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48 过程与结果作文素材整理:名言金句+事实论据+真题演练+精彩时评文-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及练习 其他 2 次下载
- 专题51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文素材整理:名言金句+典型事例+模拟作文演练+精彩时评文-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及练习 其他 2 次下载
- 专题50 民族自强作文素材整理:优秀标题+精彩金句+人物事例+真题演练+精彩时评文-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及练习 其他 2 次下载
- 专题65 食品安全作文素材整理:热点事件回顾+名言金句+精彩时评文-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及练习 其他 2 次下载
- 专题53 同舟共济,有难同当作文素材整理:精彩片段+真题演练+精彩时评文-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及练习 其他 2 次下载
专题49 教育与成才作文素材整理:苏霍姆林斯基名言+真题演练-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及练习
展开苏霍姆林斯基名言:
1、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2、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3、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人。
4、教育者的个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5、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
6、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7、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8、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
9、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
10、从什么地方和什么时候开始自我教育呢?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
11、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12、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13、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14、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
14、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
15、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16、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题演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光的妈妈想从小培养他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节俭精神,从他五岁时,就让他自己捡矿泉水瓶、易拉罐和硬纸板去卖。11岁时,子光已经拥有一个一万多元的个人小金库。子光说,他将来上大学,不需要家里掏一分钱。此事一传开,赢得街坊邻居普遍称赞。子光的父母也以培养儿子初见成效为荣。子光的同学景天很想向他学习,但妈妈却极力阻止他。她私下里对家人说:“子光妈妈的做法是不对的,培养小孩的捡废品的习惯,是一种乞丐思维。孩子一心痴迷于捡垃圾,将来还能有什么大出息?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宏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和崇高的志向,绝不要这种拾荒行径、乞丐思维。”班级计划围绕上述材料举行以“教育与成材”为主题的讨论会。子光妈妈的做法和景天妈妈的观点,哪个让你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列出了一种教育现象:子光妈妈用捡废品卖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节俭精神,街坊邻居普遍称赞,而景天妈妈却深以为非。两种分歧,其实就是两种教育观念、两种思维方式的分歧。考生要思考权衡,表明态度。围绕“教育与成材”这一主题,考生可透过材料,洞悉本质;可剖析心理,甚至可深入到社会文化心理,如阶层、职业歧视和固化思维等;可建言献策,就家庭教育和孩子成材,适当提出自己的主张。
【立意】
先自我独立,再成就“大我”。
脚踏实地,更需仰望星空。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才能行稳致远。
涵养高远志向,从平凡小事做起。
5.胸怀天下胜过独善其身。
细微见宏大,浅行定远志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这里发言。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细微见宏大,浅行定远志》。
鲁迅先生曾言:“宏大的建筑,都是由一木一石堆叠起来的。所以我常做些细微之事,就是为此。”诚如是言,宏大的城堡、华美的大厦都是一砖一石建成,如若脱离了这踏实的片片瓦房,再美仑美奂的城堡也只能是海市璧景。因此,我十分认同子光妈妈的教育理念。我以为,只有于细微中浅行,方可立鸿鹄之大志。
细微出真我,宽广胸襟由此而生。
于光妈妈从小教子光捡拾水瓶交换废纸,子光的为人处事之气度也因此而成长。这正应法国作家莎拉波娃的一句话:“宽广的胸襟是一棵繁叶茂的树,所有美好都聚集于此,但不要忘了,树也是由一棵小嫩芽生发而来。”纵览古今中外,有从小被摔练拼打,日后“吐纳牛华千年壮阔”的秦始皇;有平日烧水买茶、日后“集天下神鬼异事”的蒲松龄;更有鱼盐泛滥、日后“一举天下人尽知”的胶隔……他们都于细微处浅细,察世间百态最终炼就宽广的胸襟。由此可见,细微出真我,胸襟纳壮阔。
细微拓眼界,广袤的视野由此而发。
《红楼梦》有言:“世间洞察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子光在自力更生的同时,自然会收获新知提升境界。华为副总裁孟晚舟女士年轻时并未直驻华为高层,而是被分配到接线员岗位,每天忙忙碌碌与各种人交往。也正因如此,孟晚舟获得了丰富的经营经验,视野在一个又一个电话中不断开拓。也正是这些经历,让孟在被软禁加拿大时依旧保持昂扬的精神。她早以一种更深远、更广阔的境界打败了敌人物质上的封锁。她说:“我的心在中国,我的视野在全球。”因此,细微拓眼界,视野清风徐。
细微明鸿志,崇高的志向由此而扬。
梁居超有言:“少年雄于地球,则国椎于地球,环球同此凉热,青年共担风雨,而承担风雨之基,就是细微我行。浅行如细雨,滋养理想之芬;浅行如星火,引燃宏图燎原;浅行如光亮,照亮人生的方向。细微明鸿志,人生增辉煌。
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曾说:“一曲完美的交响乐,难道不是一次又一次流畅畅的挥动构成的吗?”因此无论是对孩子们教育,还是对自身的塑造,我们都应从细微处浅行,以定宏大之远望!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储蓄罐里也有教育智慧
——“教育与成才”主题讨论会发言稿
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储蓄罐里也有教育智慧”。
子光的妈妈为培养他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节俭精神,让他捡废品去卖。11岁时,子光已攒了一万多元钱,且得到了街坊邻居的普遍称赞。但是景天妈妈却认为培养小孩捡废品的习惯,是一种乞丐思维,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家长应该培养孩子宏大的胸襟、开阔的视野和崇高的志向,绝不要这种拾荒行径、乞丐思维。
两位妈妈说的都有道理,相较之下,我对子光妈妈的做法最有感触。
严歌苓说:“所有人都想着拯救世界,却忘了帮妈妈洗碗。”诚哉斯言,正如景天妈妈一样,以为培养孩子宏大胸襟、开阔视野和崇高志向,就应该“做惊天动地事”,这固然是对的,但捡废品挣钱绝不是没出息,更不是乞丐思维。须知劳动无贵贱,拾荒少年,勤奋劳动,创造财富,怎是没有出息?捡废品就是乞丐思维,照此理,打工就是打工思维,农民就是小农意识……不管景天妈妈培养孩子的见解多有道理,我们都要警惕不应该带着职业歧视和阶层的有色眼镜去看人。
再者,很多成大事、大境界者,不乏引车卖浆者流,不少是从捡废品、打工做起的。
傅说起于版筑之间(相当于民工),陶侃位列封疆时“尚有余臭”(相当于担粪者)。一代船王包玉刚,从学徒逆袭;睽诸当下,感动中国人物白方礼、刘盛兰,生活在社会底层,蜗居棚户之中,但他们涵养出了兼济天下的胸襟和阔大的格局。他们拾荒的三轮车,托起精神的丰碑,这些“世俗可神圣”的拾荒者,难道都是乞丐思维、打工思维?
子光妈妈的教子之道,无疑是在磨砺、淬炼孩子,是生活教育的彩排。
虽非“接孟氏之芳邻”,确有“谢家之宝树”,母亲用心良苦,孩子自立自强,11岁即攒了一万多元钱。她教孩子学会规划人生,学会独立,以劳动为美,以奋斗为荣。储蓄罐里,贮满了教育的智慧和沉甸甸的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始终身处爱的襁褓,孩子终究只能成为巨婴。子光妈妈深知此理,因此她让孩子从小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培养孩子的经济独立意识和节俭惜物美德,使孩子从小就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从小就懂得“人间万事成艰辛”的生活之理。
子光妈妈在劳动磨砺中,坚韧了孩子担当大任的铁肩。
这样的孩子,会因在捡废品过程中饱尝生活的艰辛而愈发温厚博大。他们走出书斋,走进市井里巷,走近劳动者,学会生活,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日后便不至于有“何不食肉糜”的高分低能之忧。他们的思想中从来不乏“诗和远方”,却也“关心粮食和蔬菜”,他们今天做着“最没出息的事”,明天将更加行稳致远。“满面尘灰的孩子或许会面对异样、鄙夷的眼光,但正因‘苦其心智、劳其筋骨’,他们日后将‘增益其所不能’。”
迟子建在《光明,就在那低头的一瞬》中,对扫烛油的老妇人肃然起敬。她从事的是最卑微的工作,却有着神圣无比的境界。子光这位少年也是如此。“乞丐思维、没出息”——然而他不理会哄笑,他低头俯身劳作的身影是安然的,他的内心是悦纳的,精神是富足的。自古成才多磨砺,从来纨绔少伟男,正是此理。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捡废品,从小储蓄学费,其实就是在储蓄人生,是在彩排精彩人生,这难道不是教育的大智慧吗?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1.孩子角度:从分数高低看孩子的境遇。可以立意为:①“分数与奖惩”,②“分数与命运”,③“成绩不能决定一切“等。
2.教育角度:从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掌印”和“吻痕”的意义,可以立意为:①“棍棒教育不可取”②“惩戒教育与赏识教育” ③“让教育成为教育人的教育”等。
3.社会角度:从分数的高低,联想到与之对应的社会角色,可立意为:①“政绩与奖惩”、②“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等。
4.综合角度:同时考虑漫画的纵轴和横轴,围绕整个画面,可以立意为:①“因材施教”、②“标准因人而异”。
儿女脸上的掌印“打”了父母的脸
文丨王清铭
看两幅漫画,触目惊心的是漫画上的两个掌印和孩子同样委屈的表情。或许有人会贬抑成绩从100分退步到98分就掌掴孩子的父母,抨击的理由是眼里只有分数;赞扬从55分进步到61分给孩子亲吻的父母,赞扬的原因是看到孩子的进步。其实,“直不百步耳”,两位孩子的家长都采用“巴掌教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棍棒教育”的方法。
如果纠缠于家长要重分数还是进步,或者棍棒教育也是一种严格教育,打是亲骂是爱,我们可能一叶障目,不见中国家庭教育弊端的“泰山”。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教育后代的重要性,“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这样的话大家耳熟能详。但很少有父母想到:打在儿女脸上的掌印,打的是父母的脸。
鲁迅先生曾在1919年写过一篇文章《我们怎样做父亲》,文中说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中国人从来认为父亲问题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近一百年过去了,中国父母依旧认为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这是父母威权的体现之一,把孩子脸上的掌印当做父母权力的印戳。只是为这掌印找了“望子成龙”等美丽的掩饰,算是有点“进步”了。鲁迅说“本位应在幼者,却反在长者”,中国的家庭教育就这样“本末倒置”了。父母把自己未竟的理想或对子女的期望施加给孩子,忘了孩子是“即我非我”的独立个体了,在孩子的生命历程中,他们是本位,父母可以给孩子引导,但不能越俎代庖,代替甚至强迫他们生长。
打在儿女脸上的掌印,首先打的是父母的脸面。孩子的成绩是许多父母的脸面,成绩差,父母脸上无光。那些信奉“巴掌教育”的父母,他们的人生多数不成功,却企图用自己的巴掌“打造”成功的孩子。第二,打的是父母的脸,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当然没错,但过于严格就可能物极必反。棍棒下出孝子,更多出的是逆子。“虎妈狼爸”的成功只是个案,最让人担忧的是棍棒和掌印在孩子的心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痕,而且学业上的成功就等同于人生的圆满吗?
纪伯伦说:“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鲁迅说中国父母做了自己父母的“牺牲品”,反过来苛责孩子“又来专做他的牺牲”,这样的谬种流传,难道不值得现在的父母深刻反省吗?
鲁迅在那篇文章的最后说:“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亲子关系健全,才是家教的基础。父母尽力教育子女,但应该先让孩子从巴掌的阴影中走出,才能“完全解放”,还孩子以自己的生命和人生。唯有这样,孩子脸上的掌印才会消失,吻痕才会深刻、暖入孩子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