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中学生文言文主题性阅读 4 (年少才高)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中学生文言文主题性阅读 4 (年少才高),共30页。
中学生文言文主题性阅读
主题
主题一 孝悌仁爱
主题二 发愤图强
主题三 舍生取义
主题四 年少才高
主题五 廉洁奉公
体例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中学生文言文主题性阅读
目录
主题一 孝悌仁爱
孝悌仁爱(一) 曾参之孝 孝悌仁爱(二) 子贡辞金
孝悌仁爱(三) 颜回之仁 孝悌仁爱(四) 仁恕之道
孝悌仁爱(五) 孔子受食 孝悌仁爱(六) 仁人之馈
孝悌仁爱(七) 不忍之心 孝悌仁爱(八) 优旃讽谏
孝悌仁爱(九) 王祥至孝 孝悌仁爱(十) 舍身杀蛇
主题二 发愤图强
发愤图强(一) 纪昌学射 发愤图强(二) 苏秦刺股
发愤图强(三) 炳烛之学 发愤图强(四) 孔子学琴
发愤图强(五) 卧薪尝胆 发愤图强(六) 太宗好弓
发愤图强(七) 范公苦学 发愤图强(八) 王冕好学
发愤图强(九) 意外遂愿 发愤图强(十) 发愤著书
主题三 舍生取义
舍生取义(一) 众人国士 舍生取义(二) 易水送别
舍生取义(三) 不食周粟 舍生取义(四) 石奢纵父
舍生取义(五) 天下之平 舍生取义(六) 范滂就义
舍生取义(七) 巨伯护友 舍生取义(八) 独在帝侧
舍生取义(九) 魏征直谏 舍生取义(十) 心照汗青
主题四 年少才高
年少才高(一) 贾逵读经 年少才高(二) 小时了了
年少才高(三) 覆巢之下 年少才高(四) 钟氏弟兄
年少才高(五) 元方责友 年少才高(六) 不见长安
年少才高(七) 孺子赏月 年少才高(八) 识李观虎
年少才高(九) 右军假寐 年少才高(十) 少年宰相
主题五 廉洁奉公
廉洁奉公(一) 子罕辞玉 廉洁奉公(二) 景公夜饮
廉洁奉公(三) 史鱼尸谏 廉洁奉公(四) 鲁相拒鱼
廉洁奉公(五) 孔明治家 廉洁奉公(六) 杨震拒金
廉洁奉公(七) 忧国忧民 廉洁奉公(八) 包拯清廉
廉洁奉公(九) 海瑞宦囊 廉洁奉公(十) 我心有主
主题四 年少才高
年少才高(一) 贾逵读经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贾逵①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②五典③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④或题于扉屏⑤且诵且记期年经文诵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⑥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拾遗记》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贾逵:字景伯,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
②三坟: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文中泛指古书。
③五典:传说中的古书名,指少昊(hào)、颛(zhuān)顼(xū)、高辛、尧、舜之书。文中泛指古书。
④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⑤扉屏:门扇、屏风。
⑥襁负:用布带子把孩子捆在后背上背着。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诵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拾遗记》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子嗣)
B.期年,经文诵遍(一年)
C.称云振古无伦(伦理)
D.赠献者积粟盈仓(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以贞明见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嫁瑶无嗣,而归居焉
C.或题于扉屏/或襁负子孙
D.贾逵非力耕所得/世所谓舌耕也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故燕王欲结于君。 B.或题于扉屏。
C.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 D.于闾里每有观者。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道。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一早一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到贾逵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说:“回忆过去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地全记得。”于是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或者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在他住的街巷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说自古以来没有人可和他相比。后来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家门附近,贾逵都一一教授他们经书。学生给他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积累起来装满了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这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年少才高(二) 小时了了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③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④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⑤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⑧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⑨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
——《世说新语·言语》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孔文举: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少有异才,勤奋好学。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②李元礼:李膺(110—169),名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等职。
③司隶校尉:官名。督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治洛阳。
④中表:古代称父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外兄弟姐妹,称母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内兄弟姐妹。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
⑤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⑥师资之尊: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故老子是孔子的老师。
⑦奕世:累世,一代接一代。
⑧太中大夫:官名。主管议论政事。
⑨了了:聪明伶俐的样子。
⑩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世说新语·言语》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诣门者,皆俊才(登门拜访)
B.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沟通,交流)
C.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认为……不同凡响)
D.人以其语语之(告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司隶校尉/既自以心为形役
B.既通,前坐/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
C.人以其语语之/因摄血以供妖饮
D.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莫不延颈愿交焉
3.与“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中“奇”的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滕公壮其貌 B.孟尝君客我
C.渔人甚异之 D.会盟而谋弱秦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望很高,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只有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戚,守门的小吏才给通报。孔融到了(李元礼)家门口,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到前厅坐下。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几代友好的亲戚。”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无不称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这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能干。”孔融听后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被说得)非常窘迫。
年少才高(三) 覆巢之下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注]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卵:鸟蛋。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孔融被收(逮捕,拘禁)
B.中外惶怖(中国和外国)
C.了无遽容(惊慌)
D.大人岂见覆巢之下(打翻的、倾覆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冀罪止于身/乃号令于三军曰
B.二儿故琢钉戏/故圣王重行之
C.复有完卵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D.寻亦收至/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
A.孔融被收。 B.徒见欺。
C.受制于人。 D.句读之不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孔融被逮捕时,朝廷内外无不惶恐惧怕。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他们照样做琢钉的游戏,完全没有一点儿惊慌的神色。孔融对派来逮捕的人说:“希望罪过只在我一个人身上,两个儿子的性命能否保全?”两个儿子从容向前说:“父亲大人难道见过倾覆的鸟窝下,会有完好的鸟蛋吗?”不久逮捕他们的人也到了。
年少才高(四) 钟氏弟兄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注]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昼寝:白天睡觉,午睡。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名声、声誉)B.于是敕见(皇帝下命令召见)
C.其父时觉(觉察)D.且托寐以观之(睡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共偷服药酒/因事顺心,命篇曰B.且托寐以观之/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C.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D.魏文帝闻之/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3.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卿面何以汗? B.大王来何操?
C.沛公安在? D.何可胜道也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有美好的声誉,(钟毓)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了他们,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见我。”于是他们奉皇帝的命令进见。钟毓脸上有汗,皇帝问他:“你脸上为什么会出汗?”钟毓回答说:“我见到您内心战战惶惶,所以汗如浆般涌出。”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我因为见到您内心战战栗栗,所以连汗也不敢出了。”
钟毓兄弟小的时候,正当父亲午睡,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醒了,仍假装睡着来观察他们。钟毓先行了礼而后饮酒,钟会喝了酒却不行礼。之后他们的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用来成就礼教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喝本来就不合礼法,所以不行礼。”
年少才高(五) 元方责友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陈太丘[注]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古代常以地名称其长官。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日期)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
C.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顺随)D.友人惭,下车引之(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誓不相隔卿
C.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3.下列选项中补充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____过中不至,太丘舍②____去,③____去后④____乃至
A.①客 ②客 ③太丘 ④客B.①太丘 ②客 ③客 ④客
C.①客 ②太丘 ③客 ④客 D.①客 ②客 ③客 ④太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陈太丘真不是君子!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门。
年少才高(六) 不见长安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夙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洛下:指洛阳,西晋京城。
②东渡:指西晋灭亡,司马睿东渡,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夙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明帝问何以致泣(导致)B.具以东渡意告之(详细地)
C.居然可知(竟,竟然)D.元帝异之(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问明帝/宁喜,因列筵告戚党B.乃答曰:“日近。”/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吴不亡越,越故亡吴D.元帝异之/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3.对下列句子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明帝问何以致泣。(状语后置句)B.具以东渡意告之。(状语后置句)
C.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状语后置句)D.乃答曰:“日近。”(主语省略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译文:
参考答案: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认为他的回答不同寻常。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说:“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年少才高(七) 孺子赏月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徐孺子[注]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世说新语·言语》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徐孺子:徐稚(97—168),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人。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称“南州高士”。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世说新语·言语》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明”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明亮)
B.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看见)
C.太后明谓左右(清楚地)
D.并非明火执仗(明亮)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然”的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徐曰:“不然。”(是的、对的)
B.若火之始然(……的样子)
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
D.河东凶亦然(这样)
3.与“若令月中无物”中“令”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令人兴奋 B.老有令名
C.则民无不令矣 D.令五人保其首领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没有的话一定看不见。”
年少才高(八) 识李观虎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魏明帝②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闲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世说新语·雅量》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②魏明帝:指曹叡(204—239),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叡,音ruì。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闲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世说新语·雅量》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观者无不辟易颠仆(退避,避开)B.观者无不辟易颠仆(跌倒,跌落)
C.戎湛然不动(惊恐的样子)D.了无恐色(全无,毫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树在道边而多子/吾尝终日而思矣B.诸儿竞走取之/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C.取之,信然/烟涛微茫信难求D.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徘徊于斗牛之间
3.与“纵百姓观之”中“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之顺之 B.七擒七纵
C.纵横交错 D.纵彼不言
解析:选A A项与例句相同,均解释为“放任”。B项,释放;C项,竖,直;D项,即使。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多个小孩子一起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其他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不动),(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李子树。”(人们)摘取果实(品尝),确实如王戎所言。
魏明帝在宣武场上砍掉了老虎的爪子和牙,任凭百姓观看。王戎当时七岁,也去看。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全都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却平平静静,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年少才高(九) 右军假寐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时大将军②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甚有智
——《世说新语·假谲》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
②大将军:指晋朝大将王敦。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但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亦发动政变,但失败,史称王敦之乱。
③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王敦叛晋,后被诛。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甚有智。——《世说新语·假谲》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减少)B.恒置帐中眠(常常)
C.屏人论事(屏退)D.乃阳吐污头面被褥(同“佯”,假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言逆节之谋/不得不除之B.方意右军未起/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C.既闻所论/既泣之三日D.乃见吐唾纵横/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3.下列句子中补充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恒置(右军)(于)帐中眠。B.(右军)既闻所论,知(大将军、钱凤)无活理。
C.(大将军、钱凤)乃见(右军)吐唾纵横。D.(右军)于是得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王右军还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很喜欢他,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大将军曾经先从帐里出来,王右军还没起来。一会儿钱凤来了,两人屏退其他人讨论大事,都忘了右军还在帐里,便密谋叛乱的细节。王右军醒后,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以后,知道自己必定不能存活,就假装流口水,弄脏了头脸和被褥,装作还在熟睡。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彼此大惊失色,说道:“不能不杀掉他。”等到他们打开帐子,发现王右军口水四流,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他的性命得以保全。当时人们称赞王右军有智谋。
年少才高(十) 少年宰相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②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③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④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⑤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欤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战国策·秦策》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文信侯:吕不韦(?—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被封为文信侯。
②张唐:战国时期秦国将军。秦昭王时多次带兵攻魏、赵,夺取大片土地,斩杀甚众,赵人恨之入骨,曾下令能得张唐者赏百里之地。
③项橐: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相传曾经三难孔子,让孔子甘愿拜其为师。
④武安君: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
⑤应侯:战国时期秦国名相范雎。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欤?”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战国策·秦策》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燕者必径于赵(取道)B.攻城堕邑,不知其数(攻取)
C.应侯之用秦也(任用)D.孰与文信侯专欤(独断专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奚以遽言叱也B.燕太子质于秦/燕者必径于赵
C.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绞而杀之D.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请因孺子而行
3.与“而燕太子质于秦”中的“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质诸鬼神而无疑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C.质,臣所执以见君者也D.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欤?
译文: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做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为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做相国,以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取道于赵国,(由于过去伐赵结下仇怨,)赵国正悬赏百里之地抓我。”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已让刚成君蔡泽侍奉燕国三年,又使燕太子入朝为人质。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道:“我亲自出马他都不肯去,你还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辩解说:“古时项橐七岁时就成为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君侯为何不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不由分说便呵斥于我呢?”
甘罗拜谒张唐,问他:“阁下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的功勋比不上他。”甘罗问:“阁下果真自知功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是的。”甘罗又问:“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雎与今日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更专断独行?”张唐说:“应侯比不上文信侯。”甘罗问:“阁下果真认为应侯比不上文信侯吗?”张唐说:“是的。”甘罗说:“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阁下却左右不肯,我不知道阁下身死何地啊!”张唐说:“那就麻烦你跟文信侯说我张唐乐意接受这一使命。”
参考答案
主题四 年少才高
年少才高(一) 贾逵读经
1.解析:选C “伦”,匹敌。
2.解析:选D A项,介词,因为;介词,把。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C项,或者;代词,有的人。D项,均为所字结构标志。
3.解析:选D D项为一般陈述句;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4.参考答案: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这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年少才高(二) 小时了了
1.解析:选B “通”,通报。
2.解析:选D A项,动词,担任;介词,表被动。B项,副词,已经;连词,“既……又……”搭配。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D项,均为不定指代词,“没有人”。
3.解析:选D D项为使动用法;例句与A、B、C三项均为意动用法。
4.参考答案: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几代友好的亲戚。
年少才高(三) 覆巢之下
1.解析:选B “中外”,朝廷内外。
2.解析:选D A项,介词,在;介词,向。B项,仍,还是;因此。C项,表疑问语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均译为“不久”。
3.解析:选D 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被动句。
4.参考答案:父亲大人难道见过倾覆的鸟窝下,会有完好的鸟蛋吗?
年少才高(四) 钟氏弟兄
1.解析:选C “觉”,醒来。
2.解析:选B A项,介词,趁机;介词,因为。B项,均为连词,表目的。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代词,代“钟毓、钟会”;结构助词,的。
3.解析:选D D项为一般疑问句;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参考答案:钟毓兄弟小的时候,正当父亲午睡,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醒了,仍假装睡着来观察他们。
年少才高(五) 元方责友
1.解析:选C “委”,抛弃,舍弃。
2.解析:选B A项,副词,才;副词,仅仅。B项,均为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D项,副词,就;连词,那么。
3.答案:A
4.参考答案: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门。
年少才高(六) 不见长安
1.解析:选C “居然”,显然。
2.解析:选A A项,均为副词,于是,就。B项,副词,却;副词,于是,就。C项,名词,原因;副词,必定。D项,代词,代“明帝的回答”;结构助词,的。
3.解析:选A A项为宾语前置句。
4.参考答案: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年少才高(七) 孺子赏月
1.解析:选D “明”,点燃,点亮。
2.解析:选B “然”,通“燃”,燃烧。
3.解析:选A A项与例句相同,均解释为“让,使”;B项,美好的;C项,听从;D项,假使。
4.参考答案: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没有的话一定看不见。
年少才高(八) 识李观虎
1.解析:选C “湛然”,安然的样子。
2.解析:选A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项,均为动词,奔跑;C项,均为副词,确实;D项,均为介词,在。
3.解析:选A A项与例句相同,均解释为“放任”。B项,释放;C项,竖,直;D项,即使。
4.参考答案: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其他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
年少才高(九) 右军假寐
1.解析:选A “减”,不足。
2.解析:选C 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王右军”。B项,副词,才;副词,将要。C项,均为副词,已经。D项,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
3.解析:选B “无活理”的主语是“王右军”。
4.参考答案:等到他们打开帐子,发现王右军口水四流,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他的性命得以保全。
年少才高(十) 少年宰相
1.解析:选C “用”,执政,掌权。
2.解析:选C A项,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凭借。B项,介词,在;介词,表引进对象,不译。C项,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经由。
3.解析:选B B项与例句相同,均解释为“做人质”。A项,诘问;C项,见面礼;D项,一种刑具。
4.参考答案: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雎与今日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更专断独行?
中学生文言文主题性阅读(教师版)
主题四 年少才高
年少才高(一) 贾逵读经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贾逵①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②五典③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④或题于扉屏⑤且诵且记期年经文诵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⑥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拾遗记》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贾逵:字景伯,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西汉名家贾谊的九世孙。
②三坟:传说中我国最古的书籍,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文中泛指古书。
③五典:传说中的古书名,指少昊(hào)、颛(zhuān)顼(xū)、高辛、尧、舜之书。文中泛指古书。
④牒:供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⑤扉屏:门扇、屏风。
⑥襁负:用布带子把孩子捆在后背上背着。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贾逵年五岁,明惠过人。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而归居焉,亦以贞明见称。闻邻中读书,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逵静听不言,姊以为喜。至年十岁,乃暗诵“六经”。姊谓逵曰:“吾家贫困,未尝有教者入门,汝安知天下有‘三坟’‘五典’而诵无遗句耶?”逵曰:“忆昔姊抱逵于篱间,听邻家读书,今万不遗一。”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期年,经文诵遍。于闾里每有观者,称云振古无伦。门徒来学,不远万里,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皆口授经文。赠献者积粟盈仓。或云:“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拾遗记》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其姊韩瑶之妇,嫁瑶无嗣(子嗣)
B.期年,经文诵遍(一年)
C.称云振古无伦(伦理)
D.赠献者积粟盈仓(满)
解析:选C “伦”,匹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亦以贞明见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旦夕抱逵隔篱而听之/嫁瑶无嗣,而归居焉
C.或题于扉屏/或襁负子孙
D.贾逵非力耕所得/世所谓舌耕也
解析:选D A项,介词,因为;介词,把。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C项,或者;代词,有的人。D项,均为所字结构标志。
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故燕王欲结于君。 B.或题于扉屏。
C.或襁负子孙,舍于门侧。 D.于闾里每有观者。
解析:选D D项为一般陈述句;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贾逵非力耕所得,诵经吞倦,世所谓舌耕也。
译文:
参考答案: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这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贾逵五岁的时候,就聪明过人。他的姐姐是韩瑶的妻子,出嫁以后没有孩子,便被休回到娘家来住,她也因为贞节和聪明被人称道。听到邻家读书,她每天一早一晚都抱着贾逵隔着篱笆墙来听。贾逵安静地听着不说话,姐姐也因此感到高兴。到贾逵十岁时,就能背诵“六经”了。姐姐问贾逵说:“咱们家贫穷,从没有教书先生进咱们家门,你怎么知道天下有‘三坟’‘五典’这些古书,而又能背诵得一句不漏呢?”贾逵说:“回忆过去姐姐抱我在篱笆间,听邻居家里读书,现在还一句不漏地全记得。”于是他就剥下院中桑树的皮,用它当纸来写字,或者把字写在门扇上、屏风上,这样一边念一边记,一年的工夫,经书的文字便全部通晓了。在他住的街巷里,每当人们看到他刻苦好学,都称赞说自古以来没有人可和他相比。后来许多学生来向他求教,有的不以万里为远,有的背着孩子住到他的家门附近,贾逵都一一教授他们经书。学生给他一些粮食作为学费,积累起来装满了粮仓。有人说:“贾逵的粮食不是靠自己种地得到的,而是靠讲经书讲得唇焦口燥得到的,这就是世人说的以舌代耕啊。”
年少才高(二) 小时了了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③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④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⑤有师资之尊⑥是仆与君奕世⑦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⑧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⑨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⑩
——《世说新语·言语》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孔文举: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孙。少有异才,勤奋好学。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②李元礼:李膺(110—169),名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今属河南)人。出仕之初举孝廉,后历任青州等地太守、乌桓校尉、徵度辽将军、河南尹等职。
③司隶校尉:官名。督察三辅、三河、弘农七郡,治洛阳。
④中表:古代称父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外兄弟姐妹,称母之姐妹所生子女为内兄弟姐妹。外为表,内为中,合而称之“中表”。
⑤伯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⑥师资之尊: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故老子是孔子的老师。
⑦奕世:累世,一代接一代。
⑧太中大夫:官名。主管议论政事。
⑨了了:聪明伶俐的样子。
⑩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世说新语·言语》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诣门者,皆俊才(登门拜访)
B.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沟通,交流)
C.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认为……不同凡响)
D.人以其语语之(告诉)
解析:选B “通”,通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司隶校尉/既自以心为形役
B.既通,前坐/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
C.人以其语语之/因摄血以供妖饮
D.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莫不延颈愿交焉
解析:选D A项,动词,担任;介词,表被动。B项,副词,已经;连词,“既……又……”搭配。C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D项,均为不定指代词,“没有人”。
3.与“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中“奇”的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滕公壮其貌 B.孟尝君客我
C.渔人甚异之 D.会盟而谋弱秦
解析:选D D项为使动用法;例句与A、B、C三项均为意动用法。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译文:
参考答案: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几代友好的亲戚。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名望很高,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只有是才子、名流和内外亲戚,守门的小吏才给通报。孔融到了(李元礼)家门口,对守门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到前厅坐下。李元礼问道:“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说:“过去(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老子是师生关系,所以我和您是几代友好的亲戚。”李元礼和(在座的)宾客无不称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他,陈韪说:“小时候这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能干。”孔融听后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被说得)非常窘迫。
年少才高(三) 覆巢之下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注]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卵:鸟蛋。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世说新语·言语》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孔融被收(逮捕,拘禁)
B.中外惶怖(中国和外国)
C.了无遽容(惊慌)
D.大人岂见覆巢之下(打翻的、倾覆的)
解析:选B “中外”,朝廷内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冀罪止于身/乃号令于三军曰
B.二儿故琢钉戏/故圣王重行之
C.复有完卵乎/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D.寻亦收至/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解析:选D A项,介词,在;介词,向。B项,仍,还是;因此。C项,表疑问语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D项,均译为“不久”。
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
A.孔融被收。 B.徒见欺。
C.受制于人。 D.句读之不知。
解析:选D D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均为被动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译文:
参考答案:父亲大人难道见过倾覆的鸟窝下,会有完好的鸟蛋吗?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孔融被逮捕时,朝廷内外无不惶恐惧怕。当时孔融的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他们照样做琢钉的游戏,完全没有一点儿惊慌的神色。孔融对派来逮捕的人说:“希望罪过只在我一个人身上,两个儿子的性命能否保全?”两个儿子从容向前说:“父亲大人难道见过倾覆的鸟窝下,会有完好的鸟蛋吗?”不久逮捕他们的人也到了。
年少才高(四) 钟氏弟兄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注]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昼寝:白天睡觉,午睡。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世说新语·言语》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名声、声誉)
B.于是敕见(皇帝下命令召见)
C.其父时觉(觉察)
D.且托寐以观之(睡着)
解析:选C “觉”,醒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共偷服药酒/因事顺心,命篇曰
B.且托寐以观之/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C.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D.魏文帝闻之/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解析:选B A项,介词,趁机;介词,因为。B项,均为连词,表目的。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D项,代词,代“钟毓、钟会”;结构助词,的。
3.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卿面何以汗? B.大王来何操?
C.沛公安在? D.何可胜道也哉?
解析:选D D项为一般疑问句;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
参考答案:钟毓兄弟小的时候,正当父亲午睡,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醒了,仍假装睡着来观察他们。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钟毓、钟会小的时候就有美好的声誉,(钟毓)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说了他们,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见我。”于是他们奉皇帝的命令进见。钟毓脸上有汗,皇帝问他:“你脸上为什么会出汗?”钟毓回答说:“我见到您内心战战惶惶,所以汗如浆般涌出。”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我因为见到您内心战战栗栗,所以连汗也不敢出了。”
钟毓兄弟小的时候,正当父亲午睡,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醒了,仍假装睡着来观察他们。钟毓先行了礼而后饮酒,钟会喝了酒却不行礼。之后他们的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行礼,钟毓说:“酒是用来成就礼教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喝本来就不合礼法,所以不行礼。”
年少才高(五) 元方责友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陈太丘[注]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古代常以地名称其长官。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日期)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离开)
C.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顺随)
D.友人惭,下车引之(拉)
解析:选C “委”,抛弃,舍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B.与人期行,相委而去/誓不相隔卿
C.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解析:选B A项,副词,才;副词,仅仅。B项,均为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偏指一方。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递进。D项,副词,就;连词,那么。
3.下列选项中补充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____过中不至,太丘舍②____去,③____去后④____乃至
A.①客 ②客 ③太丘 ④客
B.①太丘 ②客 ③客 ④客
C.①客 ②太丘 ③客 ④客
D.①客 ②客 ③客 ④太丘
答案:A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参考答案: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门。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陈太丘真不是君子!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门。
年少才高(六) 不见长安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夙惠》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洛下:指洛阳,西晋京城。
②东渡:指西晋灭亡,司马睿东渡,在建康(今江苏南京)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夙惠》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明帝问何以致泣(导致)
B.具以东渡意告之(详细地)
C.居然可知(竟,竟然)
D.元帝异之(意动用法,认为……与众不同)
解析:选C “居然”,显然。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因问明帝/宁喜,因列筵告戚党
B.乃答曰:“日近。”/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C.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吴不亡越,越故亡吴
D.元帝异之/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解析:选A A项,均为副词,于是,就。B项,副词,却;副词,于是,就。C项,名词,原因;副词,必定。D项,代词,代“明帝的回答”;结构助词,的。
3.对下列句子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明帝问何以致泣。(状语后置句)
B.具以东渡意告之。(状语后置句)
C.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状语后置句)
D.乃答曰:“日近。”(主语省略句)
解析:选A A项为宾语前置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
译文:
参考答案: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认为他的回答不同寻常。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说:“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年少才高(七) 孺子赏月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徐孺子[注]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世说新语·言语》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徐孺子:徐稚(97—168),字孺子,豫章南昌(今南昌)人。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高士贤人,经学家,世称“南州高士”。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世说新语·言语》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明”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明亮)
B.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看见)
C.太后明谓左右(清楚地)
D.并非明火执仗(明亮)
解析:选D “明”,点燃,点亮。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然”的意义和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徐曰:“不然。”(是的、对的)
B.若火之始然(……的样子)
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然而)
D.河东凶亦然(这样)
解析:选B “然”,通“燃”,燃烧。
3.与“若令月中无物”中“令”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令人兴奋 B.老有令名
C.则民无不令矣 D.令五人保其首领
解析:选A A项与例句相同,均解释为“让,使”;B项,美好的;C项,听从;D项,假使。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文:
参考答案: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没有的话一定看不见。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眼睛里有瞳仁,没有的话一定看不见。”
年少才高(八) 识李观虎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魏明帝②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闲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世说新语·雅量》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王戎(234—305):字濬冲,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②魏明帝:指曹叡(204—239),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叡,音ruì。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闲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世说新语·雅量》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观者无不辟易颠仆(退避,避开)
B.观者无不辟易颠仆(跌倒,跌落)
C.戎湛然不动(惊恐的样子)
D.了无恐色(全无,毫无)
解析:选C “湛然”,安然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树在道边而多子/吾尝终日而思矣
B.诸儿竞走取之/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C.取之,信然/烟涛微茫信难求
D.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徘徊于斗牛之间
解析:选A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项,均为动词,奔跑;C项,均为副词,确实;D项,均为介词,在。
3.与“纵百姓观之”中“纵”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纵之顺之 B.七擒七纵
C.纵横交错 D.纵彼不言
解析:选A A项与例句相同,均解释为“放任”。B项,释放;C项,竖,直;D项,即使。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译文:
参考答案: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其他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多个小孩子一起玩。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其他小孩争相奔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不动。人们问他(为什么不动),(他)回答说:“(李)树长在路边却有许多果实,这必定是(一棵)苦李子树。”(人们)摘取果实(品尝),确实如王戎所言。
魏明帝在宣武场上砍掉了老虎的爪子和牙,任凭百姓观看。王戎当时七岁,也去看。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全都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却平平静静,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年少才高(九) 右军假寐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时大将军②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甚有智
——《世说新语·假谲》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曾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
②大将军:指晋朝大将王敦。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但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亦发动政变,但失败,史称王敦之乱。
③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王敦叛晋,后被诛。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甚有智。
——《世说新语·假谲》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减少)
B.恒置帐中眠(常常)
C.屏人论事(屏退)
D.乃阳吐污头面被褥(同“佯”,假装)
解析:选A “减”,不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言逆节之谋/不得不除之
B.方意右军未起/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C.既闻所论/既泣之三日
D.乃见吐唾纵横/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解析:选C 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王右军”。B项,副词,才;副词,将要。C项,均为副词,已经。D项,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
3.下列句子中补充内容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恒置(右军)(于)帐中眠。
B.(右军)既闻所论,知(大将军、钱凤)无活理。
C.(大将军、钱凤)乃见(右军)吐唾纵横。
D.(右军)于是得全。
解析:选B “无活理”的主语是“王右军”。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
译文:
参考答案:等到他们打开帐子,发现王右军口水四流,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他的性命得以保全。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王右军还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很喜欢他,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大将军曾经先从帐里出来,王右军还没起来。一会儿钱凤来了,两人屏退其他人讨论大事,都忘了右军还在帐里,便密谋叛乱的细节。王右军醒后,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以后,知道自己必定不能存活,就假装流口水,弄脏了头脸和被褥,装作还在熟睡。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彼此大惊失色,说道:“不能不杀掉他。”等到他们打开帐子,发现王右军口水四流,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他的性命得以保全。当时人们称赞王右军有智谋。
年少才高(十) 少年宰相
【品——培养语感利断句】
文信侯①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②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③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④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⑤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欤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
——《战国策·秦策》
【注——文化常识厚素养】
①文信侯:吕不韦(?—前235),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被封为文信侯。
②张唐:战国时期秦国将军。秦昭王时多次带兵攻魏、赵,夺取大片土地,斩杀甚众,赵人恨之入骨,曾下令能得张唐者赏百里之地。
③项橐: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神童,相传曾经三难孔子,让孔子甘愿拜其为师。
④武安君:战国时期秦国名将白起。
⑤应侯:战国时期秦国名相范雎。
【读——熟读成诵意自知】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使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质于秦。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辞曰:“燕者必径于赵,赵人得唐者,受百里之地。”文信侯去而不快。少庶子甘罗曰:“君侯何不快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而燕太子已入质矣。今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君叱去,曰:“我自行之而不肯,汝安能行之也?”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奚以遽言叱也!”
甘罗见张唐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唐曰:“武安君战胜攻取,不知其数,攻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武安君也。”甘罗曰:“卿明知功之不如武安君欤?”曰:“知之。”“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欤?”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曰:“卿明知为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伐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绞而杀之。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卿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之处矣。”唐曰:“请因孺子而行。”
——《战国策·秦策》
【练——练牢基础傲高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燕者必径于赵(取道)
B.攻城堕邑,不知其数(攻取)
C.应侯之用秦也(任用)
D.孰与文信侯专欤(独断专行)
解析:选C “用”,执政,掌权。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奚以遽言叱也
B.燕太子质于秦/燕者必径于赵
C.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绞而杀之
D.文信侯因请张唐相燕/请因孺子而行
解析:选C A项,连词,表目的;介词,表凭借。B项,介词,在;介词,表引进对象,不译。C项,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经由。
3.与“而燕太子质于秦”中的“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质诸鬼神而无疑
B.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C.质,臣所执以见君者也
D.苍坐法当斩,解衣伏质
解析:选B B项与例句相同,均解释为“做人质”。A项,诘问;C项,见面礼;D项,一种刑具。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应侯之用秦也,孰与文信侯专欤?
译文:
参考答案: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雎与今日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更专断独行?
【译——素材积累助写作】
文信侯吕不韦想攻打赵国以扩张他在河间的封地,他派刚成君蔡泽在燕国做大臣,经过三年努力,燕太子丹入秦为人质。文信侯又请秦人张唐到燕国做相国,以联合燕国攻伐赵国,扩大他在河间的封地。张唐推辞说:“到燕国去必须取道于赵国,(由于过去伐赵结下仇怨,)赵国正悬赏百里之地抓我。”文信侯很不高兴地令他退下。少庶子甘罗问:“君侯为什么这般不高兴呢?”文信侯说:“我已让刚成君蔡泽侍奉燕国三年,又使燕太子入朝为人质。现在我亲自请张唐到燕国为相,他竟推辞不去!”甘罗说:“我有办法让他去。”文信侯厉声斥道:“我亲自出马他都不肯去,你还能有什么办法?”甘罗辩解说:“古时项橐七岁时就成为孔子的老师,我今年已十二岁了,君侯为何不让我去试一试,为什么不由分说便呵斥于我呢?”
甘罗拜谒张唐,问他:“阁下认为您的功勋比武安君如何?”张唐说:“武安君战功赫赫,攻城略地,不可胜数,我的功勋比不上他。”甘罗问:“阁下果真自知功不及武安君吗?”张唐答道:“是的。”甘罗又问:“当年执掌秦政的应侯范雎与今日的文信侯相比,哪一个更专断独行?”张唐说:“应侯比不上文信侯。”甘罗问:“阁下果真认为应侯比不上文信侯吗?”张唐说:“是的。”甘罗说:“当年应侯想攻打赵国,可武安君阻拦他,结果应侯在离咸阳七里处绞死武安君。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去燕国任相,阁下却左右不肯,我不知道阁下身死何地啊!”张唐说:“那就麻烦你跟文信侯说我张唐乐意接受这一使命。”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4、新高考山东卷文言文挖空训练(4)-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历年高考题文言文阅读挖空训练),共5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中学生文言文主题性阅读 5 (廉洁奉公),共32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 中学生文言文主题性阅读 1 (孝悌仁爱),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