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孔雀东南飞 学案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8600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孔雀东南飞 学案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8600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2.孔雀东南飞 学案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298600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2 *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2 *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拓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作”的一词多义。掌握“相”、“自”、“见”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字词(了解音、形、义、词,做到会读、会认、会写、会解说)
2.标注自然段号,概括大意(语言简洁,概括性强)
3.详看课下注释(不放过每个字,注意每个字所包含的信息)
4.作批注(旁批、眉批)
5.圈、点、勾、划重要词句(自己不理解,认为重要的词句)
6.思考课后习题及导读题(问题生成来源)
7.查阅资料(作者、背景等相关资料)
二、了解乐府有关知识
1.“乐府”本来是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一个官署。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叫“汉乐府”。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乐府诗: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汉武帝首设)中配乐演唱的诗歌。包括民歌和文人创作两大类。后人多用以代称入乐的民歌。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汉乐府民歌又称汉乐府,风格活泼自然;南朝乐府民歌风格清新宛转;北朝乐府民歌,风格质朴刚健。南朝的《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这部分诗,与《诗经》中的国风性质相同,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最具有人民性,是乐府诗的精华。文人创作多为民歌的仿制品,难与民歌相媲美。宋元以后,乐府诗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词、曲因配乐演唱的缘故,也被雅称为乐府。
3.“乐府双璧”: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4.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1)叙事性强,出现了第三者叙述的故事,出现了有性格的人物和比较完整的情节。
(2)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描写人物,如个性化的对话,人物行动和细节描写等。
(3)形式多样,有四言、五言、杂言。少数继承四言,大多采用杂言。杂言体句式自由,长短不拘;五言则更是乐府民歌的创新。
(4)不少作品有丰富的幻想,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5.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一方面它反应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憎,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以它灿烂的花朵和浓郁的芬芳装点了荒芜的汉朝诗坛。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另一方面,它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扬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6.《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格萨尔王》,属于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
7.背景: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刘兰芝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二人双双殉情。当时的人为此事感伤,作了此诗。后南朝陈代徐陵编写《玉台新咏》,录入此诗。
三、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箜篌( ) 公姥( ) 罗敷( ) 槌床( )
伶俜 ( ) 绣腰襦( ) 遗施( ) 葳蕤( )
纨素( ) 明月珰( ) 纤纤细步( ) 磐石( )
拊掌( ) 便言( ) 否泰( ) 白鹄舫( )
踯躅 ( ) 赍钱( ) 鲑珍( ) 玳瑁( )
徘徊( ) 伶俜( ) 晻晻( ) 摧藏( )
窈窕( ) 薄禄相( ) 怀忿( ) 重纷纭( )
供养( ) 哽咽( ) 丝履( ) 金镂( )
婀娜( ) 青骢马( ) 自缢(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大人故嫌迟 故: (2)谢家来贵门 谢:
故作不良计 故: 阿母谢媒人 谢:
知是故人来 故: 多谢后世人 谢:
(3)何乃太区区 区区: (4)可怜体无比 可怜:
感君区区怀 区区: (5)再拜还入户 再拜:
(6)却与小姑别 却: (7)好自相扶将 扶将:
(8)堂上启阿母 启: (9)举手长劳劳 劳劳:
(10)处分适兄意 适: (11)自可断来信 信:
始适还家门 适: (12)便言多令才 便:
适得府君书 适: (13)渠会永无缘 渠:
(14)踯躅青骢马 踯躅: (15)赍钱三百万 赍:
(16)摧藏马悲哀 摧藏: (17)婀娜随风转 婀娜:
(18)晻晻日欲暝 晻晻: (19)奄奄黄昏后 奄奄:
叶叶相交通 交通: (21)寡妇起彷徨 寡妇:
(22)汝岂得自由 自由: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指由两个今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1)便可白公姥 (2)昼夜勤作息
(3)我有亲父兄 (4)我有亲父母
逼迫兼弟兄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1)孔雀东南飞 (2)卿当日胜贵
(3)自名秦罗敷 (4)逆以煎我怀
(5)足以荣汝身 (6)便利此月内
(7)手巾掩口啼 (8)千万不复全
(9)谢家事夫婿(10)交广市鲑珍
5.通假字
(1)终老不复取 (2)槌床便大怒
(3)箱帘六七十 (4)蒲苇纫如丝
(5)虽与府吏要 (6)摧藏马悲哀
(7)府吏见丁宁
6.古今异义
(1)明日来迎汝 (2)可怜体无比
(3)妾不堪驱使 (4)何乃太区区
(5)感君区区怀 (6)汝岂得自由
(7)本自无教训 (8)处分适兄意
(9)蹑履相逢迎 (10)叶叶相交通
(11)为仲卿母所遣 (12)便可白公姥
(13)守节情不移 (14)槌床便大怒
(15)举手常劳劳 (16)逆以煎我怀
(17)府吏见丁宁 (18)便言多令才
(19)阿母大悲摧 (20)恐此事非奇
(21)寻遣丞请还 (22)否泰如天地
(23)渠会永无缘 (24)便利此月内
(25)多谢后世人 (26)逼迫兼弟兄
7.判断下列句式并翻译。
(1)为仲卿母所遣
(2)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3)仕宦于台阁
(4)嬉戏莫相忘
(5)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6)何言妇来还
(7)亦自缢于庭树
(8)渐见愁煎迫
8.一词多义
A)“相”字的用法
“相”本意是闭“目”看“木”,即察看。后来引申出其他义。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有称代功能。据句义代“我”、“你”、“她”、“他”、“它”。
(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
(3)名词:具有一般名词功能。相貌,宰相。
(4)动词:具有一般动词功能。审察,仔细看,帮助。
会不相从许( )及时相遣归( )还必相迎取( )好自相扶将( )
嬉戏莫相忘( )誓天不相负( )不得便相许( )登即相许和( )
蹑履相逢迎( )怅然遥相望( )誓不相隔卿( )久久莫相忘( )
相见常日稀( )六合正相应( )叶叶相交通( )枝枝相覆盖( )
仰头相向鸣( )黄泉下相见( )儿已薄禄相( )伯乐相马(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
B)为
十七为君妇
为诗云尔
始尔未为久
为仲卿母所遣
阿母为汝求
C)谢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史记》)
阿母谢媒人。(《孔雀东飞》并序)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并序)
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飞》并序)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芙蕖》)
D)作
何不作衣裳
昼夜勤作息
留待作遗施
君当作磐石
故作不良计
将下列句中的“自”字,按要求归类:
(1)自誓不嫁 (2)举动自专由 (3)汝岂得自由
(4)自名秦罗敷 (5)我自不驱卿 (6)进止敢自专
(7)葳蕤自生光 (8)物物各自异 (9)本自无教训
(10)好自相扶将 (11)不图子自归 (12)不迎而自归
(13)自可断来信 (14)哪得自任专 (15)自君别我后
(16)自挂东南枝 (17)自名为鸳鸯
当“自己”讲的有:
当“其(他的)”讲的有:
当“原本”讲的有:
当副词“自然”、“当然”讲的有:
当副词“亲自”讲的有:
当介词的是:
当助词的是:
当连词的是:
四、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熟读全诗,理清故事结构,依照情节的发展,把全诗分成五部分,给每一部分拟一个简短的标题(如“兰芝被遣”)。
2. 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五、 问题呈现
1.速读全诗,找出诗中女主人公言行的语段,并揣摩人物心理,说说她是一位怎样的女子。
2.面对一个如此聪明、勤劳、善良、美丽的儿媳,婆婆为什么不能容她?
3.你是如何认识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殉情之举的?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4.在“兰芝自述”“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5.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 “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6.焦仲卿是懦弱的吗?
7.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分别使用了什么手法?起到什么作用?你还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故事?
【学习拓展】
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名教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三从四德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女的品德、辞令、仪态、女红)。
“未嫁从父”
“未嫁从父”就是要求没有出嫁的“在室女”听从父家长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亲”按照孔子的解释是指父母双亲,但又说“资于事父而孝母”);女儿孝顺,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在终身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也是“从”和孝的表现。
“既嫁从夫”
“既嫁从夫”就是要求出嫁为人妻的妇女随从、服从、跟从丈夫。“从夫”从女子出嫁就开始了,迎娶的仪式是“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从此始”;母亲叮嘱女儿“无违夫子”。妻子视丈夫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必须顺从、敬重丈夫,夫唱妇随。 “相夫教子”从宋代以来成为对妇女最重要的职责。“从夫”还有对丈夫忠诚不贰,保持贞操,丈夫死后不事二夫,甚至殉夫。
“夫死从子”
在“三从”中,唯有“夫死从子”令人费解,因为儒家伦理中有“尊母孝母”的传统,母亲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但礼教又规定:“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这里的“从”就是“从其教令”,也就是凡事由父、夫、子做主的意思。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春秋时鲁国一位寡妇,有九个儿子,岁末祭祀完毕,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据“夫死从子”的礼规,需经儿子们的同意;召集儿子来得到许诺后,她又嘱咐九个儿媳看好门户,说自己晚上一定回来;结果她回家天还没有黑,就在门外等到天黑下来,被鲁国大夫看见,表扬她守礼。孔子的婶母敬姜也是模范寡妇,事事依礼行事,丈夫、儿子前后死了,她上午哭丈夫,傍晚哭儿子,被孔子赞扬为“知礼”。
妇德
“妇德”是女教妇学中最重要的一项, “贞顺”是妇德的核心。“贞”是坚守节操,守身如玉,对丈夫忠诚不贰;“顺”就是《礼记》中说的“婉娩听从”,对公婆、丈夫甚至对家族所有人谦恭有礼。
妇言
礼教对妇女的言辞方面的规定, “妇言”的解释是“辞令”,也就是善于应对,说话得体的意思。班昭认为“妇言”不必伶牙俐齿、能言善辩,只要说话时考虑言辞是否恰当,不恶言伤人,不抢话、不多言,不使人讨厌就行了, “妇言”又需要智慧和知识修养。
妇容
儒家对妇女的容貌修饰有特殊的标准,就是温顺柔和的神态表情。班昭认为妇容不是指颜色美丽,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也就是做到勤于洒扫,服饰整洁、按时沐浴、讲究卫生就符合妇容标准了。
妇功
妇学四德中的“妇功”就是指妇女从事的劳动与工作。性别分工是男主外事,女主内事,所以“妇功”几千年的标准没有大变化——维持生活衣食之需的采桑养蚕、纺绩织作,务中馈、备酒浆;还要奉养公婆、丈夫,生养孩子,招待宾客;另有重要的工作准备祭祀的用品和协助祭祀等。
七出:
七出一词要到唐代以后才正式出现,但其内容则完全源自于汉代记载于《大戴礼记》的“七去”,又称作“七弃”(参见“出母”、“出妻”、“休妻”)。内容如下:
妇人七去:不顺父母,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世也;淫,为其乱族也;妒,为其乱家也;有恶疾,为其不可与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
一、“不顺父母”
亦即妻子不孝顺丈夫的父母。大戴礼中所说的理由是“逆德”,在传统中国,女性出嫁之后,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胜过自身父母,因此违背孝顺的道德被认为是很严重的事。
二、“无子”
亦即妻子生不出儿子来,理由是“绝世”,在传统中国,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无法生出儿子来便使得这段婚姻失去意义。以《唐律》为例: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听立庶以长。疏议据此认为四十九以下无子,未合出之。随传统中国“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渐成熟,真正是以无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为减少。
三、“淫”
亦即妻子与丈夫之外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理由是“乱族”,也就是认为淫会造成妻所生之子女来路或辈分不明,造成家族血缘的混乱。
四、“妒”
指妻子好忌妒。理由是“乱家”,亦即认为妻子的凶悍忌妒会造成家庭不和,以及“夫为妻纲”这样的理想夫妻关系的混乱,而许多看法中,更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续。
五、“有恶疾”
指妻子患了严重的疾病。理由是“不可共粢盛”,是指不能一起参与祭祀,在传统中国,参与祖先祭祀是每个家族成员重要的职责,因此妻有恶疾所造成夫家的不便虽然必定不只是祭祀,但仍以此为主要的理由。
六、“口多言”
指妻子太多话或说别人闲话。理由是“离亲”,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女性尤其是辈分低的女性,被认为不应当多表示意见,而妻子作为一个从原本家族外进来的成员,多话就被认为有离间家族和睦的可能。
七、“窃盗”
指妻子拥有自己的个人财产,即存有私房钱。理由是“反义”,即不合乎应守的规矩。
七出内容与之类似,语出《仪礼。丧服》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整体来看,七出和七去的内容大多是以夫家整体家庭家族的利益为考量,凡是因为妻子的行为或身体状况,不能符合于这个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离婚。相较而言,妻子要主动提出离婚的义绝,条件就严苛得多了。
相关学案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2 *孔雀东南飞并序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2 *孔雀东南飞并序学案设计,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2 *孔雀东南飞并序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2 *孔雀东南飞并序学案设计,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过程,走进作者(品),预习检测,课文初探,夯实双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2 *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2 *孔雀东南飞并序导学案及答案,共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