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化学点对点总复习专题07 科学探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19123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化学点对点总复习专题07 科学探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19123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化学点对点总复习专题07 科学探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7/1319123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中考化学点对点总复习专题(含答案)
2022年中考化学点对点总复习专题07 科学探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点对点总复习专题07 科学探究,共17页。
专题五 化学实验
(二)科学探究
课 时
课 型
编 号
小 组
自主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2
问题综合解决课
5
【中考试题分析及复习要求】
科学探究在中考中分值较大,满分70分的试卷中占20——23分,占整个试卷的30%,直接影响着中考化学成绩的高低, 其中16题(8分)考查学生综合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题目,有很好的区分度。常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以某一有价值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对科学探究的要素进行考查,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题目冗长,步骤繁多,容易引起学生视觉疲劳和阅读厌倦,是区分度很好的题型。实际上这部分题往往是起点高(阅读量大),落脚点低(有一半分是学生能容易得到的),因此耐心读题,审清题意,明确目的是关键,然后结合题目已知部分的内容,利用所学知识逐步分析,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中考考点解析】两大探究主题
1. 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以HCl+NaOH为例)
恰好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 溶液呈中性;
(1)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 HCl,溶液呈酸性;
碱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 NaOH,溶液呈碱性。
备注:两种物质反应有三种情况,要么恰好反应,要么一种反应物过量。
(2)实验设计思路:
①要证明酸过量,只需证明有 HCl即可,可用酸的通性解答(加入紫色石蕊、Zn/Fe、CuO/Fe2O3、Na2CO3 等,也可测PH)
②要证明碱过量,只需证明有 NaOH即可,可用碱的通性解答(加入紫色石蕊、无色酚酞CuSO4/FeCl3、Na2CO3 等,也可测PH)
2. 氢氧化钠变质问题探究:
(1)变质原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 = Na2CO3+H2O ,变质后药品质量会增大。
没有变质,其成分为NaOH
(2)变质情况 部分变质,其成分为NaOH和Na2CO3
完全变质,其成分为Na2CO3
①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即检验是否有Na2CO3
(3)实验探究 部分变质:检验既有NaOH又有Na2CO3
类型 ②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程度
完全变质:检验只有Na2CO3
(4)实验探究设计思路:
①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加入过量稀盐酸(是否有气泡)或加入CaCl2/BaCl2溶液(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实质是探究Na2CO3中是否混有NaOH,
加入足量CaCl2/BaCl2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
白色沉淀 变红
特别注意:由于Na2CO3和NaOH都显碱性,所以要先加入足量(过量)的CaCl2/BaCl2溶液,证明Na2CO3的存在并除去Na2CO3后,才能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证明NaOH的存在。,
(5)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样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加过量的CaCl2/BaCl2溶液,过滤;
②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红色
氢氧化钠样品部分变质
溶液不变色
氢氧化钠样品完全变质
【中考真题训练】
1.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无色酚酞溶液变
溶液呈碱性
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溶液呈
【分析与思考】
(1)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 (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由 色刚刚变为 色时,则为中性。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钙粉末,若观察到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只有CaCl2; 猜想二: ;
猜想三:含有CaCl2和Ca(OH)2; 猜想四:含有CaCl2、HCl和Ca(OH)2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猜想二是成立的。请你帮他们填写有关实验步骤或实验现象。
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方案一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方案二
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烧杯中的溶液
方案三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产生气泡
【反思交流】要使烧杯内溶液的溶质只含有CaCl2,需要除去杂质,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 ,然后过滤,该除杂原理用的化学方程式 。
3.已知NaOH容易与空气中的CO2作用而变质。小军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后,设计方案,对这瓶NaOH固体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上述实验操作的名称分别是:① ,④ 。
(2)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确定该固体 (填“已”或“未”)变质。
(3)步骤③中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 。
(4)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是 ,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是 。
4.宏宏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宏宏邀约几个喜欢探究的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1】该溶液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有____产生
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 【提出问题2】该溶液变质程度怎样?
(3) 【提出猜想】
猜想一:已完全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只含Na2CO3
猜想二: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先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有__________生成
猜想___成立
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
上层清液变红
(4) 【提出问题3】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探究3】
为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同学们取该样品并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操作a和操作b中都需用到玻璃棒,其中操作a中玻璃棒的作用为 。
②根据实验流程可知,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变质后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反思交流】
在【实验探究2】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7分)火锅是我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火锅常用的一种燃料是固体酒精。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对其成分进行探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a.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泥合制成。
b.氯化钙、氯化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
①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②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
①按右图所示进行实验,发现烧杯内壁有一层白膜,可得出酒精精中含有碳元素的结论,理由是 。
②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沉淀是如何形成的: 由此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③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分组进行探究。
甲组同学取烧杯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溶液变红
产生
实验结论
清液中有氢氧化钠
清液中有碳酸钠
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实验不能证明清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
他们另取烧杯中上层清液,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反思交流】乙组实验中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6.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家用普通干电池中含有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剥开电池时闻到氨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氨味?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能闻到氨味说明含有铵盐(如NH4Cl);黑色固体可能有铁粉、氧化铜或二氧化锰.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I.小聪取适量黑色物质与 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强烈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观察到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实验II.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 ,取不溶物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气泡生成,溶液不变色
2、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溶液,向上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黑色粉末中含有二氧化锰
【交流讨论】
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2021年甘肃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实验过程与分析】
实验1
实验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______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
氢氧化钠不与硫酸反应
(1)请写出实验1的实验现象。
【实验反思与拓展】
(2)实验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同学认为实验2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人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色变为无色,由此表明氢氧化钠与硫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由实验2联想到: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没有明显现象,它们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本实验中忽略CO2溶于水)
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当通过胶头滴管滴加NaOH溶液时,观察到______现象,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专题五 化学实验
(二)科学探究
课 时
课 型
编 号
小 组
自主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2
问题综合解决课
5
【中考试题分析及复习要求】
科学探究在中考中分值较大,满分70分的试卷中占20——23分,占整个试卷的30%,直接影响着中考化学成绩的高低, 其中16题(8分)考查学生综合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中考的热点和难点题目,有很好的区分度。常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以某一有价值的问题为切入点,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对科学探究的要素进行考查,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题目冗长,步骤繁多,容易引起学生视觉疲劳和阅读厌倦,是区分度很好的题型。实际上这部分题往往是起点高(阅读量大),落脚点低(有一半分是学生能容易得到的),因此耐心读题,审清题意,明确目的是关键,然后结合题目已知部分的内容,利用所学知识逐步分析,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中考考点解析】两大探究主题
3. 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以HCl+NaOH为例)
恰好反应,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 溶液呈中性;
(1)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 HCl,溶液呈酸性;
碱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 NaOH,溶液呈碱性。
备注:两种物质反应有三种情况,要么恰好反应,要么一种反应物过量。
(2)实验设计思路:
①要证明酸过量,只需证明有 HCl即可,可用酸的通性解答(加入紫色石蕊、Zn/Fe、CuO/Fe2O3、Na2CO3 等,也可测PH)
②要证明碱过量,只需证明有 NaOH即可,可用碱的通性解答(加入紫色石蕊、无色酚酞CuSO4/FeCl3、Na2CO3 等,也可测PH)
4. 氢氧化钠变质问题探究:
(1)变质原因: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变质,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 = Na2CO3+H2O ,变质后药品质量会增大。
没有变质,其成分为NaOH
(2)变质情况 部分变质,其成分为NaOH和Na2CO3
完全变质,其成分为Na2CO3
①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即检验是否有Na2CO3
(3)实验探究 部分变质:检验既有NaOH又有Na2CO3
类型 ②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程度
完全变质:检验只有Na2CO3
(4)实验探究设计思路:
①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加入过量稀盐酸(是否有气泡)或加入CaCl2/BaCl2溶液(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探究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实质是探究Na2CO3中是否混有NaOH,
加入足量CaCl2/BaCl2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
白色沉淀 变红
特别注意:由于Na2CO3和NaOH都显碱性,所以要先加入足量(过量)的CaCl2/BaCl2溶液,证明Na2CO3的存在并除去Na2CO3后,才能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证明NaOH的存在。,
(5)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样于试管中,加水溶解,滴加过量的CaCl2/BaCl2溶液,过滤;
②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红色
氢氧化钠样品部分变质
溶液不变色
氢氧化钠样品完全变质
【中考真题训练】
1.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无色酚酞溶液变
溶液呈碱性
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溶液呈
【分析与思考】
(1)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 (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由 色刚刚变为 色时,则为中性。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钙粉末,若观察到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答案】酸 中性 红 酸性或中性 OH- 稀盐酸 红 无 HCl + NaOH == NaCl + H2O
有气泡产生 Zn + 2HCl == ZnCl2 + H2↑
【解析】本题考查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根据【中考考点解析】可知所得溶液酸碱性有三种情况:中性 酸性 碱性; 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由于无色酚酞溶液遇酸、中性溶液都不变色,所以滴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显中性或酸性;溶液之所以显碱性是因为碱过量,所以使溶液呈碱性的离子是OH-,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则要消除OH-,根据题目中的叙述可知,该同学是借助于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利用酸碱中和反应除去OH-,故答案为加入稀盐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溶液可能呈酸性(NaCl HCl),也可能呈中性(NaCl),由溶液中的成份可知,只要证明HCl的存在即可知溶液显酸性,否则溶液显中性,方案一中加入碳酸钙粉末,盐酸与碳酸钙粉末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 方案二中加入金属锌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所以有气泡产生,则证明有盐酸溶液显酸性,无明显现象,则证明无盐酸溶液呈中性。
2.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只有CaCl2; 猜想二: ;
猜想三:含有CaCl2和Ca(OH)2; 猜想四:含有CaCl2、HCl和Ca(OH)2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猜想二是成立的。请你帮他们填写有关实验步骤或实验现象。
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方案一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方案二
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烧杯中的溶液
方案三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产生气泡
【反思交流】要使烧杯内溶液的溶质只含有CaCl2,需要除去杂质,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 ,然后过滤,该除杂原理用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含有CaCl2和HCl(1分) Ca(OH)2和HCl会发生反应(2分) 溶液变为红色(1分) 黑色粉末逐渐减少,溶液变为蓝色(1分) 锌粒(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 碳酸钙(1分)CaCO3+2HCl=CaCl2+H2O+CO2↑(2分)
【解析】本题考查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题目中猜想已经给出了恰好完全反应(猜想一)和碱过量(猜想三),猜想二便是酸过量,故答案为含有CaCl2和HCl;由于Ca(OH)2和HCl会发生中和反应,故猜想三错误,也可理解为两种反应物不可能同时剩余;要证明猜想二成立,即证明HCl的存在,根据酸的通性,可加入紫色石蕊溶液(方案一),氧化铜粉末(方案二),方案三根据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可知是酸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或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故可以加入Zn/Fe/Na2CO3;【反思交流】实质上是除去CaCl2中混有的HCl,可加入CaO/Ca(OH)2/CaCO3,但由于题目是要求加入过量的试剂,CaO/Ca(OH)2过量会引入新的杂质,而CaCO3是不溶于水的固体,过量可通过过滤除去。
3.已知NaOH容易与空气中的CO2作用而变质。小军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NaOH固体后,设计方案,对这瓶NaOH固体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上述实验操作的名称分别是:① ,④ 。
(2)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确定该固体 (填“已”或“未”)变质。
(3)步骤③中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 。
(4)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是 ,若测得E的pH>7,则A的成分是 。
【答案】(1)溶解 过滤 (2)已
(3)完全除去碳酸钠碳酸钠 (4)碳酸钠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解析】本题考查NaOH固体变质的探究。从问题(1)中可知①④为实验操作的名称,①是加水后得溶液则为溶解,④之后得到沉淀和溶液 则为过滤。根据流程图看出在样品A加入水后的溶液B中,滴加稀盐酸有气体C,则说明溶液B中有碳酸钠,可以确定该固体已变质;因为要通过测溶液E的PH,为防止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的干扰,要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DCaCO3以除去碳酸钠溶液;若测得E的pH=7,则溶液为中性说明A中只有碳酸钠,若测得E的pH>7,则溶液为碱性,说明A中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4.宏宏同学发现上个月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忘记了盖瓶盖。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宏宏邀约几个喜欢探究的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1】该溶液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1】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有____产生
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 【提出问题2】该溶液变质程度怎样?
(6) 【提出猜想】
猜想一:已完全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只含Na2CO3
猜想二:部分变质,该溶液中溶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先取少量该溶液放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有__________生成
猜想___成立
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2﹣3滴酚酞溶液
上层清液变红
(7) 【提出问题3】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
【实验探究3】
为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同学们取该样品并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操作a和操作b中都需用到玻璃棒,其中操作a中玻璃棒的作用为 。
②根据实验流程可知,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变质后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4)【反思交流】
在【实验探究2】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气泡 CO2+2NaOH=Na2CO3+H2O NaOH、Na2CO3 白色沉淀 二 引流 大于 将碳酸钠完全除去
【解析】本题考查NaOH固体变质的探究。问题1是该溶液是否变质?实验中滴加足量稀盐酸,根据解释与结论中的“说明该溶液已变质”,得出有Na2CO3,稀盐酸与 Na2CO3反应会生成CO2气体,所以有气泡产生;问题2是该溶液变质程度怎样?根据变质的方程式可知,部分变质说明一部分NaOH与CO2反应生成Na2CO3了,实验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会与Na2CO3反应生成BaCO3白色沉淀并除去Na2CO3,加入2﹣3滴酚酞溶液上层清液变红,说明有NaOH,即部分变质猜想二成立;问题3是怎样提纯该样品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实质上是除去NaOH中混有的Na2CO3,根据除杂原则加入Ca(OH)2溶液,通过过滤得到氢氧化钠溶液通过蒸发结晶即得氢氧化钠固体;由于 Na2CO3溶液与Ca(OH)2溶液反应会生成NaOH,所以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大于变质后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
5.(7分)火锅是我国独创的美食,历史悠久。火锅常用的一种燃料是固体酒精。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固体酒精”产生了好奇,对其成分进行探究。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
a.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泥合制成。
b.氯化钙、氯化溶液均呈中性。
【提出问题】
①酒精中是否含有碳元素?
②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
①按右图所示进行实验,发现烧杯内壁有一层白膜,可得出酒精精中含有碳元素的结论,理由是 。
②取少量固体酒精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沉淀是如何形成的: 由此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③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分组进行探究。
甲组同学取烧杯上层清液于两支试管中,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溶液变红
产生
实验结论
清液中有氢氧化钠
清液中有碳酸钠
乙组同学认为甲组实验不能证明清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理由是
他们另取烧杯中上层清液,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酚酞溶液变红。
【反思交流】乙组实验中加足量氯化钡溶液的目的是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经过讨论,一致认为该固体酒精中的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答案】烧杯内壁出现白膜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所以酒精中含有碳元素,Na2CO3+CaCl2=CaCO3↓+2NaCl, 白色沉淀, 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除去碳酸钠,以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
【解析】本题是从学生熟悉的火锅燃料为背景,考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及NaOH固体变质的实验探究。烧杯内壁有一层白膜,是因为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和水,因此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来自于酒精,可得出酒精精中含有碳元素的结论。②从查阅资料中可知固体酒精是用酒精、氯化钙和氢氧化钠按一定的质量比泥合制成,有氯化钙,加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静置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根据“由此说明氢氧化钠已变质”肯定白色沉淀是CaCO3,书写方程式便简单了;③为进一步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已变质说明有Na2CO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直接加入酚酞溶液变红不能证明清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因此要证明清液中有氢氧化钠,先要加入足量氯化钡溶液除去Na2CO3的干扰,再滴加酚酞溶液,据溶液变红证明有氢氧化钠。
特别提醒:实验探究题目中的“查阅资料”往往是题目的答案或解题提示,如果一道探究题忽略了“查阅资料”中的内容,答案或思路肯定出现问题。
6.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家用普通干电池中含有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剥开电池时闻到氨味且发现有黑色物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氨味?黑色物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能闻到氨味说明含有铵盐(如NH4Cl);黑色固体可能有铁粉、氧化铜或二氧化锰.
【实验探究】同学们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I.小聪取适量黑色物质与 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强烈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观察到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
实验II.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 ,取不溶物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
无气泡生成,溶液不变色
2、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另一支试管中,再加入 溶液,向上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黑色粉末中含有二氧化锰
【交流讨论】
步骤2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熟石灰 过滤 黑色粉末中一定不含铁粉与氧化铜 H2O2(或过氧化氢)溶液 有气泡生成木条复燃 2H2O22H2O+O2↑;
【解析】实验Ⅰ.铵盐与碱混合会放出氨气,所以取适量黑色物质与熟石灰混合置于研钵内研磨,嗅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实验Ⅱ.小敏将黑色物质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过滤,取不溶物进行实验;1、取适量黑色滤渣装入试管中,再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生成,溶液不变色,由于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浅绿色溶液,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生成蓝色溶液,而结论中溶液为无色,则说明黑色粉末中一定不含铁粉与氧化铜;2中向上述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提示会生成氧气,所以是向黑色滤渣装中加入 H2O2(或过氧化氢)溶液。
7.(2021年甘肃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氢氧化钠的性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
【实验过程与分析】
实验1
实验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______
无明显现象
实验结论
氢氧化钠能与硫酸铜反应
氢氧化钠不与硫酸反应
(1)请写出实验1的实验现象。
【实验反思与拓展】
(2)实验1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某同学认为实验2结论不正确,他改进了该实验方案: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人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由______色变为无色,由此表明氢氧化钠与硫酸确实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由实验2联想到: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没有明显现象,它们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本实验中忽略CO2溶于水)
①甲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方案,当通过胶头滴管滴加NaOH溶液时,观察到______现象,说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
②乙同学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取NaOH溶液于试管中,通入少量CO2,然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当观察到______现象时,也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
【答案】(1)产生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2)2NaOH + CuSO4 Na2SO4 + Cu(OH)2↓
(3)红 (4) 2NaOH + H2SO4 Na2SO4 + 2H2O
(5)气球膨胀 (6)有气泡产生
【解析】因为硫酸铜溶液为蓝色,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故现象是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因为铵盐与碱反应可生成氨气,因为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所以答案是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实验2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题目,由于NaOH与H2SO4反应无明显现象,所以不能根据无明显现象就得出氢氧化钠不与硫酸反应的结论,改进实验是课本上中和反应实验的步骤,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并振荡,再滴人稀硫酸,观察到溶液红变为无色,由此表明氢氧化钠与硫酸确实发生了反应;由无明显的中和反应迁移到无明显现象的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的证明,如图的设计由于瓶内二氧化碳气体被吸收,使瓶内压强减小,小气球胀大说明反应发生(生成物的消耗),也可以加入氯化钙溶液等可溶性的钙盐或钡盐,证明生成碳酸钠(有新物质生成)。
特别提醒:由本题可以总结出要证明无现象的反应发生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证明反应物消耗(如本题①),二是证明有新物质生成(如本题②);设计的实验要有明显的现象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点对点总复习专题06 化学计算,共11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点对点总复习专题05 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共14页。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化学点对点总复习专题04 溶解度曲线,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