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知识梳理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展开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知识梳理
一、重点字音
辙(zhé) 轼(shì) 靡(mǐ) 佣(yōnɡ) 辍(chuò)
蕲(Qí) 徇(xún) 柘(zhè) 谯(qiáo) 冢(zhǒng)
嗟乎(jiē) 昳丽(yì) 期年(jī) 间进(jiàn)
玉帛(bó) 阳夏(jiǎ) 怅恨(chànɡ) 鸿鹄(hú)
適戍(shù) 篝火(gōu) 召令(zhào) 袒右(tǎn)
都尉(dū) 社稷(jì) 崩殂(cú) 陟罚(zhì) 臧否(pǐ)
夙夜(sù) 驽钝(nú) 攘除(rǎnɡ) 咨诹(zōu)
舂谷(chōng) 狗窦(dòu)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 孰视之(同“熟”,仔细)
(2) 发闾左適戍渔阳(同“谪”)
(3) 为天下唱(同“倡”,倡导、发起)
(4) 卜者知其指意(同“旨”)
(5) 固以怪之矣(同“已”,已经)
(6) 将军身被坚执锐(同“披”,穿着)
(7) 不知饴阿谁(同“贻”,送给)
2.古今异义
(1) 齐师伐我(古义:攻打/今义:砍伐)
(2)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空隙;嫌隙,隔阂)
(3) 肉食者鄙(古义: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4) 小大之狱(古义:诉讼事件/今义:监狱)
(5) 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
(6) 可以一战(古义:两个词,可以凭借。可,可以;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
(7)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词,左和右;表示概数)
(8) 明日徐公来(古义:次日,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用于将来时态)
(9)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偏爱/今义:自私)
(10)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
(11)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古义:编次/今义:次序;品质差等)
(12) 会天大雨(古义:适逢,恰巧遇到/今义:集会,见面等)
(13) 比至陈(古义:等到/今义:比较,比方)
(14) 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
(15)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极端憎恨或悔恨)
(16)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17) 临表涕零(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18) 将军角弓不得控[古义:拉开(弓弦)/今义:掌握,操控]
(19) 山河表里潼关路(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3.一词多义
(1) 故 公问其故(名词,原因,缘故) 故逐之(连词,所以)
(2) 从 民弗从也(动词,听从)
战则请从(动词,跟随)
(3) 以 何以战(介词,凭、靠)
必以分人(介词,把)
必以信(介词,按照,根据)
(4) 之 肉食者谋之(代词,指这件事)
小大之狱(助词,的)
公与之乘(代词,他,指曹刿)
(5) 上 受上赏(形容词,上等的)
上书谏寡人者(动词,呈上)
(6) 下 受下赏(形容词,下等的)
乃下令(动词,颁布,发布)
(7) 于 欲有求于我也(介词,对,向)
皆以美于徐公(介词,比)
能谤讥于市朝(介词,在)
(8) 孰 我与徐公孰美(代词,哪一个)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9) 等 等死,死国可乎(同样)
公等遇雨(用在名词或代词后,表示复数)
(10) 数 扶苏以数谏故(读shuò,副词,屡次)
卒数万人(读shù,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11) 故 扶苏以数谏故(名词,缘故,原因)
广故数言欲亡(副词,故意)
(12) 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动词,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军队驻扎)
(13) 以 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以致)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连词,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为)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14) 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读wèi,动词,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读yí,遗留下来的)
4.词类活用
(1) 神弗福也(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 一鼓作气(名词作动词,击鼓)
(3) 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向下)
(4) 朝服衣冠(名词作动词,穿戴)
(5)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6)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作动词,偏爱)
(7)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
(8) 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9) 法皆斩(名词作状语,按法律)
(10) 大楚兴,陈胜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11) 天下苦秦久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12) 尉果笞广(名词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13) 皆指目陈胜(名词作动词,手指目视)
(14) 夜篝火(名词作状语,在夜间)
(15) 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作动词,发扬,扩展)
(16) 亲贤臣,远小人(均为形容词作动词,亲近、疏远)
(17) 优劣得所(形容词作名词,德才高的人和德才低的人)
(18) 此皆良实(形容词作名词,忠良诚实的人)
(19) 攘除奸凶(形容词作名词,奸邪凶顽的人)
(20)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作动词,发扬光大)
(21) 出门东向看(名词作状语,向东)
(22) 散入珠帘湿罗幕(形容词作动词,打湿)
(23) 去时雪满天山路(形容词作动词,铺满)
5.文言句式
(1)省略句 ①乃入见[省略主语和宾语,应为“(曹刿)乃入见(鲁庄公)”]
②可以一战[省略介词的宾语,应为“可以(之)一战”]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谓语,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④ 朝服衣冠[省略主语,应为“(邹忌)朝服衣冠”]
⑤ 上使外将兵。[省略宾语,应为“上使(之)外将兵”]
⑥守丞死,乃入据陈。[省略主语,应为“守丞死,(起义军)乃入据陈”]
(2)判断句 ①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②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者,……也”表判断)
③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前一分句用“……也”表判断;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
④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者也”表判断)
⑤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者,……也”表判断)
⑥ 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
⑦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乃”表判断)
⑧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也”表判断)
(3)倒装句 ①何以战(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战”)
②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
③ 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④ 忌不自信(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忌不信自”)
⑤ 能谤讥于市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能于市朝谤讥”)
⑥ 祭以尉首。(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尉首祭”)
⑦ 不求闻达于诸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不求于诸侯闻达”)
⑧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故临崩以大事寄臣也”)
⑨ 受任于败军之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败军之际受任”)
⑩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4)固定句式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文言固定句式,译为“与……相比怎么样”)
三、文学常识
1.作者
(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是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辅助刘备取得荆州、益州,建立蜀汉,被拜为丞相。刘备死后,他尽心辅佐后主刘禅,数次北伐,最后因病卒于军中。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世称诸葛武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还曾发明孔明灯、运输工具“木牛流马”。
(2)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人,盛唐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之一,世称岑嘉州。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西域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善于描写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其诗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3)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4)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5)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文体知识
(1)表: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由此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统观众多表文,尽管具体内容不同,但都离不开抒情手法的运用,因此,“动之以情”可以说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此外,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常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2)乐府:诗体名。本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用以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宋元以后的词、散曲和剧曲,因配合音乐,有时也称乐府。
(3)律诗: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不得换韵。每句各字及句与句、联与联之间平仄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