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过关练习(附参考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6516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过关练习(附参考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06516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过关练习(附参考答案)
展开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过关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总分
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 ),洛阳人,( )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 )”。有《( )》。
二、重点字词、句子翻译
【原文】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 )灵:( )斯:( )惟:( )馨:( )
【译文】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上:( )白丁:( )调素琴:( )丝竹( )
劳:( )形:( )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 )。之,( )
【译文】
三、问题归纳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4.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5. 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周敦颐(1017-1073),字( ),号( ),世称“( )”,( )著名哲学家。( )开创者之一。有《( )》行世。
二、重点字词、句子翻译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之:( )蕃:( )自:( )李唐:( )
【译文】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 )独:( )之:( )濯:( )清涟:( )
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益:( )
植:( )亵玩:( )亵:( )焉:( )
【译文】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谓:( )隐逸:( )君子:( )噫:( )
菊之爱:( )鲜:( )宜:( )
【译文】
三、问题归纳
1. “晋陶渊明独爱菊”,句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
2. 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3. 叹词“噫”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四、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 )
⑶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 )
⑷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 )
⑸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⑹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
⑺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
( )
⑻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 )
附:参考答案
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有《刘宾客文集》。
二、重点字词、句子翻译
【原文】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名词作动词,出名,著名。
灵: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
斯:这。
惟:只。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上:动词,长到。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形体、身体。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属于宾语前置。
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问题归纳
1.《陋室铭》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运用比兴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喻陋室,由虚到实,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句话为全文的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运用对偶写交往人物,以交往人物的才高德美来衬托室主人的德才兼备,从而证明陋室不陋。
4.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室中生活,以室主人的情趣之雅证明“陋室”不陋。前一句正面实写,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后一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的羁绊。虚实结合,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
5. 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何陋之有”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开创者之一。有《周元公集》行世。
二、重点字词、句子翻译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之:的。蕃:(草木)茂盛。这里指繁多。
自:自从。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译文】水上、陆地上草本的、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天下的人们大多喜爱牡丹。
【原文】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我。
独:只,仅仅。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濯:洗。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香远益清: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
益:更加。
植:立。
亵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焉:助词。
【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香,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它),但不可以贴近玩弄。
【原文】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 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谓:认为。
隐逸:指隐居的人。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叹词,这里表示叹息。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
鲜:少。
宜:应当。
【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该有很多人了。
三、问题归纳
1. “晋陶渊明独爱菊”,句中的“独”字有什么作用?
作者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衬托“予独爱莲” ,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
2. 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君子品质?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不随世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质;“可……焉”总括莲的品质。表达了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
3. 叹词“噫”有何深刻含义?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噫”是叹词,表示深沉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鲜”不仅有“少”之意,更有“难得”之意;二叹爱莲者少,用反问句,发人深省;三叹爱牡丹者众,厌恶争名夺利的世态,不明说而暗讽,意味深长。
四、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⑶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⑷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⑸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⑹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⑺同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相同一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⑻人们甚爱牡丹的原因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中理解性默写练习(附参考答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名句默写,古诗文默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新闻阅读专项练习(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新闻阅读专项练习(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附参考答案和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练习汇总(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附参考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练习汇总(考点练习+真题练习+过关检测)(附参考答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点练习,真题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