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宜春上高二中高一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试题(4月)及答案(九科)
2022宜春上高二中高一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试题(4月)历史含答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2宜春上高二中高一下学期第七次月考试题(4月)历史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一年级第七次月考历史试卷 4.29
命题:谢显怀 审题:江金秀
一、单选题(每个2分,共60分)
1.“社”本义指土地神,社祭本起源于民间社群,但在分封制下,“社”变为贵族的保护神,主持社祭是贵族的专利;战国时期,立社、祭社又成为民众普遍参与的事情。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 )
A.土地私有确立 B.百家争鸣兴起 C.出现社会转型 D.重视鬼神观念
2.秦朝在郡县中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唐朝设道向地方派遣监察官员,宋朝设置互不统属的路,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其共同的目的是( )
A.加强地方司法监察工作 B.强化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C.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监控 D.加强中央集权
3.“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
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
C.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
4.据学者统计,从《晋书》到《唐书》等官修正史,列传中大量记载了家族谱系,而《宋史》以后历代正史的列传部分,多为高级官僚的履历,少有家族的叙述。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家大族影响力巨大 B.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C.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D.官员选拔方式的变化
5.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铁路建设经费主要以官款为主,建设的体制也以官办为特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铁路政策开始由官办转向商办,并最终实行了“借债筑路”的政策。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新政的全面展开 B.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严峻的内外环境 D.抑商政策的调整
6.1912年至1916年的袁世凯统治时期,先后产生了唐绍仪、段祺瑞等8届内阁;1916年至1924年的9年间,历经8位总统、27届政府内阁,最短的两届内阁存在不到一周。这说明民国初年( )
A.军阀割据混战局面形成 B.共和政治缺乏理论基础
C.中央政府行政效能有限 D.总统与内阁实行集体负责
7.五四运动后,列强对中国民间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日本外交官芳泽谦吉到中国来要先拜访学生代表;代表英美法三国到中国来组织新银行团的拉门德,花费了大量时间征求中国各民众团体的意见。这从侧面表明( )
A.列强意识到平等对待中国是大势所趋 B.五四运动推动了国民公民意识的觉醒
C.列强对华外交的重心由官方转向民间 D.民众的态度可以左右政府的对外政策
8.1937年7月7日之前,中国拥有了3935家现代工厂,1万余公里铁路,12条民航线路;国民政府收回了盐务主权,已经行使关税主权7年;棉稻麦也基本实现了自给。据此可知( )
A.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B.国民政府做好了对日战争的准备
C.法币改革成效显著 D.日本侵华打断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9.20世纪60年代,我国在贵州等西部十几个省、自治区,开启了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科技和工业交通为基础的“三线建设”。以贵州六盘水为例,“三线建设”共建立了煤炭、钢铁等企业27个,总投资达29亿元,20多个省的企业带着先进技术和设备成建制转入,奠定了六盘水工业基石。这些建设( )
A.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开端 B.调整了我国的工业布局
C.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 D.旨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10.建国后,我国多次在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其中,1953年—1956年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1978年之后逐渐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以上三次改革( )
A.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都采用了集体经营的生产方式 D.都未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11.为了提高罗马军团的机动性,古罗马在高卢省建设的公路就长达1.3万里,即使在偏远的不列颠地区,其建设的公路也长达500里,故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说。公路的建设( )
A.弥合了公民与非公民间的距高 B.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稳定与统一
C.阳碍帝国商业繁荣与市场运转 D.意在加强民间人员往来与交流
12.中世纪初期,欧洲庄园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保障农民和庄园主的生活。10~11世纪,随着众多城市的兴起,城市的消费者日益增多,庄园开始专注生产城市消费所需要的东西。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城市已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 B.庄园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C.商品经济主导地位逐步确立 D.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特性消失
13.393年,基督教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随后,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废止奥运会;426年,狄奥多西二世以基督教的名义,放火烧毁了奥林匹克的部分建筑。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体育竞争导致罗马帝国分裂 B.奥运理念与基督教教旨相悖
C.社会矛盾尖锐致使难以举办 D.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政治冲击
14.14世纪初,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在处理与教会的关系中,召开了由教士、贵族与城市市民组成的三级会议,其利用小贵族和市民的反教会情绪,压制教士听命于国王。材料从侧面表明,此时法国( )
A.国王的权力受到教权的制约 B.王权与教会的矛盾不断加深
C.国王力图缓和与教士的关系 D.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已形成
15.有史家认为:“11和12世纪,在欧洲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欧洲达到了它的第一青春期,达到了它的第一个富有活力的阶段。”其“活力”表现为( )
A.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产生 B.王权的削弱和民族国家的出现
C.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D.教权的削弱和宗教改革的开始
16.“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对欧洲的现实威胁使得基督教国家必须同时面临来自国内、其他基督教国家和基督教世界之外的多重压力,国家的生死存亡是崛起中的民族君主国最应优先考虑的和最高的国家利益。”材料所蕴含的观点是奥斯曼帝国的扩张( )
A.加重了欧洲各国的民族危机 B.推动了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促进了欧洲国家间的联合 D.加强了欧洲国家的君主专制
17.用“文明”指某个区域或人群、时代,大多因为它在生活方式、思考模式、观感上有显著的一贯性,与以外的区域、人群、时代不相同。下列项与表格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文明 | 实行制度 | 文明成就 |
① | 君主专制制度 | 楔形文字 |
② | 法老 | 象形文字 |
③ | 种姓制度 | 《摩诃婆罗多》 |
④ | 城邦制度 | 神话、喜剧、悲剧 |
A.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伦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腊文明
B.①古埃及文明②古巴比伦文明③古希腊文明④古印度文明
C.①古巴比伦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印度文明④古希腊文明
D.①古巴比伦文明②古埃及文明③古希腊文明④古印度文明
18.16世纪,欧洲新建了许多大学:在德国,路德派建立了马尔堡大学、耶拿大学、柯尼斯堡大学等;在瑞士,加尔文派创建了日内瓦学院等。这些大学以国内学生和本民族语言为主。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欧洲( )
A.教育摆脱宗教束缚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族国家的兴起 D.封建王权的弱化
19.有学者认为罗马文明比希腊文明更厚实和更成熟,在于制度文明和社会伦理在罗马文明中已经开始形成,并最终决定着日后西方文明发展的趋势。这说明罗马文明的价值在于( )
A.单一政体中的权力制衡原则 B.法律制度的基石作用
C.改造犹太教而形成了伊斯兰教 D.创造了世界最早的古文明
20.中古时期,西欧学校教育由教会把持,主要教授神学理论;从11世纪开始,算数、法律、医学等课程的比重日益增加。这种变化源于( )
A.教会受到普遍质疑 B.科学革命开始兴起
C.生产方式根本转变 D.西欧工商业的发展
21.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日本出现许多大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其直接结果是( )
A.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C.日本社会出现严重社会危机 D.使幕府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
22.雅典城的帕特农神庙(建于公元前447-前433)是希腊建筑的代名词,它结构均匀、比例协调,是经过上百年的发展才达到的艺术精品……而希腊人的私人居所简陋而朴素。这表明,当时希腊( )
A.公民以城邦公共生活为中心 B.商品经济影响物质生活
C.民主制度推动艺术风格变迁 D.居民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23.印度历史上被较大的外来民族征服的经历有十多次,部分是由于他们不大在意什么人来统治剥削他们,他们更看重的是宗教而非政治,是灵魂而非躯体,是无数的来生而非暂住的今生。这反映了( )
A.印度宗教超越等级强调隐忍 B.频繁的外来入侵强化了种姓制度
C.宗教使民众丧失了反抗意识 D.宗教对印度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24.王加丰在《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中列出1600年运入欧洲部分商品的统计表,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 经好望角 | 经地中海 |
胡椒 | 100—200万磅 | 300—400万磅 |
丁香、靛蓝、肉豆、药品 | 35—65万磅 | 70—100万磅 |
A.欧洲与亚非美洲联系更加紧密 B.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地中海
C.商业革命导致贸易内容的改变 D.传统商路仍发挥重要的作用
25.有学者研究显示,14、15世纪,亚洲控制着高附加值的丝织、陶瓷业,而此时的欧洲仅能提供粮食、小装饰品和少量呢绒制品,致使欧洲外贸大量入超,但又不得不保持这种贸易关系,于是只好用黄金、白银等硬通货与亚洲交易,最终出现了钱荒。这项研究旨在说明( )
A.欧洲贸易逆差促使新航路开辟 B.商路受阻抬高了亚洲商品价格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D.白银成为当时中国的主流货币
26.下面是某位学生在学习“新航路开辟”时制作的表格,其内容填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方向 | 支持国家 | 航海家 | 主要贡献 |
A | 向东 | 葡萄牙 | 迪亚士 | 航行到美洲最南端—好望角 |
B | 向西 | 葡萄牙 | 达伽马 | 从葡萄牙出发,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 |
C | 向西 | 西班牙 | 哥伦布 | 渡过大西洋,到达美洲 |
D | 向东 | 西班牙 | 麦哲伦 | 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
A.A B.B C.C D.D
27.下列材料节选自一封书信,其中标注①的是( )
耗时三十三天从加那利群岛驶抵西印度群岛。沿途发现许多人口众多的岛屿……替二位陛下一一占领……第三座命名为“费尔南迪纳”(西班牙国王),第四座命名为“伊莎贝拉”(西班牙女王)……我抵达 ① 时,沿着北海岸向西行驶,发现它的面积如此之大,我认定自己到达中国境内。 随时为您效劳的远征军司令 1493年2月25日 |
A.英国 B.好望角 C.土耳其 D.古巴
28.植物的传播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图是某种植物对外传播并在世界各地区种植的情况示意图,据此判断该植物是( )
A.棉花 B.咖啡 C.马铃薯 D.茶叶
29.16世纪之后,世界各大洋进入海盗横行时代。这种罪恶活动遍布加勒比海、中国东南沿海、北大西洋、印度洋和非洲东西沿岸等各个海域。甚至出现了诸如“海盗国家”英国、“北欧海盗”瑞典等臭名昭著的鼓励海盗劫掠国家。海盗獗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
A.海盗劫掠成为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
B.西欧国家致力于开辟新航路
C.全球贸易中心逐渐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西欧
D.大洲之间商贸活动日趋繁荣
30.16世纪,英国、荷兰等国相继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如荷兰的巴伦支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东西方的传统航路已被隔断 B.欧洲商业危机急需得到解决
C.英荷欲开辟最短的欧亚航线 D.葡萄牙贸易垄断面临着挑战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古印度)及希腊、玛雅人民族的神话故事里,都有大洪水甚至洪水灭世的传说,只是原因和过程不尽相同。古代希伯来人和古代希腊人也有类似的洪水传说,其源头是苏美尔神话。在苏美尔人的泥版文书上,人们发现了故事的最早版本,后通过史诗《吉尔伽美什》被古代希伯来人继承,并传到古希腊人那里,于是就有了流传至今的洪水传说。中国古代也有“大高治水”神话传说,但显然与上述神话差异较大。
——摘编自《世界文明探源》
材料三 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而不必再去重新发明,因此使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大,这是使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原因。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冲突,这也就是文明发展进程有时不能快捷,反而延缓的重要原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1)写出材料一地图中2、4古代文明的名称,并指出两者的一个不同点。(4分)
(2)写出材料一地图中3、6古代文明的名称,并指出两者的一个相似点。(4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2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以及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认识。(4分)
32.(14分)中世纪的欧洲孕育着近代的曙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三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立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孕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社会。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阐释。(8分)
33.(12分)达·伽马的航行及认识
某学习小组同学在研究新航路开辟这一事件时,对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和达·伽马的航行路线图容易搞混。所以,他们首先找到了统编教材练习册的地图(如下)。
(1)他们发现的迪亚士的船队只到达了(1)________,而达·伽马的船队最终到达了(2)________。(填空)(4分)
研究地图后,他们有一个疑惑,为什么迪亚士和达·伽马的船队的航行路线不是重合,而是有相当大的区别?为此,他们先找到了教材,教材只叙述了两支船队到达的地点,并没有讲述路线差别的原因。于是他们继续寻找相关书籍,终于在麦克尼尔著《世界史》第十八章“地理大发现及其世界影响”中找到了答案:(如下)
材料一 “导航仍然是不精确的,因为直到航行计时器发明(1760年),精确确定地球经度(东—西)的方法还未知。纬度(南—北)的方法可以通过找到正午太阳与地平线之间的角度测量出来。1497年达·伽马在不见陆地的情况下航行了97天,但是仍然准确航行。他知道他的目的地(非洲西南端)的纬度,因为迪亚士在探险行情中已经测量并记录了这一地点的纬度。通过向大西洋深处航行,那里没有来自鱼群的危险,但多风且风力更强大,达·伽马安全到达他意向中的着陆点的纬度,比他沿海岸航行快捷得多。然后,他调转船头向东,直到预想的海岸出现于视线之中。”
------麦克尼尔著《世界史》
(2)《世界史》章节标题“地理大发现及其世界影响”的表述体现历史视角是(________)(单选)(2分)A.唯物史观 B.革命视角 C.社会史视角 D.欧洲中心论
(3)麦克尼尔如何解释达·伽马的船队没有完全遵循迪亚士船队的路线?(2分)
研究小组同学对上文中“达·伽马在不见陆地的情况下航行了97天”这一航海事迹表示钦佩,进而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和船员都表达了敬意。他们也找到了后世赞扬达·伽马的材料:(如下)
材料二 葡萄牙文学中的“全国史诗”,就有相当一部分在描写达·伽马的远航。
——李海阳:《我眼中的航海精神一致敬达·伽马》
(注:如1571年发表的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其内容尤其集中在达·伽马的海上探险,在史诗中达·伽马代表了葡萄牙民族。)
但是,研究小组同学在《企鹅全球史》(2012年第六版)中找到了关于一则关于西方人在印度洋活动的描述文字:(如下)
材料三 首批抵达印度海岸的探险家很快开始袭击亚洲商船,折磨并屠杀其船员和乘客,掠夺货物,将毁坏的商船付之一炬。……葡萄牙人蓄意侵扰阿拉伯人的基地,破坏他们在东非创建的商贸网,使沿红海和中东到东地中海威尼斯商人手中的香料成本大增。
(4) 结合所学,归纳以上材料二和三对达·伽马等人航海活动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2024届高一年级第七次月考历史试卷答题卡
一、单选题(每个2分,共60分)
题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 |
|
|
|
|
|
|
|
|
|
|
题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答 |
|
|
|
|
|
|
|
|
|
|
题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答 |
|
|
|
|
|
|
|
|
|
|
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
31.(14分)
(1)写出材料一地图中2、4古代文明的名称,并指出两者的一个不同点。(4分)
(2)写出材料一地图中3、6古代文明的名称,并指出两者的一个相似点。(4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2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文明交流的方式,以及谈谈你对古代文明的认识。(4分)
32.(14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6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欧洲中世纪所持的观点,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对该观点加以阐释。(8分)
33.(12分)
(1) (4分)
(2) (2分)
(3)麦克尼尔如何解释达·伽马的船队没有完全遵循迪亚士船队的路线?(2分)
(4)结合所学,归纳以上材料二和三对达·伽马等人航海活动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2024届高一年级第六次月考历史试卷案
CDBDC CBDBD BBBAA BCCBD BADDA CDBDD
31.【答案】(1)名称:2处为西亚(两河流域)文明,4处为古希腊文明。
不同点:前者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后者产生了民主政治。
(2)名称:3处为古埃及文明,6处为印加文明。
相似点:国王拥有大权,实行中央集权。
(以上文明之间的比较,言之有理即可)
(3)世界各文明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不同文明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
(4)方式:暴力冲突、和平交往
认识:古代文明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多元文明共存文明之间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使文明得以延续我们应尊重不同文明的发展,加深对不同文明的认同感,培养开放意识,世界意识。
32.【答案】(1)特征: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贵族等级);经济: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观点:欧洲的中世纪时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阐释:城市:城市自治权的萌发、商品经济的发展。教育:大学的发展。社会结构:市民阶级壮大。政治势力:专制王权的强大。时代: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33.【答案】(1)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印度西海岸(卡里库特)。
(2)D
(3)导航不精确,只知目的地(非洲西南端)的纬度,不知经度。
(4)材料二观点赞扬达·伽马的远航,因为他开拓了从欧洲绕好望角到印度航海路线,有利于葡萄牙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材料三观点否定达·伽马的远航,因为达·伽马等人航海活动给东方带来沉重的灾难,破坏了阿拉伯人和威尼斯商人的正常贸易。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宜春九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4月)历史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1江西省上高二中高一下学期第五次月考试题历史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