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 《运动和力》中考冲刺二轮复习课件
展开一、参照物1、定义: 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5.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一种运动。
一、力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3.力的作用效果:①使物体发生形变②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运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4.力的测量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测力计。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
一、 牛顿第一定律1.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推理概括出来的。2.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二、惯性和惯性定律1.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2.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3.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
三、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例1-1.2009年1月1日9时整,江西首条湖底隧道开通。这条隧道西起阳明东路京九线隧道,东至国威路和上海北路交叉口,全长1965m,双向6车道,其中湖底暗埋段550m。在湖底隧道口有一交通标志牌如图所示。交通标志牌上数字的含义是什么?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一辆小车通过湖底暗埋段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答案】(1)限速40km/h (2)49.5S【解析】(1)限速40km/h (2)t=s/v=0.55km/40 km/h =0.01375h= 49.5s
例2.如图,木块竖立在小车上,随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木块没有受到小车的摩擦力 B、木块运动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C、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D、当小车受到阻力突然停止运动时,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滑,木块将向右倾倒
【答案】A【解析】A、由于木块静止在小车上,不具备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所以它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B、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影响惯性,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故B不符合题意.C、一对平衡力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而木块对小车的压力与小车对木块的支持力不是指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力.故C不符合题意.D、小车突然停止运动,而木块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如果木块与小车接触面光滑,木块不会倾倒,由于木块具有惯性,会向前运动.故不符合题意.
例3.如图是投掷实心球的场景.下列情况中实心球受到平衡力作用的是( ) A、实心球在空中上升 B、实心球从空中下落 C、实心球在地上越滚越慢 D、实心球停在地面上
【答案】D【解析】球在空中时,由于惯性继续运动,此时球只受重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不断变化,受力不平衡.当球落到地面上时,由于惯性继续滚动,但由于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所以越滚越慢.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受力不平衡.当在地面上静止时,受竖直向下重力和地面对它向上的支持力,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所以此时受平衡力.故选D.
一、运动和力部分考题每年并不固定,整体而言综合题为主对于各类知识都熟悉而且应用熟练。二、对于速度计算公式一定要熟练。三、图像分析题①横纵坐标表达的信息含义②找特殊点,拐点或者平衡点,带点计算。四、做力学习题,一定要画受力分析图,结合力的相互作用和二力平衡进行分析求解。
1.在2008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如图所示.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火炬一定静止B.甲火炬一定向右运动C.乙火炬一定静止D.乙火炬一定向左运动.
题组一:运动和静止相对静止
【答案】D【解析】根据旗子飘动方向可知,风向向左,则甲可能静止,可能向左运动,但速度小于风速,也可能向右运动,乙的火焰向右偏,则乙一定向左运动。
2.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如图所示为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成功对接后,“神舟九号”内的航天员看到“天宫一号”纹丝不动,地球在缓缓转动,则航天员选择的参照物是( )。A、太阳B、 地球C、“天宫一号”D、“神舟九号”.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运动的相对性和参照物的选择。以“神舟九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相对它的位置不变,“天宫一号”是静止的,地球相对于“神舟九号”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地球是运动的,故D正确。
3.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B.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C.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D.甲车一定向右运动,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答案】C【解析】观察图中烟可知风的方向是向左的。图中甲车的旗子向左飘,可以判断甲车的状态为静止或向右运动或向左运动,但向左运动的速度必须小于风速;图中乙车上的旗子向右飘,可以判断乙车一定向左运动,且向左运动的速度大于风速。对照各选项,A、B、D选项与题意不符,C选项与题意相符,选C。
(2016宿迁)1.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直线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分析可知( ) A.v甲=0.6m/s,v乙=0.4m/s B.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6.0m C.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4.8m D.经过6s两小车可能相距2.4m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图象中横纵坐标表示的是时间,纵坐标上表示路程; A.由图可知,当t=6s时,甲通过的路程为s甲=3.6m,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1.2m, v甲=S甲/t=3.6m/6s=0.6m/s; V乙=S乙/t=1.2m/6s=0.2m/s故A错误; BCD.由图象可看出:经过6s,甲车的路程是3.6m,乙车的路程是1.2m, 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3.6m﹣1.2m=2.4m, 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3.6m+1.2m=4.8m,故BC错误,D正确;
2.某汽车在平直的道路上做直线运动.若从绿灯亮起开始记时,汽车由静止开始加速,达到某一速度后匀速行驶,遇到下一个路口红灯亮起,开始刹车减速,直到停止.则在此运动过程中,下列图象可表示汽车运动的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A【解析】若从绿灯亮起开始记时,汽车由静止开始加速,所以在图象中汽车的速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速度值不断增加的;达到某一速度后匀速行驶,所以在此过程中汽车的速度是不变的,在图象中是一段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遇到下一个路口红灯亮起,开始刹车减速,直到停止,汽车在减速运动,所以在图象中汽车的速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速度值不断减小的;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运动图象是A.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3.如图所示,物块M在静止的传送带上以速度v匀速下滑时,传送带突然启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若传送带的速度大小也为v,则传送带启动后( )。A. M静止在传送带上B. M可能沿传送带向上运动C. M受到的摩擦力不变D.M下滑的速度变小
【答案】C 【解析】A.木块原来在传送带上滑动,木块与传送带正压力等于重力垂直传送带方向的分力,木块受到滑动摩擦力,传送带启动后,正压力不变,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也不变,受力情况不变,故物体依然受力平衡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项错误。B.M依然沿传送带匀速向下运动,故B项错误。C.启动前后,M都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故C项正确。D.M的受力情况没有变化,依然受力平衡,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4.匀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相等路程的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是指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增加相同速度的直线运动,如从静止开始,1秒末的速度是2米/秒,则2秒末的速度是4米/秒.3秒末的速度是6米/秒……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移动的距离s=vt,在它的v—t图象中(下图1),阴影矩形的边长正好是v和t,可见,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对应着v—t图象中阴影的面积,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移动的距离也有类似的关系。
现有一辆汽车在教练场上由静止开始沿平直道路做匀加速运动,在10秒末速度达到 10米/秒.然后以此速度做50秒的匀速直线运动,最后减速慢慢停下。(1)从汽车由静止开始运动计时,在下图2中做出汽车在1分钟内的v—t图象。(2)求这1分钟内汽车行驶的距离。(3)汽车在行驶的过程中,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使汽车前进的牵引力F1和阻碍汽车运动的阻力F2,试分析这一分钟内F1和F2的大小关系。
【答案】(2)550m (3)0~10s,F1> F2 10s~60s,F1= F2【解析】
1.如图所示为运动员们在使用一种弓形“弹跳器”完成跳跃动作.这种弹跳器独有的弓形弹片可以帮助运动员象袋鼠一样跳起很高的高度,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运动员穿着弹跳器静止在地面上时,弹跳器所受重力与地面对弹跳器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 穿着弹跳器站在地面上时,弓形弹片弯曲度会增加,这属于弹性形变C. 起跳过程中,弹片的弹性势能最终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D. 弹跳器与地面接触处由橡胶制成并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题组三:相互作用力和二力平衡
【答案】A【解析】A、运动员穿着弹跳器静止在地面上时,弹跳器所受重力与地面对弹跳器的支持力,二力大小不相等,因此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B、穿着弹跳器站在地面上时,弓形弹片弯曲度会增加,但还可以恢复原状,因此属于弹性形变,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C、起跳过程中,弹片的弹性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然后动能又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弹跳器与地面接触处由橡胶制成并刻有花纹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2.如图所示,一个木块在光滑水平面上以v0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冲上粗糙斜面后最终 静止在A点。以下关于木块在斜面上受到摩擦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木块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始终不变 B.木块在A点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等于木块的重力 C.木块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始终沿斜面向下 D.木块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会发生改变
【答案】D【解析】A、木块在斜面上运动时,压力不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摩擦力不变,当木块在斜面上静止时,所受的摩擦力为静摩擦力,大小与滑动时的摩擦力不相等,故A错误;B、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其重力,而木块在A点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等于木块的重力,故B错误;C、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因此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故C错误.D、木块冲上粗糙斜面的过程中沿斜面向下,当静止在斜面上有沿斜面下滑的趋势,因此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故摩擦力在斜面上受到的摩擦力方向会发生改变,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3.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作用的相互性,并比较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整个装置放在水平桌面上,其中长木板A和木块B叠放在一起,两个轻质弹簧测力计C. D的一端分别与A. B相连,C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 (1)在理想情况下,B对A的摩擦力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________的示数(填“C”或“D”)。(2)实验中。使木板A保持静止,木块B处于________(选填“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读取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F1、F2。 (3)分析实验数据,若________,则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一对相互作用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
【答案】 (1)C (2)匀速运动 (3)F1=F2【解析】(1)经受力分析可知,B物体受到重力和支持力、D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还有A给B 的摩擦力。A物体受到C弹簧测力计的拉力,自身重力、B对A的摩擦力、B对A的压力、地面对A的支持力。弹簧测力计C与B对A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相等。B对A的摩擦力和A给B 的摩擦力是相互作用力也是相等,所以C弹簧示数是B受摩擦力。(2)当物体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则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3)弹簧测力计C与B对A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相等。B对A的摩擦力和A给B 的摩擦力是相互作用力也是相等。此时F1=F2
1.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秒末的速度为9.0m/s,10秒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 m/s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 m/s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 m/s
【答案】C 【解析】平均速度是指运动的总路程与总时间之比,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前5s的时间知道,但路程不知道,所以前5s的平均速度无法求解。同样,在后面10s内路程不知道,也无法求出平均速度。这是百米赛跑,路程是100m,根据题目的意思,运动员全程所用时间为10s,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S/t=100m/10s=10m/s
2.某校同学在水平直道上进行1000米跑步比赛.甲、乙两位同学同时出发,甲同学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作匀速运动.乙同学出发后,经过100秒通过的路程400米,此时他发现比甲同学落后100米;接着乙同学以6米/秒的速度追赶,经过50秒没有赶上;然后乙同学发起冲刺,最后比甲同学提前10秒到达终点.则甲同学比赛中的速度为______米/秒.乙同学出发后,前100秒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______米/秒;乙同学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为______米/秒.
【答案】5;4;7.5【解析】(1)经过100秒甲通过的路程s甲=500m,甲的速度:v甲= s甲/t1 = 500m/100s =5m/s;(2)乙同学出发后,前100秒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1= s1/t1 = 400m/100s =4m/s;(3)由题意可知甲通过全程用的时间为t甲=200s,所以乙用的总时间为t乙=200s-10s=190s,乙同学最后冲刺阶段的时间t冲=190s-100s-50s=40s,∵v= s/t ∴追赶阶段通过的路程:s2=v2t2=6m/s×50s=300m,冲刺阶段的路程s冲=s-s1-s2=1000m-400m-300m=300m,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v冲= s冲/t冲 = 300m/40s =7.5m/s.
3.电动蛙式打夯机(图甲)是利用冲击和冲击振动来夯实,平整场地的机械,由电动机、皮带轮,偏心块、夯架、夯锤等组成(图乙),启动电动机,在旋转着的偏心块离心力作用下,夯架绕后轴上下摆动,当夯架向下摆动时夯锤就夯击土层,向上摆动时时打夯机前移,故每夯击一次,机身即向前移动一次。表是某型号电动蛙式打夯机的部分参数(设夯锤夯击土层的能量全部用于夯实土层) (1)若打夯机以10m/min的平均速度沿直线前进,则10min前进了多少米?
(2)为了估算某次夯锤夯击土层时的冲击力,小明将重为4N,底面积为1cm2的圆柱体竖直平放在被夯击土层上,土层被压下的深度相同,则此次夯击时的平均冲击力为多少牛?(3)施工时,若打夯机前移消耗的能量为200J/次,则打夯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答案】(1)100m (2)2.4×103 (4)40%【解析】
1.为研究普通成年人健步走的推荐速度及步频,小科查阅到如下资料:【资料1】PA(体力活动)指南建议:为健康效益,成年人要确保每周5天、每天一次至少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资料2】能量代谢当量(MET)是一种表示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定义1 kg体重在1 min内消耗3.5 mL氧气的运动强度为1MET。3~6 MET为中等运动强度。
题组五:速度的实验与探究
1.步行速度v(km/h)步频f(1/min)能量代谢当量(MET) 男 女 男 女 3.8 95.7197.46 2.93 2.91 4.8 113.06115.68 4.02 3.96 5.6 119.61123.01 4.58 4.58 6.4 126.01131.00 5.46 5.50根据上述资料,进行如下研究:(1) 一步走过的距离称为步幅,单位时间内走的步数称为步频。步行速度 v与步频 f、步幅 L之间的关系式是 v= ( )。(2) 分析【资料3】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相同条件下,能量代谢当量随着 ( )的增大而增大。
步行速度v(km/h)步频f(1/min)能量代谢当量(MET) 男 女 男 女 3.8 95.7197.46 2.93 2.91 4.8 113.06115.68 4.02 3.96 5.6 119.61123.01 4.58 4.58 6.4 126.01131.00 5.46 5.50(3) 小科的妈妈在30 min内健步行走3 600步, ( )(填“能”或“不能”)达到中等运动强度。(假设小科妈妈步行时的能量代谢当量与【资料3】中相应的数据一致,下同)(4) 小科的妈妈体重50 kg,当她以6.4 km/h的速度步行3.2 km,共消耗了( )mL氧气。
【答案】 (1)v= Lf (2)步速(3)能(4)2.9×10 4ml
【解析】(1) 根据速度的概念,速度是距离与时间之比,题目中一步走过的距离称为步幅,单位时间内走的步数称为步频。故步行速度 v与步频 f、步幅 L之间的关系式是 v=Lf;(2) 分析【资料3】中的数据可以发现:相同条件下,能量代谢当量随着步行速度(或步频、步幅)的增大而增大;(3) 小科的妈妈在30 min内健步行走3 600步,故1 min走120步,从表中可看出能量代谢当量(MET)在3~6 MET内,能达到中等运动强度;(4) 小科的妈妈体重50 kg,当她以6.4 km/h的速度步行3.2 km,则所用的时间为 t=s/v=3.2 km/6.4 km/h=0.5 h=30 min,因为1 kg体重在1 min内消耗3.5 mL氧气的运动强度为1MET,6.4 km/h的步速为5.5 MET,所以共消耗氧气为30 min×5.5 MET×50 kg×3.5 mL≈2.9×10 4 mL。
2.科学研究源于观察和问题,拓展性小组同学观察到下列现象,跳伞运动员在未打开降落伞时下落很快,打开降落伞下落的速度会减小;“瓢泼大雨”以很快速度降落到地面,而“毛毛细雨”则缓慢地飘落到地面。【查阅资料】物体从高空下落时,速度越来越大,所受阻力也越来越大,当阻力增大到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这个速度被称为物体下落的收尾速度。【提出猜想】物体从高空下落时收尾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1)【建立猜想】①可能与物体的横截面积有关。②可能与物体的________有关。
(2)【设计方案】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可用小球作为理想化模型来代替生活中的不规则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同学们决定取5个不同的小球进行实验,在相同条件下,分别从一定高度(足够高)由静止下落,来探究小球从高空下落时的收尾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获取证据】相关测量数据见表:小球编号 1 2 3 4 5小球质量m(g) 2 5 5 5 45小球半径r(m) 0.05 0.05 0.10 0.25 0.15小球的收尾速度v(m/s)16 40 10 1.6 ?【得出结论】比较1、2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获取证据】相关测量数据见表:小球编号 1 2 3 4 5小球质量m(g) 2 5 5 5 45小球半径r(m) 0.05 0.05 0.10 0.25 0.15小球的收尾速度v(m/s)16 40 10 1.6 ?【得出结论】比较1、2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3)【拓展应用】①根据表中数据,推测5号小球的收尾速度v=________m/s。②请你结合上述探究,解释“跳伞运动员打开降落伞后比打开降落伞前收尾速度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建立猜想】②质量(或重力); 【得出结论】在该实验环境下,半径相同的小球从高空落下时的收尾速度与质量成正比; 【拓展应用】(2)40;(3)打开降落伞后半径增大.
【解析】【建立猜想】 由“阻力增大到重力相等时,将以某一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可猜想,物体从高空下落时收尾速度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或重力)有关; 【得出结论】 (1)比较1、2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知,两球的半径相等,质量不同,且质量越大收尾速度越大,且收尾速度与质量的比值8相等, 故可得结论:在该实验环境下,半径相同的小球从高空落下时的收尾速度与质量成正比;
【解析】【拓展应用】 (2)分析表中2、3、4号小球的相关实验数据可知,小球的质量相等,半径不同,收尾速度不同,且收尾速度与小球半径平方的乘积0.1不变, 故可得结论:在该实验环境下,质量相同的小球从高空落下时的收尾速度与小球半径的平方成反比; 综上可知,小球的收尾速度可设为v=km/r2, 把1号小球的数据代入可得:16m/s=k×2g/(0.05m)2, 解得:k=0.02m3/g.s, 则5号小球的收尾速度: v=km/r2=0.02m3/g.s×45g/(0.15m)2=40m/s;
浙教版初中科学 《物理实验》中考冲刺二轮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浙教版初中科学 《物理实验》中考冲刺二轮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回顾,例题回放,技巧传授,技巧一题型,技巧二解题技巧,实战演练,题组一光学实验,题组四电学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初中科学 《酸碱应用》中考冲刺二轮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浙教版初中科学 《酸碱应用》中考冲刺二轮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回顾,知识回顾二酸的性质,常见的酸,知识回顾三碱的性质,知识回顾四中和反应,例题回放,技巧传授,技巧一题型,技巧二解题技巧,实战演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教版初中科学 《生物实验》中考冲刺二轮复习课件: 这是一份浙教版初中科学 《生物实验》中考冲刺二轮复习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识回顾,目镜与物镜比较,例题回放,技巧传授,技巧一题型,技巧二解题技巧,实战演练,题组一显微镜的使用,题组二种子萌发条件,题组四食物消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