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16十八个虚词专练(二)
展开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16十八个虚词专练(二),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虚词课内语句练习,文言虚词语境趣味练习,文言虚词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文言虚词课内语句练习
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
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
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答: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答: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答: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答: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答:
7.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答: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答: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答:
10.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
1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答:
1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答:
1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答:
1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答:
1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答:
16.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答:
1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答:
18.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答:
19.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魏公子列传》)
答:
20.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答:
2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答:
2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答:
23.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答:
24.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
2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答:
26.苟求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答:
2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答:
2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
29.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
二、文言虚词语境趣味练习
1.请解释下面加点的“之”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
一僧欲①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②之应。久③之,此僧以箪食瓢饮④之助至南海,夸⑤之于唐僧:“此何难⑥之有?”唐僧曰:“汝⑦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⑧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⑨之乎?”
答:
2.请解释下面加点的“何”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
“徐公①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②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③何也?其所据④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⑤何其大也!然⑥何人能忘情耶?⑦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⑧何如?
答:
3.请解释下面加点的“乎”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①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②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③乎!而王胡为④乎如此好乐?若恢恢⑤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钝,所言多谬,王能谅之⑥乎?
答:
4.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若”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
“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奇哉!②若人之思,③若天惊石破,花开铁树,非④若等凡人可及也,吾亦如此。恐吾辈但堪为其鱼之一鳞,⑤若龙之一爪也。⑥若夫常人思乡,常望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抒难抑之情,绝矣。
答:
5.请解释下面加点的“所”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
“吾①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②所钦。以其③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④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⑤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⑥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答:
6.请解释下面加点的“也”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
“师道之不传①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②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③也。”“汝之言,金玉④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⑤也!”
答:
7.请解释下面加点的“于”在文段中的意义和用法。
“黄鸟①于飞,差池其羽”,何其美也。然②于吾等,则久别矣。自十年前偶见之,③于今已十载,未睹其姿。今造林还草,生态渐复,黄鸟复见,其鸣之美则倍④于昔。吾乡之美已闻⑤于四方。世人皆欲老⑥于吾乡,此乃多人言⑦于我也,非吾杜撰耳。⑧于是吾等畅饮抒怀,陶然醉⑨于是,不亦乐乎?
答:
三、文言虚词综合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王)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rc\ (\a\vs4\al\c1(臣如前,乃敢奉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eq \b\lc\{\rc\ (\a\vs4\al\c1(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C.eq \b\lc\{\rc\ (\a\vs4\al\c1(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eq \b\lc\{\rc\ (\a\vs4\al\c1(王许之,吾欲之南海,何如))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特别注意句中虚词的准确翻译。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选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rc\ (\a\vs4\al\c1(其深可以隐,其孰能讥之乎))
B.eq \b\lc\{\rc\ (\a\vs4\al\c1(以为陂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eq \b\lc\{\rc\ (\a\vs4\al\c1(取山之怪石,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D.eq \b\lc\{\rc\ (\a\vs4\al\c1(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特别注意句中虚词的准确翻译。
译文:
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隗嚣字季孟,天水成纪人也。嚣季父崔,素豪侠,能得众,与兄义及上邽人杨广、冀人周宗谋起兵应汉。嚣止之曰:“夫兵,凶事也。宗族何辜!”崔不听。因聚众数千人,攻平襄,杀莽镇戎大尹,崔、广等以为举事宜立主以一众心,咸谓嚣素有名,好经书,遂共推为上将军。嚣辞让不得已,曰:“诸父众贤不量小子。必能用嚣言者,乃敢从命。”众皆曰:“诺。”
嚣既立,遣使聘请平陵人方望,以为军师。望至,说嚣曰:“足下欲承天顺民,辅汉而起,今立者乃在南阳,王莽尚据长安,虽欲以汉为名,其实无所受命,何以见信于众乎?宜急立高庙,称臣奉祠,所谓‘神道设教’,求助人神者也。”嚣从其言,遂立庙邑东,祀高祖、太宗、世宗。嚣等皆称臣执事,史奉璧而告。(选自《后汉书·隗嚣列传》,有删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eq \b\lc\{\rc\ (\a\vs4\al\c1(宗族何辜,为天下笑者,何也))B.eq \b\lc\{\rc\ (\a\vs4\al\c1(因聚众数千人,攻平襄,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eq \b\lc\{\rc\ (\a\vs4\al\c1(求助人神者也,安求其能千里也))D.eq \b\lc\{\rc\ (\a\vs4\al\c1(何以见信于众乎,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特别注意句中虚词的准确翻译。
译文: 答案解析
一、
1.代词,第一人称,“我”。
2.代词,“此”。
3.代词,“这”,否定句中作前置的宾语。
4.助词,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
5.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8.结构助词,定语标志,相当于“的”。
9.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0.用作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11.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12.语气助词,表示反问,可译为“呢”。
13.语气助词,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14.介词,相当于“于”。
15.助词,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16.代词,“你”。
17.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18.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19.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形容词前,同动词、形容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情况”等。
20.表示被动。
21.“所”和“以”连用,构成复音虚词,表示原因。可翻译为“……的原因”。
22.“所”和“以”连用,构成复音虚词,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靠他来”“……的凭借”。
23.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24.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25.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26.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在本句中可译为“在……中”。
27.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28.介词,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动词前有“见”与它相应。
29.“于”和“是”构成复音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二、
1.①动词,到,往;②代词,他;③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④指示代词,这样,这些;⑤代词,这件事;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⑧结构助词,的;⑨人称代词,我。
2.①②疑问代词,怎么;③疑问代词,为什么;④疑问代词,什么;⑤副词,多么;⑥疑问代词,什么;⑦疑问代词,什么;⑧与“如”构成复音虚词,怎么样。
3.①助词,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②介词,相当于“于”;③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④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⑤助词,词尾,不译;⑥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4.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代词,这,如此;③动词,像,如;④代词,你;⑤连词,表选择,或,或者;⑥与“夫”构成复音虚词,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意思他转,相当于“要说那”“像那”。
5.①与“以”构成复音虚词,可译为“……的原因”;②表示被动;③“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④“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⑤“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⑥与“以”构成复音虚词,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6.①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②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③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④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⑤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7.①助词,动词词头;②介词,表示对象,对于;③介词,到;④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介词,表示被动,被;⑥介词,表示方位,在;⑦介词,表示对象,对,向;⑧同现代汉语的“于是”,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⑨介词,在。
三、
1.(1)B [B项均为转折连词。A项副词,才/副词,竟然。C项介词,把/连词,因为。D项代词,他/动词,往。]
(2)秦国给赵王的宠臣郭开大笔金钱,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于是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
参考译文
赵王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起用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每日得到奖赏却不被任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张旗鼓地允许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小股兵力入侵,(李牧)假装败逃,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奇特的战阵,拉开左右战线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十几万人马。秦国给赵王的宠臣郭开大笔金钱,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于是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
2.(1)C [C项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代词,它/语气词,表反问,难道。B项介词,把/连词,并且。D项连词,表并列,并且/连词,表转折,却。]
(2)总共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
参考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总共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3.(1)D [D项均为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A项疑问代词,什么/疑问代词,为什么。B项副词,于是/介词,通过、经由。C项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肯定/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2)隗崔和杨广等人认为起兵之事应该拥立君主来统一众人的思想,他们都说隗嚣一向有声望,又喜好经书,于是大家共同推举隗嚣为上将军。
参考译文
隗嚣字季孟,天水成纪县人。他的叔父隗崔,平素性情豪爽,能博得众人的拥护,与哥哥隗义以及上邽人杨广、冀人周宗谋划起兵响应刘玄。隗嚣制止说:“战争,是凶险的事。我们的宗族有什么罪过(为什么要遭遇此劫)呢!”隗崔不听劝阻。于是聚众数千人,攻打平襄,杀死了王莽的镇戎大尹,隗崔和杨广等人认为起兵之事应该拥立君主来统一众人的思想,他们都说隗嚣一向有声望,又喜好经书,于是大家共同推举隗嚣为上将军。隗嚣辞让不过,说:“承蒙诸位父老众贤看得起我小子。必须采纳我的意见,我才敢听从你们的意见。”众人都说:“是。”
隗嚣已经立为君主,派遣使者前去聘请平陵人方望,让他做军师。方望来了以后,劝隗嚣说:“您想上承天命下顺民心,辅助汉室而起兵,今日立为皇帝的人在南阳,王莽还占据长安,虽然想用复兴汉室的名义行事,可实际上并没有接受汉室的命令,凭什么能被大家信服呢?应当赶快建立高祖庙,以臣子礼祭祀,这就是所谓‘神道设教’,求助于先祖的神灵。”隗嚣听从了方望的建议,于是在县邑东面建庙,祭祀高祖、太宗、世宗。隗嚣等人都自称臣子主管祭事,祝史手捧着玉璧祷告神灵。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16(含答案),共1页。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1十八个虚词专练(二)(练习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虚词课内语句练习,文言虚词语境趣味练习,文言虚词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0十八个虚词专练(一)(练习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虚词课内语句练习,文言虚词语境趣味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