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三要素之环境类题型解析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70184/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三要素之环境类题型解析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7018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三要素之环境类题型解析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7018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三要素之环境类题型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三要素之环境类题型解析,共15页。
中考小说环境描写真题解析【知识梳理】 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推进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是烘托人物和表现主题。1. 社会环境在人物方面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2. 社会环境在主题方面的作用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揭示主题。二、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时序节令、风雨雪霜)、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城市村落等自然景观。1. 自然环境的内容(1)描写内容: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味等方面的描写。(2)描写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3)描写顺序: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或定点换景,或移步换景。(4)常用技巧: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写景强调形象;②斟词炼字,写景要求准确传神;③动静结合,写景追求神韵;④点面结合,写景应该全面且突出重点;⑤虚实结合,要合理运用联想与想象。2. 自然环境的作用(1) 自然环境在环境方面的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突出环境特点,营造某种意境。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特征。小说里的环境描写,不是无缘无故而写的空洞的文字,其往往有暗示性。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小说都有一种感情基调,也有一种特定的氛围,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或喜庆,或清冷,或悲凉,用以感染读者。(2) 自然环境在人物方面的作用①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环境描写在一些小说中可以反映人物的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②烘托人物的心情。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的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③暗示人物的命运。有些小说借助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的命运。(3) 自然环境在情节方面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托,而情节的发展又离不开环境描写。(4) 自然环境在主题方面的作用深化(或暗示)作品的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虑。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切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环境描写的解答思路和答题格式1.应对环境描写特点题型的策略 第一步,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 第二步,找出用了哪些形容词、动词或修辞手法修饰景物的。 第三步,从①形、声、色等方面,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内心感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第四步,结合环境的作用进行分析,联系主题、人物、情节、结构等角度全面思考。2.区分环境描写的手法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1)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视等;(2)描写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例题】 【江苏省无锡市中考语文】夜行薛培政 ①“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就像被水洗过一样……”九十多岁的凤山爷,说起1941年白露前夜的月亮,依然啧啧称奇。 ②1938年的秋天,为了抗日,八路军来到了鲁中南地区,我就担任了地下交通员。 ③那天刚擦黑,镇上开羊肉馆的刘大眼来了,他是我的上线。一看他眨着那双忽闪忽闪的大眼,我就知道,有任务了。他摸出一张二指宽的纸条,交代我,务必在天亮前送到部队首长手中。我抽了袋烟,琢磨一下行程,向婆娘交代几句,就出发了。 ④按说六十多里路,天亮前赶到不算啥,但自从鬼子来了之后,就在路上修了很多据点,国民党的部队也陆续进驻城西和南边的山区。方圆几十里的地盘上,日军、伪军、国民党、土匪盘根错节,敌我难辨。要将情报安全送到,就难了。 ⑤出村后,大路不敢走,便疾步钻进了村南的野猫沟。 ⑥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为了隐蔽,我顺手拔草编了个草帽戴在头上,悄悄前行。还好,一路上,除了几声狼嚎,也还顺利。 ⑦从沟里出来,要过一个三岔路口,这是进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各路武装经常出没的地方。我躲在庄稼地里仔细观察,见没有动静,就想快速通过--没走几步,忽然看到西边路上有个人影一晃,我惊得头皮一麻。 ⑧站在明处的我,躲是躲不过去了。定了定神,小声朝那边喊道:“兄弟,都是过路人,出来吧!” ⑨不一会儿,那人站到我面前,庄稼人打扮。对方先开口了:“这位大哥,半夜三更,要去哪儿啊?” ⑩“唉,老娘病了,要去水泉村抓药哩!”我看了对方一眼,“这位兄弟是--”⑪“俺是沟北刘家坡的,驴跑了,出来找驴哩。您从东边来,有没有看见大灰驴啊?”⑫“没有啊,要不您再找找?”我想尽快甩掉对方,离开此地。⑬“哦,那我再往前找找。”说罢,便朝南边那条小路上走去。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也是我要走的路啊,怎么办?改道已经来不及了:“正好,我也走这边,咱俩就做个伴吧!”⑭“那好,大哥请!”望见他不经意的一个手势,我就对他不敢小觑了。⑮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青纱帐边的小路上,虫子忽近忽远地叫着。不明身份的结伴同行,非但没觉得壮胆,反让人心里发毛。每走一段路,他或说脚心被石头硌了一下,装作磕鞋;我或埋怨裤子被露水打湿,要拧裤腿。我俩心照不宣,变换着行进的位置,谁走在前面,都用余光左右扫视,提防来自背后的袭击。⑯突然,“扑棱棱”一响,几只野鸡腾空而起!霎时,我俩本能地拉开架势,同时朝腰间摸去。虽虚惊一场,彼此已多少猜出了对方的身份,相互对视一眼,继续赶路。⑰走出青纱帐,停下脚步,趴在草丛中,仔细观察周围动静。南边村口新建的炮楼上,探照灯照来照去;东边大路上,摩托车“突突”地来回穿梭。只有西边一片寂静,只能从西边绕过去了。我朝他使个眼色,他会意地与我同时起身,悄然向西摸了过去。⑱原来,西边不远处是一条深沟,站在沟边朝下看,深不见底,只见他紧紧身上的衣服,沿着沟边滚了下去。我正惊讶,就听见他在下面小声喊道:“下来吧。”我也照他的姿势,下到沟里。⑲穿过那条深沟,又前行十几里山路,在一个岔路口,他向我抱拳拱手告别。我沿路向东去,他朝西进山了。⑳月亮偏西,天快亮时,我终于赶到了目的地。看见村口站岗的八路军哨兵,我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便加快脚步朝前奔去。(选文有删改)小说多处描写“月亮”,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作用。【答案】第①段交代故事背景,引出下文对故事的回忆。第⑥段交代天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和不明身份的人同行做铺垫。第⑮⑳段交代了时间的流逝。【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第①段中,“那天夜里的月亮啊,白亮白亮的”,交代故事背景,引出下文对故事的回忆。第⑥段中,“月亮升起来了,像一个顶大的玉盘”交代天气,“把沟里照得如同白昼,一草一木看得真切,这对夜行极为不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我”和不明身份的人同行做铺垫。第⑮段中“半夜了,月亮依然亮得让人晃眼”,第⑳段中“月亮偏西,天快亮时”,通过月亮的位置变化,交代了时间的流逝。这是一篇“革命回忆录”式的小说。小说中的凤山爷,在抗日战争中当了地下交通员。一天夜里,要步行六十里去送情报。结果出村后在路上不久遇到另一夜行人。两人都为自己的夜行编了个理由,结果一路同行,互相提防,直到快到终点时,才相互心照不宣地分了手。野蔷薇[日]小川未明很久以前有一个大国和一个比较小的王国相邻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国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和睦相处着。 在国界线上,两国都只派了一位士兵来驻守确定国界的石碑。大国派来的是个老人,小国派来的是个青年。两人一左一右地站在石碑两边。周围是安静极了的群山,偶尔才能看到一些路过的人影。 起初,两人在还不熟悉的时侯,由于彼此存在着不知敌友的戒心,一直都没怎么说过话。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两人竟成了好朋友。①大概因为这里除了他们两人再没有可以说话的对象了,还有就是春天的阳光总是和煦地照在他们两人的头顶上。在这条国界线上,生长着一株没有人培植却很茂盛的野蔷薇,在花开的日子里,蜜蜂们很早就聚集到了这里,那些振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一直传到还没起床的两人的耳朵里。好像在说:“喂,快起床了,你看蜜蜂都来了。”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起了床,走到外面一看,果真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此时正神采奕奕地在树梢顶上闪着光。于是两人又都走到岩石边,用从岩石缝里流出来的山泉漱口,这样两人在洗脸的时候就见面了。“啊,您早,今天的天气真好!”“是啊,真是个好天气,天气一好,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了。” 于是,两人就这么一起站着说话,一起抬头看周围的景色。虽然是每天都能看见的风景,但是只要一抬头总能在里面看到昨天所没有的新鲜感。那个年轻人最初不会下象棋,自从跟着老人学了以后,这一阵子,只要是和暖的天气,两人便会坐下来,对战起来。 开始的时候老人的棋术比青年强很多,所以总是让着青年,到了后来,即使按着规矩下,有时老人也会被击败。 青年和老人都是很好的人。两人都非常正直、亲切,虽然在下棋的时候,大家都是拼着命地想打败对方,但是在心里,两人却是从未有过的融洽。 有时候老人下着下着就会大笑起来:“看来我是要被打败了是吧。老是这么躲来躲去的还真是叫人受不了,要是真的在战场上可怎么办才好哇?” 青年因为正战在兴头上,眼看就要赢了,所以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眼睛放光,直追对方的将。那些小鸟也蛮有意思地在树梢上唱着歌。野蔷薇也一阵一阵地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②在那个地方也有冬天,当天气变得寒冷起来的时候,老人就开始怀恋自己的故乡了,开始想住在那里的儿子和自己的小孙子了。 “真想早点请假回去看看哪!”老人时常感慨着。 “可是,”青年说,“如果您回去了,就一定由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来代替,要是个亲切温柔的人倒也罢了,万一是个满脑子敌我戒备思想的人就难办了。就请您务必多留些日子吧,您看,马上春天就要来了。” 不久,冬天就过去了,春天到了。可是,此时,这两个国家正为着利益的关系开始了战争。眼看着,两个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好朋友就要变成敌人了,真是件难以想像的事呀! 老人说:“你和我从今天起就要变成敌人了。我虽然很老了,但至少还是个少佐,如果你把我的头拿回去,你一定可以立功得赏的,就请杀了我吧。” 听到这样的话,青年一愣。 “您在说什么呀!③我跟您怎么会是敌人呢?我的敌人应该是别人。现在战争正在北方进行着,我要到那里去参战了。”说完这些,青年就走了。 在国界线上,孤零零地只剩下老人了。自从青年离开的那一日起,老人就开始茫然地打发日子。野蔷薇开了,蜜蜂从日出到日落,成群地飞舞。④此刻,战争正在很远的地方进行着,即使老人竖起了耳朵去听,睁大了眼睛去看,也没办法听到一丝铁炮的声音,或者看到一点黑色的硝烟。 老人从那天起,就一直担心着青年的安危。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了。 一天,这里来了一个过路的人。 老人就向他询问起战争的情况。那个人就告诉老人,小国战败了,那个国家的士兵都被杀了,战争结束了。老人想,那样的话,青年不是也死了吗?他心里放不下,垂头往石碑座上一坐,就迷迷糊糊地打起盹来了。他感到从远方来了很多人,一瞧,是一支军队,而且骑马指挥的就是那个青年。这支军队非常肃静,一点声音都没有。当他们从老人身边经过的时候,青年默默地向老人敬了一下礼,并且闻了闻野蔷薇花。 老人刚想说什么,一下子就醒了。打那以后过了一个多月,野蔷薇就枯死了。 后来,就在这年的秋天,老人也请假回南方去了。(选自杜志建主编《大家小文》)1.色调有冷暖之分,读完此文,你觉得这篇童话的色调是怎样的?请简述理由。(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安排老人与青年下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质疑是走向深入阅读的重要一步。文中画线句有什么看似矛盾或不合理的地方?请选一句,写出你的疑问。(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以“野蔷薇”为题有什么好处?说说你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3分)示例1:先是暖色调,再是冷色调。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明亮美好,两人的相处温馨和谐,令人温暖;随着战争的到来,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毁灭消失了,令人感伤。示例2:冷色调。因为这个故事中那些美好的事物都随着战争消逝了,年轻的生命死亡了,美丽的野蔷薇凋零了,老人与青年的友情无以为继,给人以悲凉的感觉。示例3:暖色调。因为故事发生的地方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温暖感人。虽然战争最终不可避免,但战场却在遥远的北方,战争也没有改变他们的友谊,让人觉得温暖。2.(3分)示例:下棋的情节一方面表现两人相处的和谐愉快;另一方面也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暗示两人将会经受真实战争的考验;棋盘上的战争与真实的战争形成对比:一个温馨和谐,一个冰冷残酷。(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3.(3分)示例1:选①,阳光总是照在头顶上就能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示例2:选②,从上下文看,应该用“这个地方”,为什么说成“那个地方”?或,这一句删去也通顺,为什么非要说“也有冬天”?示例3:选③,两国交战,他们作为士兵,为什么不是敌人呢? 示例4:选④,为什么战争是在“很远的地方进行”,而不是在他们所处的边境?4.(4分)示例:营造了美好的环境氛围,勾勒出故事的线索,野蔷薇催生并见证了两人的友谊,始终伴随着情节的展开(2分,环境、线索各1分);野蔷薇是美好的自然与善良的人性的象征:它无人培植却茂盛生长,如同边界线上两人的友情,自然产生,真诚相守;不管人间如何利益纷争,它都带着芬芳与生机应时而发,反衬出人类争斗的愚蠢与丑陋;野蔷薇最终随着青年之死而凋零,暗示战争的死亡之吻不放过任何美好的生命,让人痛惜,引人深思(2分,象征写法、具体分析各1分)。明子出师曹文轩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各人有各人的前程。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烛光静静地照着。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谁先来?”三和尚问。“黑罐先来吧”明子说。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紧了斧头。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黑暗里终于响起“咚”地一声,又一声,再一声。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黑罐把斧头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一边。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砍呀。”三和尚催促道。明子没有反应。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三和尚重新将所有蜡烛点亮。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明子把斧头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黑罐忽地抬起头来。明子很镇定地站着。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世界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三和尚对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可也不太坏。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但这个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他充满深情和信赖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7. 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1)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7.(1)师傅请客(或“师傅设局”“师傅散徒”等)(2)黑罐斧击(或“黑罐三击”“黑罐砍墩”等)(3)明子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了一道斧痕8.(1)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2)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9.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倾向。“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自然胜人一筹;“黑罐”有实诚的意思,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暗中摸索。10.(1)应该是明子出师。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示例一:明子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明子很聪明。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示例二,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得到了师傅的赞许。明子比黑罐聪明,他知道做人不能太老实,他也知道师傅是在考脸他们。第三层;理解深刻,能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全面阐述。示例三: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2)应该是黑罐出师。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的说出理由。示例一:黑罐老老实实的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适当分析。示例二:虽然黑罐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傅的赞许,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贵的,相信他今后一定能成功。娘邵火焰⑴村里人都说玉叶婶的八字好,一儿一女一枝花,乐乐呵呵赛菩萨。儿子在乡下,女儿嫁到了城里。玉叶婶嘴里说着“乐什么乐呀”,心理却喜滋滋的。但自从孙子虎虎出生后,乐固然是乐,可玉叶婶每天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⑵虎虎两岁了,要多淘气有多淘气,一刻也不让人消停。不是要吃东西就是要喝水,不是要玩玩具就是要把尿。刚刚收拾干净的屋子,一会儿就被他搞得一片狼藉。有时吵着要看电视里的动画片,有时非要奶奶带到外面去玩,到了外面不想走路又要人抱着。到了午睡的点上,不在旁边唱上至少半个小时的摇篮曲,他是不会闭上眼睛的。这小家伙脾气还挺大,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儿子儿媳都在村办工厂上班,每天很忙。玉叶婶除了带孙子外,还要负责一家人一日三餐的饮食,以及衣服的洗晒。一天到晚,玉叶婶几乎没有安宁过。就这样辛苦,儿媳还不满意。以前玉叶婶心里郁闷还可以找老伴诉说诉说,去年老伴去世后,玉叶婶无论有多大的委屈,只能憋在心里。⑶星期天这天,又是玉叶婶忙碌的一天,趁天气好,玉叶婶把儿子儿媳床上被子拆洗了。刚准备歇歇,孙子又喊着要吃苹果,玉叶婶赶忙又去削苹果。孙子吃了苹果后,一个人趴在地上玩小汽车去了,玉叶婶这才有了歇口气的空档。玉叶婶捶了捶酸痛的腰部,自言自语地说:“要是有个地方让我去休息几天就好了。”⑷也许真的有心灵感应,这时客厅里的电话响了。是玉叶婶的女儿打来的。女儿说:“娘,我想接你到我这里住几天,好吗?”女儿几年前嫁在千里之外的一个城市,玉叶婶很少到她那里去,一是家里事多脱不开身,二是路途太远不方便。最近去的一次还是三年前女儿生孩子时。现在听说女儿要接她去住几天,玉叶婶顾不了那么多,先轻松轻松几天再说,玉叶婶忙不迭地答应:“好吧。待我与你大哥大嫂打声招呼!”⑸等儿子儿媳下班回来后,玉叶婶把自己决定到女儿家住几天的想法跟他俩说了。儿媳似乎很不满意,说:“娘,你走了,那虎虎怎么办?”玉叶婶说:“我只去一个周的时间,这几天你们想想办法。”儿媳语气冷淡地说:“我们都要上班,能有什么办法?”这时儿子说话了:“算了,娘这段时间太辛苦了,就让她到妹妹那里去玩几天吧,虎虎我就让同事的奶奶带几天。”儿媳这才没有说什么。⑹第二天一大早,玉叶婶收拾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带了几样外甥女玲玲爱吃的乡下特产,坐火车出发了。一路硬座的颠簸,一路车厢的嘈杂,都没有影响玉叶婶的心情。玉叶婶望着窗外,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她在盘算着,到了女儿家后,要好好做一回客人。让女儿女婿带自己到城里几个有名的景点看一看,让女儿好好弄几餐饭给自己吃一吃,好好享受享受几天“饭来张口”的轻松日子。想到这里,玉叶婶不知觉地笑了。⑺傍晚的时候,玉叶婶到了女儿所在的城市。女婿开车到车站接到了她。虽然坐了一整天的火车,但玉叶婶却不觉怎么累人。⑻到了女儿的家,玉叶婶满面笑意。一进门女儿就上前一把拉住她的手说:“娘,可把你盼来了。单位批准我和玲玲她爸一个星期的假,从明天开始我俩要到外地度假一周。本想带玲玲一起去的,可是她太淘气,带着是个累赘,我们也会玩得不尽兴,所以就留在家里。叫你来就是想让你帮我们照看她几天。”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⑼毫无疑问,接下来又是一个周的忙碌和劳累。⑽一个周后,女儿女婿回来了,本想留玉叶婶再住两天,可是儿媳的电话来了,催她回去。玉叶婶只好风尘仆仆地赶回了乡下。⑾一回到家,儿媳就将孙子虎虎抱到了玉叶婶面前,说:“娘,你开心地玩了这么多天,现在更有劲照看虎虎了吧?”⑿玉叶婶叹了口气,抱过宝贝孙子,在额头上亲了一口,在心里说:“谁叫咱是娘呢!” (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2期,有改动)1.文中的“玉叶婶”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⑷段插叙了,玉叶婶的什么往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4分)⑴广阔的田野上铺展着成片的绿毯,那绵延的山峦跳跃着跑向车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玉叶婶望着女儿,笑僵住了,嘴张了几次,半天没有吐出一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村里人都说玉叶婶“赛菩萨”,可感觉就是“累”。你是认同哪一个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玉叶婶是一个勤劳、善良、疼爱子孙的人。从玉叶婶在儿子女儿家里老累能看出她勤劳。从玉叶婶把委屈憋在心里和不对女儿说明来意能看出他善良;从玉叶婶抱过孙子亲,并在心里说“咱是娘”能看出他对子孙的疼爱。2.这段插叙了玉叶审在女儿远嫁后因忙于家务很少去女儿家的事,体现了玉叶婶的勤劳;照应上文写她想“有个地方去休息几天”,别为下文写,她去女儿家做铺垫。3.⑴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窗外田野与山峦的景色,烘托出玉叶婶,内心轻松愉快。(或急切心情)⑵运用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玉叶婶得知女儿请他来的原因时欲言又止的情态,表现出他吃惊失望想说而又不愿意说的矛盾心理。4.示例⑴我同意第一个说法,因为叶婶有“一儿一女一枝花”儿孙绕膝,一家人其乐融融,安康幸福。示例⑵我同意第二个说法。因为玉叶婶无论在儿子还是女儿家都忙碌劳累,都得不到想要的休息,可见当女儿的也要多关爱父母。回家徐 风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1.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5分)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时常念叨,一直想去看望爸妈;听到电话里爸妈要给奶奶惊喜的话;听说爸妈回家,他冲到了大门口;天天伸长脖子盼爸妈回家;奶奶到处找不到苗苗。2.第一处,交代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加深了奶奶的焦虑和恐慌。第二处,渲染了轻松、欢快的气氛,衬托出找到苗苗、一家人即将团聚的愉悦心情。3.示例:①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是小说多处描写了感人至深的亲情:苗苗奶奶精心准备儿子儿媳爱吃的菜肴;苗苗爸妈、苗苗都想给亲人惊喜;苗苗奶奶寻找孙子时焦虑、恐惧、自责、欣慰的心理变化。这些内容既有细腻的关爱,也有对家人的责任和承担,还有久别后急于见到亲人的心情。②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是文中有不少文字写邻居们在寻找苗苗过程中的热心表现,以及警察对苗苗的悉心照顾,这些都体现了人间处处有温情。③同意第三种说法。理由是小说通过写苗苗爸妈即将回家时家里发生的故事,反映了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人聚少离多;老人小孩得不到充分的关爱和照顾;留守家庭成员对亲情的渴望。留守家庭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需要社会关注和思考。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中考语文考前抓大分技法之小说阅读专题04小说环境描写(原卷版+解析),共64页。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三要素之人物类题型解析,共14页。
这是一份202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二轮专题复习:小说三要素之人物类题型解析,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