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适应性练习试卷
展开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适应性练习试卷
一、选择题(共30分)第I卷包含10题,每题3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1.(3分)变化无处不在。下列防疫措施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佩戴口罩 B.测量体温 C.酒精消毒 D.扫吉祥码
2.(3分)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探究石蜡中含有碳元素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证明碳能和氧化铜反应
D.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3.(3分)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清肺排毒汤”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死亡风险,麻黄是其重要成分之一,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C10H15N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麻黄碱中碳、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0:7:8
B.麻黄碱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麻黄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麻黄与麻黄碱均属于纯净物
4.(3分)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结构看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B.铁制品表面涂油漆能防锈蚀的原因是隔绝了氧气和水
C.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铜制品的锈蚀是铜与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D.回收废旧金属也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
5.(3分)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中,正确的选项是( )
A物质构成
B化学与安全
①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②空气、液氧、过氧化氢中都含有氧分子
③氯化钠分子是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①进入溶洞前做灯火实验
②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查找泄漏点
③煤炉上放盆水防止CO中毒
C物质与元素之最
D物质鉴别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氧气
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③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①鉴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
②鉴别过氧化氢、水――用二氧化锰
③鉴别O2、N2――用燃着的木条
A.A B.B C.C D.D
6.(3分)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
A
N2(水蒸气)
通过浓H2SO4
B
CaO(CaCO3)
加入足量水,过滤
C
CO2(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D
NaCl(泥沙)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
A.A B.B C.C D.D
7.(3分)工业上利用铁的氧化物高温下循环裂解水制氢气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只有H、Fe
B.整个制氢气过程中无需尾气处理
C.理论上每得到2g H2,消耗的碳的质量:6g<m(C)<12g
D.流程中需要不断添加的物质是H2O、C和FeO
8.(3分)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燃烧匙内的白磷用电加热装置点燃,瓶内气压用气体压强传感器测定,其变化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t1s﹣t2s压强迅速升高到最高点,容器中温度保持不变
B.t2s﹣t3s压强迅速下降,是瓶内氧气被消耗的过程
C.根据t4s时瓶内的气压值,不能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D.t5s后的实验操作是打开弹簧夹使水进入瓶内的过程
9.(3分)下列图示与相应的文字描述完全相符合的是( )
A.表示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表示电解水
C.表示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表示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
10.(3分)CuSO4•5H2O加热先失去结晶水,650℃时,CuSO4分解为CuO和气体。现将5.00g CuSO4•5H2O隔绝空气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0﹣45℃时,未达到CuSO4•5H2O分解所需温度
B.H点对应的固体为CuSO4•2H2O
C.m=1.60
D.Q点对应的固体中铜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8:1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11.(6分)胆矾(CuSO4•5H2O,相对分子质量为250)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1)农药波尔多液由胆矾和石灰乳等配制而成。不能用铁桶来配制波尔多液,因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 (填“强”或“弱”)。
(2)将25.0g胆矾放在坩埚内加热,固体质量与成分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
①加热至 ℃时,CuSO4开始分解。
②加热至1000℃时,CuO开始分解,生成Cu2O与一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该气体为 。CuO完全分解时产生该气体的质量为 g。
③根据胆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CuSO4•5H2OCuSO4+5H2O,计算图中x的值(写出计算过程)。
④下列物质均可作为炼铜的原料。理论上,冶炼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得到铜最多的是 (填字母序号)。
a.CuSO4•5H2O
b.CuSO4
c.CuO
d.Cu2O
12.(8分)镉(Cd)及其化合物在电镀、电池、颜料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镉是一种“氢前金属”,金属活动性介于锌和铜之间。镉元素常见化合价为+2。
(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嘉选用镉、锡、铜、锌四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不会“消失”的金属是 。
(2)根据金属化学性质的一般规律,下列预测合理的是 (填标号)。
A.镉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H2或CO能将镉的氧化物转化为金属镉
C.镉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D.硫酸镉溶液中的硫酸锌可加入镉粉除去
(3)某兴趣小组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将锌粉和镉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和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实验结果有图1、图2两种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是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为 (填离子符号),写出一个产生滤渣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图2是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滤渣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滤液中可能含有 (填化学式)。
13.(8分)氮气(N2)是空气中含量丰富的一种组分,N2与人类生活有何关联呢?
N2与农业生产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民间俗语“雷雨发庄稼”,是指在雷电环境下空气中的N2能转变为含氮的化学肥料,其主要过程示意图如图1:
N2与光伏新材料
高纯N2被离子化后,通过氮离子束溅射技术,以高纯石墨为靶材可以沉积出光伏材料氮化碳薄膜,氮化碳薄膜中碳、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与氮离子束能量的关系如图2所示。
N2与环境治理
化石燃料中通常含有氮元素,直接燃烧会产生大量氮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不仅能形成酸雨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而且能与碳氢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有毒的光化学烟雾。利用N2合成氨可有效吸收氮氧化合物,从而实现无污染排放。随着科技的进步,N2的用途将更加广泛。
(1)雷电环境下N2转变为化学肥料的主要过程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H2O和 。
(2)氮化碳薄膜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与氮离子束能量的关系为 。
(3)氮氧化合物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N2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B.大型粮仓内也可以充入O2作保护气
C.N2可用于制备光伏材料氮化碳薄膜
D.氮氧化合物转变为光化学烟雾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14.(3分)某工厂产生的废气中含有SO2和NO,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流程如图:
(1)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
(2)管式反应器中,通入臭氧(O3)的目的是将NO转化为 。
(3)塔式反应器中,废气从底端通入,浓氨水从顶端喷淋注入,其目的是 。
(4)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 。
A.Ne
B.CO
C.CO2
D.PM2.5
15.(5分)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常温下A、B、C都为无色气体,且A为单质,B有毒性,D、E都为黑色粉末,且D为化合物。物质间的转化天系如图所示(“一”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仔细分析、推断,并回答下列问题:
(1)A为 。
(2)C的用途是 (答一点)。
(3)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E+O2→B的反应过程中还原剂是(填物质名称) 。
(5)B与C的组成元素 (填“相同”或“不同”)。它们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16.(10分)铁矿和铜矿都有多个种类,矿业上常用俗称,例如主要成分为Cu2S(含少量Fe2O3、SiO2等杂质)的铜矿俗称辉铜矿、一种用辉铜矿冶炼铜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如图所示流程中,将辉铜矿“磨细”的目的是 。
(2)“高温脱硫”阶段,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2S+3O22Cu2O+2X,则X的化学式为 ,若直接将大量X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则可能会形成 ,造成建筑雕像腐蚀、森林破坏等环境污染问题。
(3)“金属还原”阶段,焦炭的作用是 和生成还原剂CO,还原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吹炼”的目的是将粗铜中所含易被氧化的杂质 (填化学式)氧化,使其易结合成炉潜渣。
17.(10分)某校活动小组的同学,对碳与氧化铜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
①用图甲进行实验,发现B中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表现出还原性的物质是 (填“碳”或“氧化铜”)。
Ⅲ.实验结束时,应 (填操作序号)。
a.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喷灯
b.先熄灭酒精喷灯,再撤出导管
②小组同学认为当碳较多、温度较高时,A中试管内气体产物中可能含有CO和CO2。为了确认气体产物的成分,又用图乙进行实验。
Ⅰ.实验前,需进行的操作是 。
Ⅱ.实验中,点燃C中酒精灯前,先通一段时间A中试管内产生的气体,其目的是 。
Ⅲ.证明气体产物中含有CO的实验现象是 。
③若A中试管内有0.1mol氧化铜全部转化成铜,且气体产物中含有CO和CO2。则参加反应的碳的物质的量(n)的取值范围是 。
18.(12分)小秋做实验时不小心把少量的盐酸洒到粉笔灰上,发现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因此他对粉笔产生了兴趣,做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粉笔主要成分由碳酸钙、生石膏(CaSO4•2H2O)等物质组成。
②常温下,生石膏在水中微溶,在不同浓度的盐酸中溶解度如图。
探究一:粉笔成分的验证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与解释
①小秋同学取2g白色粉笔,研成粉末,倒入锥形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振荡。
。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锥形瓶口。
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粉笔中含有碳酸钙。
③继续锥形瓶中加入盐酸至过量
固体完全溶解
原因是 。
(1)完成上述实验报告。
(2)上述实验中粉笔研磨成粉末的目的是 。
探究二:粉笔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验证实验】
(3)试计算2g粉笔中CaSO4的质量分数 (列出计算式)。
(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偏大的可能原因是 (写一点)。
探究三:粉笔的制作生石膏(CaSO4•2H2O)脱水与温度的关系如图。小秋想利用粉笔灰获取熟石膏(CaSO4•1H2O)制作粉笔:熟石膏加水调成糊状,灌入模具凝固即得粉笔。
(5)AB段固体不分解的原因是 。
(6)为获取较纯的熟石膏,实验时要控制温度的范围是 ℃。
(7)写出生石膏完全脱水的化学方程式 。
19.(8分)广东省韶关市盛产石灰石,某校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石灰石资源的品质,采用两种方案对当地石材进行化学分析.
方案一:取10g 石灰石粉末样品置于如图所示装置,在硬质玻璃管中充分加热至质量恒定,冷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8.24g,(已知CaCO3=CaO+CO2↑)产生的CO2的质量是 g,依次计算得知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40.0%.
方案二:另取10g 同质地石灰石颗粒样品,置于烧杯中加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称得混合物的总质量减少了4.18g.计算此方案测得的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
比较两方案测量的结果,分析两方案误差较大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
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中考化学适应性练习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0分)第I卷包含10题,每题3分,共3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1.(3分)变化无处不在。下列防疫措施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佩戴口罩 B.测量体温 C.酒精消毒 D.扫吉祥码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佩戴口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测量体温,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酒精消毒,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扫吉祥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变化判断,明确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3分)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 )
A.探究石蜡中含有碳元素
B.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证明碳能和氧化铜反应
D.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分析】A、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钠;
C、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解答】解:A、实验过程中,冷碟子下面出现炭黑,说明蜡烛中含有碳元素,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出装置,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实验过程中,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变红色,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高温条件下,氧化铜和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3.(3分)中国科学家研究表明:“清肺排毒汤”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死亡风险,麻黄是其重要成分之一,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C10H15N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麻黄碱中碳、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0:7:8
B.麻黄碱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麻黄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麻黄与麻黄碱均属于纯净物
【分析】A、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麻黄碱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解答】解:A、麻黄碱中碳、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4:16=60:7:8,故选项说法正确。
B、麻黄碱是由麻黄碱分子构成的,1个麻黄碱分子由10个碳原子、1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麻黄碱中碳、氢、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5):14:16=120:15:14:16,麻黄碱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D、麻黄的有效成分是麻黄碱,说明含有其它成分,属于混合物;麻黄碱中只含有麻黄碱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分)下列关于金属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结构看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
B.铁制品表面涂油漆能防锈蚀的原因是隔绝了氧气和水
C.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铜制品的锈蚀是铜与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D.回收废旧金属也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
【分析】A、根据金属原子的结构来分析;
B、根据铁锈蚀的条件与防锈原理来分析;
C、根据铜锈的成分以及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D、根据回收废旧金属的意义来分析。
【解答】解:A、从结构看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故A正确;
B、铁与氧气、水同时接触时会发生锈蚀,铁制品表面涂油漆能防锈蚀的原因是隔绝了氧气和水,故B正确;
C、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铜制品的锈蚀是铜与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故C错误;
D、回收废旧金属也是保护金属资源的一项重要措施,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原子的结构、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回收废旧金属的意义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3分)下列知识整理的内容中,正确的选项是( )
A物质构成
B化学与安全
①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②空气、液氧、过氧化氢中都含有氧分子
③氯化钠分子是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①进入溶洞前做灯火实验
②煤气泄漏,立即开灯查找泄漏点
③煤炉上放盆水防止CO中毒
C物质与元素之最
D物质鉴别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氧气
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③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
①鉴别硬水和软水――用肥皂水
②鉴别过氧化氢、水――用二氧化锰
③鉴别O2、N2――用燃着的木条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其性质来分析;
B、根据安全知识来分析;
C、根据化学之最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与鉴别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②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氧分子,原说法错误;③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因此钠离子和氯离子是保持氯化钠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说法错误,A选项不合题意;
B、②煤气泄漏,不能立即开灯查找泄漏点,以防发生爆炸,原说法错误;③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盆水不能防止CO中毒,原说法错误,B选项不合题意;
C、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而不是氧气,原说法错误,C选项不合题意;
D、①鉴别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后搅拌,产生泡沫较多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是硬水,原说法正确;②鉴别过氧化氢和水可用二氧化锰,加入二氧化锰,产生气泡的是过氧化氢,没有气泡产生的是水,原说法正确;③氧气具有助燃性,氮气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因此鉴别O2和N2可用燃着的木条,能使木条燃烧更旺盛的是氧气,能使木条熄灭的则是氮气,原说法正确,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解答时要注意对题目的准确理解,解答时可以注意是否有解题的技巧,另外就是平时学习中多归纳总结,对比和联想,这样更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6.(3分)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
A
N2(水蒸气)
通过浓H2SO4
B
CaO(CaCO3)
加入足量水,过滤
C
CO2(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D
NaCl(泥沙)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氮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二氧化碳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氯化钠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7.(3分)工业上利用铁的氧化物高温下循环裂解水制氢气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只有H、Fe
B.整个制氢气过程中无需尾气处理
C.理论上每得到2g H2,消耗的碳的质量:6g<m(C)<12g
D.流程中需要不断添加的物质是H2O、C和FeO
【分析】A、根据化合价的计算进行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有毒,需要进行尾气处理进行分析;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数据可以推算出碳与氢气的关系;
D、流程中需要不断添加的物质是反应物,如果前边是反应物,到了后面是生成物,可以循环利用。
【解答】解:A、过程中氢元素、铁元素、碳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变化,故错误;
B、过程中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应该处理尾气,故错误;
C、假设M是氧化铁,由CO2+C2CO,Fe2O3+CO2FeO+CO2,2FeO+H2OFe2O3+H2↑,可知,碳与氢气的关系是:C—2H2,
设生成2g氢气需要碳的质量为x。
C—2H2
12 4
x 2g
x=6g,
假设M是四氧化三铁,由CO2+C2CO,Fe3O4+CO3FeO+CO2,3FeO+H2OFe3O4+H2↑,碳与氢气的关系是:C—2H2,消耗碳的质量还是6g,由于碳还得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需要碳的质量需要大于6g,不能大于12g,因为如果大于12g会导致一氧化碳不能生成,故正确;
D、流程中需要不断添加的物质是H2O、C,FeO属于生成物,不需要不断添加,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8.(3分)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可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其中燃烧匙内的白磷用电加热装置点燃,瓶内气压用气体压强传感器测定,其变化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
A.t1s﹣t2s压强迅速升高到最高点,容器中温度保持不变
B.t2s﹣t3s压强迅速下降,是瓶内氧气被消耗的过程
C.根据t4s时瓶内的气压值,不能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D.t5s后的实验操作是打开弹簧夹使水进入瓶内的过程
【分析】A、根据白磷燃烧放热来分析;
B、根据白磷燃烧消耗了氧气来分析;
C、根据空气的组成来分析;
D、根据压缩空气,气压增大来分析。
【解答】解;A、t1s﹣t2s压强迅速增大到最高点的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压强增大,故A项不符合题意;
B、t2s﹣t3s压强迅速下降,不只是因为瓶内氧气被消耗,还与温度下降有关,故B项不符合题意;
C、t4s时压强为80kPa,开始是100kPa,可以得出减少的体积为原来体积的,因此可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C项不符合题意;
D、t5s后气压又显著增加其原因是打开弹簧夹使水进入瓶内,液体进入瓶内后,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导致气压显著增大;故D项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科学知识奠定基础。
9.(3分)下列图示与相应的文字描述完全相符合的是( )
A.表示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B.表示电解水
C.表示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表示等质量的镁和氧气充分反应
【分析】A、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质量比是1:8;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D、镁燃烧生成氧化镁。
【解答】解:A、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放热导致压强增大,完全反应后氧气消耗,温度降低,压强减小至小于原来压强,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质量比是1:8,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固体质量减小,锰元素质量不变,因此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增大,完全反应后锰元素质量分数不再变化,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D、充分反应后,镁和氧气不能都有剩余,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0.(3分)CuSO4•5H2O加热先失去结晶水,650℃时,CuSO4分解为CuO和气体。现将5.00g CuSO4•5H2O隔绝空气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0﹣45℃时,未达到CuSO4•5H2O分解所需温度
B.H点对应的固体为CuSO4•2H2O
C.m=1.60
D.Q点对应的固体中铜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8:1
【分析】A、根据0﹣45°C时,固体质量不变,说明该温度还没有达到CuSO4•5H2O分解所需温度进行分析;
B、根据H点时,硫酸铜中结晶水还未全部失去分析;
C、根据提供的数据,物质的化学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D、根据Q点固体质量大于铜元素质量,说明氧化铜也发生了分解,结合题干数据进行分析。
【解答】解:A、0﹣45°C时,固体质量不变,故该温度还没有达到CuSO4•5H2O分解所需温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H点时,硫酸铜中结晶水还未全部失去,故H点对于固体为硫酸铜和CuSO4•5H2O的混合物,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C、650°C时,CuSO4分解为CuO和气体,故m点的固体为氧化铜质量,5gCuSO4•5H2O中铜元素质量为5g××100%=1.28g,则氧化铜质量为:1.28g 100%=1.60g,故m=1.60,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Q点对应固体质量为1.44g,说明氧化铜也发生了分解,生成铜的氧化物中氧元素质量为1.44g﹣1.28g=0.16g,则铜元素和氧元素质量比为1.28g:0.16g=8:1,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在做此类题时,首先读懂题意,找出题中的叙述与图象的联系,在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图象中的关键点进行分析解答,通过该题,要掌握化学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共70分)
11.(6分)胆矾(CuSO4•5H2O,相对分子质量为250)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1)农药波尔多液由胆矾和石灰乳等配制而成。不能用铁桶来配制波尔多液,因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 强 (填“强”或“弱”)。
(2)将25.0g胆矾放在坩埚内加热,固体质量与成分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
①加热至 650 ℃时,CuSO4开始分解。
②加热至1000℃时,CuO开始分解,生成Cu2O与一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该气体为 O2 。CuO完全分解时产生该气体的质量为 0.8 g。
③根据胆矾分解的化学方程式CuSO4•5H2OCuSO4+5H2O,计算图中x的值(写出计算过程)。
④下列物质均可作为炼铜的原料。理论上,冶炼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得到铜最多的是 d (填字母序号)。
a.CuSO4•5H2O
b.CuSO4
c.CuO
d.Cu2O
【分析】(1)根据铁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分析;
(2)①根据胆矾放在坩埚内加热,固体质量与成分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分析;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③根据胆矾的质量和分解的化学方程式计算x的值。
④根据铜元素的质量分数分析判断。
【解答】解:(1)农药波尔多液由胆矾和石灰乳等配制而成。不能用铁桶来配制波尔多液,因为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的强。
(2)①由固体质量与成分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可知,加热至650℃时,CuSO4开始分解。
②加热至1000℃时,CuO开始分解,生成Cu2O与一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该气体为O2。图像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uO完全分解时产生该气体的质量为:8.0g﹣7.2g=0.8g。
③设硫酸铜的质量为x
CuSO4•5H2OCuSO4+5H2O
250 160
25.0g x
解得:x=16.0g
答:x的值16.0。
④a.CuSO4•5H2O中铜的质量分数是:=25.6%;
b.CuSO4中铜的质量分数是:×100%=40%;
c.CuO中铜的质量分数是:=80%;
d.Cu2O中铜的质量分数是:≈88.9%;
由以上计算可知,得到铜最多的是d。
故答案为:(1)强;
(2)①650;
②O2;0.8g;
③16.0
④d。
【点评】本题通过的铜的冶炼考查了一些化学知识,有一定的难度,只有加强化学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应用才能较好地完成本题。
12.(8分)镉(Cd)及其化合物在电镀、电池、颜料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镉是一种“氢前金属”,金属活动性介于锌和铜之间。镉元素常见化合价为+2。
(1)1625年格劳贝尔发现将金属放入稀盐酸中会“消失”,这为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奠定了基础。小嘉选用镉、锡、铜、锌四种金属重温实验,则不会“消失”的金属是 铜 。
(2)根据金属化学性质的一般规律,下列预测合理的是 BC (填标号)。
A.镉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B.H2或CO能将镉的氧化物转化为金属镉
C.镉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D.硫酸镉溶液中的硫酸锌可加入镉粉除去
(3)某兴趣小组在探究金属化学性质时,将锌粉和镉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和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实验结果有图1、图2两种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是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为 Ag+、Cu2+、Cd2+、Zn2+ (填离子符号),写出一个产生滤渣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Zn+2AgNO3═Zn(NO3)2+2Ag或Cd+2AgNO3═Cd(NO3)2+2Ag 。
②图2是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滤渣中一定含有 Ag、Cu、Cd (填化学式),滤液中可能含有 Cd(NO3)2 (填化学式)。
【分析】(1)根据镉是一种“氢前金属”,金属活动性介于锌和铜之间进行分析;
(2)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
【解答】解:(1)镉是一种“氢前金属”,金属活动性介于锌和铜之间,所以选用镉、锡、铜、锌四种金属重温实验,不会“消失”的金属是铜;
(2)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A、大多数金属不与碱反应,所以镉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故A错误;
B、H2或CO具有还原性,能将镉的氧化物转化为金属镉,故B正确;
C、镉排在氢的前面,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故C正确;
D、镉排在锌的后面,不能用镉粉除去硫酸镉溶液中的硫酸锌,故D错误;
故选:BC;
(3)①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产生,是因为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即硝酸银过量,硝酸铜没有反应,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为过量硝酸银中的Ag+、没有反应的硝酸铜中的Cu2+、镉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硝酸镉中的Cd2+、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的硝酸锌中的Zn2+,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为:Ag+、Cu2+、Fe2+、Zn2+;滤渣是银,即硝酸银和锌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锌,和镉反应生成硝酸镉和银,化学方程式为:Zn+2AgNO3═Zn(NO3)2+2Ag、Cd+2AgNO3═Cd(NO3)2+2Ag;
(2)图2是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无色气体产生,是因为镉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镉和氢气,或镉、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即滤渣中含有银、铜、镉,或含有银、铜、镉、锌;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Ag、Cu、Cd,可能含有Zn;滤液中一定含有反应生成的硝酸锌,可能含有反应生成的Cd(NO3)2。
故答案为:(1)铜;
(2)BC;
(3)①Ag+、Cu2+、Fe2+、Zn2+;Zn+2AgNO3═Zn(NO3)2+2Ag、Cd+2AgNO3═Cd(NO3)2+2Ag;
(2)Ag、Cu、Cd;Cd(NO3)2。
【点评】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分析实验,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边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13.(8分)氮气(N2)是空气中含量丰富的一种组分,N2与人类生活有何关联呢?
N2与农业生产
氮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民间俗语“雷雨发庄稼”,是指在雷电环境下空气中的N2能转变为含氮的化学肥料,其主要过程示意图如图1:
N2与光伏新材料
高纯N2被离子化后,通过氮离子束溅射技术,以高纯石墨为靶材可以沉积出光伏材料氮化碳薄膜,氮化碳薄膜中碳、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与氮离子束能量的关系如图2所示。
N2与环境治理
化石燃料中通常含有氮元素,直接燃烧会产生大量氮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不仅能形成酸雨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而且能与碳氢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有毒的光化学烟雾。利用N2合成氨可有效吸收氮氧化合物,从而实现无污染排放。随着科技的进步,N2的用途将更加广泛。
(1)雷电环境下N2转变为化学肥料的主要过程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H2O和 NO、NO2 。
(2)氮化碳薄膜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与氮离子束能量的关系为 在720﹣911eV范围内,氮离子束能量越大,氮化碳薄膜中氮元素质量分数越小 。
(3)氮氧化合物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 形成酸雨、产生光化学烟雾 。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 (填序号)。
A.N2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B.大型粮仓内也可以充入O2作保护气
C.N2可用于制备光伏材料氮化碳薄膜
D.氮氧化合物转变为光化学烟雾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分析】(1)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2)根据图示信息来分析;
(3)根据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4)根据空气的成分、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1)雷电环境下N2转变为化学肥料的主要过程中,涉及到的氧化物有H2O和NO、NO2;
(2)由图示可知,氮化碳薄膜中氮元素质量分数与氮离子束能量的关系为在720﹣911eV范围内,氮离子束能量越大,氮化碳薄膜中氮元素质量分数越小;
(3)由题干信息可知氮氧化合物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形成酸雨、产生光化学烟雾;
(4)A、N2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说法正确;
B、氧气具有氧化性,大型粮仓内不能充入O2作保护气,说法错误;
C、高纯N2被离子化后,通过氮离子束溅射技术,以高纯石墨为靶材可以沉积出光伏材料氮化碳薄膜,因此N2可用于制备光伏材料氮化碳薄膜,说法正确;
D、氮氧化合物转变为光化学烟雾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说法错误。
故选:AC。
故答案为:(1)NO、NO2;
(2)在720﹣911eV范围内,氮离子束能量越大,氮化碳薄膜中氮元素质量分数越小;
(3)形成酸雨、产生光化学烟雾;
(4)A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4.(3分)某工厂产生的废气中含有SO2和NO,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流程如图:
(1)SO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4 。
(2)管式反应器中,通入臭氧(O3)的目的是将NO转化为 NO2 。
(3)塔式反应器中,废气从底端通入,浓氨水从顶端喷淋注入,其目的是 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效率,提高净化效果 。
(4)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有 BD 。
A.Ne
B.CO
C.CO2
D.PM2.5
【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根据图示信息来分析;
(3)根据加快化学反应的方法来分析;
(4)根据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来分析。
【解答】解:(1)SO2中,氧元素显﹣2价,由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原则可知,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故答案为:+4;
(2)由流程图可知,管式反应器中,通入臭氧(O3)的目的是将NO转化为NO2;故答案为:NO2;
(3)塔式反应器中,废气从底端通入,浓氨水从顶端喷淋注入,其目的是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效率,提高净化效果;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提高吸收效率,提高净化效果;
(4)CO和PM2.5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是目前计入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而Ne和CO2是空气的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答案为:B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
15.(5分)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常温下A、B、C都为无色气体,且A为单质,B有毒性,D、E都为黑色粉末,且D为化合物。物质间的转化天系如图所示(“一”表示相邻的两种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两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仔细分析、推断,并回答下列问题:
(1)A为 O2(或氧气) 。
(2)C的用途是 灭火(或气体肥料等) (答一点)。
(3)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CuOCu+CO2(或4CO+Fe3O43Fe+4CO2) 。
(4)E+O2→B的反应过程中还原剂是(填物质名称) 碳 。
(5)B与C的组成元素 相同 (填“相同”或“不同”)。它们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分子构成不同 。
【分析】根据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常温下A、B、C都为无色气体,且A为单质,B有毒性,所以B是一氧化碳,气体单质A会与一氧化碳反应,所以A是氧气,D、E都为黑色粉末,且D为化合物,氧气会与E反应,E会转化成一氧化碳,所以E是碳,D会与碳、一氧化碳反应,所以D可以是氧化铜,气体C会与一氧化碳相互转化,所以C是二氧化碳,然后将推出的物质验证即可。
【解答】解:常温下A、B、C都为无色气体,且A为单质,B有毒性,A能与B反应,B与C能相互转化,推出A为氧气,B为一氧化碳,C为二氧化碳,D为黑色粉末,且D为化合物,D能转化为二氧化碳,D能与一氧化碳反应,推出D为氧化铜或四氧化三铁,E为黑色粉末,E能生成一氧化碳,E能与氧化铜或四氧化三铁反应,也能与氧气反应,推出E为碳,将推出的物质带回框图验证符合。
(1)由上述分析可知A为氧气;
(2)C为二氧化碳,则二氧化碳的用途是灭火(或气体肥料等);
(3)B为一氧化碳,D为氧化铜或四氧化三铁,则B与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或4CO+Fe3O43Fe+4CO2);
(4)E+O2→B反应是碳和氧气点燃生成一氧化碳,碳单质的化合价升高,属于还原剂,该过程中还原剂碳单质;
B为一氧化碳,C是二氧化碳,两种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它们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故答案为:(1)O2(或氧气);
(2)灭火(或气体肥料等);
(3)CO+CuOCu+CO2(或4CO+Fe3O43Fe+4CO2);
(4)碳;
(5)相同;分子构成不同。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6.(10分)铁矿和铜矿都有多个种类,矿业上常用俗称,例如主要成分为Cu2S(含少量Fe2O3、SiO2等杂质)的铜矿俗称辉铜矿、一种用辉铜矿冶炼铜的主要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如图所示流程中,将辉铜矿“磨细”的目的是 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 。
(2)“高温脱硫”阶段,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2S+3O22Cu2O+2X,则X的化学式为 SO2 ,若直接将大量X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则可能会形成 酸雨 ,造成建筑雕像腐蚀、森林破坏等环境污染问题。
(3)“金属还原”阶段,焦炭的作用是 提供热量 和生成还原剂CO,还原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O+CO2Cu+CO2 。
(4)“吹炼”的目的是将粗铜中所含易被氧化的杂质 Fe (填化学式)氧化,使其易结合成炉潜渣。
【分析】(1)将辉铜矿“磨细”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
(2)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种类都不变。
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3)“金属还原”阶段,焦炭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生成还原剂CO。
加热时一氧化碳和氧化亚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4)“吹炼”的目的是将粗铜中所含易被氧化的杂质Fe氧化,使其易结合成炉潜渣。
【解答】解:(1)如图所示流程中,将辉铜矿“磨细”的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
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加快反应。
(2)反应前后铜原子都是4个,反应前硫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氧原子是6个,反应后应该是6个,其中4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则X的化学式为SO2,若直接将大量X气体排放到空气中,则可能会形成酸雨,造成建筑雕像腐蚀、森林破坏等环境污染问题。
故答案为:SO2;酸雨。
(3)“金属还原”阶段,焦炭的作用是提供热量和生成还原剂CO,还原生成铜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CO2Cu+CO2。
故答案为:提供热量;Cu2O+CO2Cu+CO2。
(4)“吹炼”的目的是将粗铜中所含易被氧化的杂质Fe氧化,使其易结合成炉潜渣。
故答案为:Fe。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10分)某校活动小组的同学,对碳与氧化铜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
①用图甲进行实验,发现B中试管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Ⅱ.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表现出还原性的物质是 碳 (填“碳”或“氧化铜”)。
Ⅲ.实验结束时,应 a (填操作序号)。
a.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喷灯
b.先熄灭酒精喷灯,再撤出导管
②小组同学认为当碳较多、温度较高时,A中试管内气体产物中可能含有CO和CO2。为了确认气体产物的成分,又用图乙进行实验。
Ⅰ.实验前,需进行的操作是 检验装置气密性 。
Ⅱ.实验中,点燃C中酒精灯前,先通一段时间A中试管内产生的气体,其目的是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
Ⅲ.证明气体产物中含有CO的实验现象是 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
③若A中试管内有0.1mol氧化铜全部转化成铜,且气体产物中含有CO和CO2。则参加反应的碳的物质的量(n)的取值范围是 0.05mol<n<0.1mol 。
【分析】①I、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进行分析;
Ⅱ、根据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碳得到氧生成了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Ⅲ、实验结束时,应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喷灯,防止石灰水倒流,炸裂试管进行分析;
②Ⅰ、根据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实验前需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进行分析;
Ⅱ、根据可燃性气体和助燃性气体的混合气,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
Ⅲ、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再加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③根据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解答】解:①Ⅰ、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Ⅱ、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碳得到氧生成了二氧化碳,表现出还原性的物质是碳;
Ⅲ、实验结束时,应先撤出导管,再熄灭酒精喷灯,故选:a;
②Ⅰ、实验前,需进行的操作是检验装置气密性;
Ⅱ、实验中,点燃C中酒精灯前,先通一段时间A中试管内产生的气体,其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Ⅲ、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再加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所以证明气体产物中含有CO的实验现象是: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③C+2CuO2Cu+CO2↑
1 2
0.05mol 0.1mol
C+CuOCu+CO↑
1 1
0.1mol 0.1mol
若A中试管内有0.1mol氧化铜全部转化成铜,且气体产物中含有CO和CO2,所以参加反应的碳的物质的量(n)的取值范围是:0.05mol<n<0.1mol。
故答案为:①Ⅰ、CO2+Ca(OH)2=CaCO3↓+H2O;
Ⅱ、碳;
Ⅲ、a;
②Ⅰ、检验装置气密性;
Ⅱ、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Ⅲ、C中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③0.05mol<n<0.1mol。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18.(12分)小秋做实验时不小心把少量的盐酸洒到粉笔灰上,发现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因此他对粉笔产生了兴趣,做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粉笔主要成分由碳酸钙、生石膏(CaSO4•2H2O)等物质组成。
②常温下,生石膏在水中微溶,在不同浓度的盐酸中溶解度如图。
探究一:粉笔成分的验证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与解释
①小秋同学取2g白色粉笔,研成粉末,倒入锥形瓶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振荡。
有气泡冒出 。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②将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锥形瓶口。
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粉笔中含有碳酸钙。
③继续锥形瓶中加入盐酸至过量
固体完全溶解
原因是 生石膏在盐酸中溶解度较大(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
(1)完成上述实验报告。
(2)上述实验中粉笔研磨成粉末的目的是 增加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 。
探究二:粉笔主要成分含量的测定
【验证实验】
(3)试计算2g粉笔中CaSO4的质量分数 (列出计算式)。
(4)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偏大的可能原因是 过滤后没有洗涤或干燥不充分 (写一点)。
探究三:粉笔的制作生石膏(CaSO4•2H2O)脱水与温度的关系如图。小秋想利用粉笔灰获取熟石膏(CaSO4•1H2O)制作粉笔:熟石膏加水调成糊状,灌入模具凝固即得粉笔。
(5)AB段固体不分解的原因是 未达到分解温度 。
(6)为获取较纯的熟石膏,实验时要控制温度的范围是 170~190 ℃。
(7)写出生石膏完全脱水的化学方程式 CaSO4•2H2O═CaSO4+2H2O 。
【分析】(1)根据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及题干信息分析。
(2)根据粉笔研磨成粉末增加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分析。
(3)根据沉淀质量及对应化学方程式求出硫酸钙质量,进一步求2g粉笔中CaSO4的质量分数。
(4)根据实验过程分析实验误差。
(5)根据题干图像分析。
(6)根据题干图像分析。
(7)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解答】解:(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现象为有气泡冒出,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由常温下,生石膏在水中微溶,在不同浓度的盐酸中溶解度如图可知,生石膏在盐酸中溶解度较大,所以继续锥形瓶中加入盐酸至过量,固体完全溶解;
(2)粉笔研磨成粉末,增加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
(3)设2g粉笔中CaSO4的质量为x,
CaSO4+BaCl2=BaSO4↓+CaCl2
136 233
x mg
2g粉笔中CaSO4的质量分数为=
(4)实验数据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偏大的可能原因是过滤后没有洗涤或干燥不充分。
(5)由图像可知AB段固体不分解的原因是未达到分解温度。
(6)由图像可知为获取较纯的熟石膏,实验时要控制温度的范围是170~190℃。
(7)生石膏完全脱水生成硫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SO4•2H2O═CaSO4+2H2O。
故答案为:(1)有气泡冒出;CaCO3+2HCl=CaCl2+H2O+CO2↑;生石膏在盐酸中溶解度较大;
(2)增加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反应;
(3)
(4)过滤后没有洗涤或干燥不充分;
(5)未达到分解温度;
(6)170~190
(7)CaSO4•2H2O═CaSO4+2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成分的推断,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19.(8分)广东省韶关市盛产石灰石,某校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石灰石资源的品质,采用两种方案对当地石材进行化学分析.
方案一:取10g 石灰石粉末样品置于如图所示装置,在硬质玻璃管中充分加热至质量恒定,冷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8.24g,(已知CaCO3=CaO+CO2↑)产生的CO2的质量是 1.76 g,依次计算得知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40.0%.
方案二:另取10g 同质地石灰石颗粒样品,置于烧杯中加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称得混合物的总质量减少了4.18g.计算此方案测得的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具体的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解:
比较两方案测量的结果,分析两方案误差较大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酒精灯火焰温度偏低,石灰石粉末未能充分分解 .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根据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依据减少的质量就是二氧化碳的质量进行计算.
【解答】解:方案一: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g﹣8.24g=1.76g;
方案二:设方案二测得的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18g
=
x=9.5g
CaCO3%=×100%=95%.
答:方案二测得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95%.
原因可能是酒精灯火焰温度偏低,石灰石粉末未能充分分解.
故答案为:(1)1.76;
(2)95%,酒精灯火焰温度偏低,石灰石粉末未能充分分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不大,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适应性练习化学试卷一检试卷: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适应性练习化学试卷一检试卷,文件包含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适应性练习化学试卷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适应性练习化学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2024年中考化学适应性试卷附答案: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2024年中考化学适应性试卷附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推断题,实验题,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中考化学适应性试卷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中考化学适应性试卷含答案解析,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