦一世异朝市:意思是说,经过三十年的变迁,朝市已面目全非,变化很大。这是当时的一句成语。一世:三十年。朝市:朝廷和集市,指公众聚集的地方。⑧幻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6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          异:_________             
    (2)阡陌交通          阡陌:_________
    (3)乃不知有汉          乃:_________             
    (4)久去山泽游          去:_________
    (5)此语真不虚          虚:_________
    63.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64.【甲】文中描绘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乙】诗中刻画村落曾经热闹的生活气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65.陶渊明的这两篇诗文,都包含了平静祥和的田园生活最终消失不见的相同内容,分别寄予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
    (2022·安徽芜湖·一模)【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
    真卿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贬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
    6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                       (2)非独贤者有是心
    (3)而终为杞陷                       (4)卒缢杀之
    6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义不顾身,所志必达。
    68.甲文用___________(论证方法)引出中心论点,乙文中的“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公卿失色”是运用了_________(表现手法)表现颜真卿的形象。
    69.请根据乙文说说颜真卿的人物形象,并谈谈与甲文的联系。
    (2022·安徽宿州·一模)【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70.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
    (1)四支僵劲不能动                    (2)主人日再食                    (3)右备容臭
    (4)但当涉猎                           (5)及鲁肃过寻阳
    7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乃始就学        久而乃和 B.结友而别          足肤皲裂而不知
    C.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衾拥覆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凡所宜有之书
    7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73.【甲】文作者提到,尽管学习条件优越,但有些太学生业不精、德不成,是因为______(用原文回答)。
    74.【甲】【乙】两文劝学方式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2022·安徽滁州·一模)【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
    文公伐原,令以三日之粮。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谍出曰:“原不过一二日矣!”军吏以告,公曰:“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乃去之,及孟门,而原请降。
    (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原:原国,姬姓小国。②令:限令。③疏军:撤兵。疏:散、撤。④谍:刺探军情的人。⑤信;信用。⑥庇;庇护,即赖以生存。⑦孟门:原国地名。
    75.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
    (2)弗敢加也
    (3)何以使人
    (4)及孟门
    76.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三日而原不降,公令疏军而去之。
    77.【乙】文写了文公伐原时表现出的战争智慧与远见卓识:在得知准确的谍报时依然撤兵,这是他______的具体表现;而“________”(填原文)则是他智慧与远见的必然结果。
    78.【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战争中的决策,两处画线句子中所做的决策有何异同?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022·安徽芜湖·一模)【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万历四年①,佥事②徐廷裸重建。二十八年,司礼监③孙东瀛改为清喜阁,金碧辉煌,规模壮丽,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烟云吞吐,恐滕王阁、岳阳楼俱无甚伟观也。春时,山景、睺罗④、书画、古董,盈砌盈阶,喧阗扰嚷,声息不辨。夜月登此,阒寂凄凉,如入鲛宫⑤海藏。月光晶沁,水气滃⑥之,人稀地僻,不可久留。
    (节选自张岱《湖心亭》⑦)
    【注】①万历四年:1576年。万历,明神宗朱翊均的年号。②佥(qiān)事:按察司下的属官。③司礼监: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④睺罗:摩睺罗。宋元习俗,七夕供一土偶,名“摩睺罗”。⑤鲛宫:龙宫。⑥滃:云气腾涌的样子。⑦《湖心亭》是《西湖梦寻》卷三中的一篇。《西湖梦寻》是一部风格清新的散文,全书共五卷,通过追记往日西湖之胜,以寄亡明遗老故国哀思。
    79.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是日更定矣   是: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
    (3)及下船   及:________
    (4)俱无甚伟观也   俱:________
    8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
    81.同样是听觉描写,张岱在【甲】文中用“______________”写出了大雪后湖心亭一片静寂,万籁无声;在【乙】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天湖心亭的喧闹、繁华景象。(用原文填空)
    82.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两篇文章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2·安徽芜湖·一模)【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
    【乙】
    天汉元年,武帝遣苏武持节①送匈奴使②留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俱。既至匈奴,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③,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武益愈,单于愈益欲降之,匈奴乃徙武北海④上无人处,使牧羝⑤,羝乳乃得归。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取材于《苏武传》)
    注:①[节]旄节,古使臣信物,以竹为杆,上饰牦牛尾。②[匈奴使]指从前汉朝扣押的匈奴使臣。③[受辞]审讯。④[北海]今俄国贝加尔湖。⑤[羝dī]公羊。
    8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_)   (4)蹴尔而与之(_________)
    (5)留匈奴凡十九岁(_________)
    8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5.从表达方式上来,甲文侧重_________,乙文侧重___________;出自甲文的成语“_________”,出自乙文的成语“____________”
    86.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阅读乙篇,简要说明“舍生取义”的品格在汉朝苏武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2022·安徽合肥·一模)【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②,则觞③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湘水又北迳④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芙容峰最为竦杰⑤,自远望之,苍苍⑥隐天。
    (选自郦道元《水经注》)
    【注】①罗君章:晋耒(lěi)阳(今湖南省来阳市)人,著有《湘中记》。②阳朔:地名,在广西,以风景秀丽驰名中外。③觞(shāng):酒杯。④译:同“径”。⑤竦杰:高耸。辣,同“耸”。⑥苍苍:苍茫。
    87.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予观夫巴陵胜状          胜:____________          
    (2)朝晖夕阴            晖:____________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观:__________          
    (4)南极潇湘             极:___________
    (5)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若:____________
    88.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芙容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
    89.【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如【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乙】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言湘水起始处的狭窄和流速之缓。(用文章原句回答)
    90.【甲】【乙】两文虽都描绘了洞庭湖的壮阔美景,但写作目的和情感却略有差异。请简要分析。
    (2022·安徽宣城·一模)【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桓公深知宁戚①,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举火而爵②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③天下。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
    [注]①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②爵:大摆筵席。③一匡:安定统一。
    91.请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____________
    (3)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____(4)患其有小恶者患:______________
    9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93.【甲】文运用___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______(填原文词语)的形象。
    9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
    (2022·安徽滁州·二模)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成公元年,楚庄王为夏徵舒弑君,率诸侯伐陈。谓陈曰:“无惊,吾诛徴舒而已。”已诛徴舒,因县陈①而有之,群臣毕贺。申叔时独不贺。庄王问其故,对曰:“鄙语②有之,牵牛径人田③,田主夺之牛,径则有罪矣,夺之牛,不亦甚乎?今王以徵舒为贼,以义伐之,已而取之,以利其地④,则后何以令于天下!是以不贺。”庄王曰:“善。”乃迎陈太子午,立之,是为成公。孔子曰:“贤哉楚庄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节选自《史记·陈杞世家》)
    注:①县陈:指将陈国作为楚国的一个郡县。②鄙语:俗语。③径人田:从别人田中走过以抄近路。④利:贪图。
    9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入朝见威王/才美不外见
    B.王之蔽甚矣/隐天蔽日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以其境过清
    D.令初下/初极狭
    9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97.语段(一)中“善”字反映了齐威王何种心理?
    98.结合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说说邹忌和申叔时劝谏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     白汽弥漫的样子     哪能     客居     不值得     距离
    2.(1)(我)穿着毛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2)(我)才知道真正使病痊愈的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
    3.     白描     对比
    4.游山玩水。张岱:对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追求;袁宏道:对不为世俗羁绊、超脱名利的生命本真的追求。(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释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2)句意: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焉得:哪能。
    (3)句意: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4)句意: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不足:不值得。
    (5)句意: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去:距离。
    2.
    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要点: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准确,尤其注意一些关键词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结合上下文,语句通顺,语意、语气不变;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拥:裹、围。毳:鸟兽的细毛。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围着炉火。
    (2)重点词:始:方,才。愈:使动用法,使……痊愈。逾:超过。
    3.
    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白描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根据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语言简练,可知是白描手法。
    根据乙文“然书浅易者,既不足观,艰深者观之复不快人”“然久听亦易厌”先说读书和听书都不是很满足,再“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西湖之兴,至是益勃勃矣”写对山中景色的喜爱。可知是对比手法。
    4.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
    甲文由“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可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说明他痴迷于山水,不随流,表达了他对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的追求。
    乙文由“余性疏脱,不耐羁锁”“始知真愈病者,无逾山水”可见作者对不为世俗羁绊、超脱名利的生命本真的追求。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我天性疏放不拘,忍受不了羁绊与束缚。自从我病愈之后,住在无锡,几乎没有客人来访,读书成了每天惟一所做的事。然而,浅易好懂的不值得看,艰深难解的又不能使人心意爽快。邻居朱生,是个擅长说书的人,看书之余,我就会请朱生来做客,他总是娓娓道来,一副连续不倦的样子,听久了也觉得厌倦。
    我对方子公说,现在天气暖和,是登临山水的最佳时节,而此处离惠山又最近。于是,找来一叶小舟,带着我的儿子开一起出发了。温茶的器具还没热,我们已经到了山下。山中的僧房构造精致,迂回曲折,幽远像深洞。远望山顶的秋声阁,景色极佳。昏沉的精神、郁结的心情,一时间都烟消云散了。流连于阁中,住了两夜才回去。现在才知道使病痊愈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山水之游。于是游览西湖的兴致,愈发强烈了。
    5.(1)绝:消失(2)客,客居(3)尽:全,全部(4)而:表转折,可译为“却,但是”
    6.(1)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我们此次出游,想要寻觅归隐栖居之地,不是专门登高的。
    7.     白描     记叙     自然
    8.从“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以看出张岱特立独行(独立不羁)。从“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可以看出作者率性豪放(亲和直率)。
    【解析】
    5.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
    (1)句意: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在此地客居。客:客居。
    (3)句意:亭台窗榭栏杆一派素朴。尽:全,都。
    (4)句意:园林依山但是却没有石头。而:表转折,却。
    6.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还要抓住关键字词。本题关键字词:
    (1)独:单独。往:前往,去。
    (2)我等:我们。觅:寻找。专:专门。
    7.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甲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乙文以平实的文字,记叙了一次游玩的经历,采用的主要表现方法是记叙;通过“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舍”“园左有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描写幽静典雅的山中美景,表现了作者对大好河山的喜爱,以及与志同道合之人同游的喜悦之情。
    8.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
    甲文根据“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独往”一词可以看出作者独自一人前去西湖赏雪。甲文根据“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可知,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傲岸自持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独立不羁性格。
    乙文根据“园依山而无石,老树多极纡回盘郁之势,亭榭窗栏尽从朴素,竹篱茆舍”,不愧隐者之居。“园左有山,山峰直竖,上加大石”分析,作者着大量笔墨描写村中景物,可以看出他对景色的喜爱,对自然的热爱;根据“因拉舟子同饮,或歌或啸,大畅胸怀”可知,作者亲和直率。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船夫(看见我们)说:“登山忘记把贮酒器带上了。”鸿干回道:“我们此次出游,想要寻觅归隐栖居之地,不是专门登高的。”船夫说:“经过此地向南行走三里,我有姓范的表亲就住在这个村里,为什么不前往一游?”我大喜。于是船夫便带我们前往。村子在两山之间的夹道中。园林依山但是却没有石头,老树大多呈现盘曲纡回的样子,亭台窗榭栏杆一派素朴,竹篱笆和茅草搭的房子,不愧是归隐的人的居住之地。园子左边有山,山峰挺直,顶上叠加巨石。山旁有一块床榻形状的大青石,鸿干躺在上面说:“此地仰视可以看见峰岭,俯视可以欣赏园林亭台,既高旷又幽静,可以一醉方休了。”于是就邀上船夫与我们共饮,(三人)有时唱歌有时长啸,畅饮开怀。
    9.     这样     同“横”,梗塞、不顺     常常,经常     懈怠,放松     讨厌,憎恨
    10.(1)(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奈何我出身贫寒低微,没有古人那样的渊博知识。
    11.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天下归心
    12.甲文中的法家拂士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保障。
    乙文中明太祖认为只有文武百官同心辅佐政事,才能做到为百姓谋利益,安定团结百姓。
    【解析】
    9.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1)句意:这样以后才能改正。然:这样;
    (2)句意: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3)句意: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恒:常常、经常;
    (4)句意:每天非常努力,不偷懒,不怠慢。怠:懈怠、放松;
    (5)句意:喜好美善,憎恨丑恶。恶:讨厌、憎恨、憎恶。
    10.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 “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句注意重点字词“征(显露,表现)、于(在)、发(流露,表现)、喻(知晓,了解)要理解正确;
    (2)句注意重点字词“奈(奈何)、起自(出身)、博知(渊博的知识)”要理解正确。
    11.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筛选概括内容。
    结合【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写的是死于安乐,安乐的结果也往往就是国家的灭亡;再结合“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可知, 【甲】文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讲述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道理;
    结合【乙】文“皇太孙天下归心,宜登大位”可知, 天下人归顺皇太孙,最适合于登皇帝位,由此可筛选概括出【乙】文中明太祖说皇太孙“宜登大位”的原因是“天下归心”。
    12.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结合【甲】文“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法家拂士”在这里是指有法度的世臣,辅佐君主的贤士,他们起着辅佐君主,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
    结合【乙】文“内外文武臣僚同心辅政,以安吾民”可知,内外文武百官同心协力辅佐政事,来安定国内的百姓,“文武臣僚”是指:君主政权中的文武官员。他们可以辅佐君王治理国家,是国家发展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综上可知,【甲】文中“法家拂士”和【乙】文中“文武臣僚”都是国家的人才,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离不开贤臣的辅佐。
    【点睛】
    参考译文:
    【甲】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内心困惑,思虑梗塞,然后才知道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现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乙】我承担天命三十一年,心里总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安危而忧虑,日日勤劳,不敢懈怠,致力于为百姓谋利益。怎奈出身贫苦低微,没有像古人那样渊博的知识,喜好美善,憎恨丑恶,远远比不上他们。今日懂得了万物本身的客观规律,难道还有什么哀念之情吗?天下人归顺皇太孙,最适合于登皇帝位。内外文武百官同心协力辅佐政事,来安定我的百姓。
    13.     出名,有名     调弄     使……劳累     曾经     能承受
    14.(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那么至少也应该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可以养活自己
    15.     类比     对比     安贫乐道
    16.甲文引用孔子的话论证“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同时也照应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乙文从东轩的简陋日子联想到颜回苦学生活,借颜回“箪食瓢饮”之乐,追求一种“安贫乐道”精神。抒发其政治失意而又急于排遣的旷达心情。
    【解析】
    13.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有了神仙就会有出名了。名:出名,有名。
    (2)句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
    (3)句意: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
    (4)句意:曾经暗地里对颜回(的行为)感到奇怪。尝:曾经。
    (5)句意:旁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堪:能承受。
    14.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斯,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
    (2)私,私下;以为,认为;虽,即使;仕,做官;尚,还。
    1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结合【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有仙的山与有龙的水与有吾德馨的陋室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有了仙、有了龙,有了德馨,山就有名,水就有灵气,陋室就不陋;拥有美好的事物(品质)会让不高不深简陋的地方变得不一样,有名气。这是运用类比的手法,说明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就能出名,声名远播。同时,由“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可知,也采用类比手法,引古贤之名以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洁情操。
    由乙文“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陌巷”和“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心其害于学故也”可知,将自己对颜回做法的前后态度进行对比,表达作者仰慕圣贤颜回,从而表明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由此可知,甲文运用类比手法,乙文运用对比手法,都表达安贫乐道的精神品质。
    1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引用作用分析。
    甲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一面暗含以“君子”自居,更有力证明了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观点,从而表明自己安贫乐道和高洁的情操;另一方面巧妙回应开头“惟吾德馨”,结构上形成首尾呼应。
    由乙文“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陌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可知,间接引用颜回“箪食壶浆”的例子,即“一箪食物,一瓢饮水。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从而悟出“安贫乐道”对于治学人的重要性,表达仕途失意而有意排遣的豁达之情。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乙】从前,我年少读书时,曾经暗地里对颜回(的行为)感到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一个瓢盛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连旁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始终不改变他认为快乐的生活方式。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但做个守门打更的小官吏,也可以养活自己,并且对学习没有不利,何至于困窘受辱、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可是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管理盐米事务之间操劳,没有一天休息的时间,虽然想抛弃世俗,解脱束缚,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道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绕住而身不由己。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确实是因为他害怕对治学有所妨碍啊。唉!读书人当他没听到深刻的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之中,就会把财帛子女看得很重,并以此为乐趣。
    17.     学问渊博的老师     询问     背着     拜为师
    18.(1)(我)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就发现门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
    19.     【甲】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勉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意思对即可)     【乙】突出杨时对老师对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教的意思。
    20.赞同。学生应该认真虚心学习,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这既是对老师对尊敬,也是自己虚心求教对表现。(或不赞同。我们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疑问或想法,与老师平等交流、沟通,这样利于求得真知)
    【解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2)句意: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质:询问;
    (3)句意: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负:背着;
    (4)句意: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那里拜他们为师。师:拜为师。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1)重点词:尝,曾经;趋:快步走;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执,拿;叩问:请教。
    (2)重点字词:去,离开;既:已经。
    19.
    本题考查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甲】文中写天气寒冷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在这样天大寒的情况下,“我”仍然在抄书,因此这里写天气寒冷的目的是突出自己学习的辛苦,以此来勉励同乡马生刻苦学习;
    【乙】文写天气寒冷的句子是“则门外雪一尺矣”,门外都下一尺来厚的雪了,杨时仍然在等程颐睡醒,目的是突出杨时对老师的恭敬、诚恳,意在表达尊师重教的思想。
    20.
    本题考查主观表达。
    开放性试题,谈出自己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如果赞同,可以从学习态度和尊敬老师的方面去分析。如:我赞同这种态度。学生在老师面前就应遵规守纪,毕恭毕敬,对老师言听计从,既能很好的掌握知识,又能体现到老师的尊重。
    如果不赞同,可从师生平等的角度分析。如:教育应是在平等交流中展开,作为学生应大胆质疑,敢于和老师平等交流沟通,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幸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外出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峡谷之中。隆冬时节,刮着猛烈的寒风,雪有好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回到客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拿着热水为我洗浴,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起来。
    【乙】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县人。幼年时特别聪明,能做文章,稍长大以后,潜心于经典史书。熙宁九年,考中进士。河南人程颢与弟弟程颐讲授孔子、孟子绝学于熙宁、元丰之际,河、洛一带的读书人都集结在那里拜他们为师。杨时被选调官职却不赴任,以学生拜见老师的礼仪在颍昌拜见程颢,师生相处很是快乐。到他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时说:“我的道学思想现在向南传播了。”四年以后程颢去世,杨时道这件事后,就在寝门设灵位哭祭,并又用书信转告他的同学们。到这时,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杨时大概已有四十岁了。有一天去见程颐,程颐偶然闭目休息而坐,杨时侍立门外一直没有离开,程颐醒来后,就发现门外下雪已深至一尺了。
    21.     得到,获得     超过     踩踏     给
    22.(1)高位厚禄却不辨明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
    (2)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
    23.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是贵义于其身也
    24.【甲】文观点是“舍生而取义”,【乙】文观点是“万事莫贵于义”。“义”指的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解析】
    2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得:得到,获得;
    (2)句意: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甚:超过;
    (3)句意: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4)句意:给你鞋帽。予:给。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万钟:优厚的俸禄;辩:同“辨”,辨别;
    (2)冠:帽子;履:鞋。
    23.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理解。
    【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意思是: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与【乙】文“是贵义于其身也(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表达的意思相同,都强调了“义”的重要性。
    24.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开篇采用设喻说理的方式,孟子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自然而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即“舍生而取义”。
    【乙】文开篇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万事莫贵于义”,接下来通过类比说理的方式,引出“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引出争辩一句话而互相厮杀的事例,强调正义的重要性,进而得出结论,重申论点“万事莫贵于义”。
    【甲】文“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文“万事莫贵于义也”可知,【甲】文写为了正义而不去做苟且偷生之事,【乙】文写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可见两文所说的“义”都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
    【点睛】
    【甲】参考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厚禄却不辨明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参考译文:
    先生墨子说:“万事没有比义更珍贵的。如果有人说:‘给你鞋帽,然后砍断你的手和脚,你愿意做这样的事吗?’一定不愿意做。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鞋帽不如手脚珍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杀死你。你做吗?’一定不做。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天下不如生命珍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5.     (1)摆放,摆设     (2)以……为乐。     (3)就     (4)有人
    26.(1)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2)离任的时候,百姓沿路相送。(意思对即可)
    27.B
    28.做法:都能情系百姓,造福一方,为官洁廉,勤政爱民,敢于担当。
    成效:因而都收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尊重和亲近。
    【解析】
    25.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含义。作答此题,要先翻译句子,在了解句意的基础上推测词语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1)句意为: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陈:摆放,摆设。
    (2)句意为: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3)句意为:郑公空闲的时间就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辄:就。
    (4)句意为:有人阻止他。或:有人。
    26.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
    (1)阴翳,枝叶茂密成阴;鸣声,指高处和低处;去,离开。
    (2)去任,离开任职;沿途,沿路;之,代词,指郑燮。
    27.
    B.根据乙文“燮开仓赈济,或阻之”可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并不是“遭拒绝”,文段也没有写到“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而是任命到期的时候离开。
    故选B。
    28.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作答此题,要结合写作背景及文段内容分析。
    甲文欧阳修: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一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表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由此可知,欧阳修为政一方,能情系百姓,勤政爱民,而且很有成效;由文段“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等画面可知,欧阳修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尊重和亲近。
    乙文郑燮:根据“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案牍”(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可知,他爱民如子,勤政廉洁;在恰逢荒年时,郑燮不顾别人阻止,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宁愿自己承担罪责,可以看出他敢于担当;由“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可知,离任时百姓沿路相送,他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尊重和亲近。
    【点睛】
    甲文参考译文: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香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文参考译文:
    郑燮,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家里没有收受的贿赂,桌子上没有遗留的公文。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至于有人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相互吃。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相送。
    29.     于是,就     同“邀”,邀请     妻子儿女     让
    30.(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2)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
    31.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
    32.相同点:两人都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表达了对和平、安乐、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不同之处:《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庆全庵桃花》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
    《庆全庵桃花》诗歌大意:当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乱世,每次看到桃花盛开才知新的一年来到了。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
    【解析】
    29.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便出现一座山。便:于是,就。
    (2)句意为: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要:同“邀”,邀请。
    (3)句意为: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妻子:妻子儿女。
    (4)句意为:桃花纷纷飘落,切莫让它飘进溪水。遣:让。
    30.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闻,听到。
    (2)延,邀请;皆,都。
    31.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写桃源人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庆全庵桃花》中,作者没有直接描绘庵中桃花盛开的景色,而是借景抒情,“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借写庆全庵的桃花,把幽静的小庙,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这里隐居避难,从此不与世人交往。结合注释可知,作者身处乱世,眼见山河破碎,国土沦丧,忧心如焚,诗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的这种忧愤、孤寂心情。
    32.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相同点:《桃花源记》,结合“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知,桃花源资源丰富,百姓安居乐业;根据“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知,桃花源民风淳朴,表现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庆全庵桃花》,“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诗人借写庆全庵的桃花,把幽静的小庙,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和平、安乐、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
    不同点:根据“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可知,桃花源人是为躲避战乱才来到这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的,桃花源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反衬出当时那个社会的腐败,民不聊生,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现实生活的不满。《庆全庵桃花》,“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意思是倘若我在那里定不让桃花花瓣随水流出,为的是怕再有打渔人找到入口进来啊!庆全庵是诗人隐居之地,与外面的世界隔绝,流露了作者的避世隐居的孤寂心情。
    【点睛】
    参考译文: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33.     (1)想到     (2)只是     (3)尤其(特别)     (4)怎么(哪里)
    34.(1)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
    35.     朝日初升     夕阳未下(或朝日始出,夕春未下)
    36.【甲】文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乙】文表达了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从而表现出作者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与自傲清高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解析】
    33.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2)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3)句意:月景之美,更是(尤其)难以形容。尤:尤其(特别);
    (4)句意: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安:怎么(哪里)。
    34.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空明:形容水澄澈透明;藻、荇:指水草;交横:纵横交错;盖:大概是;
    (2)态:姿态;情:情态、柔情;趣味:情趣韵味。
    35.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乙】文“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意思是:其实湖光染翠的工巧,山岚设色的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可知如果白天去欣赏西湖,最佳时间应是“朝日初升”时和“夕阳未下”时。
    36.
    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甲】文,《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蕴含着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先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胸。
    【乙】文“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可知,在作者看来杭州人只懂得欣赏午、未、申三个时辰的西湖之景;“其实湖光染翠之工……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写作者懂得欣赏朝日初升时的景,夕阳未下时的景和月下之景;“安可为俗士道哉”,作者认为凡夫俗子是不懂得自身的乐趣的;既体现了作者与常人不同的独到审美情趣,又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赏自然山水为乐趣,孤高自傲的情感。
    【点睛】
    【甲】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参考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午、未、申三个时辰;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巧,山岚设色之美妙,都在朝日初升,夕阳未下时,那时西湖才尽显浓艳和娇媚。月景之美,更是(尤其)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述说呢?
    37.     (1)曲折,回环     (2)命名,取名     (3)意趣,情趣     (4)这     (5)本来
    38.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39.(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您大概是一位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
    40.在滁州时:与民同乐(意对即可。)
    在颍州时:在琴棋书酒中自得其乐(意对即可。)
    【解析】
    37.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1)峰回路转: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回:曲折,回环。
    (2)名之者谁:给亭子取名的人是谁?名:命名,取名。
    (3)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意:意趣,情趣。
    (4)是岂不为六一乎: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是:这。
    (5)吾固知名之不可逃: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固:本来。
    38.
    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此句意思为: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据此可知句子说了三层意思,一是欧阳修的身体状况,二是辞官的做法,三是更改名号,再加上“遂”“则”通常用于句首的提示,可以划分停顿为: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39.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要遵循“字字落实,意译、直译相结合,意译为主”的原则。本题中的关键字词有:
    (1)乐,乐趣;得,领会;寓,寄托;
    (2)逃,逃避;屡,屡次;易,改换。
    40.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在滁州时:根据甲文“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此时欧阳修的快乐是与民同乐;
    在颍州时:根据乙文“又更号‘六一居士’”“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和“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可知此时欧阳修的快乐在于在琴棋书酒中自得其乐。(意对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文:
    欧阳修最初被贬谪到滁州山乡时,自己以醉翁为号。年老体弱,又多病,将要辞别官场,到颍水之滨颐养天年,便又改变名号叫六一居士。有位客人问道:“六一,讲的是什么?”居士说:“我家里藏了书一万卷,收集收录夏商周三代以来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张琴,有一盘棋,又经常备好酒一壶。”客人说:“这只是五个一,怎么说‘六一’呢?”居士说:“加上我这一个老头,在这五种物品中间老去,这难道不是‘六一’了吗?”客人笑着说:“您大概是想逃避名声的人吧,因而屡次改换名号。这正像庄子所讥讽的那个害怕影子而跑到阳光中去的人;我将会看见您(像那个人一样),迅速奔跑,大口喘气,干渴而死,名声却不能逃脱。”居士说:“我本就知道名声不可以逃脱,也知道我没有必要逃避;我取这个名号,姑且用来记下我的乐趣罢了。”
    41.     (1)同“避”,躲避     (2)侍奉     (3)曾经     (4)全、完全
    42.(1)(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那个人想要分给(他),一些银子作为感谢。
    43.     ①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运用比喻(或类比)、举例、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说理通俗易懂     ②此其过人也远矣(意思对即可)
    44.“舍生取义”;【乙】文通过详细记叙何岳拾金不昧和不私自占有他人财物两件事,表现了何岳是一个正直、心中有“义”的人。
    【解析】
    4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所以灾难来时我不躲避。辟,同“避”,躲避。
    (2)句意:妻妾的侍奉。奉:侍奉。
    (3)句意:何岳曾经晚上出行。尝,曾经。
    (4)句意:一点儿也不动心。略,全、完全。
    42.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 万钟,优厚的俸禄;则,却;辩,同“辨”,辨别;而,就;于,对于;何加,有什么益处;
    (2)其人,那个人;欲,想要;为,作为。
    43.
    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①甲文多用排比,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语气强烈,气势充沛。运用比喻和类比,使论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把生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用舍鱼而取熊掌类比舍生而取义。列举实例,增强论证的力量。如第②段中列举乞人不食嗟来之食而饿死的实例。
    ②“此其过人也远矣”意为:这就是他远远超过常人的地方。这是作者对何岳拾金不昧,封金而还行为的高度评价。
    44.
    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甲文中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作者义利观是舍生取义。乙文记叙了何岳拾到银子以后,第二天在拾银子的地方等丢银者并拒绝其给出的酬谢,何岳不私自占有他人的财富,而是想方设法归还。这两件体现了他并不贪求财富,而重视大义。体现了甲文中“舍生取义”的义利观。由他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正直诚实,不贪求财富,坚持大义的人。
    【点睛】
    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何岳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些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于常人。
    45.     (1)停息     (2)行冠礼     (3)谨慎     (4)蒙受     (5)泪(意思对即可)
    46.(1)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
    (2)刘黑闼看重他的才干,想任用他为大将。(意思对即可)
    47.     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     以忠报国(意思对即可)
    48.李玄通被俘后“当守臣节,以忠报国,岂能降志,辄受贼官”的誓言和“拒而不受”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所以他也是大丈夫(意思对即可)
    【解析】
    45.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熄:停息。
    (2)句意:男子行加冠礼时。冠:行冠礼。
    (3)句意: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戒:谨慎。
    (4)句意:我蒙受朝廷大恩。蒙受。
    (5)句意:高祖听说后为他痛心流泪。泪。
    46.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顺:顺从;正:常法;妾妇:妇女;道:规则;
    (2)重:看重,重视;欲:想要;为:担任。
    47.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对景春的反驳,“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这”指的是景春对公孙衍、张仪行为的总结,即“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乙文中,李玄通被俘后,叹息曰“当守臣节,以忠报国”,“以忠报国”即“臣节”的具体所指。
    48.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李玄通被俘后,叛贼刘黑闼重视他的才能,想任用他为大将,李玄通严辞拒绝,并剖腹自杀表明报国之志。李玄通发出的“当守臣节,以忠报国,岂能降志,辄受贼官”的誓言,“拒而不受。后溃腹而死”的壮举,充分体现了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这是“大丈夫”的体现。
    【点睛】
    参考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大志、作为、气节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以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的意愿!”把顺从作为准则,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李玄通,雍州蓝田人,后授官定州总管。刘黑闼反叛,攻打定州,州城陷落而被擒获。黑闼重视他的才能,想任用他为大将,玄通叹息道:“我蒙受朝廷大恩,在中国东部总领一方军府,孤城无援,于是身陷贼庭。如今当保持人臣节操,以忠诚报答国家,岂能挫抑志气,竟接受叛贼的官职。”便拒不接受。随即剖腹而死。高祖听说后为他痛心流泪。
    49.(1)澈:穿透 (2)凄:使……感到凄凉(3)辄:就(4)书:写
    50.(1)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迅疾。
    (2)(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
    51.B
    52.甲文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侧面描写,看似描写谭中的游鱼,实则为了衬托水的清澈。
    乙文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了水之深,让人印象深刻。
    【解析】
    49.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阳光往下穿透水面,直照到水底。澈:穿透。
    (2)句意: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凄:使……感到凄凉。
    (3)句意:每个弯道处就是潭。辄:就。
    (4)句意: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书:写。
    50.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俶尔:忽然;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2)雪溅:(潭水)像雪花一样飞溅;雷怒:如雷鸣一样轰响。
    51.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B.联系原文中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可知,诗人原本心情是高兴的,所以“作者一来到小石潭,心情就凄苦忧伤”表述有误,诗人游山玩水,是为了排遣自己内心的愤懑与失意。
    故选B。
    52.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文章写法。
    分析甲文,由“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知,这句看似是写鱼儿如同在空中游动一般无拘无束,实则是在写潭中水清澈见底。正因水质清亮,才可欣赏到“鱼儿空中游”的美景。所以是运用侧面描写,以游鱼衬托潭水的清澈。
    分析乙文,“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表现出潭水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深者磓石五丈,不得其所止”则以直观的数字表现出潭水极深,令人印象深刻。所以乙文画线句是正面描写,直接写出潭水很深的特征。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沿着山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就是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十分壮观。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璧明珠似的月影。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苏东坡记。
    53.     (1)间或、偶然     (2)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3)对(某人)说     (4)的人
    54.(1)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2)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
    55.     皆朝于齐     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又有甚者)     桀、纣乃忘其身。
    56.【甲】文从“乃下令”(三赏)中,可看出齐威王悟出了自己要广开言路,改革弊政。【乙】文唐太宗从胡商的可笑行为中,悟出了臣子不可贪赃枉法,自己(帝王)不可放纵贪欲;从“搬家忘妻”和“桀、纣忘己”中,悟出了君臣要尽力相互帮助,避免被人嘲笑。
    【解析】
    53.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间”意思是间或、偶然。
    (2)句意: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蔽”意思是蒙蔽,这里指所受的蒙蔽。
    (3)句意:皇上(李世民)对侍臣说。“谓”意思是对(某人)说。
    (4)句意:有个健忘的人。“者”意思是……的人。
    5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赋分点:
    (1)“面刺”,当面指责;“寡人”,我;“过”,过错。
    (2)“朕”,我;“宜”,应该;“戮力”,合力;“辅”,帮助。
    5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根据具体内容作答。
    依据原文“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可知,邹忌进谏的结果是燕国、赵国、韩国、魏国都到齐国来朝见,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因此此空答案可提取原句为“皆朝于齐。”
    依据原文“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可知,魏征例举了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桀、纣把自己都忘了的事例。因此此空答案可提取原句为“人有好忘者,徙宅而忘其妻(又有甚者)”“桀、纣乃忘其身”。
    56.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事例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甲文在邹忌的婉谏中,齐威王也感受到了被蒙蔽的现状,因此他决定“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谏寡人”“谤讥于市朝”均给予赏赐,他感悟到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唐太宗认为胡商的行为得出自己的认知,“人皆知彼之爱珠而不爱其身也。吏受赇抵法,与帝王徇奢欲而亡国者,何以异于彼胡之可笑邪”,他认为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而触犯法律丧命,有的皇帝因追求无限制的欲望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没有两样因此臣子不可贪赃枉法,自己(帝王)不可放纵贪欲;从魏征“搬家忘妻”和“桀、纣忘己”的进谏中,得出“朕与公辈宜戮力相辅,庶免为人所笑也”的感悟,悟出自己应该和群臣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才能避免为他人所讥笑。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乙:
    皇上(李世民)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域有个胡族的商人得到了宝珠,就剖开肚皮藏在里面,真有这回事吗?”侍臣回答道:“有这回事”。皇上说:“人们都知道这个商人爱惜宝珠而不爱惜身体,但有的官员因贪赃受贿而触犯法律(丧命),和有的皇帝因追求无限制的欲望而亡国的,与那个胡商的可笑行为有什么两样呢?”魏征说:“从前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健忘的人,搬家而遗忘了妻子’。孔子说:‘还有健忘得更严重的呢:桀、纣把自己都忘了。’也和这个事是一样阿。”皇上说“是啊,我和你们应该同心合力地互相帮助,希望能够避免为他人所讥笑啊!”
    57.     在……之前     如果没有     怎么     减轻
    58.(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59.D
    60.     议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6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以民为本”的思想
    【解析】
    57.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1)句意: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先:在……之前。
    (2)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
    (3)句意:怎么还需要采用严格的法令呢?。安:怎么。
    (4)句意:减轻税赋。轻:减轻。
    58.
    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以: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互文句。
    (2)重点词:或:有人;请:请求;重法:使用严格的法令;禁:禁止。
    59.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例句“居庙堂之高”的意思是:在朝廷做官。“之”的用法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A.句意是: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之:结构助词,的;
    B.句意是:有人说用严格的法令进行禁止。之:代词,代贼患;
    C.句意是:(有一次,他)停下活计,走到田埂上。之:动词,往,到;
    D.句意是:能够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D。
    60.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表达方式和内容。
    【甲】文,作者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出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是“进亦忧,退亦忧”,并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因此,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乙】文,对止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上”的看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可见与甲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印证,作为国君要替老百姓着想。
    61.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解答。
    根据【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故而此处应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文中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意思是:老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任用廉洁的官吏。从“朕当”可见,唐太宗不仅根据民情提出了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还显示了不可动摇的决心。
    无论是范仲淹还是唐太宗,都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因此,都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要关注国家安危。这样说来,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唐太宗李世民与众位大臣商议怎么平息贼患。有人说用严格的法令进行禁止,太宗微微一笑,说道:“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就是因为赋税繁重,官吏贪污,饥寒交迫,民不聊生,所以才顾不上廉耻。朕应当捐弃奢华,减轻税赋,任用那些廉洁的官吏,让百姓能够衣食有余,如此自然就不会有盗贼了,怎么还需要采用严格的法令呢?”如此过了几年,天下太平,路上看见(别人)丢失的东西都不会去捡,晚上睡觉都不用关大门,商旅们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自己的钱财被抢)。
    62.     对……感到惊异     交错相通     竟然     离开     假
    63.(1)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2)在坟墓之间游荡徘徊,依稀可辨前人旧居。
    6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65.《桃花源记》通过刻画桃花源的美好,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暗示这种生活在实际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归园田居》(其四)则表达了诗人不胜沧桑、人生无常的感慨。
    【解析】
    62.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异:对……感到惊异。
    (2)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交错相通。
    (3)句意为: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乃:竟然。
    (4)句意为:离别山川湖泽已久。去:离开。
    (5)句意为:此语当真一点不假。虚:假。
    63.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都。
    (2)徘徊:表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丘垄:坟墓。
    6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甲】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思是: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写出的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乙】诗“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的意思是: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表明这里曾经热闹而有生活气息。
    65.
    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情感主旨把握。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描绘,表现了其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也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由“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可知,作者暗示这种生活在实际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归园田居》(其四)这首诗是陶渊明所写《归田园居》五首的第四首。由“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则表达了诗人盛则有衰、人生无常的感慨。
    【点睛】
    参考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向前行船,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面隐隐约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向前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详细地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世道,他们居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乙】离别山川湖泽已久,纵情山林荒野心舒。姑且带着子侄晚辈,拨开树丛漫步荒墟。   
           游荡徘徊坟墓之间,依稀可辨前人旧居。水井炉灶尚有遗迹,桑竹残存枯干朽株。
           上前打听砍柴之人:“往日居民迁往何处?”砍柴之人对我言道:“皆已故去并无存余。”
           “二十年朝市变面貌”,此语当真一点不假。人生好似虚幻变化,最终难免泯灭空无。
    66.(1)祸患,灾难     (2)这,这种       (3)被     (4)最终,最后
    67.(1)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2)(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
    68.     类比论证     侧面烘托(反衬)
    69.颜真卿晚年仍保有爱国之心没有一点懈怠,即使被排挤陷害,也正直不阿。面对反贼的威逼利诱,他义正词严,大义凛然,表现了保家卫国、不惧生死的豪气。这种为了正义,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体现了甲文中“舍生取义”的观点。
    【解析】
    66.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句意为: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是:这,这种。
    (3)句意为: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为:被。
    (4)句意为:最终被绞死。卒:最终,最后。
    67.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由是:从这里,从此,因此;辟:同“避”,躲避;患:灾祸;为:做。
    (2)顾:顾惜;身:自己的生命;达:实现。
    6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由甲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先用人们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作了一个类比: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
    侧面描写,是指通过描写所要描写对象周围的人、事、景物来衬托被描写的主要对象。由乙文“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公卿失色”可知,通过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嫉恨他的公正态度,在李希烈造反时,皇上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等反应,来侧面表现出颜真卿刚正不阿的形象。
    69.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分析。
    “舍生取义”的意思如果生和义不能同时得到,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在乙文中颜真卿为人耿直,正直不阿,忠君忠国,“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贬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后来李希烈造反,颜真卿奉命前去劝阻,李希烈命人“掘坎欲坑,积薪欲焚”,但颜真卿“毫无怵于心”,不惧生死,最终“缢杀之于蔡州”。颜真卿面对恶人的百般胁迫毫无惧色,最终为心中道义死于奸人之手,他置生死于度外,可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舍生取义”的内涵。
    【点睛】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乙】颜真卿仕历经元、肃、代、德四朝,虽到晚年仍坚持不懈保有爱国之心。因为曾经态度严肃,说些公道话,而被元载、杨炎、卢杞等奸人所嫉恨,被捏造罪名弹劾,或是被贬低、排斥,有七八次之多。(颜真卿)为了正义不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实现自己的志向,却最终被卢杞陷害。李希烈造反,下诏书派遣颜真卿去劝慰李希烈,其他的官员听了都大惊失色,颜真卿拜谢皇命后就启行了。到了李希烈的住所,怒斥朱滔等人的利诱,并责骂李元平身受国家重任却不能完成使命。在庭院中挖了一丈见方的坑,准备活埋他,后又堆起干柴,想要烧死他,多种胁迫都不能让颜真卿有丝毫的害怕。经历了二十多个月,最终被绞死在蔡州。
    70.(1)同“肢”,肢体   (2)每天(3)本指气味,这里指香气(4)粗略的阅读(5)等到
    71.C
    72.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73.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74.都用了现身说法的劝学方式。甲文宋濂现身说法,用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鼓励马生想要学业有成必须克服种种困难,抵制各种物质诱惑,勤学好问、专心致志。乙文孙权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益处),使吕蒙无可推辞,开始学习。
    【解析】
    70.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支:同“肢”,肢体。
    (2)句意为: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日:每天。
    (3)句意为:右边备有香囊。臭:本指气味,这里指香气。
    (4)句意为: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涉猎:粗略的阅读。
    (5)句意为: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等到。
    71.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连词,于是/连词,才;
    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却;
    C.介词,用/介词,用;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
    故选C。
    7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余:我;负:背;曳:拖着。
    7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筛选概括作答。本题可筛选“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中的“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来作答。其意思是:并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74.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采用了“以身说法”的方法勉励马生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孙权劝学》一文,除了给吕蒙讲学习的道理之外,孙权也采用了“现身说法”的方法,讲了自己读书的亲身体会,孙权贵为国君,竟然“常读书”,以此达到规劝的目的。据此分析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上的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的年轻人马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乙】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读书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75.(1)参与(2)虚夸,夸大(3)使唤,驱使(4)到了,到达
    76.(1)大大小小的诉讼事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依照诚心去处理。
    (2)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晋文公就下令(让晋军)撤兵。
    77.     信守承诺(恪守信义)     (而)原请降
    78.①相同点:无论是战斗还是撤兵,其决策依据都是取信于民;②不同点:[甲]文曹刿认为鲁庄公能够取信于民而做出“可以一战”的决策;[乙]文文公认为违背信义继续作战将会失信于民而做出了依然撤兵的决策。
    【解析】
    75.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又何必参与呢?间,参与。
    (2)句意为:不敢虚报数目。加,虚夸,夸大。
    (3)句意为: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使,使唤,驱使。
    (4)句意为:到了孟门。及,到了,到达。
    76.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重点词语:
    (1)狱,诉讼事件;虽,即使;察,明察;以,按照;情,诚心。
    (2)降,投降;令,命令;疏军,撤军;去,离开。
    77.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题空一:文公得知准确的谍报时依然撤兵,根据“令以三日之粮”(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可知,文公伐原原定期限为三日,三日不撤即失信,根据“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文公认为得原而失信便失了民心,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他信守承诺的表现。
    题空二:根据题干可知,要求从原文提炼“必然结果”。读原文,文公伐原,三日原不降,文公信守承诺撤军,到孟门时,原国便宣布投降了。结果为:原请降。
    78.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分析甲乙两文战争中决策的异同。
    相同:甲文“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认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即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乙文“得原而失信,何以使人”,文公认为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无法使唤百姓,可见他把得到百姓的信任看得很重要。故相同点为:无论是战斗还是撤兵,其决策依据都是取信于民。
    不同点:甲文中,曹刿在鲁庄公作战前进见,在得知鲁庄公做到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后,确定了鲁庄公能够取信于民,才决定“可以一战”。曹刿的决策是在“取信于民”的前提下;乙文中文公撤兵的决策是怕失信于民,他认为“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即违背信义继续作战将会失信于民,在这样的情况下做出了撤兵的决策。
    【点睛】
    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晋文公出兵讨伐原国,命令携带三天的口粮。到了三天,原国还不投降,文公就下令晋军撤退。这时探子出城来报告说:“原国最多再能支持一二天了!”军吏将这一情况汇报给晋文公,文公说:“得到原国而失去信义,那又依靠什么来使唤人民呢?信义是人民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不可失信。”于是晋军便撤离了原国,到了孟门附近地方,原国便宣布投降了。
    79.     这     裹,围     等到     都
    80.(1)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游客看见它就像看见了海市蜃楼。
    81.     湖中人鸟声俱绝     喧阗扰嚷     声息不辨
    82.【甲】文既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又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既表达了作者对湖心亭往日胜景的留恋,又含蓄表达了对故国的哀思,同时寄托了作者凄凉孤寂的心境。
    【解析】
    79.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是日更定矣”的句意是:这天初更时分。是:这。
    (2)“拥毳衣炉火”的句意是: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火炉。拥:穿,裹。
    (3)“及下船”的句意是:等到了下船的时候。及:等到。
    (4)“俱无甚伟观也”的句意是:都没有这么雄伟的景象。俱:全,都。
    80.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雾凇(白色松散冰晶)、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与(和)、一(全)”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之(它,清喜阁)、如(好像)”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8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甲】文中,张岱用“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大雪后湖心亭一片静寂,万籁无声的特点;在【乙】文中,作者写集市喧嚣热闹的声音“喧阗扰嚷,声息不辨”,写出了春天湖心亭喧闹、繁华的景象。据此可填写作答。
    82.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湖心亭看雪》和《湖心亭》节选内容都是作者在明朝灭亡后所作,其中《湖心亭看雪》一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并寄托了人生渺茫的慨叹。【乙】文则通过叙写对湖心亭往日美好景致的留恋,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最后又用“人稀地僻,不可久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凄凉之情。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乙】万历四年,佥事徐廷裸重新修建。万历二十八年,司礼监孙东瀛把这里改为清喜阁,金碧辉煌,规模宏伟壮丽,游人看见它就像看到了海市蜃楼。云雾若隐若现,恐怕滕王阁、岳阳楼都没有这么雄伟的景象。春天的时候,山景、摩睺罗、书画、古董,堆满了砌墙和台阶,集市喧嚣热闹,声音都分辨不清。趁着月夜来此,寂静凄凉,就像进入海底龙宫藏宝的地方。月色晶莹,沁人心脾,水气氤氲。这里人烟稀少,地处偏僻,不宜过久停留。
    83.     祸患,灾难     假如,假使     同“德”,感恩,感激     踩踏     总共
    84.(1)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2)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85.     议论     记叙     舍生取义     苏武牧羊
    86.示例: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须发全白,他一心向汉,不肯投降匈奴。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解析】
    83.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1)句意:因此当灾祸来临时我也不躲避。患:祸患,灾难。
    (2)句意: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如使:假如,假使。
    (3)句意: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4)句意:用脚踢着给别人吃。蹴:踩踏。
    (5)句意: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凡:总共。
    84.
    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辩:同“辨”,意为辨别。何加:有什么益处。
    (2)重点词:已:停止;本心:指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85.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表达方式和积累成语。
    【甲】文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乙】文讲述了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宁愿选择死也不愿丧失气节,被匈奴扣留19年的故事,赞美了苏武是个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因此,从表达方式上来,甲文侧重议论,乙文侧记叙重;出自甲文的成语“舍生取义(意思是: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出自乙文的成语是“苏武牧羊(意思是:苏武宁死不屈情愿牧羊也不投降匈奴。)”。
    86.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从【乙】文句子“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可知,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宁可自杀,也不丧失气节,辱没使命;被扣留后,在北海放羊十九年,须发全白,他一心向汉,不肯投降匈奴。从这些可以看出他的言行都体现了“舍生取义”的精神。
    【点睛】
    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当灾祸来临时我也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苏武,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匈奴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苏武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87.     美好     日光     壮丽景象     至、到达     如同,好像是
    88.(1)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2)芙容峰最高峻,从远处望去,苍茫的山影隐没于天际。
    89.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
    90.【甲】文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景,“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转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写“览物之情”。
    【乙】文直观生动地描绘了湘江水的发源和特点,体现了洞庭湖山水的独特地貌。
    【解析】
    【分析】
    87.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胜,美好。          
    (2)朝晖夕阴: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晖,日光。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大观:雄伟壮丽景象。
    (4)南极潇湘:南面直到潇水、湘江。极,尽,至、到达。
    (5)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太阳、月亮都好像从水中升起似的。若,如同,好像。
    88.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览,观看,欣赏。之,的。得无……乎,大概……吧。异,不同。
    (2)为,是。竦杰,高耸。自,从。苍苍,苍茫。隐,隐没。
    89.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答题思路:在甲、乙两文中找到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同时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
    (1)扣住题干“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结合【甲】文“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翻译“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可知,这一句把洞庭湖早晨、傍晚的景色对比,同时“气象万千”则夸大了变化之多,运用了对比和夸张修辞。故【甲】文“极言洞庭湖湖光山色变化无穷”原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扣住“极言湘水起始处的狭窄和流速之缓”,结合【乙】文“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的翻译“湘水发源于阳朔时,小的酒杯可以当船;但流到洞庭时,却一片汪洋,连太阳、月亮都好像从水中升起似的”可知,这里把湘水流到阳朔和洞庭时不同大小做了对比,同时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了水小和大的状态,故【乙】文“极言湘水起始处的狭窄和流速之缓”的句子是: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
    90.
    本题考查写作主题。答题思路:结合两篇文章分析写作目的为主。
    (1)【甲】文。
    《岳阳楼记》共五段,【甲】文是其中第二段,整篇文章只有【甲】文这个第二段在描写洞庭湖,用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景。文章后面几段都是在议论、抒情。结合【甲】文“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可知,作者由“然则”一转,引出新的意境,由单纯写景转到以情景交融的笔法写“览物之情”。故【甲】文写洞庭湖的目的是为了引出后面的“览物之情”。
    (2)【乙】文。
    “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写出了湘水的发源。
    “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写出了湘水的特点,在阳朔时窄,在洞庭时阔。
    故【乙】文直观生动地描绘了湘江水的发源和特点,目的就是展现洞庭湖山水的独特地貌。
    【点睛】
    译文:
    【甲】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乙】湘水、漓水一同发源,却分流成为二水。南边的一支是漓水,北边的一支是湘水,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说:湘水发源于阳朔时,小的酒杯可以当船,但流到洞庭时,却一片汪洋,连太阳、月亮都好像从水中升起似的。
    湘水又北流,经衡山县东。山在西南,共有三座高峰。芙容峰最高峻,从远处望去,苍茫的山影隐没于天际。
    91.     有时     通“饲”,喂养     面对     担心
    92.(1)想与普通马一样尚且都达不到,哪里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这就是世上得不到(失去)贤能之士的原因。
    93.     托物寓意     善求士
    94.命运:“千里马”才能被埋没,得不到任用,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还饱受各种屈辱;“宁戚”得到齐桓公的赏识和重用,实现了抱负与价值。
    认识:每个时代都有人才,“伯乐”对“人才”非常重要。
    【解析】
    【分析】
    91.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1)句意: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2)句意: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オ能。食:通“饲”,喂养。
    (3)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4)句意:我担心他有小的过失。患:担心。
    92.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求:要求。
    (2)世:世上。以:原因。
    93.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手法的理解。《马说》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的人オ,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オ、摧残、埋没人オ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乙文结合文末“桓公可谓善求士矣”分析,“善求士”意思是善于任用人才。所以刻画了齐桓公“善求士”的形象。
    94.
    本题考查个性化理解与表达。这里可以根据千里马和宁戚的经历,从培养和发现他人的才能进行分析。甲文写千里马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享受不到应有的待遇,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甚至受屈辱而死。乙文中齐桓公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他请宁戚担任齐国的相国,宁戚得到重用之后,协助齐桓公多次联合诸侯,一统天下。可见,“伯乐”对“人才”非常重要。我们要成为“伯乐”,要做一个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点睛】
    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齐桓公很了解宁戚,准备委任他来管理国家的政务。朝中的大臣争相向齐桓公进宁戚的谗言,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齐国不远,您可以派人去调查他,如果他真是一个有才有德的贤人,再重用他也不为迟呢!”齐桓公说:“不能这样,我担心他有小小的过失。一般人常常了解一个人的小缺点,而忽视他的主要优点,这就是世上不能得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的原因啊!”于是连夜点灯,大排筵席,拜封官职,并请他担任齐国的相国。宁戚担任相国之后,协助齐桓公多次联合诸侯,一统天下。像齐桓公这样可算是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了。
    95.D
    96.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说,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
    97.①认同和赞赏邹忌的劝谏;②意识到积极纳谏(广开言路)的必要;③欲兴利除弊,表明改革的决心。
    98.相同点:以类比方式来进行委婉劝谏,使君主易于接纳谏言。(意思对即可。)不同点:邹忌以自身受到的蒙蔽为例,类比推出齐威王受到的蒙蔽来进行劝谏;申叔时则引用俗语,表现楚庄王过于贪图利益,并提出这样做会导致以后无法号令天下,以此劝谏楚庄王。
    【解析】
    95.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见:拜见/同“现”,显现;
    B.蔽:蒙蔽/遮盖;
    C.过:过错/超出;
    D.初:均翻译为“刚刚”;
    故选D。
    96.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得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关键词语的翻译:期年:满一年;虽:即使;无可进者:也没什么可进谏的了。
    9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先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结合题干要求作答。选文第一段邹忌用类比的方法向齐威王证明了他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浅显易懂,所以这个“善”字表明,齐威王认同和赞赏邹忌的劝谏,认识到了自己深受蒙蔽的事实,欲广开言路使自己兼听则明,且接受更多的谏言,兴利除弊,同时也表明了他改革的决心。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98.考查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选文(一)邹忌用一妻子偏爱他、妾惧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公美的事情来类比,阐述齐威王因宫妇左右偏爱、朝廷之臣的惧怕、四境之内的相求而受到蒙蔽这一事实,以此朝廷劝谏。而选文(二)申叔时引用“牵牛径人田③,田主夺之牛,径则有罪矣,夺之牛,不亦甚乎”的俗语,以田地主人抢夺了牵牛踩踏田地之人的牛这一过分之来类比,阐述楚庄王因贪图陈国土地而毁诺这一举动的无理,并以这样做会造成以后无法号令天下的严重后果来进行劝谏。相同点可从劝谏方式来分析,不同点可从劝谏时引用的事例来分析,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
    参考译文(一):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及身边的侍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人不惧怕您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深了!”
      齐威王说:“ 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过错的人,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人,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人,得下等奖赏。” 政令刚一下达,许多官员都来进言规劝,宫庭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来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参考译文(二):前598年(陈成公元年)冬天,楚庄王以夏徵舒杀死陈灵公为由,带诸侯之兵讨伐陈国。并且对陈国人说:“别害怕,我只是诛杀夏徵舒而已。”可是杀了夏徵舒之后,借势就把陈国吞并,作为楚国的一个县而占有了,楚国群臣都为此向楚庄王祝贺。这时申叔时从齐国出使回来,独独不表示祝贺。楚庄王问他为什么这样,申叔时回答说:“俗语说得好,有人牵牛抄近路,踩坏别人庄稼地,田地主人追过来,把牛抢来归自己。抄近路踩人田确实有罪,可是因此就把他的牛夺来,不也太过分了吗?现在大王以夏徵舒杀君为不义,因此征集诸侯军队,讨伐夏徵舒以申张正义,可是事毕之后却占有陈国,贪图人家土地,那么今后还怎么号令天下!所以我不祝贺。”楚庄王听后说:“讲得好!”于是从晋国接回陈灵公的太子妫午,立为陈君,象过去一样治理陈国,就是陈成公。孔子在读历史时看到楚国恢复陈国主权一段,说:“楚庄王真可谓贤德。轻视千乘之国而看重一句有益之言。”

    相关试卷

    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题: 这是一份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现代文阅读题,共14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结合以上材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题: 这是一份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名句名篇默写题: 这是一份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名句名篇默写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默写,情景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2年安徽省各地语文中考模拟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题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