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件37张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件37张
文言文特殊句式01判断句02被动句03省略句04倒装句05固定句式判 断 句 01判 断 句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1.“……者,……也。”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也。”例:“夫战,勇气也。”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3.“……者,……。”例:“粟者,民之所种。”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具体表示法 具体表示法 4.“……者也。”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5.用“为、乃、必、亦、即、诚、皆、则”表判断例:“是乃狼也。”(这是狼)6.无标志判断句。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刘备天下枭雄。”注意事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被 动 句 02被 动 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在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被 动 句 类 型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例:“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2.用“为”,“为……所。”表被动。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被 动 句 类 型 3.用“见”、“见……于………。”表被动。例:“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被”表被动。例:“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二、无标志的被动句例:“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兵挫地削,亡其六郡”省 略 句 03省 略 句 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例:“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1.主语的省略省 略 句 2.谓语的省略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省 略 句 3.宾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动词的宾语省略和介词的宾语省略。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这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往承上文省略。“此人--为(之)具言所闻”“竖子不足与谋!”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省 略 句 4.介词的省略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例:“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倒 装 句 04倒 装 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一谓一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1.主谓倒装句2.宾语前置句3.定语后置句4.状语后置句主 谓 倒 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宾 语 前 置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可以分为四种常见类型: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3.用“之”或“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4.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宾 语 前 置1.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如:(刘)预州今欲何往? (今欲往何)·王曰:“谁可使者?” (可使者谁)·权知其意,执素手曰:“卿欲何言?” (卿欲言何)·王问:“何以知之?” (以何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宾 语 前 置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再如:①古之人不余欺 (古之人不欺余)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莫或止之)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宾 语 前 置3.用“之”或“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②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之)③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图利 从命)④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过尔与)宾 语 前 置4.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如:①“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余以是记之)②一言以蔽之 (以一言蔽之) ③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注意: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向东;向南)定 语 后 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之石)定 语 后 置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定 语 后 置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三夫荷担者子孙)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 (好事之少年)定 语 后 置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能不易其志之缙绅)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例如: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尝贻余核舟一状 语 后 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状 语 后 置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如:①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 (以帷幕裹)③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 (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④覆之以掌 (以掌覆之)*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如:①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状 语 后 置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固 定 句 式05固 定 句 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1.表陈述语气2.表疑问语气3.表感叹语气4.表反问语气固 定 句 式1.表陈述语气有以 (有…用来) 无以 (没有......用来)有所 (有…的 )无所 (没有……的)比及 (等到………的时候)为……所 (表被动)固 定 句 式奈何 (怎么办)何如 (怎么样)如……休 (把……怎么样)得无……耶 (大概……吧、恐怕……吧)如……何 (相当于“对……该怎么办”)2.表疑问语气固 定 句 式何其 (多么)一何 (何等、多么)何……之 (怎么……这样啊)3.表感叹语气固 定 句 式无乃……乎 (恐怕、只怕)不亦……乎 (不是……吗)得无……乎 (难道……吗 )孰与、孰若 (跟……相……)何……为 (为什么……呢)4.表反问语气谢谢观看!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件,共4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高考真题,常式句,即时小练,答案⓹⓻,被动句,省略句,谓语省略,宾语前置,三种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考情微观,预习任务,整体感知,知识精讲,轩东故尝为厨,城非不高也,城不是不高非表判断,判断句规律总结,吾属今为之虏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判断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峨冠而多髯为东坡,省略句,便舍船从口入,诸葛亮,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唯问你,唯图利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