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附中高三下学期第七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附中高三下学期第七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第七次适应性训练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顾拜旦重视体育对于塑造人格的作用,他在1908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的一次招待会上发表讲话说:“对于人生而言,重要的绝非凯旋,而是战斗。这意味着主要不是已经获胜,而是进行战斗。传播这些格言,是为了造就更健壮的人类——从而使人类更加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顾拜旦强调比名次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审慎”“勇敢”和“高贵”。而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一定能体会到顾拜旦的思想与儒家教化观念的一致之处。儒家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君子人格及人的社会责任感。孔子以“六艺”教人,这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射”与“御”。
相比于“御”,传统儒家对于“射”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一方面是因为射礼在礼仪活动中的地位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射礼”体现了许多为儒家所肯定的道德品质,从而成为人格培育的重要途径。在许多礼仪活动中,“射礼”都担负着重要的功能。但“射礼”在儒家礼乐活动中之所以重要,还在于其所承载的儒家道德理念。
早期的人类文明都十分强调“勇敢”的德性,孔子将“智”“仁”“勇”视为“天下之达德”,这跟早期人类严酷的生存环境有一定关系。比如,《礼记·聘义》在介绍“聘射之礼”时就点出这种礼节所包含的“勇”的特质。“聘义”是诸侯之间的通问修好之礼,这种礼仪活动,“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因为这种礼节要从天刚亮的时候,持续到日暮。在和平时期,这些“勇敢强有力者”主要用之于礼仪,而当战乱时期,则要上阵作战,“用之于战胜则无敌;用之于礼义则顺治,外无敌,内顺治,此之谓盛德”(《礼记·聘义》)。
“射”就其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礼记·射义》中说:“故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射的仪式十分隆重,其挺直的身体形态和内心的专注,都是君子之仪表和内心状态的写照。而持弓矢时的审慎和沉稳才能让箭射中目标,这个过程也是君子动机和目标完美结合的体现。
《礼记·射义》甚至将“射礼”的过程誉之为“仁之道”,因为仁者必先正己,而射礼也要求射者先正诸己,然后才开始发射。如果射出的箭不能射中目标,既不会怨外在环境,也不会对胜过自己的箭手心存怨念,而是首先要反省自己什么环节没有准备得当,这也与君子反求诸己、不断内省的特质一致。射礼还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既可以考察其社交能力,也能从中观察其德行。
然而,射礼与顾拜旦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为接近的,是对于“竞争”和“谦让”关系的描述,我们先来看《论语·八佾》中的一句话:“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按照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解释,大射之礼,竞赛双方要三作揖然后才开始比赛。在朱熹看来,君子向来不与人争,若要有所争,那一定是参与射箭比赛。但比赛中,他一定会表现出从容谦逊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不当的手段去竞争胜利。
(摘编自高富贵、干春松《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拜旦认为,体育赛事的过程更重要,因为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战斗”更富有价值。
B. 在培养君子人格方面,中国儒家教化观念和顾拜旦的体育思想有一些共通之处。
C. 中国古代存在这样的情况,和平时期射礼用于礼仪活动,战争时御礼用于作战。
D. 《论语》及朱熹注对竞争和谦让关系的理解,与顾拜旦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最接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借助求同思维,阐述了儒家“六艺”与现代体育精神在一些方面的相通之处。
B. 第二段文字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揭示传统儒家对“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的原因。
C. 第四段引用《礼记》中的说法,意在阐释历练“射”这一素养的基本动作与流程。
D. 结尾段采用辩证分析方法,阐述了君子对“竞争”与“谦让”礼仪的认识与把握。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体育有塑造人格的功能,顾拜旦将“严谨审慎而又勇敢高贵”的人格看得很重。
B. “射”和“御”是“六艺”中与现代体育最具关联性的方面,“射”的关联更复杂。
C. 射礼被誉为“仁之道”,因为君子通过射礼练习正己和反求诸己而铸炼仁的品格。
D. 君子即便身处比赛之中,也定要表现出从容谦虚,因而不适于参加奥林匹克比赛。
【1~3题答案】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和平时期射礼用于礼仪活动,战争时御礼用于作战”错误。第三段说的是“因为这种礼节要从天刚亮的时候,持续到日暮。在和平时期,这些‘勇敢强有力者’主要用之于礼仪,而当战乱时期,则要上阵作战”,其中“这种礼节”都是指“射礼”,可见选项偷换概念,张冠李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历练‘射’这一素养的基本动作与流程”错误。原文第四段信息是“‘射’就其仪式本身,就能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礼记•射义》中说:‘……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可见意在论证该段第一句(观点句)“展现一个君子的德行”。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射的关联更复杂”错误。原文只是说“相比于‘御’,传统儒家对于‘射’的讨论更为丰富复杂”,选项扩展了范围。
C.“射礼被誉为‘仁之道’,因为君子……”错误。原文倒数第二段说“《礼记•射义》甚至将‘射礼’的过程誉之为‘仁之道’,因为仁者必先正己,而射礼也要求射者先正诸己,然后才开始发射”,可见选项偷换概念,遗漏了“过程”二字,另外原因提取错误,曲解文意。
D.“因而不适于参加奥林匹克比赛”错误。结合首尾两段“其中与现代体育运动最具关联性的是‘射’与‘御’”“在朱熹看来,君子向来不与人争,若要有所争,那一定是参与射箭比赛。但比赛中,他一定会表现出从容谦逊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不当的手段去竞争胜利”分析,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者应该是“君子”,因为奥林匹克赛也反对采取不当的手段。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愿将一生献宏谋
于敏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战乱中度过的。高中毕业后,他考取了北大工学院电机系,但沉静好思的性格使他更倾心于理科,他最终转至理学院物理系,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研究生毕业后,于敏受到我国核物理学家彭桓武和钱三强器重,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他与合作者提出的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1961年,钱三强交给于敏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这不仅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已经卓有成就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须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但于敏没有犹豫,“抗美援朝的时候,美军统帅曾建议用核武器袭击中国。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的题日,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从此,28年里,他像是销声匿迹了一般,身影消失于公众的视野,甚至连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做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在研制方案终于有了一些眉目后,他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赶赴上海华东计算所,那里有中国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计算机。为加快氢弹研制速度,在一百多天的日子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反复研究分析计算结果,最终以他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在复杂纷乱的现象和数据中找到关键,形成了从原理到结构都基本完整的中国氢弹理论设计方案。这就是中国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核试验场远在大西北,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于敏八上高原,六到戈壁,拖着疲弱的身体来回奔波。在首次氢弹原理试验前,为了确保能拿到测试结果,他顶着戈壁滩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刺骨严寒,半夜爬上102米的铁塔顶端,检查和校正测试项目屏蔽体的摆置。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沙汉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了!爆炸当量为330万吨级,与理论设计完全一样!那一年,于敏不过41岁。从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到第一颗氢弹实验成功,美国用时七年零三个月,而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尽管在氢弹研制中居功至伟,但对于“氢弹之父”的称号,于敏从不以此自居。
于敏没有停止脚步,为了研发二代核武器,他带领团队在四川绵阳的深山里开启了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日夜无休的科研加上实验中放射性物质的侵害,使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他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鼓舞着他,最终,关键技术得以突破,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86年,他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与邓稼先、胡思得一起向中央递交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希望加快核试验进程。正是这次上书,使我国提前规划了核试验的部署,至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签署,于敏的战略眼光为我国争取了宝贵的十年核试验时间。他又被视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战略家。
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朝永振一郎称赞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但他对自己的学生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开阔视野。因此,他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在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胡思得说,每次和于敏出差,都能在他床头发现一本唐诗或宋词。诗词艺术带给于敏的是在核武器事业上不断寻求突破的远志广学,是一生致力于为国谋策的鞠躬尽瘁。在73岁那年,于敏以一首《抒怀》诗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
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
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
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于敏,一个铸核卫盾一甲子的传奇。“愿将一生献宏谋!”他,兑现了对祖国的诺言!
相关链接
①于敏(1926—2019),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对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防实力的增强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技奖、改革先锋称号,被评为“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
(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
(2015年“感动中国”写给于敏的颁奖词)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敏在学生时代就成绩优异,研究生毕业进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后,他又在相关领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B. 于敏妻子的话,体现出他工作的重要性和保密性;而胡思得的话,则表明古诗词对于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C. “百日会战”中,氢弹理论设计方案能得以形成,与于敏勤奋钻研的精神和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密不可分。
D. 面对死亡的不断威胁,于敏却仍能坚持研究并突破关键技术,是诸葛亮矢志不渝、鞠躬尽瘁精神对他的鼓舞。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项是
A. 若无于敏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做出的分析、他与其它两位专家的建议书,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或将受阻。
B. 于敏认为留学后须趁年轻回国做贡献,不能老了才回来。他不仅这样教育学生,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C. 引用于敏的《抒怀》诗,既展现了他与核武器研制相伴一生的岁月,又突出了他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的精神。
D. 颁奖词“当年吴钩”以下四句,艺术地展现了于敏在上海、大西北边地和四川绵阳进行核武器研究的艰辛历程。
6. 于敏是如何兑现他对祖国“愿将一生献宏谋”的诺言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6题答案】
【答案】4. B 5. A
6. ①人生选择上舍己为国:放弃已有成就,毫不犹豫接受氢弹研制重任。②研制过程中鞠躬尽瘁:研制氢弹时废寝忘食,不畏艰险,亲力亲为。③取得成就后不懈追求:氢弹研制成功后谦逊低调不居功,又开启研发二代核武器的新征程。具有战略眼光,使我国提前规划核试验的部署。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而胡思得的话,则表明古诗词对于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错误,根据文本,“胡思得说,每次和于敏出差,都能在他床头发现一本唐诗或宋词。诗词艺术带给于敏的是在核武器事业上不断寻求突破的远志广学,是一生致力于为国谋策的鞠躬尽瘁”,胡思得只是说每次出差时,于敏都带着一本唐诗或宋词,后面的影响是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不能作为反驳‘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依据的一项”,据此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自己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错误,于敏未曾留学;C项,“敢为人先的精神”错误,“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并没有涉及到敢为人先的精神;D项,颁奖词并没有涉及“四川绵阳”。故选A。
【6题详解】
本文考查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要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钱三强交给于敏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这不仅意味着他必须放弃已经卓有成就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须隐姓埋名,常年奔波”概括为“舍己为国:放弃已有成就,毫不犹豫接受氢弹研制重任”;“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 可概括为“研制过程中鞠躬尽瘁,废寝忘食”; “于敏没有停止脚步,为了研发二代核武器,他带领团队在四川绵阳的深山里开启了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可概括为“取得成就后不懈追求”;考生结合以上内容作答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唇绿嘴
莫言
老父病重,我由京返乡陪护。一日下午,忽听窗外大街上,传来一女子的号啕,众人皆愕然。我大姐惊道:“‘高参’来了!”
只见一个女人,仰着红彤彤的大脸,张着大嘴,哭嚎着进入我家院子,“大舅啊……俺的个亲舅啊……你怎么狠心撇下俺走了啊……”
我大姐恼怒地冲出去。父亲举起一只颤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别……别……别惹她啊……”
我大姐恼怒地说:“‘高参’,你这是唱的哪一出?”
“高参”满脸的悲痛表情就像落在烧得通红的炉盖上的一滴水,欻的一声便消失了,随即换上了一副惊愕的表情,说:“不是说俺大舅‘老’了吗?”
“俺大好好的呢!”我大姐说。
“您看看您看看,这些该死的造谣分子,”她一边说着,一边闯进了我父亲的居室,看到我后,她的脸上出现了喜洋洋的表情,道,“表哥,您啥时回来的?”然后伸出手来,我感到她的手又大又硬,力气很足。然后她又与我堂弟等人一一握手,这派头既不像个女人,也不像个农民,倒很像一位市里来的干部。最后,她俯身问躺在床上的我老父:“大舅,你还认识我吗?”我老父摇摇头。她提高嗓门说:“大舅,我是覃家庄上的覃桂英啊!”我父亲还是摇头。我姐姐大声说:“覃家庄俺姑的侄女,‘高参’!”
我父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说:“‘高参’……知道,太有名了……了不起……”“俺大舅真幽默。”“高参”道。“坐下吧。”我父亲说。
她摸出一盒细支中华烟,问:“不介意我抽烟吧?”我大姐道:“‘高参’,你还是别抽了,俺大咳嗽。”她说:“也是,尽管抽烟是人权的一部分,但我的人权要建立在不侵犯别人人权的基础上才可以实施。”我诧异地看着这位出语不凡的胖大妇人,一时找不到要说的话。我姐姐看出了我的尴尬,便道:“你可不知道‘高参’有多厉害,胶东半岛都有名的人物。”
我堂弟道:“岂止是胶东半岛,全中国都有名呢!”
“姐,弟,你们就别讽刺我了。”“高参”嘴里这样说,但她的神情却是一副很享受的样子,“跟表哥这样的大作家比,我算什么?草民一枚!”
“您老人家可不是‘草民一枚’,”堂弟说,“您是著名‘公知’,策划大师!”
“什么‘公鸡’‘母鸡’‘大师’‘小师’,”她说,“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
她的话让我震惊。她是我小学的同班同学。她小学之后又混过两年农业中学,我之所以说“混”,是因为这样的学历在当时也不算低,但放在眼下,那就跟文盲差不多了……
“高参”的手机响了,手机里传出一个男人的声音:“覃姐,晚上有空吗?一起吃个饭,平度有一个客户想见你,我订个包间。”她按着手机留言,骂道:“去你娘的,我正要找你算账呢,你说俺大舅‘老’了,我现在就在俺大舅身边,俺大舅精神好着呢!我现在就在俺大舅身边,俺大舅精神好着呢!你这个造谣分子,我饶不了你!”她将手机装进口袋,探身问我父亲,“大舅,你不生我的气吧?都是‘花脖子’这个家伙造谣!”我父亲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
这时,“高参”口袋里的两个手机同时响了。她摸出了那款旧“华为”,又摸出一款新“苹果”。她看了一眼苹果手机,嘟了一句,又看华为手机,揿响,还是那位“花脖子”的声音:“覃姐,你可别怨我,我是听‘九儿他爹’说的。他说你大舅可能‘老’了,因为他从村委的监控器上看到莫言回来了……”
我吃了一惊,道:“村子里还有摄像头?太厉害了!”“高参”道:“所以,表哥,得网络者得天下,失网络者失天下;得网络者得民心,失网络者失民心。所以,网络是天堂,网络也是地狱;所以,可以利用网络伸张正义,也可以利用网络冤杀好人;可以利用网络消费,也可以利用网络赚钱……总之,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人变成神……叫喊了几十年的‘缩小三大差别’①,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刚兴起互联网时那句‘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话现在基本上还适用。总之,表哥,自从有了互联网,我觉得自己才真正地过上了人的生活……”
“佩服,覃桂英,不,‘高参’,”我说,“我枉在北京待着,但实际上孤陋寡闻,感谢你给我上了一课。”
“你与你朋友新近开那个‘两块砖’公号我已关注了。太保守了,表哥,你们根本不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折腾了大半年,才几千个粉丝,如果交给我给你们经营,三个月,我不给你顺来一百万粉,我就不姓覃了。”
“你早就不姓覃了,”我堂弟说,“你姓高叫‘高参’。”“姓高也没什么不好,俺姥娘家不也姓高吗?”
“我很想知道你用什么方法能给我们吸来一百万粉丝。”我说。
“哎哟表哥,这事可不是一句半句能说清的,这么着,”她摸出两块手机,道,“加个微信,过几天咱们坐下来细聊。”
“我把自己推给你好几次请你加我,你都不理我,”她白了我一眼,然后用两块手机先后扫了我的二维码,说,“你得确认我,‘高参’和‘猪大自肥’。”
“‘猪大自肥’,这名字真好!”我说。“我还有三个名字呢。”
“你有五个手机?”我惊讶地问。
“‘老丈人的青鱼’有十二块手机呢。”她说,“我还有两个公众号,一个叫‘红唇’,一个叫‘绿嘴’,表哥你得空关注一下。”她俯身向我父亲,说,“大舅,我先走了,过几天再来看你。”
她走后,我父亲悄声对我说:“千万小心她啊……”我说:“大,您放心,我心里有数!”
(选自莫言小说集《晚熟的人》,有删改)
【注】①三大差别:指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有很强的真实性。其中的“莫言”和鲁迅小说中“迅哥儿”一样,都是小说人物,也带有作者的印记。
B. 小说集名为“晚熟的人”,覃桂英就是一个晚熟的人。她貌似在互联网时代如鱼得水,实际上处处显示出她的单纯和落伍。
C. 这篇小说延续了莫言一贯的写作风格。乡村题材,以故乡为背景,围绕故乡的人物展开,动作描写传神,语言描写如见其人。
D. 小说描写“我”见到“高参”后的心理反应,经历了“诧异——震惊——反感——好奇——戒备”的过程,点到为止,笔墨简省。
8. 简析“父亲”在小说中的作用。
9.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富有张力,请以划线语段为例进行赏析。
【7~9题答案】
【答案】7. B 8. ①父亲生病使“我”“大姐”“堂弟”“高参”聚集在同一场景,起着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②父亲对待“高参”的言行,表达了父亲对“高参”得罪不起的担心、厌恶,衬托了“高参”的能量巨大、令人恐惧。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从父亲对“高参”的沉默与对子女的反复告诫,暗含了对“高参”这类人物的批判和讽刺。
9. ①把农村妇女身份与政治性话语口吻,近乎文盲与乡村知识分子,粗俗的口语与刻意使用的庄重书面语联系在一起。②形成了强烈反差,从而带来了陌生化与极具冲击性的审美效果。③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覃桂英就是一个晚熟的人”错误。覃桂英不是“晚熟的人”,而一直是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唯利是图的小人。她是互联网时代浑水摸鱼者,也是家乡网络时代的恐怖分子,以五个手机、两个公众号买卖谣言,操弄民意。从其说的话就能看出“可以利用网络伸张正义,也可以利用网络冤杀好人;可以利用网络消费,也可以利用网络赚钱……总之,网络能把人变成鬼,也能把鬼变成人,当然也可以把人变成神……”“太保守了,表哥,你们根本不熟悉网络的运作规律,折腾了大半年,才几千个粉丝,如果交给我给你们经营,三个月,我不给你顺来一百万粉,我就不姓覃了。”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结合“老父病重,我由京返乡陪护。一日下午,忽听窗外大街上,传来一女子的号啕,众人皆愕然……来了”“她一边说着,一边闯进了我父亲的居室”“然后伸出手来,我感到她的手又大又硬,力气很足。然后她又与我堂弟等人一一握手”等分析,由于父亲生病,“我”由京返乡陪护,见到了“高参”“大姐”“堂弟”等人,“父亲”生病让一干人等齐聚一堂,才有了“我”与“高参”的见面,因此“父亲生病”推动了情节发展。
结合“父亲举起一只颤抖的手,断断续续地说:‘别……别……别惹她啊……’”“我父亲笑了,用微弱的声音说……”“她走后,我父亲悄声对我说:‘千万小心她啊……’”等分析,父亲对待“高参”的言行,如“别惹她”“太有名了……了不起……”“千万小心”,写出了父亲对“高参”得罪不起的担心、厌恶。衬托了“高参”的巨大能量,这能量令人恐惧。
结合“我老父摇摇头”“用微弱的声音说”“我父亲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我父亲悄声对我说”等分析,父亲对“高参”冷漠,不搭理“高参”,反复悄声告诫子女要小心,通过写父亲的举动,暗含了对“高参”这类人物的批判和讽刺,揭示小说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结合“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分析,“高参”是一个农村妇女的身份,说出这样的政治性话语,给人强烈的反差感。
“什么‘公鸡’‘母鸡’‘大师’‘小师’”“去你娘的,我正要找你算账呢,你说俺大舅‘老’了”“你这个造谣分子,我饶不了你”等为口语,但是,“我不过是一个为弱小者争利益,为受迫害者鸣不平,为创造和谐、公正、民主的乡村社会而不计报酬、不遗余力的乡村知识分子”为书面语,粗俗的口语与刻意使用的庄重书面语联系在一起,给人陌生而新奇的感觉,很有冲击力。
“高参”是一个近乎文盲农村妇女,但是不时以知识分子的口吻说话,语言富有政治性。人物身份和人物语言形成强烈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冲击和独特的审美效果,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报曰:“即如将军之计,虏当何时伏诛?兵当何时得决?孰计其便,复奏。”
充国上状曰:“臣闻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百战而百胜,非善之善者也,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蛮夷习俗虽殊于礼义之国,然其欲避害就利,爱亲戚,畏死亡,一也。今虏亡其美地荐草,愁于寄托,远遁,骨肉心离,人有畔志。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羌虏瓦解,前后降者万七百余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辈,此坐支解羌虏之具也。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
步兵九校、吏士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威德并行,一也。又因排折羌虏,令不得归肥饶之地,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畔之渐,二也。居民得并田作,不失农业,三也。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五也。以闲暇时,下先所伐材,缮治邮亭,充入金城,六也。兵出,乘危侥幸;不出,令反畔之虏窜于风寒之地,离霜露、疾疫、瘃堕之患,坐得必胜之道,七也。无经阻、远追、死伤之害,八也。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又无惊动河南大幵,使生他变之忧,十也。治湟狭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伸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大费既省,徭役预息,以戒不虞,十二也。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唯明诏采择。”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卷四·赵充国平羌》)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
B. 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
C. 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
D. 而明主班师罢兵/万人留田/顺天时/因地利/以待可胜之虏/虽未即伏辜/兵决可期月而望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状,“状”是一种文体,下级用来向上级直言进谏,并提出具体策略。与《出师表》的“表”意义相同。
B. 邮亭,指古代传递公文的人沿途休息的地方,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在其间用接力的方式传递文书。
C. 折冲,冲是一种战车,折冲指使敌军的战车后撤。折冲樽俎,意为不用武力而在酒宴谈判中制敌取胜。
D. 金城,指金属般坚固的城池,和《过秦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中的“金城”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羌人的侵扰,赵充国不建议直接对抗,而是采用让己方军队休养生息的方式,促使敌人陷入困境。
B. 羌人生活习惯与我们差异很大,不注重礼仪,但趋利避害、关爱家人、畏惧死亡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
C. 赵充国建议让九个步兵指挥官和一万多士兵留下来屯田,同时积极备战,可以为军队节省大量开销。
D. 赵充国并没有直接回答皇帝的问题,而是用十二个具体可行的建议,提醒冒险迅速作战会让国家受到损失。
13.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臣谨条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
(2)内不损威武之重,外不令虏得乘间之势,九也。
【10~13题答案】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我谨慎分条列举不出兵而留兵屯田的十二项有好处的建议。
(2)对内不使朝廷的重要的威严受到损害,对外不给羌人以可乘之机,这是第九条建议。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而此时陛下班师罢兵,留下万人屯田,顺应天时,利用地利,等待战胜羌人的机会。羌人虽未立即剿灭,然可望于一年之内结束战事。
“班师”与“罢兵”互文,指停止作战,调回外出作战的军队,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B;
“顺天时”“因地利”是并列结构,结构一致,“因地利”其后应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和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直言进谏”错误,“状”用于下级向上级陈述事情,并提出具体策略,而不是“直言进谏”;“与《出师表》的‘表’意义相同”错误,《出师表》的“表”指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由原文皇帝要求臣子回应可以看出,“状”与“表”意义不同。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建议让九个步兵指挥官和一万多士兵留下来屯田,同时积极备战,可以为军队节省大量开销”错误,将军和士兵屯田是第一条建议,为军队节省开销是第四条建议。由原文“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罢骑兵以省大费,四也”可知,骑兵包括战马一个月的食用能够屯田士兵维持一年,“撤除骑兵”可以为军队节省大量费用。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得分点:“谨”,谨慎地;“条”,分条列举;“留田”,屯田;“便宜”,有利的、有好处的。
(2)得分点:“内”,名词作状语,对内;“损”,使动用法,使……受损害;“外”,名词作状语,对外;“间”,间隙、可乘之机。
参考译文:
汉宣帝下诏询问赵充国说:“如按照将军的计划,羌人叛乱当何时可以剿灭?战事当何时能够结束?仔细研究出最佳方案,再次上奏!”
赵充国上奏说:“我听说,帝王的军队,应当不受什么损失就能取得胜利,所以重视谋略,轻视拼杀。《孙子兵法》说:‘百战百胜,并非高手中的高手,所以应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蛮夷外族的习俗虽与我们礼义之邦有所不同,但希望能躲避危害,争取有利,爱护亲属,惧怕死亡,则与我们一样。现在,羌人丧失了他们肥美的土地和茂盛的牧草,逃到遥远的荒山野地,为自己的寄身之地而发愁,骨肉离心,人人都产生了背叛之念。而此时陛下班师罢兵,留下万人屯田,顺应天时,利用地利,等待战胜羌人的机会。羌人虽未立即剿灭,然可望于一年之内结束战事。羌人已在迅速瓦解之中,前后共有一万七百余人投降,接受我方劝告,回去说服自己的同伴不再与朝廷为敌的共有七十批,这些人恰是瓦解羌人的工具。我谨归纳了不出兵而留兵屯田的十二项有益之处:
九位步兵指挥官和万名官兵留此屯田,进行战备,耕田积粮,威德并行,这是第一条建议。因屯田而排斥羌人,不让他们回到肥沃的土地上去,使其部众贫困破败,以促成羌人相互背叛的趋势,这是第二条建议。居民得以一同耕作,不破坏农业,这是第三条建议。骑兵,包括战马一个月的食用,能够屯田士兵维持一年,撤除骑兵可节省大量费用,这是第四条建议。春天来临,调集士卒,顺黄河和湟水将粮食运到临羌,向羌人显示威力,这是后世威慑敌人的资本,这是第五条建议。农闲时,将以前砍伐的木材运来,修缮驿站,将物资输入金城,这是第六条建议。如果现在出兵,冒险而无必胜把握;暂不出兵,则使叛逆羌人流窜于风寒之地,遭受霜露、瘟疫、冻伤的灾患,我们则坐着得到必胜的机会,这是第七条建议。可以避免遭遇险阻、深入追击和将士死伤的损害,这是第八条建议。对内不使朝廷的威严受到损害,对外不给羌人以可乘之机,这是第九条建议。又不会惊动黄河南岸大部落而产生新的事变,增加陛下之忧,这是第十条建议。修建湟狭中的桥梁,使至鲜水的道路畅通,以控制西域,扬威千里之外,使军队从此经过如同经过自家的床头一般容易,这是第十一条建议。大费用既已节省,便可不征发徭役,以防止出现预想不到的变故,这是第十二条建议。留兵屯田可得此十二项便利,出兵攻击则失此十二项便利,请陛下英明抉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羌村三首(其二)①
杜甫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②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注】①757年,诗人为左拾遗时,言事触怒肃宗,被放还鄜州羌村,写下《羌村三首》。②糟床:榨酒的器具。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叙事,交代了诗人迟暮之年因触怒皇上而被迫还家的窘境和郁郁寡欢的心情。
B. 诗歌形象鲜明,既有仕途受挫、心绪复杂的父亲,又有“绕膝慰留、畏爷复去”的娇儿。
C. 诗歌先抑后扬,结尾“足”“慰”二字可以看出诗人因禾黍丰收、家酿已熟而愁绪得解。
D. 诗歌沉郁顿挫,通过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表现诗人“身虽到家,而心实忧国”的感情。
15. 著名杜甫研究专家傅庚生在《文学鉴赏论丛》中认为:杜甫在此诗中,概括了他在羌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进行分析。
【14~15题答案】
【答案】14. C 15. ①“忆昔”两句是回忆过去池边树下纳凉的幽静生活。
②“娇儿”两句写现在孩子依偎着诗人,怕他再离去;“萧萧”两句描写眼前风中枯枝萧索,处境落寞,想到当下的各种事,焦虑煎熬。
③“赖知”“如今”均属料想之词。说幸亏今年庄稼收成还好,可以有酒消忧了,其实酒还不知在哪里呢,用想象来自我宽慰。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C.“诗歌先抑后扬”错误,诗歌没有使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家酿已熟”错,家酿还未熟。“注”“足”二字借酒之多写愁之浓,再多的酒也只能暂且自慰。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诗人回想到去年夏天初来羌村,喜欢在池边那棵老树下乘凉。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写出孩子在战乱年代,心灵里已烙下离乱与痛苦的影子,紧紧靠在父亲膝下,生怕父亲再走掉。“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此时北风萧萧,心中便生忧虑。此四句写人写景,营造悲凉凄苦的气氛,表现出作者此时的痛苦焦虑之情。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末四句写到秋收已毕,虽然新酒未曾酿出,却计日可待,似乎可感到它从糟床汩汩流出。“赖知”“已觉”均属料想之词。说酒是因愁,用想象之语来自我宽慰,深切表现出诗人矛盾苦闷心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用一种植物和一种动物来比喻因为生命的短暂,总会错过一些美好的东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全诗的主旨,更是作者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作者认为朋友即使相距天涯,也会像近邻一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在分别的路口,不要做出“_______________”的情态。
【16题答案】
【答案】 ①. 朝菌不知晦朔 ②. 蟪蛄不知春秋 ③. 同是天涯沦落人 ④. 相逢何必曾相识 ⑤. 天涯若比邻 ⑥. 儿女共沾巾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晦朔”“蟪蛄”“涯”“沦”“沾”。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未来,每粒沙子都可能拥有自己的IP地址。”现在看来,这种描述似乎是 ,但不可否认的事,这是对物联网产业未来发展最为精彩,也最能引发人无尽联想的描述了。不论物联网发展到哪个阶段,都摆脱不了经济运行整体状况对它的影响,这是一种 、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可以从相关的调研报告中看出些许端倪。据埃森哲预测,2030年产业物联网将为全球创造14.2万亿美元新产值,而中国将新增1.8万亿美元新产值。
物联网绝对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与其相关的很多概念,在历史和科技发展中都曾出现过,譬如工业化的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等。因此我们可以说,( )。不同于以前,在现今的科技语境中说起物联网,我们得到的是 的互联,包括手机、冰箱、汽车、眼镜等,都是互联互通的,这似乎多少带有“理想”的味道了。
近五年,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人类社会不断变革着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消费互联网生态体系已经成型。
与此同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联网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总规模2015年7月已达9.05亿;到2016年1月,4G用户数就将超过3G用户数。
庞大的市场基础成就了消费互联网的成功,从BAT的崛起与其市值 。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不断变革着人类社会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互联网生态体系消费已经成型。
B. 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不断变革着人类社会的消费与沟通方式,使成熟的消费互联网生态体系已经成型。
C. 随着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人类社会不断变革着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互联网生态消费体系已经成型。
D. 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不断变革着人类社会的消费与沟通方式,成熟的消费互联网生态体系已经成型。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物联网实际上是一种理念,它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
B. 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的一种理念的实际上就是物联网
C. 物联网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它实际上是一种理念
D. 它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物联网实际上是一种理念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天马行空 相辅相成 无所不在 可见一斑
B. 随心所欲 相得益彰 无所不在 见微知著
C. 天马行空 相得益彰 无所不至 可见一斑
D. 随心所欲 相辅相成 无所不至 见微知著
【17~19题答案】
【答案】17. D 18. A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搭配不当,“消费已经成型”,主谓搭配不当;B项,成分残缺,主语残缺;C项,结构混乱。故选D。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主语主体的一致性,句子主语应该是“物联网”,可排除B项、D项;“它代表了我们的期待和向往”与后文衔接更加贴近。故选A。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天马行空:多形容诗文、书法、言行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也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浮躁不安;也比喻思想奔放,任意驰骋。随心所欲: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行事(含贬义)。结合“这种描述似乎”分析,用“天马行空”。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结合“相互促进”分析,用“相辅相成”。无所不在:到处都存在,到处都有。无所不至: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指凡能做到的都做到了(用于坏事)。结合“包括手机、冰箱、汽车、眼镜等,都是互联互通的”等内容分析,用“无所不在”。见微知著: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可见一斑:比喻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事物的整体。结合“庞大的市场基础成就了消费互联网的成功,从BAT的崛起与其市值”等内容分析可知,用“可见一斑”。故选A。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设”一词最早是动漫中“人物形象设定”的简称,随后延伸到其他文艺创作领域,并逐渐成为网络常用语,指某人的社会形象。人们将人设与表现人物特征的词语连在一起使用,________,比如“耿直人设”“硬汉人设”;有突出人物品质的,如“学霸人设”“敬业人设”;有强调生活态度的,如“精致人设”“简约人设”;还有侧重社会角色的,如“好父亲人设”“好学生人设”。“人设”既是自我期许,________。
可以说,________,还是在社会生活的“大叙事”中,“人设”都在积极发挥作用。它不仅便于传播、交流,也包含自我要求和自我塑造。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 许愿同学想在百度百科中创建“人设”词条,请结合文段内容,帮他列出该词条的三个要点。要求:①语言简练;②每个要点不超过15字。
【20~21题答案】
【答案】20. ①有凸显性格特点;②也是他人和社会评价(也是自我评价);③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
21. ①源自动漫中“人物形象设定”;②表现人物社会形象特征;③包含自我要求和自我塑造。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能力。
第一空,句式要仿照“有突出人物品质”来写,内容与“耿直人设”“硬汉人设”等人物性格特征有关,据此可写“有凸显性格特点的”;
第二空,此句是对“人设”含义的总结,前句有“既是”,后面应有“也是”“又是”;前句有“自我”,后面应有“他人”或者继续对“自我”评价;前面是“自我期许”,后面可以是“他人或社会评价”或者是“自我评价”;
第三空,后面有“还是”“都”,说明前面应有“无论是”;后面有“在社会生活的‘大叙事’中”,说明前面也是“人设”的范围,可以结合第一段中的“动漫”“其他艺术领域”,写成“无论是在艺术创作中”。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题本质是要筛选概括出“人设”的关键信息。
结合“‘人设’一词最早是动漫中‘人物形象设定’的简称”,可概括出“源自动漫中‘人物形象设定’”;
结合“指某人的社会形象。人们将人设与表现人物特征的词语连在一起使用”,可概括出“表现人物社会形象特征”;
结合“它不仅便于传播、交流,也包含自我要求和自我塑造”,可概括出“包含自我要求和自我塑造”。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滤镜是神奇的存在,生活中它无处不在,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
滤镜可以过滤各种不需要的因素,让图像达到美化效果。
滤镜能够滤去杂质,让我们看见世间的美好;但是有时也会让我们看不清真相,迷失方向。
对于生活中的“滤镜现象”,你怎么看?请根据材料及其内涵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体验和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22题答案】
【答案】【例文】
给心戴上滤镜
“滤镜”,是伴随着各种美图修图软件而流行开的词。有人说,人们渐渐变得依赖滤镜,看不清现实。也有人说,生活已经够辛苦,为何不加上滤镜让自己看起来更美。其实,生活中谁没有滤镜呢?心灵更是需要戴上滤镜,才能看得更通透、更深刻。
来给心戴上滤镜吧。来,先上个儿童滤镜。戴上它,你的心将会同纯水一般明净透澈,你眼中的世界会如哥伦布所发现的新大陆一般,新奇有趣。美术家黄永玉先生戴上了,再也没拿下来,他仿佛穿越回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他戴上墨镜,驾着法拉利在公路上飞驰,把自己八九十岁的高龄甩在身后;他打开话匣,一通滔滔不绝,气贯长虹的言论惊翻四座,把五六十的后辈劝回央视工作;他大笔一挥,在自己生日宴上做出一副极为“嚣张”的自画像,一个老头儿敞着白褂儿,抬头向天张口大笑。不喜欢他的人说他不合礼数,肆意胡来:喜欢的人说他风韵犹存,气度不凡。黄永志一笑,呵,我只是戴上了副儿童滤镜,又变小了而已,在他眼中一切都好像不曾见过,充满了趣味。
来,戴上个感恩滤镜。戴上它,你会发现世界是这么值得令人感谢:走在路上,你会感谢筑路工人们,是他们勤劳的双手造出了这路;看看天空,你会感谢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土地造出了这适宜的环境,甜甜的空气,又是人民政府制定了合适的法律法规,保护这蓝天不被污气、污水、污渣玷污;看看身边川流不息的车辆、人群,你会感谢公民自觉守法,感谢社会繁荣和谐;最后再看看自己,你便会发自内心的感谢父母祖辈:是他们的生息劳作,才有了我这么一个人。戴上这滤镜,你会感谢这世间万物,这一切的一切。
当然,也有负面滤镜,试试这忧心滤镜吧,你将会被数不清的忧虑包围:怕食物有毒,怕恐怖袭击,怕世界大战,怕家人离散……你也能试下种族滤镜,你将会极愤懑地发现:怎么还能有这么低级的种族!为什么不清除他们?戴上冷漠滤镜试试吧,你将会横眉冷对人民群众,与人疏远……
杞人戴上了第一副眼镜,忧心忡忡,被众人笑话;希特勒戴上了第二副滤镜,一挥手,斩杀六百万犹太人;吝啬鬼斯克鲁奇戴上第三副滤镜,冷漠待人,最后见到了自己死后无人理睬。他们选上了这些滤镜,让世界在自己的眼中扭曲、变形。他们本也有善心,只是选错滤镜罢了。
来吧,为自己的心戴上一副正确的滤镜,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吧。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审题】要抓住滤镜“无处不在”“看见美好”“看不清真相”等关键词,同时要明确什么是“滤镜”象征着什么。“滤镜”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的滤镜,滤去杂质,让我们看到世界不一样的精彩与纯粹,人的内心也应有这样一面滤镜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然而滤镜太多,美化太多,孰真孰假,看不清现实终会封闭与自我的小世界,迷失自我。真实的世界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阴暗的角落,无论哪一面都应回归到事物本真的样子。有的滤镜不妨保留,而有的滤镜必须打破。
如认为需要滤镜,可认为生活大多平凡,又难免不如意,需要滤镜,过滤一些杂质,换个方式看见生活别样的美好与新奇,以更好地前行。以滤镜的美化为主旨。
如认为滤镜有不好的影响,可分析滤镜过多,易陷于信息的茧房,封闭自我,迷失方向,打破滤镜才能客观清醒地面对这个世界。以滤镜的弊端为主旨。
如辩证地看待,可认为生活既须要滤镜的美化,也须有打破滤镜的清醒认知。以两者结合为佳。
【立意】1.生活需要滤镜。
2.抛开滤镜,面对真实人生。
3.要选择正确滤镜。
4.以诗意的滤镜生活,以科学的滤镜看人生。
5.人生无处无滤镜,关键在于如何选择。
【素材】1.有一株荷,非常独特,满池的枯枝,只有它还生机勃勃。我把手机的镜头拉近,想拍出点与众不同的感觉来。然而,这株荷,实在远了些,而且它周围的水面,铺满了水泡。这水泡很是粘稠,无雨,亦无风,这粘稠的泡泡,把这一池水涂抹上了令我遐想万千的滋味——这池塘,有多少日子没有经历水流的激荡了?但那株荷实在令我喜欢。我竭尽全力地靠近,拍下几张。下载一个修图软件,修完发到朋友圈,赢得了无数赞美,尤其是对那张荷图。真的美吗?是的,做了无数的减法,把那粘稠的泡泡也最大程度地虚化了。然而,看图的人,只看到图,却见不到图之外的全部。只有我,在收到夸这幅图的话语时,内心不免复杂。若知道它的背景——那粘稠的水,还会觉得它美吗?
2.“我们处在一个被社交媒体绑架的时代,朋友们只会给你展示他们想给你展示的那一面,而对于生活的素色,几乎无人提及。外出旅行的照片是调过色的,自拍的脑袋上是有兔耳朵的。平时吃到的美食都是加了滤镜的,定位很可能是几天以前照片自带的。”可是生活没有滤镜,或者说生活的滤镜其实是每个人的心。但其实有时候想想,我们每个人眼睛里都是自带滤镜的,只是每个人看自己的生活所带的滤镜不一样罢了。有人说我们照镜子的时候会让大脑给我们实际的颜值默默提升个30%左右。但是看别人和看自己的人生时候所带的滤镜模式是不一样的。伤心的时候看自己是黑白胶卷模式,无聊透顶,看别人却是宝丽来模式。
3.生活也是如此,在滤镜之下,便有了千千万万清爽舒适的色泽。而真实的生活,却是蓬头垢面的。而人却总是很容易将自己的窘迫暗藏,将他人的光鲜作为参照,来反观自己的渺小生活。实际上,人人背后的生活图景,却是汹涌澎湃的,唯他人不能见而已。唯有修为可以改变这一切。尼科斯·卡赞扎基斯在《希腊人左巴》中说,如果你全然活过,当下这一刻就够了,不需要来世,不需要永恒,生命每一个片刻都无比丰富。我每读到都觉得无比畅快。这些语言就有滤镜的功能。它可以滤过尘土砂石,狂风暴雪,剩下阳春白月,让人轻盈地向前走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工业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工业大附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工业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情景默写,语官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