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专项:新闻综合题(概括或评论)(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三轮复习专项:新闻综合题(概括或评论)(含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五一期间,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四期。截至目前节目已经播出《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在这之后,将有《论语》《孙子兵法》《楚辞》《徐霞客游记》《道德经》《易经》《传习录》等典籍陆续与观众见面。节目仅播出四期,就获得《新闻联播》播报9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纪检报等国家级媒体刊文报道60次,收获全网90条热搜,视频播放量超5亿,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20亿。除了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被网友誉为“封神之作”的《典籍里的中国》,更是引发了海外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京华中原》、《自由日报》等海外华文报刊,《华尔街日报》、法国欧洲华语广播电台等媒体纷纷为节目点赞。
美国《华尔街日报》在文章《中国正摸索如何制作必看宣传电视节目》中报道:“自3月上传至YuTube以来,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已被观看2.5亿次,豆瓣评分为9。”
节目播出后,不仅在国内迅速引发破圈层传播,更在海外掀起了一波“典籍热”。这离不开节目强大而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内核,也离不开节目的创新表达,节目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的成书、核心思想以及流转中的闪亮故事,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生动演绎了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1)用一句话概括上面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字。
(2)学校将举行《典籍里的中国》节目推介会,请你选择其中一期典籍内容或者典籍作者所展现的精神,来阐明节目的当代意义,不超过100字。
【答案】(1)《典籍里的中国》凭精神内核和创新表达在国内外升温。
(2)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个核心思想、一个文化故事……看《天工开物》,看宋应星身处逆境,走访大江南北,感受到其豁达胸襟和时代思辨。《典籍里的中国》深挖传统精髓,向古人要智慧,把中国真正的精神呈现了出来。
(1)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概括信息的能力。
语段共三段,第一段陈述《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四期,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关注。第二段以《华尔街日报》为例,说明《典籍里的中国》受到欢迎。第三段分析《典籍里的中国》成功的原因——节目强大而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内核,也离不开节目的创新表达。
据此可以概括出:《典籍里的中国》凭强大而充满生命力的精神内核和创新表达的方式,受到国内外观众的欢迎,节目持续升温。然后根据字数限制,删减信息。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和写推介词的能力。
本题首先要明确要点:选择其中一期典籍内容或者典籍作者所展现的精神,来阐明节目的当代意。学生需要结合《典籍里的中国》特点以及对《尚书》《天工开物》《史记》《本草纲目》的了解,分析这些节目体现的精神,分析其在当代的意义。
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读书而知朝代兴废之由;读书而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里的中国》以及穿越古今的戏剧化呈现方式,向观众展示蕴含古人智慧的典籍以及典籍背后那些历史人物。《典籍里的中国》给人们带来使命感、责任感,让观众深切体会到中华文化沉淀在骨子里的自信和骄傲,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典籍里的中国》致敬传统、尊重观众,有风骨、有血肉、有方向,体现了国家大台的风范。节目深挖传统精髓,向古人要智慧,把中国真正的精神呈现了出来。同时,精准找到能让古人和当代人内心贴近的共振点,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典籍里的中国》引领了传统戏剧艺术和媒体传播艺术的交叉融合,形象感性地解读了根植于中国人血液当中的历史文化基因,让观众看得懂,入心、共鸣,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创新探索。
《典籍里的中国》用前所未有的融合创新,解读典籍、讲述典籍、呈现典籍,坚定了我们强烈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经典的高度认同,对辉煌历史的高度认同,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
二、阅读下面一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清华大学数据治理研究中心(Center n Data and Gvernance,CDG)出版的《中国数字政府发展研究报告(2021)》,在吸纳国内外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原创性地设计了中国数字政府发展指数评估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级和101个市级政府开展测评。
该报告指出,在平台管理方面,四川、海南、上海、浙江、福建、贵州、北京、广西、吉林、新疆得分最高,均为10分。据其介绍,31个省份的政府门户网站基本都设置有搜索栏和站点地图,但近四成网站没有多语种设置和市民个人注册登录网页。此外,在数据开发方面,17个省份建有数据开放平台,占比约55%,还有45%尚未建立相应的数据开放平台;在政府服务方面,目前只有16个省份开通了政务APP政务微信小程序、网上政务服务大厅,“最多跑一次”这四项服务;仅12个省份开通了其中三项。在政民互动方面,四川、海南、北京、天津、宁夏、重庆、安徽表现最佳;31个省份均设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号、市长信箱、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板块,其中20个省份设有统一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13个省份设有抖音账号。
(1)根据材料第二段,概括《中国数字政府发展研究报告(2021)》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2)结合材料信息,为政府提高数字治理能力提供两点建议。
【答案】(1)数字政府发展初见成效,但仍有上升空间。
(2)①平台管理方面,优化门户网站的设置,如设立多语种网页、登录注册入口等;②数据开发方面,建立省级数据开放平台;③政务服务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提供便民服务等;④政民互动方面,开设多种政民互动渠道,如微博、公众号、视频号等。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由材料第二段“据其介绍,31个省份的政府门户网站基本都设置有搜索栏和站点地图,但近四成网站没有多语种设置和市民个人注册登录网页。……在政府服务方面,目前只有16个省份开通了政务APP政务微信小程序、网上政务服务大厅,……31个省份均设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号、市长信箱、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板块,其中20个省份设有统一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13个省份设有抖音账号”可概括“数字政府发展初见成效,但仍有上升空间”。
(2)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据其介绍,31个省份的政府门户网站基本都设置有搜索栏和站点地图,但近四成网站没有多语种设置和市民个人注册登录网页”可知,平台管理方面,应优化门户网站的设置,如设立多语种网页、登录注册入口等;
由材料“此外,在数据开发方面,17个省份建有数据开放平台,占比约55%,还有45%尚未建立相应的数据开放平台”可知,数据开发方面,应建立省级数据开放平台;
由材料“在政府服务方面,目前只有16个省份开通了政务APP政务微信小程序、网上政务服务大厅,‘最多跑一次’这四项服务;仅12个省份开通了其中三项”可知,政务服务方面,应利用数字化手段提供便民服务等;
由材料“在政民互动方面,四川、海南、北京、天津、宁夏、重庆、安徽表现最佳;31个省份均设有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号、市长信箱、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板块,其中20个省份设有统一专门的网络问政平台,13个省份设有抖音账号”可知,政民互动方面,应开设多种政民互动渠道,如微博、公众号、视频号等。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去大壶春点生煎,服务员个个“惜字如金”;到虹口糕团买小吃,员工边“斗地主”边做点心;想吃老半斋的脆鳝面,标榜“现炒”的浇头竟是凉的……如此种种,都是记者在老字号店铺里的亲身遭遇。12月20日,上海多家久负盛名的老字号频频出现“不争气”时刻,既让多年照顾生意的老街坊连连摇头,也令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大失所望。近年来,不仅是上海,其他地方的老字号同样有类似情况。北京全聚德、天津狗不理、长沙火宫殿、杭州知味观等都逐渐被贴上了负面标签,陷入了重重争议。
事实上,沿着历史的河流向前回溯,每家老字号都曾“年轻”过,也曾有过一段段辉煌的历史。如果没点压箱底的“真本领”,老字号根本不可能存活至今。面对老字号,大多数消费者都是有感情的。对本地人而言,老字号联结着一城一地的历史文脉,能够勾起不少人的童年回忆。而对外地游客而言,老字号也常是带领他们认识新城市的“民俗向导”。很多时候,人们衡量一块招牌的价值,依据的都是这块招牌走过的年头。时光的沉淀,给这些招牌留下了独特的底蕴,也让它们显得格外厚重。面对消费者的信任和偏爱,我们不得不陷入这样的思考,老字号是不是少了些“重任在肩”的意识?长此以往,其最终归宿恐怕只有被送进历史博物馆一途。
(1)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老字号如何才能焕发新光彩?根据上文,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语言简明、连贯、准确,不超过80个字。
【答案】(1)示例1:老字号问题频发,未来路在何方?(“老字号”路在何方?)示例2:老字号问题频发,亟待发展新思路
(2)示例:老字号应重拾初心,坚守弘扬品牌价值的使命;技艺上传承经典本领,与时俱进;经营上去除积弊,积极回应市场期待;同时守护内涵底蕴,根植城市文脉和民俗,方能重焕光彩。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标题的能力。
第一段主要列举记者在老字号店铺里的一些亲身遭遇,说明近年来老字号问题频发。
第二段先是阐述大多数消费者对老字号有感情,“面对消费者的信任和偏爱,我们不得不陷入这样的思考,老字号是不是少了些‘重任在肩’的意识?长此以往,其最终归宿恐怕只有被送进历史博物馆一途”,然后提出老字号将来怎样发展的问题。
依据这两段要点概括即可。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谈观点、写评论的能力。
“每家老字号都曾‘年轻’过,也曾有过一段段辉煌的历史”,都“久负盛名”,老字号应重拾初心,坚守弘扬品牌价值的使命;
“如果没点压箱底的‘真本领’,老字号根本不可能存活至今”,技艺上传承经典本领,与时俱进;
根据第一段列举的记者在老字号店铺里的一些亲身遭遇,以及“老街坊连连摇头”“也令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大失所望”的反应,可知,经营上去除积弊,积极回应市场期待;
“老字号联结着一城一地的历史文脉”“是带领他们认识新城市的‘民俗向导’”,有独特的底蕴,应守护内涵底蕴,根植城市文脉和民俗,方能重焕光彩。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今年暑假,一家长向当地教育局举报老师补课,希望教育局予以处罚。举报信的内容如下:
现在是放假时间,有一对教师夫妻却在家给自己的娃补课,这是不对的,违背了上级关于在职教师不给学生补课和提前上新课的有关规定。如果只给自己的孩子补课,那会造成教育的不公平。
(1)如果你是教育局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你将如何答复?不超过20个字。
(2)针对家长的说法,运用归谬法进行反驳。
【答案】(1)答案示例:家长给自己孩子辅导功课不是违规补课。
(2)答案示例:如果教师不能给自己孩子补课的观点是对的,那么医生也不能给自己家人治病,警察也不能在自己家里抓小偷,厨师也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做饭。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
作为教育局工作人员,答复举报信时注意亮明立场和观点,针对举报信中“有一对教师夫妻却在家给自己的娃补课”“违背了上级关于在职教师不给学生补课和提前上新课的有关规定”的说法,给出明确答复:家长给自己孩子辅导功课不是违规补课。
(2)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论证方法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归谬法”指的是先提出跟定理中的结论相反的假定,然后从这个假定中得出跟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来,这样就否定了原来的假定而肯定了定理。
首先给出假设论题,即举报信家长的观点“如果教师不能给自己孩子补课的观点是对的”,然后依据推理规则进行推演,证明反论题的虚假。这里可以运用类比论证,如列举生活中有相同特点的事例,如医生、警察、厨师等具有职业特点的事例进行推论和反驳。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高中生在高考录取比例不变的情况下,为了争夺有限的高校资源,投入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理应休息的时间越挤越少,结果分数线越来越高;大学生为了争夺极其有限的公务员名额,不少人放弃专业学习,日夜刷公务员考试试题;出卷老师为了在限定的知识范围内比出考生水平的高下,考试命题越来越偏,评分标准越来越细;公司职员为了赢得仅有的一个晋升机会,在业绩相当的情况下,比拼谁下班更晚;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为了证明在执行上级指示,不断地发文、开会,提出各种琐细的要求,忙碌而无用;农民为了在有限的耕地上提高农作物产量,不断地精耕细作,却作用寥寥;红学研究者为了进一步挖掘红学研究的空间,有人在研究曹雪芹是胖是瘦……这些做法被统称为“内卷化”现象。
(1)请用三个短语概括“内卷化”的特征。
(2)面对学业上的“内卷”现象,请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字数不超过80字)
【答案】(1)1.过度竞争/被动竞争/封闭竞争2.低效劳动/无效劳动3.盲目内耗/资源浪费
(2)①科学学习,注重方法。②尽早规划,找到兴趣。③调整心态,不过于焦虑。④理性看待,不能一味反内卷。示例:首先注意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应当早做生涯规划,走自己的路。再者应理性的看待内卷的现象,适度的竞争对学业是有帮助的,不能一味消极应付,用反内卷来作为自己躺平的借口。
(1)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提取关键词的能力。
(1)阅读语段,抓住“为了争夺有限的高校资源,投入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理应休息的时间越挤越少,结果分数线越来越高”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有限”“越来越细”“越来越高”等词语概括出“过度竞争”“被动竞争”或“封闭竞争”;
(2)通过“作用寥寥”“忙碌无用”等概括出“无效劳动”或“低效劳动”;
(3)可以从大学生的舍本逐末,放弃学业埋头刷公务员的考题和红学家“挖掘曹雪芹是胖是瘦”的做法是一种其实质是严重浪费人才资源的行为,由此概括出“盲目内耗”或“资源浪费”。
(2)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语段后置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的能力。
从语段的阅读中可以看出造成内卷的很大原因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因此有自己的目标很重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解决学生“内卷”的关键。
根据“为了争夺有限的高校资源,投入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理应休息的时间越挤越少,结果分数线越来越高”可建议人们要积极调整心态,不要过于焦虑,不能一味消极应付。
根据“大学生为了争夺极其有限的公务员名额,不少人放弃专业学习,日夜刷公务员考试试题”分析,可以建议应当早做生涯规划,走自己的路。
当然适度内卷也是有利促进全员进步的,所以对于这个问题还应该理性辩证地看待,适度的竞争对学业是有帮助的。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网络视频是年轻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像读书、学习等似乎和轻松的视频世界不会产生任何交集的内容,在B站竟然有上亿规模的播放量。通过对B站热门读书类视频的弹幕、评论中提到的作者数量的统计,我们看到,鲁迅是当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家。截至2021年10月,B站共有13655条视频与鲁迅有关,总播放量达到1.7亿人次,点赞和收藏量也分别高达967.8万和420.2万。
在视频《醒醒:中华儿女该起床了》中,UP主将社会各界对中国现状的解读剪辑在一起,视频最后一帧是鲁迅的警句“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个视频获得了2800多万的点击量和25万多条弹幕,是B站中关于鲁迅的播放最多的视频。有UP主把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16篇散文诗用说唱形式演绎出来,并将说唱与木刻版画交叉剪辑,朗朗上口的原创音乐配上风格化的版画语言,充分调动观看者的视觉和听觉,该视频在B站上的播放量近900万。“鲁迅教你如何“怼人””“干饭人鲁迅”等视频内容。
(1)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上文,分析“鲁迅成为B站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家”的原因。
【答案】(1)年轻人喜欢在B站读“鲁迅”;网络视频中最火的作家——鲁迅。
(2)①鲁迅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刻性和励志性。②鲁迅的作品被以多种形式演绎,深受欢迎。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给新闻拟写标题一般要包括主体(人物或单位或事物)+事件,而新闻的其它要素,如:时间、地点等等因新闻主体部分里面含有而不必附带。
由第一段“网络视频是年轻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像读书、学习等似乎和轻松的视频世界不会产生任何交集的内容,在B站竟然有上亿规模的播放量”“鲁迅是当下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家。截至2021年10月,B站共有13655条视频与鲁迅有关,总播放量达到1.7亿人次,点赞和收藏量也分别高达967.8万和420.2万”及第二段“这个视频获得了2800多万的点击量和25万多条弹幕,是B站中关于鲁迅的播放最多的视频”等内容可知,该语段主要内容是说网络时代年轻人喜欢在B站通过网络视频观看“鲁迅”获得知识,并且鲁迅是网络视频中最火的作家。基于此,可以给该文段拟写标题为:“年轻人喜欢在B站读‘鲁迅’”或“网络视频中最火的作家——鲁迅”之类的内容。
(2)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依据第二段“视频最后一帧是鲁迅的警句‘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可知,鲁迅先生之所以成为B站最受年轻人欢迎的作家原因之一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性和励志性,符合当下年轻人的需求。
其次,依据第二段“UP主将社会各界对中国现状的解读剪辑在一起,视频最后一帧是鲁迅的警句‘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有UP主把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16篇散文诗用说唱形式演绎出来,并将说唱与木刻版画交叉剪辑,朗朗上口的原创音乐配上风格化的版画语言,充分调动观看者的视觉和听觉”等内容可知,鲁迅先生的作品演绎成多种形式,符合年轻人接受事物的特点,深受欢迎。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消费正被网红经济支配。吃美食先看美食博主有哪些推荐;出去玩先看社交平台上有人打卡了哪处美景;连看书都要去搜读书博主,看看哪本书“读了一口气停不下来”“读完令你思考人生”。
作为消费者,我们无非是希望能用最短时间,找到令人满意的产品。但很多时候,充当了意见领袖的博主们并不靠谱。
前不久,网友整理了“小红书滤镜害人”的案例,吐槽P图前后呈现的两个世界:经过粉饰的“少女心粉红色沙滩”实际是一片荒凉的滩涂;悬挂着白色吊灯、光影交错的艺术走廊只是墙上一幅画;“国贸最洋气Cafe”原来是路上一家逼仄狭小的店铺,旁边排列着吃笼包、板面、酱骨头的饭馆。
对此,小红书回应,将尝试推出景区评分榜、踩坑榜之类的产品,帮助用户避坑。然而只要我们还在网络上消费,这个坑躲过了,还有下一个坑等着你。
(1)概述上述材料的现象,不超过20字。
(2)根据材料,你认为“网红经济”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答案】(1)网红经济之“坑”令人防不胜防。
(2)①国家方面:应当完善对于“网红经济”准入标准的制定,完善相关监管措施和法律法规,从而规范“网红经济”的市场秩序,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
②消费者:应当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不盲从,理性智慧抉择,以实现对于网红经济的积极导向,从而更好地发挥市场对于“网红经济”调节的决定作用,实现“自净效果”。
③从业人员:“网红”要坚持自我和消费者两个效益统一,依法、诚信经营,同时把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概括归纳的能力。
所给材料共包含四个段落,第一段的大意是指出当前的消费特征:我们的消费正被网红经济支配;第二段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网络消费存在的不靠谱问题;第三段举例说明网红经济下的虚假作伪等现象;第四段从小红书的角度说明问题难以解决,网络消费“坑”太多。最后结合以上信息整理出答案即可。
(2)
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创新性思考的探究能力。
首先要了解当前的“网红经济”。所谓网红经济,是指依托互联网传播及其社交平台推广后聚集的社会关注度,进而形成庞大的粉丝定向营销市场,并围绕网红衍生出各种消费市场,最终形成完整的网红产业链条。
进而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建议。解答此类问题时要学会由表及里,全面深入分析,学会多角度多侧面解读。
作为一种新兴产物,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尚有诸多不确定因素。政府部门需用好法律手段。对于文明高地失守、以致跌破法律底线的“网红”,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追究责任,让相关的利益体和推手付出相应的代价,以法律的威信和执行的刚性确保“网红经济”的干净、有序和可持续。宣传部门要把握好“网红”这个源头。对于“网红”,要进行持续关注,而不是采取漠视和听之仍之。对于能进行文明互动,在一定程度上能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应予以官方的肯定和宣传。而对于经常传播低俗、负面虚假信息的,要及时予以引导、限制甚至封杀。另外,“网红经济”迎合的是粉丝的胃口,其背后是庞大的粉丝或消费者需求在支撑。加强对粉丝、网友、消费者的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网络正能量,倡导文明的网络使用习惯,帮助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良好社会心态十分有必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项六 概括人物形象-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现代文阅读冲刺练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项六概括人物形象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项六概括人物形象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项八 信息提取与概括-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现代文阅读冲刺练习(全国通用),文件包含专项八信息提取与概括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专项八信息提取与概括2024年中考语文三轮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闻报道-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文件包含新闻报道-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解析版docx、新闻报道-中考语文三轮冲刺知识点+答题注意+真题解析+专项练习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