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五单元游记阅读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游记阅读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页
    第五单元游记阅读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五单元游记阅读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五单元游记阅读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共5页。
    部编语文初中年级第五单元游记阅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内容非常广泛,举凡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它的写法比较自由,风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长读者的知识,广大其见闻,也能给他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共鸣。难怪作家徐迟要说:“游记,这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文学体裁。”但是,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游记的数量并不多。过去许多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并没有安排游记单元,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游记的课文也寥寥可数,且多为文言文:《小石潭记》《满井游记》是游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虽也写景,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游记;《三峡》《与朱元思书》等虽然对柳宗元、袁宏道的游记写作影响很大,但本身毕竟还属于游记的“早期形态”。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安排游记单元,是一个颇具新意的设计。本单元安排了四篇风格、写法各异的游记,有助于学生通过集中学习,了解游记这一文体。这一安排贯彻了从八年级上册教材开始的“文体学习”的主线。这几篇游记都是比较新的课文,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了比较广阔的空间。选入本单元的几篇游记所写的景物各有特点,或雄浑壮美(《壶口瀑布》),或奇绝险远(《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或威严瑰奇(登勃朗峰》),或纯净自然(《一滴水经过丽江》)。写法更是各具特色。《壶口瀑布》视角独特,表现黄河壶口瀑布的奇景,既有整体观照,也有细节刻画,描写景物,表达情感,写法比较典型。《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游览”冰塔林的经历,生动地表现出作者置身于这些难得一见的景物之中的身体感觉和心理感受,语言并不华丽,却很能打动读者。《登勃朗峰》先以散文笔法写登山过程中所见的勃朗峰景色,后以小说笔法写匪夷所思的“登山”过程,相辅相成,独具异趣。《一滴水经过丽江》可以算是游记中的“异类”,不写人的“游览”而写水的“经历”,用一滴水从融化成形到汇入大江的过程,串起了丽江的景物与建筑、人文与地理、历史与现实,感情饱满而含蓄,颇耐咀嚼。从另一方面来看,这几篇游记又有相通之处。它们都表现了作者的情感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传达出作者对人生、生命的某种感悟与思考。在游赏的过程中感悟人生,是游记的一种传统。《与朱元思书》中的“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小石潭记》中的“似与游者相乐”“悄怆幽邃”,《满井游记》中的“悠然自得”“皆有喜气”,都是如此。在本单元中,《壶口瀑布》以水之势喻人之情,从黄河的特点联想到人的个性品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写作者在生命极限(或曰生命边缘)处见到的景物,生命、死亡、瞬间、历史、感受、思绪交织在一起,带给读者一种难以言传的触动;《一滴水经过丽江》更是以一滴水的前世今生作为文章的线索,描写丽江的景物与人,写活了丽江的生命和生命的丽江;《登勃朗峰》看起来只是从“按部就班”的游赏写到“逸出常轨”的狂奔,似乎不过是写景叙事而已,但文中所写的车王“醉驾”狂奔、后发先至的“功劳”,与人生中的某些不期而遇、无心插柳,不也多有相似之处吗?一、单元目标    1.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游记的基本要素,熟悉游记的写法与多样的风格。2.感知文章所写的景物的特点,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景、人、事的感悟与思考。3.揣摩品味课文的语言,欣赏、积累精妙的语句,领会游记多样化的语言风格二、教学指导    教学本单元,要注意整体设计,分篇安排,充分利用好四篇课文;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他们自主学习。本单元的课文阅读难度并不大,也并没有太深刻的思想表达,因此教师可以多“导”少“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品味,以合理的方式突破课文的难点。第一,在教学中要突出游记的基本要素,让学生把握游记文体的基本特点。这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无论是教读课文还是自读课文,教学时都要守住这条底线。游记在内容上至少应该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所至,即作者的游踪;第二,所见,即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第三,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从结构上来说,所至是骨骼,所见是血肉,所感是灵魂。无骨不立,无肉不丰,无魂不活,三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格局。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体察这些要素,体会其作用,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游记的特点。第二,以多种方式突破课文阅读的难点。总体来看,本单元课文的整体理解难度不大,其阅读难点主要是一些重要的句子和特殊的体验。游记的特点决定了这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往往与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瞬间的心灵感触有关,因此语文教学中常用的知人论世等突破难点的方法,在处理本单元课文的难点时未必能奏效。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难点,深化学生的认识。例如,《壶口瀑布》中一些议论性的句子,教师不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议论与景物特点之间的关系,以理性的思考、细致的分析解决理解上的难点。又如,《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所写的景物非常人所能见,其中的一些句子表达的是非常独特的感受,这就需要让学生展开想象,尽量贴近作者的心灵,与其“共情”,慢慢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第三,重视品味作品的语言。本单元课文的语言都很有特色,《壶口瀑布》的语言既宏阔又不失细腻,既有画面感又有动态,既畅达自然又经过精心打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语言似不刻意经营,又颇为工巧,有着与景物相称的庄严感;《登勃朗峰》的语言亦庄亦,妙趣横生,译笔也颇有特点;《一滴水经过丽江》的语言细致优美,在精细的描写之中带有深长的咏叹,富有诗意。比起七年级的写景散文,本单元课文的语言特点更复杂,常常是多重风格融于一文,不那么好“定位”,更难以用一两个词语简单概括。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一点,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贴标签”的不良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细读文章的能力,并在写作时适当模仿课文的语言。第四,适当进行贯串整个单元的比较阅读。这里说的比较阅读并非要一味“求异”,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求同”,而是要通过比较进一步理解游记的特征,如前文已经提到的生命感悟与文化内涵,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游记的认识,同时也教会他们如何把看起来不过是写景的文章读出厚度,读出味道来。当然,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比较四篇课文在内容、写法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初步了解游记类型多样、写法自由的特点。第五,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中外游记作品。既可以阅读朱自清、巴金、郁达夫、沈从文、萧乾、徐迟、孙犁、汪曾祺、王充、梁衡、余秋雨等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游记,也不妨读一读夏多布里昂、惠特曼、泰戈尔、夏目漱石、史蒂文森等外国作家的游记,还可以阅读邹韬奋、徐铸成、范长江、敬文、葛剑雄等记者、学者的游记。广泛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增广见闻,陶冶性情,了解现实,还可以开阔他们写作游记时的思路。教师在选择推荐篇目时,可以适当注意涵盖游记的主要类型。有学者把游记分为再现型、心态型、文化型三大类:再现型游记是最常见的游记类型,以叙写游踪、描绘景物、记录风俗等为主,也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心态型游记着力表现作者在游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虽然也写景记事,但重点并不在此;文化型游记的作者并不拘泥于对景物之美的欣赏,而是思接千载、逸兴飞扬,沉醉于对与所见之景相关的名人事迹、历史掌故、诗词佳作之中,作品的内容比较丰富。当然,上述的类型只是理论意义上的划分,在实际创作中,许多优秀的游记作品是兼有以上三个类型的特点的。三、教学设根据单元提示:把据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我们解读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从最能体现课标精神的教材体系出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紫养。具体而官,可以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来逐步达标。一、复习定点定景游记,顾名思义,即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一般而言,记述游览经历少不了写景,而写景的最初步骤是面对面的描写。这种面对面的描写,称之为定点定景,这是游记写作(也是一般写景文写作)的必要手法。实际上,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过,但复习一下很有必要。所以,可将第一课时的主目标定为复习游记定点定景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眼前所见景物的特点。在这个单元中,《壶口瀑布》一文中几个段落的定点定景甚为典型。在这个课时教学中,可以采用细嚼慢咽的方式,将儿段落反复品味。第一环节:仔细阅读第3自然段,尤其是我一直走到河心到“打了一个寒噤”部分,感知壶口瀑布的汹涌澎湃。第二环节:继续阅读第3自然段,感知“黑猪”在文中的作用,理解写景时如果植入一些传说,在增添趣味的同时,更能体现景物的特点。第三环节:仔细阅读4白然段,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水的动态的。设计这个环节,就是理解所谓的“定景”,这个“景”并不全是静“景”,也可以是气势磅礴的动态。第四环节:仔细阅读第5自然段,理解作者通过对脚下石块“被水凿得窟窟窍窍”的描写,间接写出壶口瀑布水势的力量。第五环节:拓展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的第11自然段。从“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理解比喻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从“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感知想象在景物描中的作用。第六环节:拓展阅读《登勃朗峰》与《一滴水经过丽江》,找出有关落,品味“定点定景”的写作技巧与有关景物特点。作业布置:用想象的手法描写一个景物,200字左右这个课时解决的主要目标,是学握定点定景的写作方法。笔者采用了群文阅读的方法,集中一点,蔓,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就不大。这堂课所涉及的比喻、想象、侧面描写等,旨在为达成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的总目标做铺垫。由于用了举一反三的方式,一方面巩固所学,另方面对《壶口瀑布》之外文本做了预习,一举两得。二、巩固定点换景定了,但观察者是人,眼前所见不可能固定在一处,定会有不断的改换。作者描写的景物不可能定在一个点上,这种的观察描写被称为定点换景。虽然说过去有所接触,但就初二学生而言,巩固这点是必需的。为了掌握游记散文的结构特色,有必要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巩固对游记定点换景写作方法的理解,感悟作者眼前所见不同景物的各自特点。就这点而言,还是以《壶口瀑布》这篇课文为突破口。第一环节:仔细阅读第4~5自然段,了解作者笔下景物的特征第二环节:继续仔细阅读,理解作者的立足点没有变化,但是观察景物的视线角度有了变化,也就是所谓的“景”换了。第4自然段是平视,通过“冲”“跌”“涌”等词语,将壶口瀑布的水势描写得惟妙惟肖。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的观察又有着近与远的变写化。第5自然段是俯视,作者通过对脚下石块“被水得窟窍”的描写,间接写出壶口瀑布水势的力量。第三环节:拓展阅读《登勃朗写峰》,重点阅读第4~5自然段,理的解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的平视和说第5自然段中的仰视。平视,看到的是周围的山峰;而仰视,看到本的是彩霞与白云。充分理解作者立足点未变,而眼前的景物有如所变换。第四环节:拓展阅读《一滴水经过丽江》的第7自然段,注意写“潭边的亭台楼阁”与“玉龙雪山”的文字,巩固理解“定点换景”之“景”的“换”。第五环节:总结“定点换景”与景物描写空间顺序之间的关系。作业布置:站在学校的某一个制高点,用“定,点换景”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景物片段。这个课时仍然用了举一反三的方法。通过这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理解所谓的定点换景,实际上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空间顺序。作者站在一个固定的上,向前后左右远近上下进行观察,并从不同角度将看见的景物写下来。三、掌握移步换景在上面两个部分中,我们讨论的是在作者的立足点不变情况下的景物描写,但是,真正的游记必须有作者的游踪,也就是说,描写作者的游踪与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是游记的要素。作者的游踪是动态的,而所见的景物是相对静态的。作者的立足点在不断地变换,眼前的景物也在不断地变换,这种情况被称为移步换景,是游记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为了达成把搬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的总目标,笔者把第三课时的目标定为充分掌握游记·移步换的写作方法,感悟每一步所见景物的特点。就这个单元的文本来说,《一滴水经过丽江》的移步换景最为典型,可以将这个文本的阅读作为,将其他几个文本作为反三。具体步骤下:第一环节:快速阅读文本,找出“一滴水”经过的儿主要地方,即找出“移步”所踩的“点”。实际上,依据“阅读提示”,可以在文中找出“小水滴”经过的几个主要地点:山顶上,丽江坝→丽江城内四方街→丽江城外→金沙江第二环节:理解“一滴水”经过的地方,就是作者写景的几个“立足点”。第三环节:通过比较仔细的阅读,感悟每一步所见景物的特点,即丽江坝的美丽,丽江城的古今变化及城中居民的恬淡生活,丽江城外的宁静澄澈,金沙江的騰奔流。显然,丽江城是写作的重点。第四环节:拓展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通过快速阅读,找出作者的几个立足点和在这些点上所见到的景物,以巩固对“移步换景”的认知。第五环节:拓展到《壶口瀑布》,理解第2自然段从半山腰到滩里的立足点变化,第3自然段从沟底到河心的立足点变化。作业布置:如果写一篇关于自己学校的游记,该怎样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试列出提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移步换景的每一,都是对某一处景物的定点观察与描写,或定点定GI,或定点换景。在这种写景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相对为;而眼前的景物也相对为,也就是说,这个是变换后的。这一课时,用来的文本是阅读课文,必要的时候,阅读课文充当举一的作用,未尝不可。四、理解定景换点在游记中,有时候可以随着自已的游踪,从不同角度对某个固定的景物进行描写,称为定景换点。为了达成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的总目标,有必要利用一个节课时的时间,对定景换点做一番理解。也就是说,利用一个课时,将主要教学目标设置为大致理解游记·定景换点的写作方法,感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必要性。因为这一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目标为大致理解。关于定景换点,《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甚为典型,以之为突破口。第一环节:仔细阅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看看作者笔下的冰塔林有何特征,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第二环节:仔细阅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看看作者笔下的冰塔林有何特征,作者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第三环节:比较这两个自然段,看看除了描写方法不同外,冰塔林的特征有何区别。明确前者“晶莹连绵的冰峰”与“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而后者“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第四环节:分析造成两者差别的原因。显然,前者是远跳,后者是近看。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其结论不一定相同;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得出的结论就更为立体全面。第五环节:回顾学过的《社戏》一课,看看作者写赵庄的戏台,是否也用了“定景换点”的手法。作业布置:选取自己熟悉的某个景物,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同学谈谈感受。设置这个课时,其目的是认知定景换点的手法。实际上定景换点也可以看成是移步换景的一种特殊形式:随作者的动,虽然不变,但却以不同的面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就如《社戏》中的赵庄,远看近看各不相同既然如此那么左看右看,或者府视仰视呢?多给学生一些范文。逐步引导他们加深对此的理解。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