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2017秋)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展开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 1课 一天的天气
1、下图是用常用气温在括号里写出它各部分的名称。
2、请写出下列气温计的温度。(格式:读作 写作 )
3、小明认为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时,把气温计放置到测量环境中后,就可以开始读书了,你认为他这种说法对吗?
答:小明的这种说法不对,应该把气温计放置到测量环境中2至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这样才是正确的。
- 气象人员一般用安装在(百叶箱中)温度表测量气温。
第2课 风向和风力
1.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树木的运动状态来判断风力的大小,带叶小树摇是( 5级风),风吹树枝断是(八级风),拔树又倒屋是(十级风)。
3.风吹来的方向叫(风向),比如从东面吹来的风叫做(东风)。风力是指风的(强度),一般根据风吹到地面或海面的物体上产生的各种现象,把风力的大小分为 (13级),最小是(0级),最大是 (12级),现在气象部门又把 12级以上摧毁力极大的风补充到(18级)。
4.(零级)烟柱直冲天,(1级)清风随风偏,(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2级)陆上很少见。
5.风不仅有(方向),还有(速度)即风速,不同的风速对应不同的风力等级,气象观测部门常用风向风速仪观测(风向)和(风速),其中风向标箭头的指向为(来风方向),根据风杯的转速可以计算出风速。风速一般以(米/秒)为单位。
6.防御泥石流的措施:1,逃生时要抛弃一切影响奔跑速度的物品。2,不要躲在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陡峭山坡下面,不要停留在低洼的地方,也不要攀爬到树上躲避。
7.气候特征有哪些?
答:1.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
3.气候是一定地区内经过多年观察得到的平均气象情况具有稳定性。
8.气象台发布大风蓝色预警,明天将出现7级偏北风,未来48小时最低气温下降8~10℃,请注意防范。请问:7级大风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根据这个预警内容,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些什么?
答:7级大风的主要特征是迎风走不便。根据这个预警内容,我们尽量不出门,关好门窗,防范高空坠物,注意防火安全,注意用电安全等等。
第3课 观测云和雨
1.云量是云遮蔽天空的情况,根据云量的多少可以将天气分为(晴)(少云),(多云)和(阴)。
2.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可以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等不同等级。
4.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平地上,(假定无蒸发、渗漏、流失的)的雨水深度称为(降雨量),通常用(雨量器)测定,以(毫米)为单位。(漏斗式雨量器)是气象观测站测量降雨量的基本仪器。
5.降雨时,雨水通过漏斗流入(储水瓶),测量时将储水瓶取出,把雨水倒入量杯内,从量杯上读出的刻度数就是降雨量。
6.(雨)(雪)(冰雹)等都属于(降水)。
7.气象学家把云分为三类:(层云)(积云)(卷云)。
第4课 气候和气象灾害
1.气候是指经过多年观察得到的一定地区内的(平均气象情况),天气总在发生着变化,气候却具有一定的(规律)
2,我们这里每年夏天高温,下雨比较多,冬天寒冷干燥,偶尔会下雪。
3,昆明(四季如春),冬天也很温暖,海鸥都会飞来过冬。
4,哈尔滨(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凉爽。
5,自然界中有以下气象灾害:(台风)(霜冻)(暴雨)。
第5课 蚕出生了
1.世界上最先种桑养蚕的国家是(中国)。
2,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或黄色的),即将孵化的蚕卵是(紫黑或灰绿色的)。
3蚕卵可以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看起来(扁扁的)似圆形,蚕卵的中心处一般是(凹下去)的,用尺子量一量一颗蚕卵长约(1毫米)。
4.蚕卵是有(生命)的。
7.刚出壳的蚕很弱小,如果想要挪一下地方,应该用(毛笔)或(羽毛)帮助它。蚁蚕长约(两毫米),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可以进食,蚕宝宝喜欢吃(桑叶)。
8.蚕的一生要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几个阶段,共(50多天)时间。
第6课 怎样养蚕
怎样能为蚕宝宝建一个温暖的家?
答:1)可以选择(纸盒塑料盒),为蚕宝宝建家。
2)为了保证通风的条件,可以在纸盒上(扎一些小孔),以便空气流通。
3)适宜蚕宝宝生长的温度是(20~25摄氏度),所以做好纸盒后要将纸盒放在(阴暗通气)的环境中,避免阳光直射,还可以在蚕宝宝的家里安放1只(温度计),这样就可以随时观察蚕宝宝所生活的环境中温度的变化,保证它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生活。
4)蚕宝宝怕蚊虫怕香烟,所以在养蚕期间还要注意(环境卫生),以保证蚕宝宝能安全的生活。
第 7课 蚕的生长变化
1.蚕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共有 (13节),有( 6对足)。
2,在蚕成长过程中要经过(4次)蜕皮,蚕蜕皮先蜕(头),蚕要蜕皮是因为(旧皮阻碍身体长大)。
3蚕宝宝不吃食物,身体变白摇头晃脑时就快(结茧)了,蚕宝宝结茧是为了(保护蛹)。
4.蚕的头部下唇中间有一个小孔,是(气门)。
5.蚕茧的形状是(椭圆形)的,大约 (5厘米长),(3厘米宽)。
6.蚕茧是怎样的?它的里面有什么?
答:蚕茧是长椭圆形或纺锤形的,茧有白、黄等颜色,一般长约 3~4厘米,表面有不规则的皱纹并有附着的蚕丝,呈绒毛状,茧的里面有蛹。
7.剪开蚕茧后的蛹还能正常发育?
答:只要在剪开时,没有弄伤蛹,蛹是能正常发育的。
第 8课 蚕的一生
- 养蚕不仅是一项(生产劳动),还是一项有趣的(科学活动)。
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头上有(一对触角)。
2,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差别很大,像这样的生长变化叫做(变态发育)。
3,蚕蛾和蝴蝶的相同点都是(完全变态发育)。
4.蚕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 4个阶段。在这些阶段,蚕的形态特征差别很大,像这样的生长变化叫做(变态发育)。
5.下面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蚕蛾是一样的:蚂蚁,蝴蝶,蜻蜓,螳螂。
6.蚕从卵孵化出幼虫开始经历蛹哦(成虫)的变化,到最后死亡,这一过程叫作蚕的(生命周期)。
第 9课 生物与非生物
1.属于生物的有:珊瑚虫,树,狗。
属于非生物的有:钟乳石,珊瑚,太阳,水,恐龙化石。
2.小胖是进化者公司专为 4~12岁孩子设计的机器人,你认为小胖机器人属于生物吗?请你作出判断,并从生物的特征加以说明?
答:小胖机器人不属于生物,因为机器人不需要营养,不会进行呼吸,自身不会产生废物,更不会将自身的废物排出体外,不会对外界的刺激做出自主反应,他只能按照事先设置好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不会生长发育,更不会繁殖下一代。
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空气),(土壤)等非生物因素,生物会(影响和改变)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生物的生存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作用。
4.比较小猫和玩具猫的不同点。
答:小猫能呼吸和运动能生长和繁殖需要营养,能排泄有生命。玩具猫不能呼吸和运动不能生长和繁殖,不需要营养,不能排泄,没有生命。
6.冬虫夏草,虽然兼有虫和草的外形,却非虫非草,属于(菌藻类生物)。
第 10课 不同环境中的植物
1.植物所具有的形态结构是它们与生长的(环境)相适应。例如,水生植物一般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如莲的叶柄和藕中都有能通气的孔眼,孔眼彼此贯穿形成输送气体的(通道网),这样使莲能够生长在缺乏氧气的淤泥中;沙漠植物的叶一般为细长的刺(减少蒸发),茎粗大肥厚(贮存水分),根系发达(吸收水分),这样使它们能够适应长期缺水的环境。
2.仙人掌的(叶子)是一根根的尖刺,莲藕的叶柄和根茎中有许多(孔眼),他们彼此贯穿形成输送气体的通道网。生长在石头上的植物有(青苔和卷柏)。
3.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点是:它们都生长在水中,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有根茎叶会繁殖后代,会死亡,生长条件需要水,阳光,空气等。
第11课 不同环境中的动物
1.动物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居地区的习性叫做(迁徙),在鸟类中有迁徙习性的叫做(候鸟),无迁徙习性的叫做(留鸟),哺乳类中的蝙蝠类驯鹿以及昆虫中的蝗虫,美洲王蝶等也有迁徙现象,鱼类和鲸,海豚等的洄游也是一种迁徙。
2.有些鸟类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进行有(规律周期性)的迁飞,这种现象叫做鸟的迁徙。
3.能帮助鱼在水中躲避障碍物,感知水流变化的是侧线。
4.北极地区的气候终年寒冷其地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那么它是如何抵御寒冷的呢?
答:北极熊体表有厚厚的长毛,这些长毛是中空的,无色透明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白色,能够减少身体热量的散失,从而帮助北极熊抵御寒冷。
5.鲫鱼和青蛙的身体结构不同,但他们都可以在水中游泳,但游泳的动力并不相同,其中鲫鱼游泳的动力来自(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
6.蜥蜴和蝗虫体表的覆盖物不同,蜥蜴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蝗虫体表有外骨骼,但是它们的共同作用是(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7.青蛙和麻雀都用肺呼吸,且均有辅助肺呼吸的结构,分别是(皮肤)和(气囊)。
8.麻雀和蚯蚓的身体结构有较大的差别,所以它们的运动方式也不同,麻雀可以自由的飞行,其主要飞行器官是(翼),而蚯蚓则需要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来完成蠕动动作。
10.自然界中,植物,动物等具有生命的物体叫(生物),生物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岩石,土壤等没有生命的物体叫非生物,非生体不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不能繁殖)。
11.(巢穴)是动物栖息的地方,有的动物会依赖植物筑巢,有的动物会打(土洞)或把(天然的岩洞)作为庇护所。
12. 动物一般可以通过(冬眠)、(迁徙))、(换毛)等方法来适应气温的变化,这些习性是长期适应当地环境中形成的。
第12课 认识地球的形状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可能是个球体),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观察和探索才获得真知)。
2.地球是在椭圆轨道上围绕着(太阳)运转的一颗(行星),运转一周为(一年)。赤道周长约 (4万千米),赤道半径约( 6378千米)。
第13课 太阳和月亮
1.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的,我们观察正午太阳的方法,正确的是:应该用(带巴德膜的观察工具观察)。
2.我们在地球上看太阳,只有圆盘大小,是因为(太阳距离地球太远了)。日、地、月中体积最大的天体是(太阳)。
3.月球是地球的地球的一颗(卫星),太阳是一颗(恒星)。
4.月球上的主要地形是(月海和环形山),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因此月球车所用的材料应该是(耐高低温材料)。
6.太阳距离地球大约(1.5亿千米)。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55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1570万摄氏度)。太阳的直径约为(139.2万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太阳是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发热)的一颗(恒星)。
7.月球是一颗本身不能(发光),围绕着(地球)转的(卫星),运转一周大约为(30天)。
第14课 月相的变化
1.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样子叫做(月相),月相变化的周期大约是(一个月)。
2.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其中月的天数是按照(月相)的变化周期来编排的。从初一到十五,月亮逐渐由(新月)变成(蛾眉月),(上弦月),(凸月),直到(满月)又称为(望),从十五到三十,月相逐渐变成(凸月),(下弦月),(娥眉月),再回到(新月)。从一个新月到下一个新月要经历一个月的变化,平均为(29.5天)。
5.月球有哪些特征
答:月球是一颗本身不能发光,围绕着地运转的卫星,运转一周大约为30天,月球表面是不平的,有许多高低不平的山脉、大面积平原和大大小小的坑穴等。
第15课 会变的影子
1.站在路灯下可以产生(影子).猴子在水中捞月亮,水中的月亮是(水面反射的月亮图像),人从远离路灯的位置慢慢靠近路灯,影子的变化是(从长到短)手影游戏中,能让手影变大的做法是将(手靠近手电筒)。
2.同时用多个不同方向的光源,照射物体就不会看到影子。阳光下旗杆,影子的(长短)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
4.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第16课 阳光下的影子
1.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大致是(东升西落)。
2.从上午到下午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古代用太阳来计时的工具是(日晷)。
4.阳光下旗杆的影长5米,过了一会儿,影子变长了这种现象,应该发生在(下午)。
5.小明用指南针辨别旗杆的影子,在东南方此时太阳应该在(西北方)。
6.太阳是一种(天然的光源),影子与光源总是在物体的(两侧)。
7.每次观测时,记录单的(方向)和(位置)不能改变。
第 17课 认识简易计时器
1.利用水来计时的工具,叫做(水钟),在阴天准确计时应该选择(钟表),我国古代把一天为 (12个时辰)。
2.计时工具发展顺序正确的是(水钟),(机械表),(原子钟)。夜晚古人可能会用(蜡烛)来计时。沙漏计时器里面的沙子应该是(质地均匀)的,计时器的发展是从(不精确)到(精确)。
第 18课 制作日晷
1.制作日晷应该考虑当地的(纬度)。按照(12小时)来设计日晷面,应该将(圆面)平均分成 12份。
3.小明在制作日晷时,他认为晷针和晷面一定要(垂直),测试日晷计时效果应该在(同一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